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古名篇《陳情表》:人人都想做官,為什麼李密卻拒絕皇帝徵召?

01

古代的讀書人, 要想實現“兼濟天下”的抱負, 就一定要出來做官。

讀書人做官的途徑一般來說, 主要有以下幾種:

1、秦漢時期, 察舉制。

這個人在當地特別孝順、特別有才, 經過當地長官的推薦, 可以出來做官;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曹丕徵集群臣意見制定的人才評價選拔標準, 不過在實際的操作中, 逐漸淪為政治的裝飾品。 所謂“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 卿門有卿”者也。

3、隋唐以後就是著名的科舉制度了。 延續一千三百多年, 主攻四書五經, 天下的讀書人都專研幾本有限的書籍去了。

天下的讀書人那麼多, 有才之人那麼多, 真正能夠通過這三種主流方式進入仕途的人可謂是少之又少。

況且, 李密的生活處境又不好。

“生孩六月, 慈父見背”。 還在六個月大的時候, 父親就去世了;

他的母親在他四歲的時候, 也改嫁了, “行年四歲, 舅奪母志”;

他從小就經常生病,

而且親戚少, 無依靠之人,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於成立。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晚有兒息。 外無既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 形影相弔”。

都活成這樣了, 想必生存也是艱難的。 這個時候要是有人給予滴水之恩, 也會感激涕零, 湧泉相報。

那為什麼當地長官多次察舉他出來做官, 都被他找原因拒絕了呢?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李密說祖母劉氏年紀大了, 無人供養, 就推辭掉, 不出來做官。

晉武帝不幹, 特意下詔書, 先拜以“郎中”之職, 後又讓他做太子的屬官。 李密性子軸, 向皇帝上表, 還是拒絕做官。

晉武帝再次下詔, 語氣嚴峻, 指責李密有輕慢之嫌。 這次, 問題嚴重了, 當地官員也發現事情鬧大,

開始登門催促李密上任。

“郡縣逼迫, 催臣上道;州司臨門, 急於星火”

縣、郡、州的長官親自上門催促李密做官, 一級比一級著急。 你李密要是再不去赴任, 老子們怕是連官位都要丟了。

這個世道真是奇怪, 有人想做官而不得, 而有人有官可做, 卻千方百計的拒絕。

李密就是其中一個。

02

這是為什麼呢?

從李密的《陳情表》中, 我們可以找出幾條理由。

一是“夙遭閔凶”。 早年就遭遇了人生的坎坷艱難, 但這不是拒絕做官的原因, 出來做官至少可以改善困境嘛。

二是“供養祖母”。 古人特別講究孝道, 有“二十四孝”傳世。 盡孝是人生大事, 就是那些做官之人, 在父母去世之後, 不管你官做得有多大, 都要辭官回家丁憂。 自己父死母嫁, 由祖母撫養長大。 如今她老了, 我要照顧她。

晉朝奪取政權的手段不光彩, 治理天下的理念想來想去就只有用“以孝道治天下”了。 李密下定決心不出來做官, 說:

“但以劉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 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 無意中餘年。

母、孫二人, 更相為命,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他抓住了晉武帝的命門, “孝”。

作為臣子, 皇帝要求你出來做官, 你不出來, 就是“不忠”。

作為人子, 你沒有盡到照顧父母的職責, 那你就是“不孝”。

李密在這裡所講的“盡孝”, 不是對父母, 而是對“祖母”, 好像和古人所講的“孝”有點差別, 所以, 他又講“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報養劉之日短也”

最終目的, 還是在家奉養祖母, “願乞終養”, 就是不出來做官。

晉武帝看到李密的“陳情表”後, 感動非常, 最終答應了他的要求, 還賞賜給他兩個奴婢。

03

李密拒絕做官的真正原因。

李密年少的時候曾經在西蜀擔任過郎官, 後來蜀國被司馬氏家族滅掉。 三分天下的局勢此刻已經發生了變化。 曹魏政權不在了, 東吳搖搖欲墜, 晉朝統治者希望一統天下。

所以,司馬炎招納西蜀舊臣到朝廷為官,一方面是吸納人才,另一方面是打壓東吳。借徵召舊臣之機,考察這些人是否懷有二心。

在李密生活的那個年代,“一臣不事二主”的觀念深入人心,特別是在看不上司馬氏家族作為的人眼裡,更是如此。

那個年代,阮籍為了拒絕司馬氏家族的聯姻,在家大醉幾十天。司馬氏家族不得已放棄。

恰好,李密也是有所堅守之人。

他曾經是西蜀的臣子,即使蜀國亡了,在他心裡,始終認為自己是亡國之臣。要他出來到“敵國”做官,恐怕過不了心裡這關。

他也看不上晉朝奪取政權的手段,內心深處是鄙視,即使冒著殺頭危險,也要拒絕做官。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之所以能夠一脈相傳,綿綿不絕,就是因為有李密這樣一些人的存在。

他們內心有堅守,有擔當,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即使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也能夠不屈不撓。他們活著的時候或許艱難,或許淒慘,但是他們的精神卻長存。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我願人生若只如初見

晉朝統治者希望一統天下。

所以,司馬炎招納西蜀舊臣到朝廷為官,一方面是吸納人才,另一方面是打壓東吳。借徵召舊臣之機,考察這些人是否懷有二心。

在李密生活的那個年代,“一臣不事二主”的觀念深入人心,特別是在看不上司馬氏家族作為的人眼裡,更是如此。

那個年代,阮籍為了拒絕司馬氏家族的聯姻,在家大醉幾十天。司馬氏家族不得已放棄。

恰好,李密也是有所堅守之人。

他曾經是西蜀的臣子,即使蜀國亡了,在他心裡,始終認為自己是亡國之臣。要他出來到“敵國”做官,恐怕過不了心裡這關。

他也看不上晉朝奪取政權的手段,內心深處是鄙視,即使冒著殺頭危險,也要拒絕做官。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之所以能夠一脈相傳,綿綿不絕,就是因為有李密這樣一些人的存在。

他們內心有堅守,有擔當,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即使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也能夠不屈不撓。他們活著的時候或許艱難,或許淒慘,但是他們的精神卻長存。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我願人生若只如初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