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山西王閻錫山是軍閥中的一股清流,回故鄉辦這件事,鄰居竟不買帳

一說起軍閥, 人們腦海裡都是一副雄赳赳武夫的樣子。 可山西王閻錫山卻是軍閥中的一股清流。 他談吐文雅, 充滿哲學味道, 文質彬彬。 看看他的學歷就知道了。 受過十年的私塾教育。 深受傳統文化浸淫, 熟悉孔孟之道。 留學東洋五年有國際視野。 回國後考上清廷的舉人。 閻錫山當上山西都督以後。 把山西省就當一個小國家來治理。 大力發展工業、礦業、農業、商業、教育、金融, 文化等等一系列措施。 使山西省成為當時的模範省。 連大詩人泰戈爾都來參觀。 那麼閻錫山在他的故鄉又做了些什麼事兒呢?

不與鄰居爭地 當時閻錫山家想擴大自己的宅基地盤, 買鄰居楊某家裡的宅地, 派人去跟楊家商量, 讓楊家“拆遷”另找地方, 當然還是議價收買。 但是楊某的爺爺認為他家的祖業宅地住慣了, 移宅遷居不是他的心願, 硬不同意。 閻家提出以高價500元現大洋作為“補償”,

楊家回答:你閻家有錢有勢, 給的錢再多也不賣。 弄得閻家也沒辦法。 閻錫山知道以後, 告訴底下人:“不要再難為人家了, 人家既然不願意, 決不能勉強於人。 這是人家的權利。 日常該戶人家出入均需穿越閻居。 其當年竟沒遭遇山西土皇帝的強拆!顛覆了一直以來對閻錫山的觀感。

布衣還鄉 閻錫山在1911 年辛亥革命時推翻了山西巡府陸忠琪的統治, 登上了都督的寶座。 這年春節, 閻錫山要第一次省親, 車到離河邊10 華里的芳蘭鎮, 閻錫山讓減半速行駛。 到了河邊村西頭, 即讓停車。 閻錫山下了車,

取出了他外祖母給他做的衣服, 十分認真地穿好。 然後, 叫上那位士官和司機, 步行著進村去。 閻一邊走一邊招呼村民, 還不時地詢問石溝街兩邊做生意的經濟人, 價格呀、產地呀, 等等。 閻錫山一行四人, 足足用了一個小時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事後, 隨行士官請教閻, 為什麼要這樣。 閻答道:孫中山常說, 民為本, 我為僕。 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 從這次歸鄉省親以後, 閻錫山每次返鄉探親, 一輛普通車, 一身家鄉服, 幾樣簡單禮品, 幾個隨從人員, 車到芳蘭減速, 車到河邊村口停住, 下車換服, 步行進村。 這個習慣, 閻錫山從24 歲開始, 直到離開大陸為止。

慈善鄉里 一次他在故鄉吃飯時, 聽到外面人聲嘈雜。 出來一看, 有一對雙胞胎棄嬰, 觀者如堵。 他分開眾人, 把這兩個嬰兒抱回了家。 閻錫山心想, 這是個社會問題, 從古至今就存在。 自己儘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但也要在管轄的地盤上努力。 不久, 閻錫山委託村裡親威, 用自家的錢, 在後陳堡上興建一座“收嬰撫孤”的慈善院。 在興建的過程中, 閻錫山寫了幾封信回來,詢問情況,調整結構。當“河邊慈養院”大工告竣時,閻錫山日夜兼程趕回,做了詳盡的佈置。沒多長時間,能收容300人的食宿院就滿“負荷”了。閻錫山撰文讓社會上關注這一問題,同時以督軍府名義發文,在各地興建一些社會慈善建築設施。 逢年過節,閻錫山都安排人,給那些“過不了年”的窮人們送去白麵、蓧面等。在平時,凡達到一定年齡而娶不起媳婦的人,閻錫山即派人送去40 個銀元,幫助光棍們成家這些,閻錫山的家鄉一帶的老人,都還記得清清楚楚。

創立學校 作為山西省的“模範村”五台縣的河邊村,理所當然應積極推行閻氏的國民教育普及,1918年由閻錫山出資興辦的川至中學、是1918年由閻出資興辦的一所私立中學,川至中學名字本身就寓意著它是一所由閻建立的私人學校,“川”取閻錫山字百川之名,“至”意味著來臨,表示如同百川的到來。1919 年建成一部分後,便取消了五台中學和定襄中學, 川至中學建成後,閻錫山又出資10萬元在太原“德生厚”銀號建立了基金,以其利息為該校經費,1923年,又籌集資金10萬元,增設商業速成科,設立科學獎,另外,除免收學費外,還另發制服皮鞋給學生,使這所中學也成為當時設施最完備,品質極高的免費中學校。1924年之後開始收學費,但費用較低。1921年冬創辦的育英女子學校、及1931年河邊村蓋起的一座嶄新的“實生活小學”。學校設施優越,教室宿舍充足,有大禮堂、會議室、生化研究室、標本陳列室、體育場、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毫不遜色於當時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學校的基礎設施標準。自小學至中學,河邊村已然成為定襄地區的“教育園區”,其人才濟濟之地,

傳承武術 河邊村是山西王閻錫山的故鄉,這裡也成為閻錫山實施理想抱負的重要“陣地”。閻錫山也出於他的政治目的服務,1934年夏季在河邊村成立了河邊國術館。閻氏親任董事長,並特聘請北京會友鏢局鏢頭于鑒先生和太原靴巷葛書元先生擔任總教練,從他的騎兵連挑選出馮憲臣、高翠明、張效武、劉寶山、許文斌等有武術功底的軍官擔任教練。並以河邊村為中心,五台縣設立武術點,向周邊民眾傳授武藝,對晉北地區的武術人才的培養和武術傳承意義重大。最後,閻錫山的無心插柳之舉,鑄就了定襄今天“武術之鄉”的美譽。

閻錫山寫了幾封信回來,詢問情況,調整結構。當“河邊慈養院”大工告竣時,閻錫山日夜兼程趕回,做了詳盡的佈置。沒多長時間,能收容300人的食宿院就滿“負荷”了。閻錫山撰文讓社會上關注這一問題,同時以督軍府名義發文,在各地興建一些社會慈善建築設施。 逢年過節,閻錫山都安排人,給那些“過不了年”的窮人們送去白麵、蓧面等。在平時,凡達到一定年齡而娶不起媳婦的人,閻錫山即派人送去40 個銀元,幫助光棍們成家這些,閻錫山的家鄉一帶的老人,都還記得清清楚楚。

創立學校 作為山西省的“模範村”五台縣的河邊村,理所當然應積極推行閻氏的國民教育普及,1918年由閻錫山出資興辦的川至中學、是1918年由閻出資興辦的一所私立中學,川至中學名字本身就寓意著它是一所由閻建立的私人學校,“川”取閻錫山字百川之名,“至”意味著來臨,表示如同百川的到來。1919 年建成一部分後,便取消了五台中學和定襄中學, 川至中學建成後,閻錫山又出資10萬元在太原“德生厚”銀號建立了基金,以其利息為該校經費,1923年,又籌集資金10萬元,增設商業速成科,設立科學獎,另外,除免收學費外,還另發制服皮鞋給學生,使這所中學也成為當時設施最完備,品質極高的免費中學校。1924年之後開始收學費,但費用較低。1921年冬創辦的育英女子學校、及1931年河邊村蓋起的一座嶄新的“實生活小學”。學校設施優越,教室宿舍充足,有大禮堂、會議室、生化研究室、標本陳列室、體育場、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毫不遜色於當時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學校的基礎設施標準。自小學至中學,河邊村已然成為定襄地區的“教育園區”,其人才濟濟之地,

傳承武術 河邊村是山西王閻錫山的故鄉,這裡也成為閻錫山實施理想抱負的重要“陣地”。閻錫山也出於他的政治目的服務,1934年夏季在河邊村成立了河邊國術館。閻氏親任董事長,並特聘請北京會友鏢局鏢頭于鑒先生和太原靴巷葛書元先生擔任總教練,從他的騎兵連挑選出馮憲臣、高翠明、張效武、劉寶山、許文斌等有武術功底的軍官擔任教練。並以河邊村為中心,五台縣設立武術點,向周邊民眾傳授武藝,對晉北地區的武術人才的培養和武術傳承意義重大。最後,閻錫山的無心插柳之舉,鑄就了定襄今天“武術之鄉”的美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