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時期,春秋霸主稱霸前都在哪個國家試刀演兵?

鄭國是周天子所封較晚的一個國家, 直到周幽王時期才建國, 這時候距離平王東遷即所謂的東周已經很近了。 這個國家的最初幾位國君比較有作為, 春秋初期大國之間事情少, 對他們來說天下相對還算穩定些, 所以鄭國的戰事也不算多。 自鄭莊公之後, 諸公子爭奪君位, 鄭國國勢漸弱。 由於鄭國處於中原腹地(今河南新鄭一帶), 土地肥沃, 自然成為他國豔羨的對象。 鄭國無險可守, 是所謂的四戰之地, 又處於周邊的大國夾縫之中, 所以這鄭國就成了霸主之國的演兵場, 或者說, 春秋霸主在稱霸前,

必定要先拿鄭國試刀。 由於春秋時期周天子還是所謂的天下共主, 一些霸主之國的國君還要顧及他國的干涉, 所以這鄭國雖被他國欺淩蹂躪, 還能夠有國。 也正因為如此, 霸主們對鄭國的用兵, 更像是一種顯示實力, 因此才說這鄭國是霸主之國的演兵場。

楚國自楚武王時期開始強大, 到了楚文王時期用武力統一了長江流域, 到了成王時期, 楚國開始將目光瞄向北方, 鄭國自然就成了首選目標。 西元前659年, 楚國進攻鄭國, 原因是鄭國親近齊國。 第三年秋天, 齊桓公在陽榖謀劃伐楚, 而這年冬天, 楚國第二次出兵伐鄭。 西元前657年, 齊桓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 蔡姬熟悉水性, 搖晃船隻顛簸桓公。 齊桓公讓她停止, 蔡姬不停。

下船之後, 蔡姬被送回蔡國娘家, 但沒有斷絕婚姻關係。 蔡侯十分生氣, 就把蔡姬另嫁。 齊桓公於是興兵伐蔡, 並轉而伐楚。 蔡國是楚國的盟國, 楚國不能不管, 但又畏懼于齊國的勢力。 齊國也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楚國, 再加上勞師襲遠, 於是兩國在楚國答應向周王室進貢的條件下達成罷兵協定。

齊桓公伐楚是非常有名的歷史事件, 表面看來, 齊桓公是為了伐蔡而伐楚, 如果進一步追根溯源, 是由於楚國人伐鄭, 覬覦中原, 這才引起了這場戰爭。

作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也有過伐鄭的舉動。

(齊桓公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西元前655年, 諸侯在首止會盟, 為的是安定成周。 鄭文公不想參加, 有大臣勸他, 他不聽。 第二年, 諸侯就以這個理由討伐鄭國。 楚國出兵討伐許國, 諸侯移師救許, 才解除了鄭國之圍。 此後兩年(前653), 齊桓公匯合魯、宋等國又一次伐鄭, 鄭文公只好和以齊國為首的諸侯簽訂了盟約。

不僅是雄霸一時的齊、楚兩國拿著伐鄭當事情, 沒有足夠勢力卻想稱霸的宋襄公也要伐鄭。 西元前638年三月, 鄭國國君到楚國去, 這等於是承認楚國為霸主之國, 宋襄公於是在夏季發兵討伐鄭國。 秋天, 楚國為了解救鄭國而出兵伐宋。 宋襄公要出戰, 大臣子魚勸他不聽, 十一月, 宋、楚兩國在泓水相遇, 歷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發生了。

戰鬥剛開始的時候, 楚國軍隊還沒有完全渡河, 公子目夷建議宋襄公, 敵眾我寡, 可以趁他們渡河的時候攻打楚軍, 宋襄公沒有聽取目夷的意見。 當楚軍渡河完畢但還沒有列陣的時候, 目夷又建議趁楚軍立足未穩, 攻打楚軍。 宋襄公卻說:“君子不能攻打未列好陣勢的軍隊, 結果宋軍被楚軍打得大敗。 這種戰法, 被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稱之為蠢豬式的戰法。

晉文公可以算得上是繼齊桓公以後的中原霸主了吧, 他在即位的第七年(前630)上和秦穆公一道包圍了鄭國。 原因是當年晉文公在逃亡時路過鄭國, 鄭文公對他很不禮貌。 事情要追溯到七年以前(前637), 晉文公離開宋國路過鄭國, 鄭文公沒有以禮接待晉文公(當時還是流亡公子)。 鄭文公的弟弟叔詹說:“重耳是賢人,又和咱們同姓,窮困來到您這兒,你不能對他無禮。”鄭文公說:“諸侯中逃亡公子路過此處的多了,我能接待過來嗎?”於是,晉文公要興兵報復。晉、秦兩國興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晉楚兩國城濮之戰的時候,鄭國是援助楚國的。實際上,這個原因更關鍵。春秋前半期,楚國時刻想著北上稱霸,“問鼎中原”,而中原各國誰想要成為霸主,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這個國家能不能遏制楚國的這個勢頭。晉文公也正是在城濮打敗了楚國以後,再拿鄭國開刀,進一步削弱楚國的力量。

(晉文公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秦、晉兩國攻打鄭國,鄭國亡國在即,在答應了晉國講和的條件之後,晉國仍然要見到鄭文公,就是想羞辱他。鄭國人很擔心,就派大臣燭之武私下裡接觸秦穆公,說:“打敗了鄭國對晉國有好處,但卻是對秦國有害處。您不如放過鄭國,讓鄭國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後秦國使者來來往往,讓鄭國接待他們,供給食宿。您想,這對於您有什麼害處嗎?”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由來。秦穆公於是撤兵,晉國人也同意了鄭國講和。

秦穆公是西戎的霸主,但是他時時刻刻都想入主中原稱霸,因此,他也在打鄭國的主意。西元前627年春天,秦國軍隊向東進發,穿過晉國,目的是偷襲鄭國。當初,晉、秦兩國伐鄭的時候,秦國被燭之武說服,首先和鄭國結盟,並留下了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守。有一個鄭國人向秦國出賣鄭國,說:“我掌管著鄭國的城門,可以幫助秦國。”秦穆公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把握,於是做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決定。當軍隊開到晉國邊城滑邑的時候,讓一個叫做弦高的鄭國商人遇見了,他正準備帶著二十頭牛到周朝都城去出賣。他害怕被秦軍殺掉或者俘虜,就獻上他的牛,說:“聽說貴國要討伐鄭國,鄭國已經做好了戰守準備,還派我帶了二十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秦國帶兵將領見鄭國已經有了準備,就攻下了晉國的邊城滑邑。

秦國這次伐鄭雖然不成,但秦穆公敢於跨越千里打鄭國的主意,可見這個鄭國既是一塊肥肉,又實在是軟弱可欺。

楚莊王即位以後,開始不理政事,日夜尋歡作樂,還下令不許大臣們進諫。在大臣們巧妙的勸說下,楚莊王開始一飛沖天。他不但重拾祖上的稱霸中原的舊業,在討伐陸渾戎經過周都時還詢問周鼎的重量,這就是“問鼎”一詞的由來。當然,楚莊王想問鼎中原,首選的演兵場自然就是鄭國。

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因為鄭國和晉國結盟的緣故,第二年,楚莊王就發兵攻打鄭國。楚軍包圍鄭國三個月,攻下了鄭國國都。鄭襄公脫去上衣露出胳膊牽著羊迎接楚莊王進入鄭國國都。鄭襄公卑顏屈膝,表示願意臣服楚國,楚莊王同意了,為此讓軍隊退後三十裡,那意思是說鄭國甘願結盟,不是簽訂的城下之盟。楚國大臣們不理解,說:“我們千里迢迢來到這兒,官兵們已經勞苦很久了,為什麼打下的國家又放棄了呢?”楚莊王說:“我們之所以討伐,是征服那些不馴服的國家,既然人家已經服服帖帖了,還有什麼可要求的呢?”楚國於是撤軍。其實,楚國所以釋放鄭襄公,並不是鄭襄公話說得多麼可憐,而是因為晉國已經出兵救援。早在戰事初期,晉國就想出兵救鄭,由於國內意見不統一,所以耽誤了。等到了黃河,楚軍已經離開了。晉國將帥有的想渡河追擊,有的想班師回國,但還是渡過了黃河。楚莊王聽說後,翻轉身攻擊晉國軍隊,鄭國軍隊也幫助楚國,晉軍大敗。因為此役,也有人把楚莊王列入霸主行列。

晉國在晉文公以後,晉國有點兒作為或者是想稱霸的君主都拿伐鄭說事兒。西元前588年,齊頃公想尊稱晉景公稱王,晉景公權衡利弊,沒有接受。就是在這一年,晉國開始設立六軍。第二年(前587),晉國討伐鄭國,攻下了汜這個地方。

晉景公死後,他的兒子壽曼成為國君,即晉厲公。晉厲公想稱霸,也在拿鄭國當做演兵場。西元前575年,因為鄭國背叛了晉國與楚國結盟,晉厲公很生氣。大臣也說:“不可以在我們這一代失去諸侯。”於是,晉國出兵攻打鄭國。晉厲公親自率領軍隊渡過黃河,聽說楚國前來救援,晉國軍隊就與楚國交戰。兩國軍隊在鄢陵相遇,晉國軍隊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軍失敗。楚國大臣子反想整頓軍隊再與晉國交戰,晉國軍隊非常擔心。楚共王召喚子反,子反因為醉酒不能前去拜見,楚共王很生氣,責備子反,子反自殺。楚共王失去了執政大臣,只好回國。晉國也因此威震諸侯,想號令天下,取得霸權。

有一種版本說晉悼公也是春秋霸主,著名的祁奚薦賢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人身上。他想重新恢復晉文公時代的霸業,繼位的當年就出兵伐鄭,而這個叫公子周的晉悼公即位時只有十四歲。

到了戰國時期,鄭國在韓國不斷的侵伐下,終於在西元前375年被韓哀侯滅亡,其土地併入了韓國。

鄭國為什麼會成為霸主之國的演兵場?這當然有它的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自身不能自強自立的關係。在建國初期,鄭國在武公、莊公時期,也曾經強大過,那時候的鄭國只有打別人的份兒,沒有誰敢欺負鄭國。即便是在秦、晉聯合伐鄭的時候,由於有了一個有智慧的大臣燭之武,鄭國得以保全。秦國要偷襲鄭國,因為一個商人弦高,鄭國也免除了一場災難。還有就是在子產執政時期,鄭國也曾經出現過一絲向好發展的曙光。可惜,鄭國這些“光亮”只不過是一個個獨立的“點”,並沒有結成串,更沒有連成線,所以只能是成為他人的附庸,要麼為人家驅使,要麼被人家任意宰割。鄭國的事例也向人們說明了一個道理,不自強,難自立。

鄭文公的弟弟叔詹說:“重耳是賢人,又和咱們同姓,窮困來到您這兒,你不能對他無禮。”鄭文公說:“諸侯中逃亡公子路過此處的多了,我能接待過來嗎?”於是,晉文公要興兵報復。晉、秦兩國興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晉楚兩國城濮之戰的時候,鄭國是援助楚國的。實際上,這個原因更關鍵。春秋前半期,楚國時刻想著北上稱霸,“問鼎中原”,而中原各國誰想要成為霸主,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這個國家能不能遏制楚國的這個勢頭。晉文公也正是在城濮打敗了楚國以後,再拿鄭國開刀,進一步削弱楚國的力量。

(晉文公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秦、晉兩國攻打鄭國,鄭國亡國在即,在答應了晉國講和的條件之後,晉國仍然要見到鄭文公,就是想羞辱他。鄭國人很擔心,就派大臣燭之武私下裡接觸秦穆公,說:“打敗了鄭國對晉國有好處,但卻是對秦國有害處。您不如放過鄭國,讓鄭國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後秦國使者來來往往,讓鄭國接待他們,供給食宿。您想,這對於您有什麼害處嗎?”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由來。秦穆公於是撤兵,晉國人也同意了鄭國講和。

秦穆公是西戎的霸主,但是他時時刻刻都想入主中原稱霸,因此,他也在打鄭國的主意。西元前627年春天,秦國軍隊向東進發,穿過晉國,目的是偷襲鄭國。當初,晉、秦兩國伐鄭的時候,秦國被燭之武說服,首先和鄭國結盟,並留下了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守。有一個鄭國人向秦國出賣鄭國,說:“我掌管著鄭國的城門,可以幫助秦國。”秦穆公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把握,於是做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決定。當軍隊開到晉國邊城滑邑的時候,讓一個叫做弦高的鄭國商人遇見了,他正準備帶著二十頭牛到周朝都城去出賣。他害怕被秦軍殺掉或者俘虜,就獻上他的牛,說:“聽說貴國要討伐鄭國,鄭國已經做好了戰守準備,還派我帶了二十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秦國帶兵將領見鄭國已經有了準備,就攻下了晉國的邊城滑邑。

秦國這次伐鄭雖然不成,但秦穆公敢於跨越千里打鄭國的主意,可見這個鄭國既是一塊肥肉,又實在是軟弱可欺。

楚莊王即位以後,開始不理政事,日夜尋歡作樂,還下令不許大臣們進諫。在大臣們巧妙的勸說下,楚莊王開始一飛沖天。他不但重拾祖上的稱霸中原的舊業,在討伐陸渾戎經過周都時還詢問周鼎的重量,這就是“問鼎”一詞的由來。當然,楚莊王想問鼎中原,首選的演兵場自然就是鄭國。

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因為鄭國和晉國結盟的緣故,第二年,楚莊王就發兵攻打鄭國。楚軍包圍鄭國三個月,攻下了鄭國國都。鄭襄公脫去上衣露出胳膊牽著羊迎接楚莊王進入鄭國國都。鄭襄公卑顏屈膝,表示願意臣服楚國,楚莊王同意了,為此讓軍隊退後三十裡,那意思是說鄭國甘願結盟,不是簽訂的城下之盟。楚國大臣們不理解,說:“我們千里迢迢來到這兒,官兵們已經勞苦很久了,為什麼打下的國家又放棄了呢?”楚莊王說:“我們之所以討伐,是征服那些不馴服的國家,既然人家已經服服帖帖了,還有什麼可要求的呢?”楚國於是撤軍。其實,楚國所以釋放鄭襄公,並不是鄭襄公話說得多麼可憐,而是因為晉國已經出兵救援。早在戰事初期,晉國就想出兵救鄭,由於國內意見不統一,所以耽誤了。等到了黃河,楚軍已經離開了。晉國將帥有的想渡河追擊,有的想班師回國,但還是渡過了黃河。楚莊王聽說後,翻轉身攻擊晉國軍隊,鄭國軍隊也幫助楚國,晉軍大敗。因為此役,也有人把楚莊王列入霸主行列。

晉國在晉文公以後,晉國有點兒作為或者是想稱霸的君主都拿伐鄭說事兒。西元前588年,齊頃公想尊稱晉景公稱王,晉景公權衡利弊,沒有接受。就是在這一年,晉國開始設立六軍。第二年(前587),晉國討伐鄭國,攻下了汜這個地方。

晉景公死後,他的兒子壽曼成為國君,即晉厲公。晉厲公想稱霸,也在拿鄭國當做演兵場。西元前575年,因為鄭國背叛了晉國與楚國結盟,晉厲公很生氣。大臣也說:“不可以在我們這一代失去諸侯。”於是,晉國出兵攻打鄭國。晉厲公親自率領軍隊渡過黃河,聽說楚國前來救援,晉國軍隊就與楚國交戰。兩國軍隊在鄢陵相遇,晉國軍隊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軍失敗。楚國大臣子反想整頓軍隊再與晉國交戰,晉國軍隊非常擔心。楚共王召喚子反,子反因為醉酒不能前去拜見,楚共王很生氣,責備子反,子反自殺。楚共王失去了執政大臣,只好回國。晉國也因此威震諸侯,想號令天下,取得霸權。

有一種版本說晉悼公也是春秋霸主,著名的祁奚薦賢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人身上。他想重新恢復晉文公時代的霸業,繼位的當年就出兵伐鄭,而這個叫公子周的晉悼公即位時只有十四歲。

到了戰國時期,鄭國在韓國不斷的侵伐下,終於在西元前375年被韓哀侯滅亡,其土地併入了韓國。

鄭國為什麼會成為霸主之國的演兵場?這當然有它的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自身不能自強自立的關係。在建國初期,鄭國在武公、莊公時期,也曾經強大過,那時候的鄭國只有打別人的份兒,沒有誰敢欺負鄭國。即便是在秦、晉聯合伐鄭的時候,由於有了一個有智慧的大臣燭之武,鄭國得以保全。秦國要偷襲鄭國,因為一個商人弦高,鄭國也免除了一場災難。還有就是在子產執政時期,鄭國也曾經出現過一絲向好發展的曙光。可惜,鄭國這些“光亮”只不過是一個個獨立的“點”,並沒有結成串,更沒有連成線,所以只能是成為他人的附庸,要麼為人家驅使,要麼被人家任意宰割。鄭國的事例也向人們說明了一個道理,不自強,難自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