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蘇州:大運河上的璀璨明珠

在清代最有名的畫卷, 估計要屬《姑蘇繁華圖》了。 《姑蘇繁華圖》原名《盛世滋生圖》, 是由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用了24年時間才創作完成。 全畫以長卷形式和散點透視技法, 反映當時蘇州“商賈輻輳, 百貨駢闐”的市井風情。 據學者研究估算, 全幅畫共有各色人物1.2萬餘人, 房屋建築2140餘棟, 橋樑50餘座, 客貨船只400餘隻, 商號招牌200餘塊。 《姑蘇繁華圖》曾經被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 一直保存于清宮, 20世紀初被溥儀盜運出宮, 輾轉運到長春的偽滿“皇宮”。 抗日戰爭結束後, 被蘇聯紅軍截獲, 移交給東北博物館, 即後來的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可以說, 《姑蘇繁華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堪與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相媲美的畫卷。 不同的是, 開封當初的繁榮已經不再, 而蘇州則一如繼往的絢爛璀璨。

蘇州的興盛與大運河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蘇州便被納入到了總體河道開發的體系之中。 吳王闔閭(?-西元前496年)時期, 伍子胥開鑿胥江, 引太湖入城, 並辟水路城門八座。 從這時起, 蘇州已經成動江南水系中的重要節點。

隋朝大業六年(610年), 隋煬帝連通漕運要道江南運河。 運河經滸關至楓橋, 一路東趨閭門, 入南濠。 一路由彩雲橋向東入胥門, 折南入蘇州的外城河, 經盤門, 覓渡橋, 與吳江段運河相連。

到了元朝, 因為都城定為北京, 中國的大運河走勢一改隋唐時期的東西走向, 而變成了南北大運河。 元代以後的大運河起點和終定分別是北京和杭州, 所以也被稱為“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 以運漕糧為主要目標。 不過, 在向首都源源不斷的輸送漕糧的同時, 大運河也把北方的物產運往南方, 從而成為溝通我國南北經濟的大動脈。 當然, 大運河也是我國南北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每到科考之年, 南方士子大多乘船前往北京, 從而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

地處大運河的江南運河段的蘇州, 因其農田水利耕織的發達與先進, 成為全國上繳漕糧的主要地區之一。 以清朝為例, 蘇州府共有9個縣, 應徵收正額米692000石, 耗米442440石, 兩者合計為1134440石。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清代只從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和山東8個省徵收漕糧, 每年的徵收正額和耗米為635萬石。 在這其中, 浙江省應交1098600石, 江西應交945400石, 湖南湖北合計應交440000石, 山東應交506652石, 河南應交509400石。 可以說, 蘇州一個府就超過了全國其他所有的省份。

明清時期,為了鼓勵漕運水手,國家允許他們在每次出運之時,免稅帶上一些土特產。清代前期河運興盛之時,每年承運漕糧的運船六、七千隻。每年出運漕船以6000只計,每船出運時平均攜帶“土宜”150石,回空附載60石,可以算出,當嘉慶、道光年間漕船每年所帶的免稅商貨有126萬石之多。再加上旗丁水手攜帶的走私物品,數量更為可觀。如此大規模的商品流通量,對蘇州經濟的發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蘇州古運河邊的楓橋鎮,曾經是全國最大的米豆集散地,也是各種漕船的停泊地點。江浙、安徽、江西、湖廣的漕糧,都從這裡中轉京都。楓橋是蘇州的標誌性地標,楓橋初名“封橋”,始建年代到現在已經漫無可考。據記載,古時這裡是水陸交通要道,官府要在這裡設護糧卡,每當漕糧北運經此,就要將河道封鎖起來,故名為“封橋”,後來才改名楓橋。

自古為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的要塞。因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名揚名海內外,四方遊子均紛至遝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後,一直在百姓的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直到明末清初,蘇州還流傳一首俗諺:“探聽楓橋價,買物不上當。”

楓橋一帶的繁華因為大運河漕運而生,就連楓橋邊的寒山寺也一反寺廟朝南的慣例,而是廟門朝向西面的大運河。這樣改動的原因,當然是為了方便過路香客乘船來此朝拜進香。

蘇州地稀人稠,宋代流傳的“蘇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清時期已經完全不適用,而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但蘇州的賦稅徵收又特別重,如何緩解這一難題?蘇州百姓用勤勞而靈巧的雙手解決了吃飯穿衣的問題。

蘇州的織造局是清代的三大織造局之一,由清廷專派官員管理,規模龐大。《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出任過此職。至乾隆時期,蘇州織造局織機均已達到600張以上,工匠超過2000人。與官營絲織業相比,蘇州的民間絲織業也發展迅猛,據史料記載,蘇州地區“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

蘇州在清代的經濟地位遠高於其政治地位。在清中期,蘇州已經取代杭州,成為清代全國最繁華的城市。清代的文人納蘭常安曾寫道:“近人以蘇杭並稱,為繁華之郡,而不知杭人不善營運,又僻在東隅,凡自四遠販運以至者,抵杭停泊,必卸而運蘇,開封出售,轉發于杭。”乾隆中期,杭州人也承認:“吾杭饒蠶績之利,織紝工巧,轉而之燕,之齊,之秦晉,之楚、蜀、滇、黔、閩、粵,衣被幾遍天下,而尤以吳閶為繡市。”

蘇州的紡織業極為發達,規模龐大,是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時也是清代全國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和絲織品、棉織品交易市場。史料記載:“東南財富,姑蘇最重;東南水利,姑蘇最重;東南人士,姑蘇最盛”,其繁華程度甚至超過北京,“閶門(蘇州城西城門)內外,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

由於商品貿易發達,明清時期的蘇州,專門設立了針對過往商船的稅關。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設立滸墅鈔關,徵收船料,“差禦史及戶部官監收”。到清朝後,由改由蘇州織造兼管。滸墅關位於蘇州府長州縣,“為揚關、浙關、浙海關等處中道,凡南貨北行,北商南販,最為衡衢”。此處為“商賈輻輳之地,上達蘇、松、嘉、湖各府,下由常州、鎮江一帶,出口皆系必經之路”。即以蘇州府而論,滸墅關也是處在諸水向心彙聚的交通樞紐上,扼控新塘橋港、黃埭港、射瀆港、楓橋港等處往來商船。

清朝中期,滸墅關每年徵收關稅銀保持在50-60萬兩的水準。按照清代關稅的一般徵收水準而言,稅銀占商品價值的2%至5%,那麼大致可以推算,清代蘇州每年過往的商品價值在2000萬兩白銀的水準,數量相當驚人。

由於經濟發達,導致蘇州人的日常生活也日益講究,追求精緻,崇尚高雅,不斷推陳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當時的社會風尚。明代人王士性曾說:“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從明代後期開始,社會上開始流行起來的“蘇樣”、“蘇意”的說法,包括服飾穿著、器物使用、飲食起居、書畫欣賞、古玩珍藏、戲曲表演、語言表達,等等,無一不成為時代潮流。這一潮流甚至還影響到海外,日本寬政十一年(1799年),日人感慨道:“餘觀今之右族達官貴族子弟,或輕佻豪侈是習,而遠物珍玩是貴。即一物之巧,寄賞吳舶;一事之奇,擬模清人,而自詫以為雅尚韻事,莫此過焉。”

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蘇州人口已達到60余萬,僅次於北京。蘇州城市功能的轉化,表示了清代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外國人對此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州府是一個面積非常大、人口非常多的城市。城內房子大部分建築和裝飾得很好。這裡的民眾大多數穿絲質衣服,樣子顯得非常愉快。整個城市呈現出一派繁榮氣象。……蘇州一向被認為是中國的天堂。當地人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蘇州府’。”

乾隆時期編寫的《吳縣誌》也這樣寫道:“吾吳雖雲一邑,而四方萬里海外異域珍奇怪偉希世難得之貨,罔不畢集,誠宇宙間一大都會也。”驕傲自得的情緒,溢於言表。

太平天國時期,蘇州地區遭到巨大破壞。但此後,蘇州憑藉深厚的底蘊,又迅速恢復了活力。特別是今天的蘇州,更是不斷創造著新的奇跡。

明清時期,為了鼓勵漕運水手,國家允許他們在每次出運之時,免稅帶上一些土特產。清代前期河運興盛之時,每年承運漕糧的運船六、七千隻。每年出運漕船以6000只計,每船出運時平均攜帶“土宜”150石,回空附載60石,可以算出,當嘉慶、道光年間漕船每年所帶的免稅商貨有126萬石之多。再加上旗丁水手攜帶的走私物品,數量更為可觀。如此大規模的商品流通量,對蘇州經濟的發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蘇州古運河邊的楓橋鎮,曾經是全國最大的米豆集散地,也是各種漕船的停泊地點。江浙、安徽、江西、湖廣的漕糧,都從這裡中轉京都。楓橋是蘇州的標誌性地標,楓橋初名“封橋”,始建年代到現在已經漫無可考。據記載,古時這裡是水陸交通要道,官府要在這裡設護糧卡,每當漕糧北運經此,就要將河道封鎖起來,故名為“封橋”,後來才改名楓橋。

自古為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的要塞。因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名揚名海內外,四方遊子均紛至遝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後,一直在百姓的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直到明末清初,蘇州還流傳一首俗諺:“探聽楓橋價,買物不上當。”

楓橋一帶的繁華因為大運河漕運而生,就連楓橋邊的寒山寺也一反寺廟朝南的慣例,而是廟門朝向西面的大運河。這樣改動的原因,當然是為了方便過路香客乘船來此朝拜進香。

蘇州地稀人稠,宋代流傳的“蘇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清時期已經完全不適用,而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但蘇州的賦稅徵收又特別重,如何緩解這一難題?蘇州百姓用勤勞而靈巧的雙手解決了吃飯穿衣的問題。

蘇州的織造局是清代的三大織造局之一,由清廷專派官員管理,規模龐大。《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出任過此職。至乾隆時期,蘇州織造局織機均已達到600張以上,工匠超過2000人。與官營絲織業相比,蘇州的民間絲織業也發展迅猛,據史料記載,蘇州地區“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

蘇州在清代的經濟地位遠高於其政治地位。在清中期,蘇州已經取代杭州,成為清代全國最繁華的城市。清代的文人納蘭常安曾寫道:“近人以蘇杭並稱,為繁華之郡,而不知杭人不善營運,又僻在東隅,凡自四遠販運以至者,抵杭停泊,必卸而運蘇,開封出售,轉發于杭。”乾隆中期,杭州人也承認:“吾杭饒蠶績之利,織紝工巧,轉而之燕,之齊,之秦晉,之楚、蜀、滇、黔、閩、粵,衣被幾遍天下,而尤以吳閶為繡市。”

蘇州的紡織業極為發達,規模龐大,是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時也是清代全國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和絲織品、棉織品交易市場。史料記載:“東南財富,姑蘇最重;東南水利,姑蘇最重;東南人士,姑蘇最盛”,其繁華程度甚至超過北京,“閶門(蘇州城西城門)內外,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

由於商品貿易發達,明清時期的蘇州,專門設立了針對過往商船的稅關。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設立滸墅鈔關,徵收船料,“差禦史及戶部官監收”。到清朝後,由改由蘇州織造兼管。滸墅關位於蘇州府長州縣,“為揚關、浙關、浙海關等處中道,凡南貨北行,北商南販,最為衡衢”。此處為“商賈輻輳之地,上達蘇、松、嘉、湖各府,下由常州、鎮江一帶,出口皆系必經之路”。即以蘇州府而論,滸墅關也是處在諸水向心彙聚的交通樞紐上,扼控新塘橋港、黃埭港、射瀆港、楓橋港等處往來商船。

清朝中期,滸墅關每年徵收關稅銀保持在50-60萬兩的水準。按照清代關稅的一般徵收水準而言,稅銀占商品價值的2%至5%,那麼大致可以推算,清代蘇州每年過往的商品價值在2000萬兩白銀的水準,數量相當驚人。

由於經濟發達,導致蘇州人的日常生活也日益講究,追求精緻,崇尚高雅,不斷推陳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當時的社會風尚。明代人王士性曾說:“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從明代後期開始,社會上開始流行起來的“蘇樣”、“蘇意”的說法,包括服飾穿著、器物使用、飲食起居、書畫欣賞、古玩珍藏、戲曲表演、語言表達,等等,無一不成為時代潮流。這一潮流甚至還影響到海外,日本寬政十一年(1799年),日人感慨道:“餘觀今之右族達官貴族子弟,或輕佻豪侈是習,而遠物珍玩是貴。即一物之巧,寄賞吳舶;一事之奇,擬模清人,而自詫以為雅尚韻事,莫此過焉。”

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蘇州人口已達到60余萬,僅次於北京。蘇州城市功能的轉化,表示了清代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外國人對此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州府是一個面積非常大、人口非常多的城市。城內房子大部分建築和裝飾得很好。這裡的民眾大多數穿絲質衣服,樣子顯得非常愉快。整個城市呈現出一派繁榮氣象。……蘇州一向被認為是中國的天堂。當地人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蘇州府’。”

乾隆時期編寫的《吳縣誌》也這樣寫道:“吾吳雖雲一邑,而四方萬里海外異域珍奇怪偉希世難得之貨,罔不畢集,誠宇宙間一大都會也。”驕傲自得的情緒,溢於言表。

太平天國時期,蘇州地區遭到巨大破壞。但此後,蘇州憑藉深厚的底蘊,又迅速恢復了活力。特別是今天的蘇州,更是不斷創造著新的奇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