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方外科黑歷史,理髮師壟斷手術只會放血,醫生掘墓解剖練手速

一個雨雪交加的傍晚, 年逾花甲的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剛巡視完自己莊園。

他汗如雨下濕透全身, 但也沒有放在心上, 衣服還沒換下就坐下用餐。

次日清晨, 他的喉嚨便痛了起來, 第三天更是體溫升高、喉嚨痛加劇。

病情越來越糟, 華盛頓便照例讓管家為他放血, 但情況並無好轉。

體弱多病的喬治·華盛頓

隨後, 華盛頓的私人醫生克雷格和布朗相繼趕來, 診斷結果是扁桃體周圍膿腫。

兩位醫生查閱書籍決定採用萬能療法, 又連續為華盛頓放血2次。

五個小時後, 迪克醫生受邀前來會診, 並提出了開創性的氣管切開術, 為華盛頓維持氧氣供給。

但因為缺乏例證, 醫生們最終再次選擇了謹慎的放血法, 在失血多達2.5升後, 華盛頓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血盡人亡。

荒唐的放血療法絕不是西方短暫的錯誤, 它的歷史足以追溯到中世紀。

放血療法的理論基礎源自古希臘醫聖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四體液學說”。

四體液所指即是血、粘液、黑膽汁和黃膽汁, 而其中血則是最重要, 而且經常“過剩”。

如中醫滋陰, 四體液平衡要義就在於“有空放放血”。

在中世紀前後的歐洲, 醫學一直是神學的附屬物, 充欠著對神的尊重。

就如遭遇黑死病之時, 教廷提供的治療方案還是以祈禱反思罪孽為主。

又或者是將屠殺猶太人作為防止神發怒的手段。

正因為醫學處於附屬物尷尬地位, 唯一的外科技巧放血療法自然也由教堂的神職人員操刀。

但是神之子民吃著公糧為貴人們放血, 總歸是降了身份。

1163年, 教皇亞歷山大三世頒佈禁令, 神職人員一律禁止從事放血工作。

放血工作從此成為一門民間手藝, 而其職責竟然匪夷所思地落到了理髮師的肩上。

理髮師搖身一變, 成了外科醫生的鼻祖人群, 左手拿剪刀, 右手一把刀片。

這刀片也是逐步發展出的專用工具, 俗稱柳葉刀, 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便是由此命名。

除外, 放血的工具還有水蛭, 雖說水蛭吸血看似噁心, 可在當時可是達官貴人才用得起。

理髮師作為外科師傅的重要證明, 便是現在理髮館門前旋轉的紅藍白的筒子, 紅色代表動脈,藍色代表靜脈,白色則是紗布。

除了為人放血減壓之外,理髮師還有別的特長,其中最為玄奧的叫做“取出愚笨之石”。

其操作也頗有講究,首先理髮師需要頭戴尖帽,或稱“智慧的漏斗”。

隨後切開病人的頭皮,隨便假裝一下,然後再掏出事先握在手裡的石子將其丟入河中。

最後預祝病人越來越聰明,越活越明白,前提是病人沒有因為染上敗血症而死。

在理髮師引領下,外科學一路走偏,可正統的專業醫生卻沒人敢“伸張正義”。

中世紀之前,義大利國土上盛行一條嚴律:從事外科治療的醫生,如果導致患者死亡,那麼醫生將交由患者的家屬處置。

這種規定下,正統醫生真要做手術,要不就簽個免責契約,要不就陪葬。

由此可見,醫鬧倒也是有跡可循。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外科學非但沒有發揚光大,還因此在醫學領域顯得低人一等。

多數人更是認為理髮師所掌握的只是手藝而非手術。

醫生做不得的工作,理髮師都得接下,就是活剝皮的酷刑也是由這些“手藝人們”代勞。

直至解剖學大放異彩,才真正將外科學從理髮師和手藝中剝離而出。

一群理髮師在活剝貪官的皮

比起尚停留在以形補形的藥理學,解剖學則完全擺脫了道德的束縛,開始瞭解人類。

14世紀以前,大部分解剖學書籍和簡筆劃沒有什麼區別,更糟糕的是,有些解剖圖壓根畫的就是狗或牛的構造。

因為在教廷的認知中,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類。

人類自然不得解剖自己,妄圖靠近上帝,這在當時被視作是褻瀆神靈的重罪。

但凡事都有例外,近代解剖學的創始人安德雷亞斯·維薩里打破了這一切。

維薩里學生時期就已經知曉老師們都不懂的解剖知識,畢業後便在博洛尼亞大學從事教學。

當時一位法官對維薩里的工作感興趣,便批准了他解剖罪犯的屍體。

這成為了維薩里開創解剖學的一個重要節點。

安德雷亞斯·維薩里

維薩里白天去郊外撿剛被處死的罪犯遺體*,夜裡一點點解開人體的奧秘。

日以繼夜的研究成果最終匯成了《人體的構造》這部時代巨著,當時他年僅30歲。

這本書改變了當時醫生的想法,屍體解剖成為了尋找病因的一大途徑。

*注:當時死刑多以絞刑為主,窒息昏迷的概率和直接致死的概率不相上下,死在解剖者刀下的不在少數,解剖到一半突然“詐屍”的也不罕見。

《人體的構造》畫風

更為有趣的是教廷的態度變化。

褻瀆神靈的說法被改作瞭解人類,甚至在各方的認可下,催生了一種比鬥獸場觀戰更為有趣的表演——公開解剖。

世界上最早的解剖劇院,現在仍在博洛尼亞大學大學開放參觀。

從四壁泛黃的房間裡,依稀能夠想像到維薩里在最中間為大家解剖罪犯屍體,而四周圍滿了探著身體、興奮而又畏懼的貴人們。

解剖劇院

同樣伴隨著屍體解剖熱潮而來的是一種新興行業——“復活人(resurrectionist, snatcher)”。

復活人與倒鬥賊工作差不多,只不過他們需要的是屍體。

倒賣屍體帶來的巨大利潤甚至催生了殺人賣屍,但也確實極大促進了解剖學發展,畢竟新鮮的屍體實在難得。

但是,解剖學和屍體倒賣行業的興盛僅僅改變了人們對自身的瞭解,至於人們對於外科手術的輕視依然無法消除。

有一個極為出名手術案例常被人當作笑談:李斯頓醫生那死亡率300%的截肢手術。

李斯頓以驚人的速度,用斧頭截去病人壞死的腿,順帶砍斷了助手的手指,還嚇休克了一名觀眾。

事後病人和助手因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雙雙身亡,休克的觀眾也駕鶴西去。

當時的手術環境總結起來便是:醫生拼手速,患者拼運氣。

患者還得分貴賤,貴人們的醫生還能熟練的操刀,窮人們的醫生大多是學校裡剛出來的新人。

窮人們充其量算是醫生們的練習物件,最可悲的是窮人們並不知情。

你能想像新醫生為了超越李斯頓的手術記錄,他們手裡的刀有多快嗎?

儘管當時已是19世紀,但手術的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

在《新英格蘭醫學與外科雜誌》第一期的記載中,諸如腎臟摘除、移除膀胱、尿路結石摘取、槍炮傷處理等都已經誕生。

就論手術品種倒是百花齊放,不過疼痛依然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疼痛迫使外科醫生必須快准狠,多數時候,從他們的手法來看倒更像是一位屠夫。

直到1846年,對於外科學來說,這是最為重要的一年。

牙醫威廉·莫頓首次在外科手術中使用乙醚麻醉,並成功完成了手術。

麻醉概念經由莫頓的好友Bigelow公佈,頓時引發外科醫生中的一股麻醉狂潮。

更多禁忌手術被擺上檯面,醫生遇到棘手的手術也能先抽根煙冷靜一下。

威廉·莫頓

麻醉藥品不斷推陳出新,氯仿、氟烷、笑氣、鴉片酊。

從氣體到液體,從全身麻醉到局部麻醉,外科手術頓時進入黃金時期。

連維多利亞女王也靠著麻醉技術,無痛分娩出她的第9個孩子。

維多利亞女王

不過麻醉只算是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死亡率變化卻不大。

在醫生都不知道細菌為何物的時代,術後感染成了所有手術最大的危險。

幸運的是“李斯特消毒法”被提出,醫生們逐漸養成術前術後洗手的習慣。

環境消毒、工具消毒逐漸被重視起來,無菌術與麻醉開創了外科手術的新局面。

除菌大師李斯特

外科手術隨著各項技術誕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

專業化、最小創傷、程式化的理念逐步提出,規範的手術流程使外科學成為醫學又一頂樑柱。

另一方面隨著微生物學、藥理學、生物化學、康復醫學等的發展,新型手術方式層出不窮,至今已有2500多種手術方式。

據估計,現在美國每位成年人一生中就要接受7次手術。

這個數量放在中世紀就約等於了死亡次數,可見外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外科學的發展是一段人類如何與疼痛鬥智鬥勇的故事。

回顧這段歷史,可見先輩們揮灑汗水和血水,憑著柳葉刀在荊棘中開闢道路的身影。

如今我們能在一個2000年前的頭骨上看見外科手術的影子。

或是在理髮店門前看見三色旋轉的筒子,又或是解剖劇院裡感受到公開解剖的肅穆。

可我們未必能想起,數不盡的荒唐下人們求生的瘋狂。

*參考資料

蘇上豪,《開膛史》[M]. 時報出版,2013.

喬治·華盛頓. 維琪百科. 2017.9.5.

羅塞林·雷伊. 《疼痛的歷史》[M]. 中信出版社,2005.47-65.

蓋倫. 維琪百科. 2017.3.6.

外科手術,維琪百科. 2017.7.3.

The Beauty of Anatomy. BBC. 2014.8.3.

James Wright, MD, MPH, FRCSC. 外科手術簡史[OL]. aboutkidshealth,2011.9.8.

紅色代表動脈,藍色代表靜脈,白色則是紗布。

除了為人放血減壓之外,理髮師還有別的特長,其中最為玄奧的叫做“取出愚笨之石”。

其操作也頗有講究,首先理髮師需要頭戴尖帽,或稱“智慧的漏斗”。

隨後切開病人的頭皮,隨便假裝一下,然後再掏出事先握在手裡的石子將其丟入河中。

最後預祝病人越來越聰明,越活越明白,前提是病人沒有因為染上敗血症而死。

在理髮師引領下,外科學一路走偏,可正統的專業醫生卻沒人敢“伸張正義”。

中世紀之前,義大利國土上盛行一條嚴律:從事外科治療的醫生,如果導致患者死亡,那麼醫生將交由患者的家屬處置。

這種規定下,正統醫生真要做手術,要不就簽個免責契約,要不就陪葬。

由此可見,醫鬧倒也是有跡可循。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外科學非但沒有發揚光大,還因此在醫學領域顯得低人一等。

多數人更是認為理髮師所掌握的只是手藝而非手術。

醫生做不得的工作,理髮師都得接下,就是活剝皮的酷刑也是由這些“手藝人們”代勞。

直至解剖學大放異彩,才真正將外科學從理髮師和手藝中剝離而出。

一群理髮師在活剝貪官的皮

比起尚停留在以形補形的藥理學,解剖學則完全擺脫了道德的束縛,開始瞭解人類。

14世紀以前,大部分解剖學書籍和簡筆劃沒有什麼區別,更糟糕的是,有些解剖圖壓根畫的就是狗或牛的構造。

因為在教廷的認知中,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類。

人類自然不得解剖自己,妄圖靠近上帝,這在當時被視作是褻瀆神靈的重罪。

但凡事都有例外,近代解剖學的創始人安德雷亞斯·維薩里打破了這一切。

維薩里學生時期就已經知曉老師們都不懂的解剖知識,畢業後便在博洛尼亞大學從事教學。

當時一位法官對維薩里的工作感興趣,便批准了他解剖罪犯的屍體。

這成為了維薩里開創解剖學的一個重要節點。

安德雷亞斯·維薩里

維薩里白天去郊外撿剛被處死的罪犯遺體*,夜裡一點點解開人體的奧秘。

日以繼夜的研究成果最終匯成了《人體的構造》這部時代巨著,當時他年僅30歲。

這本書改變了當時醫生的想法,屍體解剖成為了尋找病因的一大途徑。

*注:當時死刑多以絞刑為主,窒息昏迷的概率和直接致死的概率不相上下,死在解剖者刀下的不在少數,解剖到一半突然“詐屍”的也不罕見。

《人體的構造》畫風

更為有趣的是教廷的態度變化。

褻瀆神靈的說法被改作瞭解人類,甚至在各方的認可下,催生了一種比鬥獸場觀戰更為有趣的表演——公開解剖。

世界上最早的解剖劇院,現在仍在博洛尼亞大學大學開放參觀。

從四壁泛黃的房間裡,依稀能夠想像到維薩里在最中間為大家解剖罪犯屍體,而四周圍滿了探著身體、興奮而又畏懼的貴人們。

解剖劇院

同樣伴隨著屍體解剖熱潮而來的是一種新興行業——“復活人(resurrectionist, snatcher)”。

復活人與倒鬥賊工作差不多,只不過他們需要的是屍體。

倒賣屍體帶來的巨大利潤甚至催生了殺人賣屍,但也確實極大促進了解剖學發展,畢竟新鮮的屍體實在難得。

但是,解剖學和屍體倒賣行業的興盛僅僅改變了人們對自身的瞭解,至於人們對於外科手術的輕視依然無法消除。

有一個極為出名手術案例常被人當作笑談:李斯頓醫生那死亡率300%的截肢手術。

李斯頓以驚人的速度,用斧頭截去病人壞死的腿,順帶砍斷了助手的手指,還嚇休克了一名觀眾。

事後病人和助手因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雙雙身亡,休克的觀眾也駕鶴西去。

當時的手術環境總結起來便是:醫生拼手速,患者拼運氣。

患者還得分貴賤,貴人們的醫生還能熟練的操刀,窮人們的醫生大多是學校裡剛出來的新人。

窮人們充其量算是醫生們的練習物件,最可悲的是窮人們並不知情。

你能想像新醫生為了超越李斯頓的手術記錄,他們手裡的刀有多快嗎?

儘管當時已是19世紀,但手術的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

在《新英格蘭醫學與外科雜誌》第一期的記載中,諸如腎臟摘除、移除膀胱、尿路結石摘取、槍炮傷處理等都已經誕生。

就論手術品種倒是百花齊放,不過疼痛依然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疼痛迫使外科醫生必須快准狠,多數時候,從他們的手法來看倒更像是一位屠夫。

直到1846年,對於外科學來說,這是最為重要的一年。

牙醫威廉·莫頓首次在外科手術中使用乙醚麻醉,並成功完成了手術。

麻醉概念經由莫頓的好友Bigelow公佈,頓時引發外科醫生中的一股麻醉狂潮。

更多禁忌手術被擺上檯面,醫生遇到棘手的手術也能先抽根煙冷靜一下。

威廉·莫頓

麻醉藥品不斷推陳出新,氯仿、氟烷、笑氣、鴉片酊。

從氣體到液體,從全身麻醉到局部麻醉,外科手術頓時進入黃金時期。

連維多利亞女王也靠著麻醉技術,無痛分娩出她的第9個孩子。

維多利亞女王

不過麻醉只算是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死亡率變化卻不大。

在醫生都不知道細菌為何物的時代,術後感染成了所有手術最大的危險。

幸運的是“李斯特消毒法”被提出,醫生們逐漸養成術前術後洗手的習慣。

環境消毒、工具消毒逐漸被重視起來,無菌術與麻醉開創了外科手術的新局面。

除菌大師李斯特

外科手術隨著各項技術誕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

專業化、最小創傷、程式化的理念逐步提出,規範的手術流程使外科學成為醫學又一頂樑柱。

另一方面隨著微生物學、藥理學、生物化學、康復醫學等的發展,新型手術方式層出不窮,至今已有2500多種手術方式。

據估計,現在美國每位成年人一生中就要接受7次手術。

這個數量放在中世紀就約等於了死亡次數,可見外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外科學的發展是一段人類如何與疼痛鬥智鬥勇的故事。

回顧這段歷史,可見先輩們揮灑汗水和血水,憑著柳葉刀在荊棘中開闢道路的身影。

如今我們能在一個2000年前的頭骨上看見外科手術的影子。

或是在理髮店門前看見三色旋轉的筒子,又或是解剖劇院裡感受到公開解剖的肅穆。

可我們未必能想起,數不盡的荒唐下人們求生的瘋狂。

*參考資料

蘇上豪,《開膛史》[M]. 時報出版,2013.

喬治·華盛頓. 維琪百科. 2017.9.5.

羅塞林·雷伊. 《疼痛的歷史》[M]. 中信出版社,2005.47-65.

蓋倫. 維琪百科. 2017.3.6.

外科手術,維琪百科. 2017.7.3.

The Beauty of Anatomy. BBC. 2014.8.3.

James Wright, MD, MPH, FRCSC. 外科手術簡史[OL]. aboutkidshealth,2011.9.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