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重慶潼南大佛寺的前世今生:涅磐,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歡迎關注頭條號《寫乎》, 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推薦:傳統文化丨佛曾這樣給一個女人說

文/高小丁

【作者簡介】高小丁, 本名高敏, 漢族,

成都市人, 生於七十年代初, 法學學士。 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現就職于四川省文聯, 從事版權工作。 主要作品:長篇紀實文學《涅槃》, 文集《枯紅化蝶》, 女性勵志長篇《不落的翅膀》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陽春二月, 來到重慶潼南。

想像中, 這是一方與山城的火熱、奔放緊緊契合的土地。

沒料到, 浸潤數日, 卻得到別樣的感受與體悟。 久違的滌蕩與洗禮, 如春日之甘泉, 在丹山碧水間泛動漣漪。 追溯與思考、回首與解讀, 在心靈深處層層透徹、沉澱, 直到融入有些混沌的靈魂。

(一)

潼南乃重慶市最西北縣城, 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 遠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據《九州要紀》載, “青石山產青石, 天下青石, 無佳於此, 可為鐘磬。 ”涪江及其支流瓊江由西北平行而入, 斜貫縣境。 兩江之岸, 阡陌縱橫, 丘陵起伏。 不僅物產豐富, 更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古跡名勝如星辰淩空, 璀璨奪目。 其中, 供奉八丈金佛的大佛寺更是舉世聞名。

大佛寺位於潼南西郊定明山, 古名“南禪寺”, 亦稱“南禪院”, 始建于唐鹹通年間(843—860年),

有廟三層。 北宋治平年中(1064—1067年), 賜額為“定明院”, 俗稱“大佛寺”。 寺內的八丈金佛古稱“定明大像”, 是我國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第一大摩岩飾金佛, 也是全球公認的世界第八大佛, 被譽為“金佛之冠”。

春陽之下的定明山, 翠巒疊嶂, 波光粼粼, 如虯之虎溪自西北往東南橫過山前, 與蜿蜒而至的涪江交匯、奔湧, 潺潺流逝。 大佛寺內, 古樹成蔭, 梵音嫋嫋, 鳥語伴石琴合奏, 亭閣與千佛輝映, 正如岩壁題記:“壁立萬仞, 遺愛千年。 ”

臨江北面山岩下, 一座歇山式木樓閣依山起勢望江而立, 琉璃七簷層層飛展重重疊磊, 自山腳直奔山頂, 上下通高十丈餘, 既精緻輕靈超凡脫俗, 又巍峨雄奇氣勢宏大, 真是“蕭寺遙藏白雲頂, 仰觀萬仞排嶙峋”!

七簷樓閣今稱“正殿”, 宋稱“大像閣”, 亦稱“大雄寶殿”。

入得正殿, 但見金佛頂天立地, 煜煜生輝, 背依山岩, 面朝涪江, 靜靜俯視我等蟻蟻眾生, 慈悲與威嚴渾然一體, 雍容與超脫集於一身, 覺者的至上獨尊、覺行圓滿之氣展露無遺。 幢幡懸垂, 馨香環繞, 來來往往的善男信女們,

匍伏於大佛足下, 潛心問道, 尋求皈依。

大佛通體飾金, 肌理豐潤, 衣紋細膩, 比例勻稱。 總高十八余米, 寬十二米, 深十米。 頭飾螺髻, 面龐飽滿, 雙耳垂肩, 鼻高唇厚, 目光下視, 和悅平靜。 內著僧祗支, 外穿雙領下垂外衣, 左手扶膝, 右手仰掌置於腹前。 善跏趺坐, 裸跣雙足自然垂放於前, 呈盛唐彌勒佛標準坐姿造型。

既是“金佛之冠”, 雄奇、精美自不待言, 令人讚歎稱奇的是, 大佛是由佛、道二家歷數代人通力協作完成!時間跨度近三百年!這在佛、道教的造像史上, 極其罕見, 在其文化發展史上, 可謂濃墨重彩。

據載, 唐鹹通(860—874年)年間, 有僧人于院前臨江處, 懸崖峭壁上, 鑿大佛像, 由頂至鼻, 未就而歇, 半途而廢。 到北宋最末一年, 宋欽宗靖康丙午(1126年), “是歲有道者王了知,自潼川中江來,化邑人,命工展開像身,令與頂相稱。身高八丈,耳、目、鼻、口、手、足、花座悉皆稱是。”

在王了知命工開鑿的第二年,“越明年,丁未(1127)大水,水流巨木至岩下,遂得以為大殿,並虛處傑閣。”

但是,“閣才建一層,了知於乙卯年(1135)倏爾去世。”

王了知去世後,佛、道二家大德繼續同心攜手,完成這浩繁的偉業,“寺僧德修繼之,並依德修舍緣,道者蒲智用協力增建佛閣,通為五層,盡用琉璃覆護百尺像。”

曆二十六年之艱辛,紹興辛未年(1151年)大佛終於竣工。

“佛已成,閣已就,惟缺嚴飾”,主僧德修遠赴瀘南(今瀘州),告知敷文閣直學士遂甯小溪人馮楫,請其為大佛裝鑾。馮楫慷慨捐出俸祿,“金彩裝飾”,並親自撰文以志造佛始末。

“粧成佛如金山,處琉璃閣中,金碧爭光,晃耀天際,遐邇具瞻,鹹歎稀有!”

這尊光彩燦然的大型佛像,足踏山底,頭與山齊,栩栩如生,氣宇非凡,宋代即聞名遐邇,明山西巡撫陳講感歎:“岩懸繡閣雲常在,江映金身影不流!”

自宋裝鑾過後,大佛又經歷了清嘉慶七年(1802年)、清同治九年(1870)、民國十年(1921)三次重裝金身,皆是規模宏大,震撼蜀中。

(二)

也許因了大佛的感召力,定明山成為了造像聖地,各種造像雕琢於岩石之上,始于隋、盛于唐宋、繼於明清、迄至民國,長達公里許,多達近千尊,時間跨度一千四百餘年。其中,造像以唐代居多。佛像線條流暢,溫潤富貴,蓮座華美式樣繁多,有手捧果盤之曼妙飛天伴之,龕楣飾卷草、連珠紋、纏枝卷葉紋,龕頂懸帷幕、寶蓋。菩薩體長腰細,肥碩勻稱,裙帶飄飛,瓔珞下垂,神情肅穆。藝術表現力及生活氣息兼具,雕刻技巧及藝術水準均高於其他年代。

或是因緣巧合,或是因金佛誕生之殊盛經歷,千尊造像裡除多為佛、佛弟子、菩薩等佛家造像外,還有道家造像十龕、儒家造像二龕。大佛寺的建築除了佛家的大雄寶殿、觀音殿,還有道家的玉皇殿,亦有別號“魁星閣”的閣樓古亭——鑒亭。重重古刹,建築面積八百多平方米,一字形沿江排開的古建築群,滄桑而厚重、幽深而空靈,以明心見性覺悟的佛、以煉心達成真人的道、以誠心達成聖人的儒全在這裡得到體現與演繹。釋、道、儒三家齊聚一堂的現象極其罕見,如此集大成般的開示與教化,使大佛寺不僅成為神聖的宗教場所——世人的精神歸宿、依託之地,更成為一處展示東方文化、藝術與思想的聖地、一個詮釋中華精神的奇異結點。

定明山下,滔滔涪江邊,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便在此祈求著究竟的啟迪與洗禮,尋找生命的安撫與歸宿。大佛寺裡,一行行斑駁又沉靜的題記、詩賦、楹聯,無不再現著歷史的印記與沉澱。

“境訝虎溪,綠水一江環淨域;地稱鷲嶺,青山萬點擁禪關。”這是曾國藩所撰楹聯行書,鐫刻于山門立柱上,不僅概括了大佛的景致及地理,還表達對佛道的敬意及對禪的理解。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忽然超越,世出世間。”這是左宗棠楹聯,集佛《楞嚴經》句,宣揚慈航大愛、佛道要旨。書法渾重穩健,氣韻高妙,勝同為清末名臣的曾國藩一籌。

還有集《四書》原名的楹聯:“困于心,衡於慮,不明乎善,不誠乎身,此亦妄人也已;以斯道,覺斯民,所過者化,所誠者神,豈曰小補之哉。”此為翰林院編修侍講大學士吳鴻恩書,表達對不信教者的責難,肯定教化對世人的作用。

大佛寺除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文人們流連忘返外,更有它的寧靜與幽深讓人夢寐以求,有楹聯雲:“古木參差,鶴聽鐘聲起舊院;空山寂靜,月臨禪榻掛新樓。”

茂密的古樹重重壘壘,野鶴靜靜棲息。寺院鐘聲一起,它們便張開翅膀,飛來斑駁的禪院,與僧人共作息。遼遠空山,寂然無聞,一輪明月掛在高空,潔淨清輝如流水般,灑向新樓臺,一泄無餘。

如此的意境與情懷,怎不讓人心馳神往呢?如此的超然與無我,怎不讓人俗塵盡滌呢?

“沉醉斜陽木葉丹,逍遙石畔倚闌幹。水天色相空如許,古韻無弦對月彈。”

此番“江天明月夜”般的美景麗句,在大佛寺的楹聯、詩賦、題記裡比比皆是,遍地珠璣。可以想見,當年大佛寺名流彙集、香火鼎盛的狀況。可以想像大佛寺在一方土地的精神影響力,它必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貧民百姓的共同心靈家園與依歸。

在這樣的精神淨地裡,跌宕的命運、起伏的人生以及人世間種種的無奈與掙扎,都可豁然開朗,當下放下,醍醐灌頂般,幡然覺悟,得緣起性空之大自在,“……餘神意豁,煩鬱頓釋,自慶有釋氏,今且許我具一隻眼矣,乃三昧之妙,自不落於言詮者。古稱畢侯王宰,誰能點染我身於色相之內耶?夫人生本寄,升沉榮困,得喪欣戚,舉不預於人……”“……世務羈絆,今猶飄流宦海,睹此莊嚴,彌增嚮往,爰撰志之……”“……浮雲卷盡暮天碧,我欲洗心對太虛。”

大佛寺的碑刻題記達八十餘則,詩賦百餘首,鐫刻鎦金楹聯二十餘副,或以物言志,或以景寄情,或失意時的觀照,或得意時的警醒,皆是古人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是生命超越之烙印、行進之足跡,給後世人帶來啟迪,更帶來思考與反省。

(三)

誠然,任何一種文化、信仰或思想,都必將面對不同的聲音,面對非同道者的質疑,而真正成熟的、有生命力的信仰又必定具備容忍質疑的寬度與厚度,具備承受反對與挑戰的能量與力量。在大佛寺內,如此的文化質疑、思想爭論,從未停息。

“破關而來,一亭獨立江表;了翁不見,五蘊空似禪門。”本楹聯出自於鑒亭,民國三十年修復落成時所撰,古樸悠遠,回味無窮。

聯中提及的“了翁”,乃南宋學者魏了翁(1178—1237),曾以潼川轉運判官行遂甯府縣事,官至端明殿學士,一生反對佛學。為遊憩讀書,他在佛寺旁修小亭,曰鑒亭。

《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可以想像,八百年前,為官一方的了翁,在往來於定明院的路途上,曾掀起過怎樣的煙雲和波瀾!滿腹經綸的他,曾發起過怎樣的口誅筆伐!

但是,“了翁不見,五蘊空似禪門”!浩渺宇宙,生命如塵,官也罷,民也好,貴也好,賤也罷,皆隨那定明山下之江濤一去不復返!唯有這禪門獨存、金佛猶在,一世又一世,接受著供奉與膜拜,開示著“五蘊皆空”……

此聯匠心獨具,動靜結合,既景觀又人文,一氣呵成,把那鑒亭的創建者——了翁盡情揶揄一番,雖然此揶揄並無一絲惡意,它是辯證的、超然的,是人類在生命本質意義上的共同自嘲。

鑒亭居七簷佛閣右側前方,十二柱三簷四角攢尖,覆樓兩重樓閣式古亭,精雕細刻,施金描彩。清代培修時,於頂層的侏儒柱之間以巨木雕琢一尊手握朱筆的“文魁”,故有“魁星閣”之稱。“鑒”取照影、詳審、教訓、警戒之意。

登上鑒亭,憑欄遠眺,丹山碧水,江山如畫,景致盡收眼底:石琴、海潮音、立地成佛、大佛閣、合掌石、黃羅帳、翠屏秋月、讀書台、百仙岩……大佛寺面積不大,卻是勝景薈萃,明山西巡撫陳講曾在《大佛寺寫景》一詩中納入十景,多所讚歎。

石琴為明代寺僧親鑿,較北京天壇回音壁早建百餘年,是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之一。

大佛寺東側岩壁上,古人題有“壁立萬仞,遺愛千年”,岩頂有一酷肖老鷹之怪石,人立於鷹岩之下,便聽得海浪之聲由遠及近傳來,一浪又一浪,起伏跌盪,令人心情澎湃,此謂“海潮音”。

立地成佛又稱“頂天佛字”,書刻於陡峭筆立的岩壁上,高近九米,為清同治年雲岩弗乘所書,遒勁渾厚,氣勢非凡,十裡之遙清晰可見,為我國第一大摩岩佛字。

大佛閣則是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南宋始建時是五簷,歷代維修改建為七簷。

“峨峨山勢臨江津,左傍危樓留法身。蕭寺遙藏白雲頂,仰觀萬仞排嶙峋……千古騷人會意遠,朱弦不奏亦通神。上有高山下流水,知音倘作鐘期倫。”

滾滾涪江,後浪推前浪,生生不息。茫茫歲月,花開複花落,永無止境。千回百轉之後,起伏雲煙之外,是無盡的漸行漸遠與空空如也,那層層湮沒於歷史深處的光與熱,唯有濤聲相伴的大佛去印證、訴說——輪回,涅磐,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圖志丨重慶,永遠的十八梯

記憶丨重慶崽兒和艾姑娘

劉備死後,托孤大臣李嚴在做什麼?

“是歲有道者王了知,自潼川中江來,化邑人,命工展開像身,令與頂相稱。身高八丈,耳、目、鼻、口、手、足、花座悉皆稱是。”

在王了知命工開鑿的第二年,“越明年,丁未(1127)大水,水流巨木至岩下,遂得以為大殿,並虛處傑閣。”

但是,“閣才建一層,了知於乙卯年(1135)倏爾去世。”

王了知去世後,佛、道二家大德繼續同心攜手,完成這浩繁的偉業,“寺僧德修繼之,並依德修舍緣,道者蒲智用協力增建佛閣,通為五層,盡用琉璃覆護百尺像。”

曆二十六年之艱辛,紹興辛未年(1151年)大佛終於竣工。

“佛已成,閣已就,惟缺嚴飾”,主僧德修遠赴瀘南(今瀘州),告知敷文閣直學士遂甯小溪人馮楫,請其為大佛裝鑾。馮楫慷慨捐出俸祿,“金彩裝飾”,並親自撰文以志造佛始末。

“粧成佛如金山,處琉璃閣中,金碧爭光,晃耀天際,遐邇具瞻,鹹歎稀有!”

這尊光彩燦然的大型佛像,足踏山底,頭與山齊,栩栩如生,氣宇非凡,宋代即聞名遐邇,明山西巡撫陳講感歎:“岩懸繡閣雲常在,江映金身影不流!”

自宋裝鑾過後,大佛又經歷了清嘉慶七年(1802年)、清同治九年(1870)、民國十年(1921)三次重裝金身,皆是規模宏大,震撼蜀中。

(二)

也許因了大佛的感召力,定明山成為了造像聖地,各種造像雕琢於岩石之上,始于隋、盛于唐宋、繼於明清、迄至民國,長達公里許,多達近千尊,時間跨度一千四百餘年。其中,造像以唐代居多。佛像線條流暢,溫潤富貴,蓮座華美式樣繁多,有手捧果盤之曼妙飛天伴之,龕楣飾卷草、連珠紋、纏枝卷葉紋,龕頂懸帷幕、寶蓋。菩薩體長腰細,肥碩勻稱,裙帶飄飛,瓔珞下垂,神情肅穆。藝術表現力及生活氣息兼具,雕刻技巧及藝術水準均高於其他年代。

或是因緣巧合,或是因金佛誕生之殊盛經歷,千尊造像裡除多為佛、佛弟子、菩薩等佛家造像外,還有道家造像十龕、儒家造像二龕。大佛寺的建築除了佛家的大雄寶殿、觀音殿,還有道家的玉皇殿,亦有別號“魁星閣”的閣樓古亭——鑒亭。重重古刹,建築面積八百多平方米,一字形沿江排開的古建築群,滄桑而厚重、幽深而空靈,以明心見性覺悟的佛、以煉心達成真人的道、以誠心達成聖人的儒全在這裡得到體現與演繹。釋、道、儒三家齊聚一堂的現象極其罕見,如此集大成般的開示與教化,使大佛寺不僅成為神聖的宗教場所——世人的精神歸宿、依託之地,更成為一處展示東方文化、藝術與思想的聖地、一個詮釋中華精神的奇異結點。

定明山下,滔滔涪江邊,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便在此祈求著究竟的啟迪與洗禮,尋找生命的安撫與歸宿。大佛寺裡,一行行斑駁又沉靜的題記、詩賦、楹聯,無不再現著歷史的印記與沉澱。

“境訝虎溪,綠水一江環淨域;地稱鷲嶺,青山萬點擁禪關。”這是曾國藩所撰楹聯行書,鐫刻于山門立柱上,不僅概括了大佛的景致及地理,還表達對佛道的敬意及對禪的理解。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忽然超越,世出世間。”這是左宗棠楹聯,集佛《楞嚴經》句,宣揚慈航大愛、佛道要旨。書法渾重穩健,氣韻高妙,勝同為清末名臣的曾國藩一籌。

還有集《四書》原名的楹聯:“困于心,衡於慮,不明乎善,不誠乎身,此亦妄人也已;以斯道,覺斯民,所過者化,所誠者神,豈曰小補之哉。”此為翰林院編修侍講大學士吳鴻恩書,表達對不信教者的責難,肯定教化對世人的作用。

大佛寺除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文人們流連忘返外,更有它的寧靜與幽深讓人夢寐以求,有楹聯雲:“古木參差,鶴聽鐘聲起舊院;空山寂靜,月臨禪榻掛新樓。”

茂密的古樹重重壘壘,野鶴靜靜棲息。寺院鐘聲一起,它們便張開翅膀,飛來斑駁的禪院,與僧人共作息。遼遠空山,寂然無聞,一輪明月掛在高空,潔淨清輝如流水般,灑向新樓臺,一泄無餘。

如此的意境與情懷,怎不讓人心馳神往呢?如此的超然與無我,怎不讓人俗塵盡滌呢?

“沉醉斜陽木葉丹,逍遙石畔倚闌幹。水天色相空如許,古韻無弦對月彈。”

此番“江天明月夜”般的美景麗句,在大佛寺的楹聯、詩賦、題記裡比比皆是,遍地珠璣。可以想見,當年大佛寺名流彙集、香火鼎盛的狀況。可以想像大佛寺在一方土地的精神影響力,它必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貧民百姓的共同心靈家園與依歸。

在這樣的精神淨地裡,跌宕的命運、起伏的人生以及人世間種種的無奈與掙扎,都可豁然開朗,當下放下,醍醐灌頂般,幡然覺悟,得緣起性空之大自在,“……餘神意豁,煩鬱頓釋,自慶有釋氏,今且許我具一隻眼矣,乃三昧之妙,自不落於言詮者。古稱畢侯王宰,誰能點染我身於色相之內耶?夫人生本寄,升沉榮困,得喪欣戚,舉不預於人……”“……世務羈絆,今猶飄流宦海,睹此莊嚴,彌增嚮往,爰撰志之……”“……浮雲卷盡暮天碧,我欲洗心對太虛。”

大佛寺的碑刻題記達八十餘則,詩賦百餘首,鐫刻鎦金楹聯二十餘副,或以物言志,或以景寄情,或失意時的觀照,或得意時的警醒,皆是古人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是生命超越之烙印、行進之足跡,給後世人帶來啟迪,更帶來思考與反省。

(三)

誠然,任何一種文化、信仰或思想,都必將面對不同的聲音,面對非同道者的質疑,而真正成熟的、有生命力的信仰又必定具備容忍質疑的寬度與厚度,具備承受反對與挑戰的能量與力量。在大佛寺內,如此的文化質疑、思想爭論,從未停息。

“破關而來,一亭獨立江表;了翁不見,五蘊空似禪門。”本楹聯出自於鑒亭,民國三十年修復落成時所撰,古樸悠遠,回味無窮。

聯中提及的“了翁”,乃南宋學者魏了翁(1178—1237),曾以潼川轉運判官行遂甯府縣事,官至端明殿學士,一生反對佛學。為遊憩讀書,他在佛寺旁修小亭,曰鑒亭。

《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可以想像,八百年前,為官一方的了翁,在往來於定明院的路途上,曾掀起過怎樣的煙雲和波瀾!滿腹經綸的他,曾發起過怎樣的口誅筆伐!

但是,“了翁不見,五蘊空似禪門”!浩渺宇宙,生命如塵,官也罷,民也好,貴也好,賤也罷,皆隨那定明山下之江濤一去不復返!唯有這禪門獨存、金佛猶在,一世又一世,接受著供奉與膜拜,開示著“五蘊皆空”……

此聯匠心獨具,動靜結合,既景觀又人文,一氣呵成,把那鑒亭的創建者——了翁盡情揶揄一番,雖然此揶揄並無一絲惡意,它是辯證的、超然的,是人類在生命本質意義上的共同自嘲。

鑒亭居七簷佛閣右側前方,十二柱三簷四角攢尖,覆樓兩重樓閣式古亭,精雕細刻,施金描彩。清代培修時,於頂層的侏儒柱之間以巨木雕琢一尊手握朱筆的“文魁”,故有“魁星閣”之稱。“鑒”取照影、詳審、教訓、警戒之意。

登上鑒亭,憑欄遠眺,丹山碧水,江山如畫,景致盡收眼底:石琴、海潮音、立地成佛、大佛閣、合掌石、黃羅帳、翠屏秋月、讀書台、百仙岩……大佛寺面積不大,卻是勝景薈萃,明山西巡撫陳講曾在《大佛寺寫景》一詩中納入十景,多所讚歎。

石琴為明代寺僧親鑿,較北京天壇回音壁早建百餘年,是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之一。

大佛寺東側岩壁上,古人題有“壁立萬仞,遺愛千年”,岩頂有一酷肖老鷹之怪石,人立於鷹岩之下,便聽得海浪之聲由遠及近傳來,一浪又一浪,起伏跌盪,令人心情澎湃,此謂“海潮音”。

立地成佛又稱“頂天佛字”,書刻於陡峭筆立的岩壁上,高近九米,為清同治年雲岩弗乘所書,遒勁渾厚,氣勢非凡,十裡之遙清晰可見,為我國第一大摩岩佛字。

大佛閣則是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南宋始建時是五簷,歷代維修改建為七簷。

“峨峨山勢臨江津,左傍危樓留法身。蕭寺遙藏白雲頂,仰觀萬仞排嶙峋……千古騷人會意遠,朱弦不奏亦通神。上有高山下流水,知音倘作鐘期倫。”

滾滾涪江,後浪推前浪,生生不息。茫茫歲月,花開複花落,永無止境。千回百轉之後,起伏雲煙之外,是無盡的漸行漸遠與空空如也,那層層湮沒於歷史深處的光與熱,唯有濤聲相伴的大佛去印證、訴說——輪回,涅磐,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圖志丨重慶,永遠的十八梯

記憶丨重慶崽兒和艾姑娘

劉備死後,托孤大臣李嚴在做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