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孩子做作業遇到困難不愛動腦筋?老師說都怪家長太勤快

孩子上小學後, 寫作業就成了放學後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現在的孩子寫作業可不像我們小時候, 我們小時候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

現在寫作業已經成了家長與孩子的共同任務, 孩子寫完, 家長要檢查, 糾錯, 改正。

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 遇到不會做的題目, 也是常有的事情, 我們該怎麼處理呢?先看兩個例子:

案例1:

小亮上二年級, 前段時間因小亮的媽媽生病需要做手術, 小亮的爸爸將孩子託付給了姑姑照顧三個月, 三個月後, 小亮回到家中, 爸爸發現小亮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未去姑姑家之前, 小亮放學後都能獨立完成作業, 現在小亮一寫作業就喊爸爸、媽媽, 這道題怎麼做, 那道題怎麼做, 不願意自己動腦筋思考, 有時原本很簡單的問題, 小亮也喊爸爸媽媽過來幫忙。

小亮的爸爸看到兒子的表現很生氣, 就不願意再幫他, 可孩子卻生氣地說:“你沒有姑姑好, 我學習上有困難姑姑都會馬上過來幫我!”

聽到孩子這麼說, 小亮的父親終於明白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什麼會下降了。

案例2:

小軍上三年級, 一天老師佈置的作業是寫一篇作文, 小軍寫了一會兒, 發現有些學過的生字都不記得怎麼寫, 就喊媽媽幫忙。

媽媽卻說:“你先好好看看書吧, 這個問題媽媽是不會幫你解決的。 ”得不到媽媽的幫助, 小軍沒有辦法, 只好認真的去看書, 重新鞏固學過的知識。

因為小軍的媽媽比較“懶”, 不是遇到什麼問題都幫小軍, 漸漸地就讓小軍養成了習慣, 遇到困難先自己解決,

實在解決不了, 再去找媽媽幫忙。 這反倒讓小軍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通過這兩個案例,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家長, 小亮的姑姑是一個勤快的家長, 孩子有困難, 第一時間幫助;小軍的媽媽則是一個懶家長, 孩子遇到困難, 不願意幫忙, 讓他自己解決。

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 呈現出大相徑庭的結果, 小亮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小軍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先來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學效應——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就是指最初接觸到的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人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 也稱為“第一印象”。

在我們人生中有很多“第一次”, 人們對這些“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 比如第一次被批評, 第一次被表揚, 第一次領工資等等。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 也要重視第一次, 之前小亮在家的時候, 父母媽並不會在他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幫助他, 但去了姑姑家之後, 有了姑姑“第一次勤快”的甜蜜經歷, 讓小亮嘗到了甜頭, 便在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找人幫忙, 不願意自己動腦筋。

同樣的道理,因為小軍在遇到困難尋求父母幫忙時,每次都碰壁,他就習慣了自己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找父母幫忙。

前兩天,我兒子入學的時候,老師開了一個家長會,就談到父母要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盡可能地懶,不要什麼問題都替孩子做。

不然,到考試的時候,孩子就會考的一塌糊塗,家長還覺得納悶:我孩子挺愛思考的,有不懂的題都問我們,為什麼會考得這麼糟呢?老師說這都是父母太勤快造成的。

不願意自己動腦筋。

同樣的道理,因為小軍在遇到困難尋求父母幫忙時,每次都碰壁,他就習慣了自己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找父母幫忙。

前兩天,我兒子入學的時候,老師開了一個家長會,就談到父母要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盡可能地懶,不要什麼問題都替孩子做。

不然,到考試的時候,孩子就會考的一塌糊塗,家長還覺得納悶:我孩子挺愛思考的,有不懂的題都問我們,為什麼會考得這麼糟呢?老師說這都是父母太勤快造成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