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孟姜女”比秦始皇要大三百歲,為何民間會流傳她哭斷長城的傳說

史海爭鳴24:孟姜女哭斷長城之謎

孟姜女哭長城

孟薑女哭斷長城是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 相傳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 有一對新婚夫婦,

丈夫叫萬喜良, 妻子叫孟姜。 新婚三天, 萬喜良就被徵發去修築長城。 到了寒冬, 孟姜女為丈夫做了一件寒衣, 萬里迢迢來到了長城, 得知丈夫已經勞累至死。 孟姜女撫著長城放聲大哭, 忽然間“嘩”的一聲, 長城倒塌了八百里。

這個故事流傳十分的廣泛, 在我國民間有著極大的知名度。 那麼萬喜良和孟薑女是不是實有其人呢?哭倒長城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萬喜良的名字, 在民間傳說中也有說成范杞梁、紀良或者範良。 據我國古史專家顧頡剛先生考證, 萬喜良的原型其實是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梁殖。 孟薑女的故事來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 無名無姓, 稱為杞梁妻。 “齊侯歸, 遇杞梁之妻于郊,

使吊之。 辭曰:‘殖之有罪, 何辱命焉?若免於罪, 猶有先人之敝廬在, 下妾不得與郊吊。 ’齊侯吊諸其室。 ”即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 其中既沒有“哭”, 也沒有長城或者城牆、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

“哭”的情節早在《禮記·檀弓》記曾子提到“杞梁死焉, 其妻迎其柩于路, 而哭之哀”。

而這個故事到了西漢劉向的《列女傳·杞梁妻》中有了進一步的交代, 故事中說杞梁妻沒有兒子, 也沒有五服之仙的親人。 當杞梁殖的屍體運回的時候, 她迎至臨淄城外, 撫屍慟哭。 她哭得十分的淒慘, 過往的行人見了, 無不流下了同情的淚水。

劉向《列女傳》書影

她在城下足足哭了十天, 突然間一聲巨響, 城牆倒塌了半截, 人們都說這城牆是被她哭倒的。 在掩埋了丈夫的屍體後, 她也投河自盡了。

這裡的杞梁殖的妻子沒有留下名和姓, 記事者也就只好稱其為“杞梁妻”, 而且她哭倒的不是秦始皇的長城, 而是齊國的臨淄城。

之所以人們會把杞梁妻稱之為孟姜女, 也不是見於任何的典籍之中, 而是在詩歌之中。

最早出現孟薑女姓名的作品是晚唐五代時期的《敦煌曲子集》中的一支曲子《搗練子》, 全曲是這樣的:

孟姜女, 杞梁妻, 一去燕山更不歸。

造得寒衣無人送, 不免自家送征衣。

長城路, 實難行, 乳酪山下雪紛紛。

吃灑別為隔飯病, 願身強健早還歸。

這支曲子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從曲子的用詞來看, 應該是產生於民間。 在這支曲子中, 孟薑女的故事的主要情節都已成形, 比如她的丈夫名叫杞梁, 她丈夫的去處是燕山山脈乳酪山下的長城, 她萬里尋夫, 主要目的即是為丈夫送寒衣, 而她的結局則是“一去燕山更不歸”, 應該是悲慘是死在了那裡了。 在這裡, 還沒有哭倒長城的情節。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情節, 最早見於五代時期前蜀的僧人貫休(生卒年為852-913)的詩《杞梁妻》中: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 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 杞梁貞婦啼嗚嗚。

上無父兮中無夫, 下無子兮孤複孤。

一號城崩塞色苦, 再號杞梁骨出土。

疲魂饑魄相逐歸, 陌上少年莫相非。

貫休像, 他的詩成為孟薑女故事的定型之作

詩中所稱的“杞梁貞婦”,自然即是指孟薑女了。這首詩將時代背景按到了秦始皇時期,主要是影射當時朝廷對百姓的苛政,在這首詩中,孟姜女將長城哭倒,杞梁屍骨出土,夫婦二人的魂魄相隨回鄉,極具浪漫主義氣息。

貫休的這首詩流傳很廣,也使得孟薑女的故事廣泛流傳,從此孟薑女千里尋夫、哭斷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

在考查了相關的史籍和詩人後,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首先孟薑女的故事是由《左傳》中的杞梁殖戰死,其爭前去祭祀而演變而來的。萬喜良或者範喜良姓名的原型即是杞梁殖。杞梁妻的姓名不見於典籍記載,是後人根據詩文中所說的而稱之為“孟薑女”。

其次,孟薑女哭斷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杞梁妻哭倒的只是臨淄城,而且時代也比秦始皇時代早了大約三百年。即使在秦代,長城也並不在燕山和山海關一帶,而在更往北的數百里。不管是時間還是地點都完全不相符,這樣的故事只能是出於虛構。

再次,孟薑女的故事起源于《左傳》,經過在民間的長期流傳,情節也開始豐滿起來,在《左傳》中,只是杞梁殖戰死,其妻爭吊;到了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就加入了杞梁妻哭倒臨淄城,投水而死;到了晚唐五代的《敦煌曲子詞》,出現了孟薑女的名字,而且出現了赴燕山送寒衣的情節;五代的僧人貫休的《杞梁妻》為孟薑女的故事添上了最後一塊磚,加入了“哭倒長城”的情節。這樣說來,孟薑女的故事足足歷經了千年的演變才最終定型。

當然,長城是不可能被一個女子的哭聲所震倒的。可為什麼人們要把春秋時期在齊國發生的一個故事硬生生地按到秦始皇身上去呢?這其實是反映了人們對歷代統治者強加在自己身上沉重的徭役的反感。故事中勞役迫使正常的家庭家破人亡,寄寓了人們對以秦始皇為首的暴政的憤慨!孟薑女的故事即是人們反奴役反暴政的思想的一種集中體現。

孟薑女的故事在全國早已是家喻戶曉,歷來關於她的詩文、戲曲、小說等各種文藝形式是層出不窮。為了紀念她,人們在長城東端山海關以東四公里的鳳凰山頂,建了一座“孟薑女廟”,又稱“貞女祠”,至今觀覽之人絡繹不絕,香火不斷。在廟的周圍,又附會出了許多“遺跡”,比如“望夫山”、“望夫石”,相傳即是當年孟姜女登高望夫的地方;“振衣亭”,相傳即是孟薑女尋夫前梳妝打扮、整理衣衫的地方;而海邊的兩塊礁石,即是她尋夫不著,哭倒長城後跳海自盡的地方,俗稱“薑女墳”。

孟薑女雕像

孟薑女在人們心中,已經成了一尊“貞烈女神”,受到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景仰,在孟薑女廟的諸多對聯中又以南宋名臣文天祥的那一副楹聯最為著名: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

薑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這副對聯表達出民間對秦始皇和孟姜女截然相反的道德評價,一直為人們所稱頌。

詩中所稱的“杞梁貞婦”,自然即是指孟薑女了。這首詩將時代背景按到了秦始皇時期,主要是影射當時朝廷對百姓的苛政,在這首詩中,孟姜女將長城哭倒,杞梁屍骨出土,夫婦二人的魂魄相隨回鄉,極具浪漫主義氣息。

貫休的這首詩流傳很廣,也使得孟薑女的故事廣泛流傳,從此孟薑女千里尋夫、哭斷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

在考查了相關的史籍和詩人後,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首先孟薑女的故事是由《左傳》中的杞梁殖戰死,其爭前去祭祀而演變而來的。萬喜良或者範喜良姓名的原型即是杞梁殖。杞梁妻的姓名不見於典籍記載,是後人根據詩文中所說的而稱之為“孟薑女”。

其次,孟薑女哭斷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杞梁妻哭倒的只是臨淄城,而且時代也比秦始皇時代早了大約三百年。即使在秦代,長城也並不在燕山和山海關一帶,而在更往北的數百里。不管是時間還是地點都完全不相符,這樣的故事只能是出於虛構。

再次,孟薑女的故事起源于《左傳》,經過在民間的長期流傳,情節也開始豐滿起來,在《左傳》中,只是杞梁殖戰死,其妻爭吊;到了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就加入了杞梁妻哭倒臨淄城,投水而死;到了晚唐五代的《敦煌曲子詞》,出現了孟薑女的名字,而且出現了赴燕山送寒衣的情節;五代的僧人貫休的《杞梁妻》為孟薑女的故事添上了最後一塊磚,加入了“哭倒長城”的情節。這樣說來,孟薑女的故事足足歷經了千年的演變才最終定型。

當然,長城是不可能被一個女子的哭聲所震倒的。可為什麼人們要把春秋時期在齊國發生的一個故事硬生生地按到秦始皇身上去呢?這其實是反映了人們對歷代統治者強加在自己身上沉重的徭役的反感。故事中勞役迫使正常的家庭家破人亡,寄寓了人們對以秦始皇為首的暴政的憤慨!孟薑女的故事即是人們反奴役反暴政的思想的一種集中體現。

孟薑女的故事在全國早已是家喻戶曉,歷來關於她的詩文、戲曲、小說等各種文藝形式是層出不窮。為了紀念她,人們在長城東端山海關以東四公里的鳳凰山頂,建了一座“孟薑女廟”,又稱“貞女祠”,至今觀覽之人絡繹不絕,香火不斷。在廟的周圍,又附會出了許多“遺跡”,比如“望夫山”、“望夫石”,相傳即是當年孟姜女登高望夫的地方;“振衣亭”,相傳即是孟薑女尋夫前梳妝打扮、整理衣衫的地方;而海邊的兩塊礁石,即是她尋夫不著,哭倒長城後跳海自盡的地方,俗稱“薑女墳”。

孟薑女雕像

孟薑女在人們心中,已經成了一尊“貞烈女神”,受到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景仰,在孟薑女廟的諸多對聯中又以南宋名臣文天祥的那一副楹聯最為著名: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

薑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這副對聯表達出民間對秦始皇和孟姜女截然相反的道德評價,一直為人們所稱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