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帝第一次大戰噶爾丹

康熙帝第一次大戰噶爾丹

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87年), 噶爾丹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 率兵3萬殺向外蒙。 他先幫助喀爾喀的紮薩克圖汗擊敗土謝圖汗, 隨後又將紮薩克圖汗和車臣汗的兵馬也一勺燴, 打得喀爾喀蒙古人死亡殆盡。 大敗之餘, 殘餘的數十萬喀爾喀蒙古人逃往漠南地區。

至此, 清廷非常為難。 如果收容喀爾喀部落, 不僅得罪了噶爾丹;還會給清朝邊境帶來巨大的壓力。 最終, 為了表示大清的仁義, 清廷還是決定收留逃亡來歸的喀爾喀蒙古人。 噶爾丹不依不饒, 以索要喀爾喀頭領為名, 步步逼近清朝的邊境。

安置數十萬喀爾喀蒙古人, 給清廷當時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 由於先前清廷平定三藩起事過程中已經耗費了大概一億到一億五千萬兩的白銀, 清朝國庫空虛。 至此, 還要在花費大筆銀兩和物資安撫、賞賜來歸的喀爾喀諸部, 確實讓清廷耗費心機。

噶爾丹對漠北喀爾喀蒙古的進擊, 也幫了沙皇俄國的大忙。 本來, 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汗正率領大軍猛擊入侵貝加爾湖地區的沙俄軍隊。 噶爾丹大軍來攻, 迫使土謝圖汗不得不調轉刀口來迎戰準噶爾軍隊, 從而使得俄軍大喘了一口氣, 他們趁機趾高氣揚地在貝加爾湖地區加緊了擴張和侵掠。 當時, 俄國在歐洲戰事中失利, 本來實力大減, 而在中俄有關邊界的談判本來中, 清朝一方也一直佔優勢。 恰恰害怕俄國和噶爾丹聯盟對清朝形成不利的局勢, 清朝在當時雅克薩戰役中取勝的有力局面下, 也不敢再保持強硬的態度, 被迫對俄國做出了巨大的讓步, 最終確定以額爾古納河為中俄東段部分的分界線。

面對噶爾丹咄咄逼人的態勢, 清廷還是想當和事佬, 竭力勸和準噶爾和喀爾喀蒙古之間的爭鬥, 力促雙方停火, 還勸諭五世達賴喇嘛從中調停。 噶爾丹方面, 野心勃勃, 不停進擊。 當時, 準噶爾發生內訌, 策妄阿喇布坦(策妄阿喇布坦是噶爾丹同母兄僧格的長子)趁噶爾丹東進之機謀劃政變,

派軍突襲噶爾丹大本營科布多, 盡掠噶爾丹妻子、部民, 最終使得噶爾丹也無法返回準噶爾故地, 只得率部向漠北和漠南蒙古地區不停移動。

策妄阿喇布坦

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上半年, 噶爾丹以“追索喀爾喀等三部仇人”為藉口,

親率3萬精騎兵(對外號稱10萬)南侵。

忍無可忍, 康熙帝終於下定決心迎擊準噶爾, 他派出兩路兵馬迎擊噶爾丹:一路由康熙胞弟、恭親王常甯率2萬多人出喜峰口, 沿朝陽、林西一帶奔烏珠穆沁, 此為清朝的右路軍;左路軍由康熙堂兄、裕親王福全率師3萬, 出古北口, 準備沿承德、烏蘭布統、黃崗梁一線奔往烏珠穆沁, 形成兩路夾擊噶爾丹的態勢。 而康熙皇帝本人, 也御駕親征, 隨左路大軍奔往戰場。

行軍途中, 康熙皇帝忽患寒熱之症(應該是瘧疾), 不得不駐蹕于波羅和屯(今隆化)養病。 其間, 福全和康熙帝太子胤礽互相參劾, 爭奪軍權。 惟恐內訌導致部隊兵變, 康熙帝命令左路軍在土爾埂伊紮爾(今烏蘭布統開發區紅山軍馬場十二座連營)紮營待命。 如此一來,清軍右路軍就變成了孤軍深入。

如此一來,清軍右路軍就變成了孤軍深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