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蒙恬:只要有他在,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

蒙恬的祖先是齊國人。 他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 官至上卿。 秦莊襄王元年(西元前249), 蒙驁作為秦國將領, 伐韓,

取成皋、滎陽, 建立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 二年, 蒙驁又一氣攻取了37座城池。 秦始皇三年(西元前244)蒙驁攻韓, 奪取了13城。 秦始皇五年, 他又率軍攻打魏, 取得了20城, 建立東郡。 秦始皇七年(西元前240), 蒙驁去世。

蒙驁的兒子叫蒙武, 他也就是蒙恬的父親。 蒙恬曾學獄法為獄官, 並負責掌管有關檔和獄訟檔案。 蒙恬還有一個弟弟叫蒙毅, 後來官至上卿, 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 成為了秦朝的重臣。 兄弟二人一武一文, 可謂好不了得。

秦始皇二十二年(西元前225), 秦王派將軍李信率兵20萬攻打楚國, 以蒙武為副將。 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 蒙武攻寢丘(今安徽臨泉縣), 大敗楚軍。 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縣)後, 引兵向西與蒙武會師于城父邑(今河南寶豐縣東),

被楚軍打敗。

秦始皇二十三年(西元前224), 蒙武以裨將隨王翦領兵攻楚國, 大敗楚軍, 追至蘄南(今湖北蘄春西北), 殺楚將項燕, 得勝而歸。 秦始皇二十四年(西元前223), 蒙武複出率兵攻打楚國, 俘楚王負芻, 平定楚地。 二十五年(西元前222), 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閩、粵一帶), 越君投降, 秦遂在此置會稽郡(治吳縣, 今江蘇蘇州市)。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 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 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 為秦國攻城掠地, 出生入死;為秦國疆土的開拓, 為始皇統一中國, 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此, 秦始皇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

1.大敗齊軍, 虎視匈奴

到了蒙恬這一代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秦始皇外出時, 蒙恬的弟弟蒙毅陪同與始皇共乘一車,

在朝時又侍從始皇的左右。 蒙恬兄弟二人, 一個負責對外軍事, 一個謀劃國內政事, 有忠信為國的美名。 秦國的其他將相都不能與他兄弟二人爭寵。

由此可見, 蒙氏家族世代為將, 戰功顯赫, 到了蒙恬這一代更達到了事業的頂峰。 西元前221年, 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做了秦國的將軍, 於是率大軍攻破齊都, 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 秦始皇授給他內史的官職。 其實, 蒙恬在統一六國的戰鬥中雖然並沒有立下赫赫戰功, 但卻積累了足夠的戰爭經驗, 他的才華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

說到蒙恬和匈奴的關係, 好像就是上天註定的勢不兩立。 蒙恬生活的年代, 邊境經常受到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的掠奪,

秦政權受到威脅。 而且, 在秦尚未統一六國前, 匈奴就常掠奪內地人民的牲畜、財產, 與其相鄰的燕、趙、秦等國更是深受其害。 尤為嚴重的是, 在秦征伐六國的最後階段, 匈奴乘機佔領了河套地區, 即所謂的“河南地”。

這給心懷忠君愛國抱負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空間。 在隨後的河套戰場上, 這位中華第一勇士讓匈奴嘗盡屢戰屢敗的滋味。

2.降兵河套, 痛宰大漠群狼

戰國末年, 烽煙四起, 秦國以一國之力, 橫掃中原六國, 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 在中原混戰的同時, 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 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 不斷騷擾北方各國。 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 他們乘機跨過黃河, 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

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 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 就在此時, 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 這就是名將蒙恬。

西元前215年, 秦始皇以蒙恬為帥, 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 在黃河之濱, 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 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 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 擊敗匈奴各部大軍, 迫使匈奴望風而逃, 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 ”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 使其潰不成軍, 四處狼奔。 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 蒙恬功至高也。 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今陝西榆林市境內), 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 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3.獨步沙場,破不敗神話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西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裡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裡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裡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西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西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蒙恬並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讚。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

4.人箭合一,一戰定乾坤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歎:“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註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薰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並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裡還要表述這期間發生的一段插曲,正是這段插曲使趙高集團更堅定了要謀害蒙恬將軍的決心。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捲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5.以險制塞,精修秦道

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里之後,他帶兵繼續堅守邊陲。蒙恬又根據“用險制塞”以城牆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達五千多公里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蒙恬在修築萬里長城的壯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這延綿萬余裡的長城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

同時,蒙恬沿黃河河套一帶設置了44個縣,統屬九原郡。還建立了一套治理邊防的行政機構。又於西元前211年,發遣三萬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帶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這些措施對於邊防的加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馬,從秦國都城咸陽到九原,修築了寬闊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閉塞的困境。這不但加強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對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物資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風風雨雨、烈日寒霜,蒙恬將軍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6.小人篡權,千古歎惋

蒙恬不僅打仗能夠顯示出他英勇威武的大將氣概和不一般的戰略、戰術指揮才能,而且在治理邊塞和鞏固國防等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可英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經常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飲恨不能善終。蒙恬的死可以說是帶著悲壯、無奈與歎惋。

蒙恬的弟弟,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蒙毅,他深受秦始皇寵信,位至上卿(高級執政官)。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爭鋒。某日,內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卻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西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嬴政游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因此,黑手就首先伸向了蒙氏。

秦始皇死後,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複訴。

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佈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譭謗胡亥,胡亥於是囚禁並殺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30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

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長歎道:“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藥自殺。

7.將軍神武,“大”字當前

三軍將士得知將軍死後,都感其賢達明良,懷憤含淚。他們用戰袍撩土將其葬於綏德城西大理河川,遂形成現在的小山丘,與扶蘇墓遙遙相望。朝霜墓塵,默默傳神,猶似當年將帥精誠團結,共同禦敵,寧死不屈之狀。有詩贊雲:“春草離離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筆幹枝,難寫孤臣一片心。”

蒙恬之死,直接導致了一個結局,就是30萬秦軍徹底潰敗,30萬秦軍潰敗了之後,秦帝國的滅亡事實也就註定了。所以這就是蒙恬作為一個將領,其不可或缺地位的體現。他死了之後,帝國事實上就少了一個很大的依靠,少了一根很大的支柱。

大將蒙恬,“大”字首先來自大謀大略。當時的“蒙恬”二字,可以令狂放不羈的匈奴聞風喪膽,乃至於只要有蒙恬在,“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這是何等的神氣,何等的威風。

其次,大將蒙恬,“大”字也來自大武大勇。《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雖囚擊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從這段並不難懂的古文中我們可以明白,蒙恬甘心一死,既不是因為無能怯懦,也不是因為昏昏噩噩、忠奸善惡不分,而是來自他的俠肝義膽、坦蕩胸襟,讀來令人肅然起敬。

所以,大將蒙恬的“大”字還來自非凡的品質。大將蒙恬,“大”字是一種大氣、豪氣、勇氣,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可貴品質。

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3.獨步沙場,破不敗神話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西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裡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裡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裡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西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西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蒙恬並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讚。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

4.人箭合一,一戰定乾坤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歎:“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註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薰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並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裡還要表述這期間發生的一段插曲,正是這段插曲使趙高集團更堅定了要謀害蒙恬將軍的決心。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捲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5.以險制塞,精修秦道

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里之後,他帶兵繼續堅守邊陲。蒙恬又根據“用險制塞”以城牆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達五千多公里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蒙恬在修築萬里長城的壯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這延綿萬余裡的長城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

同時,蒙恬沿黃河河套一帶設置了44個縣,統屬九原郡。還建立了一套治理邊防的行政機構。又於西元前211年,發遣三萬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帶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這些措施對於邊防的加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馬,從秦國都城咸陽到九原,修築了寬闊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閉塞的困境。這不但加強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對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物資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風風雨雨、烈日寒霜,蒙恬將軍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6.小人篡權,千古歎惋

蒙恬不僅打仗能夠顯示出他英勇威武的大將氣概和不一般的戰略、戰術指揮才能,而且在治理邊塞和鞏固國防等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可英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經常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飲恨不能善終。蒙恬的死可以說是帶著悲壯、無奈與歎惋。

蒙恬的弟弟,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蒙毅,他深受秦始皇寵信,位至上卿(高級執政官)。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爭鋒。某日,內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卻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西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嬴政游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因此,黑手就首先伸向了蒙氏。

秦始皇死後,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複訴。

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佈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譭謗胡亥,胡亥於是囚禁並殺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30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

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長歎道:“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藥自殺。

7.將軍神武,“大”字當前

三軍將士得知將軍死後,都感其賢達明良,懷憤含淚。他們用戰袍撩土將其葬於綏德城西大理河川,遂形成現在的小山丘,與扶蘇墓遙遙相望。朝霜墓塵,默默傳神,猶似當年將帥精誠團結,共同禦敵,寧死不屈之狀。有詩贊雲:“春草離離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筆幹枝,難寫孤臣一片心。”

蒙恬之死,直接導致了一個結局,就是30萬秦軍徹底潰敗,30萬秦軍潰敗了之後,秦帝國的滅亡事實也就註定了。所以這就是蒙恬作為一個將領,其不可或缺地位的體現。他死了之後,帝國事實上就少了一個很大的依靠,少了一根很大的支柱。

大將蒙恬,“大”字首先來自大謀大略。當時的“蒙恬”二字,可以令狂放不羈的匈奴聞風喪膽,乃至於只要有蒙恬在,“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這是何等的神氣,何等的威風。

其次,大將蒙恬,“大”字也來自大武大勇。《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雖囚擊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從這段並不難懂的古文中我們可以明白,蒙恬甘心一死,既不是因為無能怯懦,也不是因為昏昏噩噩、忠奸善惡不分,而是來自他的俠肝義膽、坦蕩胸襟,讀來令人肅然起敬。

所以,大將蒙恬的“大”字還來自非凡的品質。大將蒙恬,“大”字是一種大氣、豪氣、勇氣,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可貴品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