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滄海遺珠,濟南趵突泉公園裡那些獨具特色的景觀!

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的龜石、待月峰、夔石, 都是63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太湖石, 具有“皺、瘦、透、漏”的特點, 是濟南的歷史名石, 也是園林中獨具特色的景觀。

太湖石, 因產於江蘇, 浙江兩省之間的太湖地區而得名, 尤以湖中石質為佳, 是一種千孔百竅, 玲瓏剔透, 形狀多樣, 具有“皺、透、瘦、漏”四大特色的石灰岩。 據史料介紹, 太湖石作為觀賞石,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唐代著名文學家自居易寫的《太湖石記》, 從文中可窺測唐代文人、士大夫對太湖石特別喜愛, 玩石已有一定規模, 文中評述“石以聚族、太湖為甲”, 將太湖石列為眾石之首。

龜石

聳立在東門內廣場西側竹林樹叢中, 挺拔露骨, 筋絡明顯, 孔竅通透, 形態美觀。 屬奇石中的珍品, 已被收入《中國名石大辭典》。 石旁說明牌上介紹:“龜石, 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別墅一雲莊遺石, 石高約4米, 重約8噸, 有秀、瘦、透、漏、皺特點, 與龍、風、麟石同稱四大靈石,

為濟南第一名石。 ”

也有人認為是龍石。 張昆河撰文中說“現存龍石立在趵突泉公園內”。 《泉城週報》載《泉城龍跡》署名文章也有“龍石, 為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收藏的十大名石之一。 ……明萬曆年間, 濟南知府平康裕將龍石移到府學泮池北。

”孔憲雷先生從日本昭和十九年(1944年)馬場春吉著《山東的史跡和史談》中翻拍的趵突泉平面圖中標有“龜石”的奇石, 則形呈伏臥狀。

對奇石名稱認定雖不相同, 但都認定為元代遺物, 是濟南的歷史名石。

按“龍石論”者的認定, 龍石應在府學文廟泮池北側。 那它是怎麼移到趵突泉公園的呢?這裡寄寓著唐家隆、賈祥雲等公園領導和職工保護歷史遺產和名勝古跡的心願和功績。 20世紀70年代, 二位同志發現斜立在文廟泮池旁的奇石, 周圍堆滿了雜物, 石上支架著許多木料, 遭受著人為損害, 便請示市政府領導採取保護措施, 組織職工迅速移置到趵突泉公園。 既有力的保護了歷史遺產, 又能使遊人觀賞到歷史名石, 豐富了公園景觀,

受到省、市領導及遊人稱讚。

待月峰

待月峰奇石在溪流環繞的尚志堂院內, 石高1.9米, 形態古樸清秀, 精巧玲瓏。 待月峰系宋代遺石, 石瘦細長, 有多個洞穴, 似各種月形, 夜深月光透過洞孔灑在地上, 形異多變, 有詩贊詠:“精靈俊秀玉玲瓏, 神功鬼斧渾然成。 一年三十六輪月, 變幻俱在此石中。 ”

待月峰原在濟寧市人民公園內。 1979年, 趵突泉公園唐家隆、賈祥雲帶領職工贈送安裝“八仙過海”燈組時, 看到人民公園鷹籠裡立著一塊佈滿鷹糞泥土的石頭, 形態奇異, 極有觀賞價值。 燈組裝好後, 濟寧人民公園一方提出願回贈物品以示感謝, 徵求唐、賈意見時, 他倆順口說出:“那就給俺塊石頭吧。 ”對方欣然答應, 遂裝車運回濟南。

石頭在趵突泉尚志堂院安置好後, 濟寧又派人來, 說這是當地志書記載的歷史名石, 要求收回。 後幾經協調, 來人看到奇石安置在省城公園, 位置適宜更利於展示奇石身價, 同時感到此石筋絡纖細、洞多通透, 往返裝運也難確保遺石不受損傷, 遂表示忍痛割愛, 不再收回。同時向公園詳細介紹了奇石的名稱、歷史及當地有關領導保護待月峰的心願。這使濟南人對歷史名石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夔石

在尚志堂東山外北側,東臨老金線泉。石高1.5米,寬0.75求,底部鐫“夔石”銘刻。石旁說明牌有:“夔”為古代傳說中的獨足獸,因此石形狀奇特,有單足,昂首,吼天之勢,形似“夔”,故得此名,為濟南名石之一。

夔石,原在衛巷一古舊的居民住宅院內,“文革”中,人走院空,房屋倒塌,夔石被遺棄在街旁的公共自來水站旁。趵突泉公園一賈姓職工,路經此處時看到半掩埋地下的石頭,形態奇特,有觀賞價值,便徵求領導允准,取得街道居委會同意後,移置在趵突泉公園,配植青松、翠竹,成為園林中的獨特景觀。

不再收回。同時向公園詳細介紹了奇石的名稱、歷史及當地有關領導保護待月峰的心願。這使濟南人對歷史名石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夔石

在尚志堂東山外北側,東臨老金線泉。石高1.5米,寬0.75求,底部鐫“夔石”銘刻。石旁說明牌有:“夔”為古代傳說中的獨足獸,因此石形狀奇特,有單足,昂首,吼天之勢,形似“夔”,故得此名,為濟南名石之一。

夔石,原在衛巷一古舊的居民住宅院內,“文革”中,人走院空,房屋倒塌,夔石被遺棄在街旁的公共自來水站旁。趵突泉公園一賈姓職工,路經此處時看到半掩埋地下的石頭,形態奇特,有觀賞價值,便徵求領導允准,取得街道居委會同意後,移置在趵突泉公園,配植青松、翠竹,成為園林中的獨特景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