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書》最重要的8條名句,哪句最能打動你的心

01帝王之道, 以寬仁為大。 

【出處】《周書·帝紀第四》

【釋義】帝王治理國家, 最重要的是有寬厚仁慈之心。 

【賞析】周世宗明皇帝即位後, 覺得北魏的刑罰過重,

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於是他下詔說:“帝王治理國家, 最重要的是有寬厚仁慈之心。 北魏時那些犯輕罪獲重罰的人, 和村民一家犯法以至數家被牽連發配遠處的人, 都應放回來。 ”這表明了周世宗以德治國的想法。

02王者之宰民也, 莫不同四海, 一遠近, 為父母而子之。 

【出處】《周書·帝紀第四》

【釋義】君王統治人民, 沒有不統一國內, 使遠處和近處一致的, 沒有不為民父母, 把人民看作自己的孩子的。 

【賞析】周世宗下詔赦免自元年以來, 被掠入周境的人。 同時, 他認為天下的土地往往因為時難, 阻隔為東西不同的境地, 以致使疆場上出現了互相劫掠的現象。 周世宗此言表達了封建帝王天下一統的想法。

03立非常之事, 必俟非常之人。

【出處】《周書·列傳第六》

【釋義】辦不同尋常的事, 就要依靠不同尋常的人。 

【賞析】魏室喪亂朱榮與元天穆謀劃攻入朝廷, 討伐叛臣, 他徵求賀拔嶽的意見說:“現在國內盜賊蜂擁而起, 王師屢戰屢敗。 我想親自率兵, 趕到京師, 清除君側逆臣, 平定外部叛亂, 怎麼才能取勝?”賀拔嶽說:“辦不同尋常的事, 就要依靠不同尋常的人。 您的軍馬精良, 如果首先舉起義旗, 定能克敵制勝。 ”此言鼓勵支持朱榮的行動, 表明賀拔岳的耿耿忠心。

04學不精勤, 不如不學。 

【出處】《周書·列傳第十七》

【釋義】學習不精細和勤奮, 不如不學習。 

【賞析】李賢九歲從師授業, 看書略觀大旨, 不尋章逐句。 有人對他說:“學習不精細勤奮, 不如不學習。 ”李賢說:“人各有志, 我怎麼能勉強學習?跟從老師,

只是想粗略地掌握教義, 補充自己的不足罷了。 ”學習要因人而異, 李賢不受常規約束, 取長補短, 表明他少年時即有不同常人的志向。

05兵務神速, 事貴合機。 

【出處】《周書·列傳第十七》

【釋義】軍事行動貴在神速, 辦事貴在抓住時機。 

【賞析】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請求歸附周太祖,

太祖認為北豫州太遠, 難以接應, 諸將沒人敢去。 李遠說:“北豫州遠在敵境之內, 又有高歡屯兵河陽, 按常理, 實在很難救援。 但軍事行動貴在神速, 辦事貴在抓住時機。 不入虎穴, 又怎能得到虎子?我們若用奇兵出其不意, 也許能成功。 ”此言表明李遠熟知兵法, 洞悉雙方戰況, 能恰當把握戰機。

06窮兵極武, 仁者不為。 

【出處】《周書·列傳第十九》

【釋義】用盡兵力, 耗盡武力去打仗, 仁者不做這樣的事。 

【賞析】赫連達跟從大將軍達奚武攻打漢中, 而蕭循拒守漢中拖延時間, 以等待援兵。 達奚武問諸將進退的策略。 開府賀蘭顧德等人認為糧食就要吃完了, 應急速攻打, 奪取漢中。 赫連達不同意, 他說:“不進行戰爭就能奪得城池,

這是上策……用盡兵力, 耗盡武力去攻城, 仁者不做這樣的事。 況且敵人的兵馬還強, 城池也堅固, 攻打它, 即使能勝, 也將是兩敗俱傷。 ”

07大丈夫當建立功名, 以取富貴, 安能久處貧賤邪!

【出處】《周書·列傳第十九》

【釋義】大丈夫應當建功立業, 以取得名位、富貴, 怎麼能長久地處於貧賤的境地!

【賞析】蔡祐少年時便有大志,與同鄉人李穆,布衣齊名。他們曾互相勉勵。後來,二人果真都有所成就,實現了年少時的願望。這句話表現了蔡祐和李穆對立功建業的嚮往。

08政之於民,過急則刻薄,傷緩則弛慢。

【出處】《周書·列傳第三十七》

【釋義】政治對於人民,操之過急就顯得刻薄,失於遲緩又讓人感到鬆懈。

【賞析】武成元年,樂遜陳述時宜一百一十四條,其中有五條切合政要。他指出,現在的官員,大多數能做到自身清廉,卻達不到惠民愛物。他還舉例說西周因統治舒緩而失去天下,秦朝因統治急暴而遭失敗。

怎麼能長久地處於貧賤的境地!

【賞析】蔡祐少年時便有大志,與同鄉人李穆,布衣齊名。他們曾互相勉勵。後來,二人果真都有所成就,實現了年少時的願望。這句話表現了蔡祐和李穆對立功建業的嚮往。

08政之於民,過急則刻薄,傷緩則弛慢。

【出處】《周書·列傳第三十七》

【釋義】政治對於人民,操之過急就顯得刻薄,失於遲緩又讓人感到鬆懈。

【賞析】武成元年,樂遜陳述時宜一百一十四條,其中有五條切合政要。他指出,現在的官員,大多數能做到自身清廉,卻達不到惠民愛物。他還舉例說西周因統治舒緩而失去天下,秦朝因統治急暴而遭失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