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由國丈變成開國君,楊堅離不開此兩牛人相助,為何兩人命運卻迥異

話說周宣帝生前最寵愛的兩位寵臣是鄭譯和劉昉。 周宣帝突然病逝後, 鄭譯和劉昉為了“前途”著想, 力推國丈楊堅為攝政王。 結果楊堅奪取實權後, 過河折橋, “雪藏”了鄭譯和劉昉, 卻打造了李德林和高熲這對雙子星座。

正是靠李德林和高熲, 楊堅平亂了宇文家族及國內反對勢力的反叛, 迫使年幼的周靜帝讓位於自己。 西元581年, 楊堅建立了隋朝, 他便是隋朝開國皇帝, 年號開皇。

隨後為了“強宗固本”, 楊堅馬上對楊氏家族進行了分封:封弟弟楊慧為騰王, 楊爽為衛王;封長子楊勇為太子, 次子楊廣為晉王, 三子楊俊為秦王, 四子楊秀為越王, 五子楊諒為漢王;封侄兒楊靜為道王, 侄兒楊智積為蔡王。 當真做到了任人唯親。 內部分封完畢, 接下來輪到文武百官的分封了, 高熲尚書僕射兼納言, 而李德林內史令, 成了朝中真正的實權派。

而“功臣”鄭譯和劉昉兩人卻依然被“雪藏”,

竟然榜上無名。

沉默啊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發, 就在沉默中滅亡, 眼看這樣下去, 永無出頭之日, 劉昉首先坐不住了, 他平地一聲雷, 怒吼道:楊堅, 你這樣對我不公平。

他的叫聲很快就得到了同樣認為“不公平”的兩個人的遙相呼應, 這兩個人便是隨先鋒元帥韋孝寬最早參與對付反叛楊堅的梟雄尉遲迥的兩員將軍:梁士彥和宇文忻。

兩人因為在中途一度傳出叛變風波, 後來經“欽差大臣”于仲文的攻心而消除了疑慮, 安安心心地參與了與尉遲迥的最後大決戰, 並且兩員驍將在戰場上奮勇當先, 起了很好的“模範帶頭”作用。 因此, 按理說他們兩個也算是功臣了, 但楊堅對這兩人心存芥蒂, 認為心術不正的人不適合在朝中當大官, 因此, 給了他們兩個空有頭銜卻毫無實權的“虛官”。 這樣一來, 兩人肯定對楊堅不滿了。

都說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三位“同病相憐”的人很快走到一起, 組成了“憤青三人組”。

“憤青三人組”剛開始還是像憤怒的青年一樣, 停留在“憤青”層面, 然而, 隨著“憤青” 升級, 他們很快就決定“爆發”—造反。 甚至三人還達成如下共識:事成之後, 梁士彥當皇帝, 劉昉當丞相, 宇文忻當將軍。

應該說想法是很美好的, 甚至連未來都規劃好了。 然而, 擺在他們前面的問題是, 梁士彥和宇文忻的兵權早被楊堅收回,

想要造反, 軍隊從哪裡來?不可能再去組織和招募軍隊吧。

既然“明”著幹不行, 那麼, 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那就是來“暗”的。 派殺手把楊堅暗殺掉, 這無疑是最隱秘最實惠的方式。 然而, 這個難度同樣很大, 不說殺手很難找, 楊堅自從宇文招 “鴻門宴”鬼門關走了一趟後, 早已草木皆兵, 防衛工作當真做到了“武裝到了牙齒”的地步, 因此, “憤青三人組”即使花重金請來絕世殺手, 也突不破楊堅的“金鐘罩”。

明的不行,暗的也不通,那該怎麼辦啊。“憤青三人組”坐在一起又開始憤青了:難不成要來邪的?

就在這時,三人的異常舉動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便是“皇帝”梁士彥的外甥裴通。梁士彥一心想當皇帝,裴通很快就知道了,然而,他卻不這麼認為,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麼看梁士彥都是草包一個,沒有一點真龍天子的氣象,因此,眼看梁士彥一天天沉淪下去,他心裡急啊。他不是急梁士彥造反能不能成功,而是急城門失火,泱及魚池,如果舅舅造反失敗,他這個做外甥的脫不了干係,他的整個家族也脫不了干係。

情況危急,裴通不再猶豫,做出了大義滅親的舉動:走揭發的路,讓舅舅去死吧,保全家人。

接下來的進程就毫無懸念了,“憤青三人組”很快就成了楊堅的“階下囚”,然後便是斬首示眾。

接下來輪到楊堅作秀表演了,他首先追封“憤青三人組”為“殉國三烈士”。然後下令“寬恕”和“優待”三位“烈士”家屬。再然後,他親自披麻戴孝為三人進行了厚葬,最後才是動真格的—對三人進行了抄家,沒收來的家產全部充公。楊堅如此貓哭耗子假慈悲,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恩威並施,以儆效尤。

和劉昉不得善終的悲慘命運相比,“潔身自好”的鄭譯的待遇就好多了。憤青三人組在研究明的和暗的方式來對付楊堅都行不通時,無師自通的鄭譯獨自玩起了“邪的”—巫蠱。他不像“憤青三人組”總是愛停留在光說不做的憤青層面,而是馬上就付諸行動。請來道士,鄭府整天香火繚繞,好不熱鬧。

結果同樣引起了個別“遊手好閒”人士的關注,隨後引起了別有用心人士的關注,最後引起了隋文帝楊堅的關注。

結果東窗事發了。楊堅這一次給他的判罰卻讓他大出意外,非但沒有要他的命,而且還賞給他一本書,一本《孝經》。用楊堅的話來說就是,你之所以誤入巫盅這條邪道,就是平常看書看得太少的緣故。都說活到老學到老,我現在送你這本《孝經》,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最終參悟個中玄機。

鄭譯果然從此大徹大悟,熟讀《孝經》三百遍後,馬上進行了樂律的進修,最終把自己與生俱來的音樂細胞發揮得淋漓盡致,創作出了《樂府聲調》這樣的絕世佳作。開皇十一年(西元591年),鄭譯感歎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明的不行,暗的也不通,那該怎麼辦啊。“憤青三人組”坐在一起又開始憤青了:難不成要來邪的?

就在這時,三人的異常舉動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便是“皇帝”梁士彥的外甥裴通。梁士彥一心想當皇帝,裴通很快就知道了,然而,他卻不這麼認為,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麼看梁士彥都是草包一個,沒有一點真龍天子的氣象,因此,眼看梁士彥一天天沉淪下去,他心裡急啊。他不是急梁士彥造反能不能成功,而是急城門失火,泱及魚池,如果舅舅造反失敗,他這個做外甥的脫不了干係,他的整個家族也脫不了干係。

情況危急,裴通不再猶豫,做出了大義滅親的舉動:走揭發的路,讓舅舅去死吧,保全家人。

接下來的進程就毫無懸念了,“憤青三人組”很快就成了楊堅的“階下囚”,然後便是斬首示眾。

接下來輪到楊堅作秀表演了,他首先追封“憤青三人組”為“殉國三烈士”。然後下令“寬恕”和“優待”三位“烈士”家屬。再然後,他親自披麻戴孝為三人進行了厚葬,最後才是動真格的—對三人進行了抄家,沒收來的家產全部充公。楊堅如此貓哭耗子假慈悲,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恩威並施,以儆效尤。

和劉昉不得善終的悲慘命運相比,“潔身自好”的鄭譯的待遇就好多了。憤青三人組在研究明的和暗的方式來對付楊堅都行不通時,無師自通的鄭譯獨自玩起了“邪的”—巫蠱。他不像“憤青三人組”總是愛停留在光說不做的憤青層面,而是馬上就付諸行動。請來道士,鄭府整天香火繚繞,好不熱鬧。

結果同樣引起了個別“遊手好閒”人士的關注,隨後引起了別有用心人士的關注,最後引起了隋文帝楊堅的關注。

結果東窗事發了。楊堅這一次給他的判罰卻讓他大出意外,非但沒有要他的命,而且還賞給他一本書,一本《孝經》。用楊堅的話來說就是,你之所以誤入巫盅這條邪道,就是平常看書看得太少的緣故。都說活到老學到老,我現在送你這本《孝經》,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最終參悟個中玄機。

鄭譯果然從此大徹大悟,熟讀《孝經》三百遍後,馬上進行了樂律的進修,最終把自己與生俱來的音樂細胞發揮得淋漓盡致,創作出了《樂府聲調》這樣的絕世佳作。開皇十一年(西元591年),鄭譯感歎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