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林則徐主張種鴉☆禁☆片

林則徐主張種鴉片

安立志

眾所周知, 鴉片戰爭是我國近代史的起點, 林則徐是禁煙抗英的愛國英雄。 這是傳統史書單項選擇的標準答案。 然而, 歷史不是線性的。 今天的史書略去了許多歷史細節與過程, 而這對於認識歷史事件與人物, 卻是不可替代的。

幾年前, 我曾寫過一篇《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嗎?》對林則徐有過評論, 此文僅提及其禁煙的態度與立場。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5月, 虎門銷煙與抗英戰爭的餘燼未息, 朝廷就以林則徐在涉英及禁煙事務上, “辦理殊未妥協, 深負委任”及“廢馳營務”之罪名,

被“革去四品卿銜, 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林則徐年譜新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7年, 頁491)

鴉片戰爭爆發前, 滿清朝廷曾就如何應對鴉片氾濫進行過爭論。 對如何防止白銀外流, 朝臣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在是否允許鴉片貿易、是否允許鴉片種植上, 朝廷內部形成了對立的兩派。 太常寺少卿許乃濟是馳禁派的代表。 1836年4月27日, 他向朝廷建議道:對外, 應“准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 ……夷人納稅之費, 輕於行賄, 在彼亦必樂從。 ”即把鴉片納入照章納稅的外貿管道;對內, “寬內地民人栽種罌粟之禁, ……內地之種日多, 夷人之利日減, 迨至無利可牟, 外洋之來者自不禁而絕, ……”(《黃少司寇(爵滋)奏疏》, 臺灣文海出版社, 頁210)黃爵滋是嚴禁派的代表, 在許乃濟的方案上報兩年後,

他於1838年4月10日以一道《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 成為近代禁煙運動的發起人。 正是在他的呼籲下, 道光皇帝下定了禁煙決心, 也才有了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

林則徐與黃爵滋是禁煙運動的同盟軍。 林則徐在給朝廷的奏摺中, 多次引用黃爵滋的看法, 並旗幟鮮明地指出, 倘使鴉片“流毒於天下”, “幾十年後, 中原已無可以禦敵之兵, 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興思及此, 能無股栗!”(《林則徐全集》第三冊,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2年, 頁79)接著, 林則徐以欽差大臣之銜, 南下廣州, 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 對入口洋煙盡數沒收、銷毀;對涉煙臣民實施嚴刑峻法。 在這期間, 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虎門銷煙。 清廷的禁煙招致了英國的報復,

清廷海防在英國炮艦面前不堪一擊。 林則徐隨即受到撤職查辦, 戴罪戍邊伊犁。 1846年7月, 林則徐被任命為陝西巡撫。 翌年正月, 因身染重屙, 告假養病。 誰也沒想到, 此時的林則徐對於鴉片的認識已經變化, 這種變化是顛覆性的。

他從西安寄給撫州代理知府文海的信中說:“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 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煙而不嗜土煙, 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鴉片), 勝於洋販, 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 無不舍近圖遠, 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醖、湖廣之錠煙, 內地自相流通, 如人一身血脈貫注, 何礙之有?……第恐此種食煙之人未必回心向內耳!”(《林則徐全集》第八冊, 頁116)由此可見, 這個當年的嚴禁派, 其所嚴禁的只是洋鴉片,

並不反對鴉片當地語系化, 其“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煙而不嗜土煙”一端耳!此時的他, 似乎忘記了他在朝廷廟堂之上的慷慨陳詞, “吸食者方且呼朋引伴, 以誘人上癮為能, 陷溺愈深, 愈無忌憚。 儆玩心而回頹俗, 是不得不嚴其法於吸食之人也。 ”(《林則徐全集》第三冊, 頁78)他此時只在鴉片的種植上與其政敵——馳禁派形成共識, 但在促進鴉片合法貿易上, 他與許乃濟的主張並不一致。

作為馳禁派代表, 太常寺少卿許乃濟, 在向朝廷上奏馳禁報告之後, 遭到嚴禁派的抨擊與彈劾, 隨即被貶官降職、提前退休, 1839年鬱鬱而終。 1858年9月25日, 旅居鴉片戰爭發起國的卡爾·馬克思, 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評論稱, “中國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許乃濟, 曾提議使鴉片貿易合法化並從中取利;但是經過帝國全體高級官吏一年多的全面討論,

中國政府決定:‘這種萬惡貿易毒害人民, 不得開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頁589)在馬克思的著作中, 極少提到中國人, 許乃濟則是其中之一。 在這篇題為《鴉片貿易史》的評論中, 被馬克思讚賞為“中國最有名的政治家”, 不是嚴禁派的林則徐、黃爵滋, 也不是曾經支持嚴禁派的道光帝, 而是馳禁派的許乃濟。 馬克思讚賞他關於“鴉片貿易合法化”的主張, 並嚴厲批評了嚴禁派的立場, “天朝的野人當時拒絕徵收一項必定會隨著人民墮落的程度而增大的稅收。 ”(同上書, 頁590)

馬克思認為, “如果中國政府使鴉片貿易合法化, 同時允許在中國栽種罌粟, 這意味著英印國庫會遭到嚴重的損失。”(同上書,頁591)馬克思並非支持英國政府的鴉片貿易政策,他在另一篇同題文章中指出:“半野蠻人維護道德原則,而文明人卻以發財的原則來對抗。”(同上書,頁587)馬克思所稱的“半野蠻人”或者“天朝的野人”,並非是對中國人的鄙視,他所鄙視的其實是以道光皇帝為首的包括那幾位僵化的嚴禁派,也許還包括極力為之辯護與美化的後來人。

馬克思以其如炬的眼光,分析了清廷禁煙政策帶來的嚴重後果,“中國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採取了非常措施,這些措施的頂點是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沒收、焚毀走私的鴉片;這成了第一次英中戰爭的起因,這次戰爭又使中國發生起義,使帝國國庫完全空虛,使俄國能夠順利地由北方入侵,……”(同上書,頁590)中英戰爭、太平天國、國庫空虛、俄國入侵,這四大事件的確嚴重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甚至喪失了遼闊的中國國土。馬克思為這個東方古國感歎道:“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繫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鬥中死去,……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出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同上書,頁587)

在傳統教育文本中的林則徐,只能是一塵不染,光焰萬丈,因為他是愛國英雄;而馬克思之於中國,只能是高屋建瓴,嚮往傾慕,因為他是革命導師。因此,對於以上所引,無論是經典原著中馬克思本人的論述,還是歷史典籍中林則徐本人的書信,只好束之高閣,置若罔聞。

這意味著英印國庫會遭到嚴重的損失。”(同上書,頁591)馬克思並非支持英國政府的鴉片貿易政策,他在另一篇同題文章中指出:“半野蠻人維護道德原則,而文明人卻以發財的原則來對抗。”(同上書,頁587)馬克思所稱的“半野蠻人”或者“天朝的野人”,並非是對中國人的鄙視,他所鄙視的其實是以道光皇帝為首的包括那幾位僵化的嚴禁派,也許還包括極力為之辯護與美化的後來人。

馬克思以其如炬的眼光,分析了清廷禁煙政策帶來的嚴重後果,“中國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採取了非常措施,這些措施的頂點是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沒收、焚毀走私的鴉片;這成了第一次英中戰爭的起因,這次戰爭又使中國發生起義,使帝國國庫完全空虛,使俄國能夠順利地由北方入侵,……”(同上書,頁590)中英戰爭、太平天國、國庫空虛、俄國入侵,這四大事件的確嚴重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甚至喪失了遼闊的中國國土。馬克思為這個東方古國感歎道:“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繫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鬥中死去,……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出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同上書,頁587)

在傳統教育文本中的林則徐,只能是一塵不染,光焰萬丈,因為他是愛國英雄;而馬克思之於中國,只能是高屋建瓴,嚮往傾慕,因為他是革命導師。因此,對於以上所引,無論是經典原著中馬克思本人的論述,還是歷史典籍中林則徐本人的書信,只好束之高閣,置若罔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