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今天丨向鄧世昌將軍致敬

1894年9月17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在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戰役中, 致遠號巡洋艦被擊沉, 管帶鄧世昌和全艦官兵英勇殉國, 他們成為永遠被歷史銘記的民族英雄。

鄧世昌, 字正卿, 福建船政學堂畢業, 因為籍貫廣東, 所以未能入選福建出資的海軍留英計畫, 也因為此, 比他的船政同學更多了一層豐富的海上經驗。 李鴻章創辦北洋海防後, 鄧世昌即被北調, 從此告別木棉芬芳的故鄉, 從蚊子船管帶到“致遠”艦管帶, 最後成了舉國知名的英雄。

1894年(光緒二十年)鄧世昌嘗曰:“人誰不死, 但願死得其所爾”。 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 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 後在日艦圍攻下, “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 船身傾斜。 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 早置生死於度外, 今日之事, 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 苟沉此艦, 足以奪其氣而成事”, 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

決意與敵同歸於盡。 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 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 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 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 鄧世昌墜落海中後, 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 被他拒絕, 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 今死於海, 義也, 何求生為!”, 所養的愛犬“太陽”亦遊至其旁, 口銜其臂以救, 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 毅然按犬首入水, 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 與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 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 有公足壯海軍威”, 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 追封“太子少保”, 入祀京師昭忠祠, 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 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 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 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 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塚, 建起鄧氏宗祠。 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 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

以志永久敬仰。 1996年12月28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 以示紀念。

2015年11月,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專案專家論證會在北京召開, 專家們確認:在遼寧丹東港海域發現的“丹東一號”沉艦應為中日甲午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

致遠艦殘骸

致遠艦

▶來源 |網路綜合

▶編輯 |劉裕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