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座城池引來的一場戰爭,差點被滅國,到底是對還是錯?

戰場是最直接的生死鬥場, 原因很簡單, 敵對之旅, 非你死即我亡。 以古至今, 從來都詮釋著這一點。

戰場在某種意義上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無論是一個普通小人物, 還是一個蓋世梟雄。 只要你投入其中, 這個戰場, 必將帶給任何一方想不到結果。 因為, 你操縱著戰爭, 但戰場決定著你。 長平便是如此。

西元前262年春, 趙孝成王四年、秦昭王四十五年。 秦軍一舉攻破韓國野王, 這一次攻擊, 令韓國極為驚慌。 野王是聯繫上党郡與韓國內地的連系,一旦野王掌握在秦軍手裡。 不僅僅上黨孤懸外境, 而且對於此時的韓國,

失地事小, 國亡事大。

因為打開地圖, 便是可以看到。 野王掌握在秦人手裡, 就好像一把利劍將韓國一分兩半, 真正的是首尾不能相顧。

面對此, 疲弱的韓國也只能割地求和。 但秦軍的胃口永無止境, 正如當初蘇代對魏安釐王所說的那樣“且夫以地事秦,

譬由抱薪救火, 薪不盡, 火不滅。 ”

可是當時的韓國, 似乎已經別無他法了。 總之, 能安穩一天, 便是一天。 因此, 韓桓惠王決定將上党割讓給秦國, 以此來換求暫時的安靜。 可就在韓國朝野為此擔驚受怕時, 新任上黨郡郡守馮亭卻不想讓上党落入秦軍之手。 便想出將上党獻與趙國之策, “不如以上党歸趙, 趙若受我, 秦怒必攻趙, 趙被兵, 必親韓。 韓趙為一, 則可以當秦。 ”

一來,趙無故得一郡之地,必然與韓國親近。 對於建立統一抵抗秦國的共同戰線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也能減輕韓國的壓力。 二來,即使兩國聯手不成,秦國豈能讓趙國白白得到一郡之地?勢必進攻趙國

所以, 在馮亭看來。 趙國君臣一旦接受上党,那麼秦國一定不會放過這次進攻趙國的機會。 這樣一來,就將戰爭轉移到趙國,對於韓國的修養,有著一定的好處。

儘管韓國丟失上黨,但在韓國決定獻出上党求和的情況下,這對於韓國,無異於喘息之機。 也就是馮亭的“嫁其禍于趙”。

可以說, 趙國只要接受上黨。 那麼它就徹底的卷了進來,

勢必與秦人交戰。 但只要趙國卷了進來, 到了那個時候, 無論誰勝誰敗, 都與韓國再無關係。 而後來發展的情況證明,這一計策,取得了成功。

當馮亭的獻上黨書送到趙王手裡的時候, 他在書中寫道“韓不能守上黨, 入之于秦, 其吏民皆安為趙, 不欲為秦。 有城市邑十七, 原再拜入之趙, 財王所以賜吏民。 ”

面對著這封充滿誘惑力的信。 趙國君臣立馬召開了緊急會議, 會議內容主題十分明確, 那就是到底接不接受上黨郡。

很快, 朝廷裡分成了兩派。 一派以平陽君趙豹為主, 認為不能接受。 當趙王問平陽君該當如何的時候, 趙豹的理由很簡單。 他認為“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意思是天上哪有掉餡餅的時候, 小心有禍患。

趙王聽他這麼說, 雖然有些道理, 但還是感覺到不死心。

便又接著問道“人懷吾德, 何為無故乎?”

那意思就是, 人家上黨人民都被寡人的恩德所感召, 怎麼就是無故呢?

至此, 趙豹是明白了他的這位侄子是想要上黨啊。 便又耐心的說秦國之所以一點點餐食韓國, 分割其領土,就是認為上党已然唾手可得了。而且他也看出了馮亭的陰謀,那就是“韓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平陽君可謂深明此理。緊接著,他又一口氣分析了秦國此舉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早就蓄謀已久。秦強趙弱,怎麼還能夠自己跳入陷阱呢?

趙王等了半天,趙豹也沒有同意接受。便又對趙豹說“今發百萬之軍而攻,愈年曆歲未得一城也”這一句道出了他的心聲,他毫不掩飾想要接受上黨這種想法。可以說,此刻他的這一想法就缺少了重臣的支持。

緊接著,他讓趙豹先出去,叫進來了另外一位重臣。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都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趙勝剛剛進入殿內,趙王還沒有開口。他便說道“此大利,不可失也。”他的理由同樣是認為發兵百萬鏖戰一年也得不到這種收穫。趙王一陣興奮。急忙說了個“善”,估計就差說出王叔,您太爽快了。

於是,趙國廷議決定,接受上黨,並派平原君全權處理。

至此,長平之戰序幕拉開了。兩千多年來,對於趙國君臣所做的決定,歷來認為其不合理。貪圖小利,招致滅國之禍。而對於當時頗有聲望的平原君趙勝同意接受上黨這一做法。太史公他老人家評論說“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是利令智昏啊。應該說,他老人家對平原君個人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但就當時情況來說,不接受上党真的安全嗎?接受上黨真的有禍亂嗎?

之所以如此說,大家首先看一下上黨的地利。上党是趙都邯鄲的屏障。三家分晉以後,魏經文侯、武侯兩代,強盛到了極致。可以說得上是戰國初期第一霸主。而趙國不僅家底雄厚,又經趙雍胡服騎射,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另六國深深忌憚。相比之下,韓國可謂三晉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除卻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變法使得諸侯十五年不敢以兵犯韓之外,似乎一直被人家欺負。因此韓趙相鄰,趙國國力明顯強于韓國,但卻一直沒有從韓國占到太大便宜甚至是沒有。究其部分原因,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說過,就是因為韓國曾牢牢地佔據上黨。因此,上黨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當時人曾說“趙處四戰之地”,說的便是趙國在七雄中所處的不利位置。但是自從武靈王滅東胡林胡平定樓煩中山后。趙國來自北面的威脅基本上解除了。北方燕國從歷史上的表現來看,根本對趙國造不成太大的威脅。而東方的齊國,自齊閔王時期被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一通橫掃之後。雖然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可是那一次齊國元氣大傷,自身實力嚴重衰弱,且多次被趙征戰,也無太大威脅。南方韓魏,自顧不暇。剩下的最大威脅,就是來自西方的秦國。

因此,當秦軍兵鋒直指上黨的時候。接受上黨,就是在邯鄲之前,多一層屏障,是能夠穩定西部邊疆的。秦國鯨吞天下之心可謂人盡皆知。韓國亡了,下一個就是趙魏。如果上党被秦人佔據,那麼趙境甚至趙都可謂無險可守,直接面臨秦軍的威脅。但如果趙軍佔據上黨,即使最後上黨丟失了,也不至於讓敵軍開進趙國腹地,威脅都城。

另外,趙國之所以敢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來自于他們的自信。為什麼如此說呢?

自從西元前361年一個士子,從魏國來到秦國之後。幾經努力,得國君信任,數十年內,兩度變法。使得秦國國力逐漸昌盛,漸淩于諸侯,鯨吞天下之心愈加明顯,這便是商鞅變法。

此後,秦國獎勵耕戰,軍功授爵。北拒胡代,西服諸戎,到惠王年間,秦已更加明顯的顯示出一統天下之心。

遍觀當世山東六國,楚自威王以後,上層昏庸,不僅丟失了漢中,黔中。而且楚懷王更是困死秦國。到了他兒子楚頃襄王熊橫時,更是被秦國攻佔江南、郢都。不得不被迫遷都。雖然基業龐大,但分權聯盟的部落宗族,上層昏庸,下層縱使有見識之人也難成大業。楚國,連續幾代被秦國進行毀滅性打擊,幾乎亡國,也就不足為慮了。

再看齊國,自五國破齊,湣王敗亡以來。元力大損,一時之間,國力上與秦已經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了。

至於韓魏,暫舉史料如下:魏安釐王元年,秦下魏兩座城池。二年,又下兩城,進兵圍攻都城大樑,幸得韓國來救,割讓溫邑求和。三年,秦下四城,斬魏軍四萬。四年,三晉(韓趙魏)聯軍敗于秦人,陣亡士卒十五萬。魏割讓南陽求和。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了西元前265年。魏王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打算親近秦國。不然的話秦軍三天兩頭來一次,這還了得。但好在當時的一大猛人信陵君諫止了這件事。就這樣,魏國一直龜縮,不敢參與紛爭,只盼秦軍不來。

燕國向來地處偏遠實力弱小與世無爭。只是在保准的情況下才敢雄起打一悶棍,但還一次沒有打准。因此,在這一背景下,似乎六國只能為魚肉,任秦國宰割。

但是趙國不同。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雍進行了一場轟動後世卻並未顯現於當時的改革。胡服騎射。之所以說是並未顯現於當時,是因為胡服騎射這一場改革是有意偷偷進行的。趙雍即位前。他父侯趙肅侯在位時的趙國,剛剛從政權不穩逐漸平定下來。並且也曾發生叛亂。

趙國以武立國,可百餘年來,內鬥不斷,致使國土淪喪。趙雍即位後,深深感到了來自內外的威脅。因此他即位的前期,用心治理內政,並以無其實不敢處其名為由,拒不稱王,並且將自己的稱號將為君。這一切,只為了轉移並暫時退出中原的激烈爭霸戰。果然,漸漸地,趙國不受重視。

可是,到了趙武靈王十九年的時候。他突然召開盛大朝會,宣佈改革。就這樣,幾年內,他平定北方邊患,滅除腹地中山。為趙國打造了一支戰鬥力異常強大的軍隊。

不僅如此,趙國內整田治,時無天災,百姓還算富足。到了他兒子惠文王趙何即位,良將名相輩出。內政頗為清明,趙國無論對內治理還是對外戰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傳到了當代趙孝成王丹的時候,國勢尚可。文有前朝名臣藺相如,後起之秀趙勝,武有廉頗、樂承、李牧等。因此在趙孝成王看來,趙不懼一戰。因此決定一搏。

話說回來,趙此時不取上黨,也許不會發生長平之戰。但筆者認為,即使長平之戰未發生於當時,以後也一定會發生。這個時間不會太長,因為秦軍已經與山東六國普遍開戰。除卻趙國以外,秦國所直接接壤的國家,均遭受了滅國般打擊或蠶食性持續攻擊。後人都知道當世的山東六國,只有趙楚有一戰之力,身處當世的秦國君臣,又怎會不知?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因為在這之前,秦已經針對趙國進行了數次試探。當五國破齊之後,秦趙又一次聯手打敗了齊國。對於秦國來說,山東六國都是他的目標。

當齊楚衰弱魏韓疲軟時,趙國,就是下一個目標。對於勢頭正盛的趙國,秦亦不敢小覷。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秦現在根本不瞭解趙的底細。於是,澠池之會出現了。當秦王憤怒于藺相如的所做作為時,他知道要在政治地位上壓制趙國是不可能辦到了。那麼既然如此,就用武力解決吧。

當秦國解決好南部楚國問題,他終於決定武力試探趙國。趙惠文王三十年,秦趙於與之戰爆發,結果是趙軍在名將趙奢指揮下大破秦軍。這一次,秦國再次以失敗告終。

所以,秦若想東滅六國,趙國絕對是一個勁敵。它一直都在等待機會與趙國一戰。無論是當世反對接受上黨的人還是後代鄙夷接受上黨這一決定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理由。那就是趙接受上党給了秦攻打他的口實。後世也會認為秦趙長平之戰的直接原因就是趙接受了上黨。但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秦在當時,素有虎狼之稱。所謂交戰禮儀、藉口可有可無。秦國仗著強大的實力,任意欺淩侵略韓魏。

另外,從後來發展來看,秦此次進攻上黨。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想要對趙進行再次試探。所以說,秦國,不需要任何藉口,他看准的是趙國新君初即位,國勢漸走下坡路而進行試探。趙不取上党則秦也將繼續進攻,趙取上党則秦亦進攻。上黨這一雞肋似的地帶,註定是將有一戰的。

所以筆者淺陋的認為,不考慮後期趙國戰敗。就廟堂決策來說,趙國接受上黨是利大於弊的。廟堂之上決策無誤,而兩軍陣前以及期間策劃則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因此,鑒於當時的情況,秦趙早晚有一戰。趙,既然選擇必戰。那麼晚戰不如早戰!既然已經沒有退路,一味的忍讓已然不合時宜。那麼就放手一搏吧!

千載年華已過,古劍早已朽爛,銅戈業已不見。但長平的風卻依舊再吹,仿佛是秦趙兩軍經久不息的呐喊一直在回蕩。因為,它會一直深深吸引著我們這些歷史愛好者,不是嗎?

分割其領土,就是認為上党已然唾手可得了。而且他也看出了馮亭的陰謀,那就是“韓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平陽君可謂深明此理。緊接著,他又一口氣分析了秦國此舉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早就蓄謀已久。秦強趙弱,怎麼還能夠自己跳入陷阱呢?

趙王等了半天,趙豹也沒有同意接受。便又對趙豹說“今發百萬之軍而攻,愈年曆歲未得一城也”這一句道出了他的心聲,他毫不掩飾想要接受上黨這種想法。可以說,此刻他的這一想法就缺少了重臣的支持。

緊接著,他讓趙豹先出去,叫進來了另外一位重臣。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都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趙勝剛剛進入殿內,趙王還沒有開口。他便說道“此大利,不可失也。”他的理由同樣是認為發兵百萬鏖戰一年也得不到這種收穫。趙王一陣興奮。急忙說了個“善”,估計就差說出王叔,您太爽快了。

於是,趙國廷議決定,接受上黨,並派平原君全權處理。

至此,長平之戰序幕拉開了。兩千多年來,對於趙國君臣所做的決定,歷來認為其不合理。貪圖小利,招致滅國之禍。而對於當時頗有聲望的平原君趙勝同意接受上黨這一做法。太史公他老人家評論說“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是利令智昏啊。應該說,他老人家對平原君個人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但就當時情況來說,不接受上党真的安全嗎?接受上黨真的有禍亂嗎?

之所以如此說,大家首先看一下上黨的地利。上党是趙都邯鄲的屏障。三家分晉以後,魏經文侯、武侯兩代,強盛到了極致。可以說得上是戰國初期第一霸主。而趙國不僅家底雄厚,又經趙雍胡服騎射,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另六國深深忌憚。相比之下,韓國可謂三晉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除卻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變法使得諸侯十五年不敢以兵犯韓之外,似乎一直被人家欺負。因此韓趙相鄰,趙國國力明顯強于韓國,但卻一直沒有從韓國占到太大便宜甚至是沒有。究其部分原因,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說過,就是因為韓國曾牢牢地佔據上黨。因此,上黨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當時人曾說“趙處四戰之地”,說的便是趙國在七雄中所處的不利位置。但是自從武靈王滅東胡林胡平定樓煩中山后。趙國來自北面的威脅基本上解除了。北方燕國從歷史上的表現來看,根本對趙國造不成太大的威脅。而東方的齊國,自齊閔王時期被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一通橫掃之後。雖然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可是那一次齊國元氣大傷,自身實力嚴重衰弱,且多次被趙征戰,也無太大威脅。南方韓魏,自顧不暇。剩下的最大威脅,就是來自西方的秦國。

因此,當秦軍兵鋒直指上黨的時候。接受上黨,就是在邯鄲之前,多一層屏障,是能夠穩定西部邊疆的。秦國鯨吞天下之心可謂人盡皆知。韓國亡了,下一個就是趙魏。如果上党被秦人佔據,那麼趙境甚至趙都可謂無險可守,直接面臨秦軍的威脅。但如果趙軍佔據上黨,即使最後上黨丟失了,也不至於讓敵軍開進趙國腹地,威脅都城。

另外,趙國之所以敢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來自于他們的自信。為什麼如此說呢?

自從西元前361年一個士子,從魏國來到秦國之後。幾經努力,得國君信任,數十年內,兩度變法。使得秦國國力逐漸昌盛,漸淩于諸侯,鯨吞天下之心愈加明顯,這便是商鞅變法。

此後,秦國獎勵耕戰,軍功授爵。北拒胡代,西服諸戎,到惠王年間,秦已更加明顯的顯示出一統天下之心。

遍觀當世山東六國,楚自威王以後,上層昏庸,不僅丟失了漢中,黔中。而且楚懷王更是困死秦國。到了他兒子楚頃襄王熊橫時,更是被秦國攻佔江南、郢都。不得不被迫遷都。雖然基業龐大,但分權聯盟的部落宗族,上層昏庸,下層縱使有見識之人也難成大業。楚國,連續幾代被秦國進行毀滅性打擊,幾乎亡國,也就不足為慮了。

再看齊國,自五國破齊,湣王敗亡以來。元力大損,一時之間,國力上與秦已經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了。

至於韓魏,暫舉史料如下:魏安釐王元年,秦下魏兩座城池。二年,又下兩城,進兵圍攻都城大樑,幸得韓國來救,割讓溫邑求和。三年,秦下四城,斬魏軍四萬。四年,三晉(韓趙魏)聯軍敗于秦人,陣亡士卒十五萬。魏割讓南陽求和。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了西元前265年。魏王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打算親近秦國。不然的話秦軍三天兩頭來一次,這還了得。但好在當時的一大猛人信陵君諫止了這件事。就這樣,魏國一直龜縮,不敢參與紛爭,只盼秦軍不來。

燕國向來地處偏遠實力弱小與世無爭。只是在保准的情況下才敢雄起打一悶棍,但還一次沒有打准。因此,在這一背景下,似乎六國只能為魚肉,任秦國宰割。

但是趙國不同。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雍進行了一場轟動後世卻並未顯現於當時的改革。胡服騎射。之所以說是並未顯現於當時,是因為胡服騎射這一場改革是有意偷偷進行的。趙雍即位前。他父侯趙肅侯在位時的趙國,剛剛從政權不穩逐漸平定下來。並且也曾發生叛亂。

趙國以武立國,可百餘年來,內鬥不斷,致使國土淪喪。趙雍即位後,深深感到了來自內外的威脅。因此他即位的前期,用心治理內政,並以無其實不敢處其名為由,拒不稱王,並且將自己的稱號將為君。這一切,只為了轉移並暫時退出中原的激烈爭霸戰。果然,漸漸地,趙國不受重視。

可是,到了趙武靈王十九年的時候。他突然召開盛大朝會,宣佈改革。就這樣,幾年內,他平定北方邊患,滅除腹地中山。為趙國打造了一支戰鬥力異常強大的軍隊。

不僅如此,趙國內整田治,時無天災,百姓還算富足。到了他兒子惠文王趙何即位,良將名相輩出。內政頗為清明,趙國無論對內治理還是對外戰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傳到了當代趙孝成王丹的時候,國勢尚可。文有前朝名臣藺相如,後起之秀趙勝,武有廉頗、樂承、李牧等。因此在趙孝成王看來,趙不懼一戰。因此決定一搏。

話說回來,趙此時不取上黨,也許不會發生長平之戰。但筆者認為,即使長平之戰未發生於當時,以後也一定會發生。這個時間不會太長,因為秦軍已經與山東六國普遍開戰。除卻趙國以外,秦國所直接接壤的國家,均遭受了滅國般打擊或蠶食性持續攻擊。後人都知道當世的山東六國,只有趙楚有一戰之力,身處當世的秦國君臣,又怎會不知?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因為在這之前,秦已經針對趙國進行了數次試探。當五國破齊之後,秦趙又一次聯手打敗了齊國。對於秦國來說,山東六國都是他的目標。

當齊楚衰弱魏韓疲軟時,趙國,就是下一個目標。對於勢頭正盛的趙國,秦亦不敢小覷。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秦現在根本不瞭解趙的底細。於是,澠池之會出現了。當秦王憤怒于藺相如的所做作為時,他知道要在政治地位上壓制趙國是不可能辦到了。那麼既然如此,就用武力解決吧。

當秦國解決好南部楚國問題,他終於決定武力試探趙國。趙惠文王三十年,秦趙於與之戰爆發,結果是趙軍在名將趙奢指揮下大破秦軍。這一次,秦國再次以失敗告終。

所以,秦若想東滅六國,趙國絕對是一個勁敵。它一直都在等待機會與趙國一戰。無論是當世反對接受上黨的人還是後代鄙夷接受上黨這一決定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理由。那就是趙接受上党給了秦攻打他的口實。後世也會認為秦趙長平之戰的直接原因就是趙接受了上黨。但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秦在當時,素有虎狼之稱。所謂交戰禮儀、藉口可有可無。秦國仗著強大的實力,任意欺淩侵略韓魏。

另外,從後來發展來看,秦此次進攻上黨。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想要對趙進行再次試探。所以說,秦國,不需要任何藉口,他看准的是趙國新君初即位,國勢漸走下坡路而進行試探。趙不取上党則秦也將繼續進攻,趙取上党則秦亦進攻。上黨這一雞肋似的地帶,註定是將有一戰的。

所以筆者淺陋的認為,不考慮後期趙國戰敗。就廟堂決策來說,趙國接受上黨是利大於弊的。廟堂之上決策無誤,而兩軍陣前以及期間策劃則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因此,鑒於當時的情況,秦趙早晚有一戰。趙,既然選擇必戰。那麼晚戰不如早戰!既然已經沒有退路,一味的忍讓已然不合時宜。那麼就放手一搏吧!

千載年華已過,古劍早已朽爛,銅戈業已不見。但長平的風卻依舊再吹,仿佛是秦趙兩軍經久不息的呐喊一直在回蕩。因為,它會一直深深吸引著我們這些歷史愛好者,不是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