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當年書包裡的那點家當

那時你去新街口買過筆和本嗎?

那個時候又有多少同齡人沒去過新街口文具商店買過便宜的殘次品呢。 開學的時候家家的孩子們都要置辦一些筆和本, 六七十年代誰家不是倆仨孩子甚至更多, 一對低工資的父母養一群上學的兒女, 要吃要喝要穿, 開學了要買些筆和本了, 僅有的錢交了學費書雜費, 買筆和本的錢就要生擠了。

去新街口, 孩子們相約著到那裡掃貨, 十來歲、十多歲的孩子三五結伴, 怎麼去?坐公交, 有的家裡是給了坐車錢的, 但為了省下這筆來回坐車的一毛錢, 孩子們選擇了走著, 從鼓樓走到新街口也不近呢, 穿後海走積水譚, 選擇最佳路線, 那時都是櫃檯式服務, 我記得, 櫃檯前全是小孩子的頭, 大家踮著腳尖, 指點著售貨員要這要那, 一撂殘次本好像也就一毛多錢, 白封面無圖無字, 裡面不是印走了格就是白頁或是連頁。

一 捆殘次筆也就一毛錢, 十支, 筆桿原木無漆, 不是開裂就是斷杆。 孩子們拎著這些超值的筆和本回家別提多高興了, 如果再捨得花上三五分錢買根冰棒, 那就高興的蹦著跳著回家了。

書包的變遷

明天就要上學了, 背上一個媽媽親手縫製的小花布書包裝滿新書,

這是多麼讓人高興的一件事, 想想會跟現在的孩子一樣摟著書包睡到天亮的。 然而現在的孩子沒見過我小時候的書包, 見到了也不會那麼高興, 因為那又土氣又窮氣, 都是手工縫製的一家一個樣, 有的還是碎布拼的, 可那時的小學生覺得它特漂亮。

我上小學是在六十年代, 沒幾年就迎來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興什麼, 興軍挎, 也就是一種軍隊用的黃綠色挎包, 一般人家怎麼搞的到, 我家姊妹三個挨間的上學, 哪弄軍挎去, 媽媽買來相同顏色的粗布為我們照著樣子一人縫了一個, 背上也是很神氣的, 可心裡還是癢癢的惦記著那真正的軍挎, 羡慕班上家裡有部隊的, 背的是正經軍挎。 後來工作了, 不知從那兒弄來了一個真正的軍挎, 挎著它去看馬拉松賽跑, 人多被人搶跑了, 錢包一起也丟了。

包書皮

開學的時候每個學生都會從學校裡拿回一堆新書, 歡喜的不行, 包什麼書皮呢?這裡邊也大有講究, 如果能找到包裝用的牛皮紙那是再牛不過的了,

沒有的話就用舊報紙包, 包裝也是有工藝的有許多包法, 圖省事就包直角, 為了防磨損結實就包雙折重疊角, 開學的時候每個同學把自己包的新書放在桌上由老師檢查, 光看書皮大概就能知道這是個什麼學生, 家境如何了。

我說的是我們上學的六七十年代, 到了兒子九十年代,包書皮就用上掛曆紙了,有銅版紙的有塑膠膜的,隔年的掛曆都用上了,後來省事了可以到商店去買現成的塑膠書皮了,回家一套就齊活兒了。

鉛筆盒裡的玄機

打開鉛筆盒你會發現,那時每個學生都會做一個課程表貼在盒蓋上面,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等等,隨著年級的增高課程也在改變,小學叫算術,而上了中學就叫數學了。

裡邊的筆也在發生著變化,上小學時流行小暖壺鋼筆,上中學時流行依金筆和包尖筆,仔細的同學為了保證鉛筆盒不磨損還要鋪一張大小相當的紙在裡邊,把鉛筆削好了戴上紙制的小筆帽以防筆尖踫斷,這個我也會疊的。還有用布縫一個小口袋把鋼筆裝進去,起到保護的作用,因為那是鉛筆盒裡的大家當了。為了省錢,買不起中華鉛筆,就買筆芯自己做筆,同樣是用白紙把筆芯包在裡邊裹緊,粘牢,為了美觀還可以塗上顏色。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當年上學的那點家當與現在孩子們上學的書包文具比幾乎不可同日而語,但那種得到的幸福與快樂卻是絲毫不差的,甚至更勝一籌,因為得來不易啊。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到了兒子九十年代,包書皮就用上掛曆紙了,有銅版紙的有塑膠膜的,隔年的掛曆都用上了,後來省事了可以到商店去買現成的塑膠書皮了,回家一套就齊活兒了。

鉛筆盒裡的玄機

打開鉛筆盒你會發現,那時每個學生都會做一個課程表貼在盒蓋上面,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等等,隨著年級的增高課程也在改變,小學叫算術,而上了中學就叫數學了。

裡邊的筆也在發生著變化,上小學時流行小暖壺鋼筆,上中學時流行依金筆和包尖筆,仔細的同學為了保證鉛筆盒不磨損還要鋪一張大小相當的紙在裡邊,把鉛筆削好了戴上紙制的小筆帽以防筆尖踫斷,這個我也會疊的。還有用布縫一個小口袋把鋼筆裝進去,起到保護的作用,因為那是鉛筆盒裡的大家當了。為了省錢,買不起中華鉛筆,就買筆芯自己做筆,同樣是用白紙把筆芯包在裡邊裹緊,粘牢,為了美觀還可以塗上顏色。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當年上學的那點家當與現在孩子們上學的書包文具比幾乎不可同日而語,但那種得到的幸福與快樂卻是絲毫不差的,甚至更勝一籌,因為得來不易啊。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