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知不會錄取我,還來亂勾搭我,名校的”錄取遊戲“

近日, 美國新澤西州一名高中女生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抨擊耶魯、布朗、哥倫比亞、芝加哥大學等名校“虛情假意釣她上鉤、賺她的申請費。 這個女生寫道, 像她這樣各方面表現平平的學生, 鐵定是申請耶魯而被拒絕的93.7%中的一名。

這個叫艾曼達(AmandaGraves)的女生, 在《名牌大學:明知道不會錄取我, 就不要來招攬我》為標題的文章裡, 首先引用了常春藤聯盟之一的耶魯大學, 入學辦公室主任今年九月寄給她的信, 信中讚揚她的學術成就, 懇請她慎重考慮申請耶魯大學。 艾曼達說, 自己學業成績乏善可陳:未入圍全國高中榮譽獎(NationalMerit Competition),

不是球隊領導, 沒有進行任何科學研究, 也沒有選入全州樂隊, 高中學業成績甚至連全校前25%都沒達到。

艾曼達上網研究後發現, 耶魯大學一年僅招收1300多名學生, 但卻向8萬學生發出這樣的邀請信, 2014年入學這一屆, 耶魯的錄取率只有6.3%。 大學理事會(CollegeBoard)資料顯示, 95%的耶魯錄取生, 高中畢業成績是前10%, 百分之百是高中畢業班的前25%。 所以艾曼達說, 自己錄取機會是零。

艾曼達的文章引起強烈反響, 網路上數百個留言中, 肯定她的觀點的超過90%。

“忽悠”眾多的高中生申請自己的大學以降低最後的錄取率, 這是美國名牌大學通行的遊戲, 而艾曼達這次則讓這個潛規則成為眾矢之的。

下面來看看名校是怎樣玩“錄取遊戲”的。

而大學使用的最致命的一招是邀請信。 這封信裝在印著大學名頭的信封裡, 信中開頭直呼學生的名字, 落款是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人的簽名, 中間不吝讚美之詞, 加上“誠摯”的邀請, 看上去完全是一封“非你莫屬”的私人信件, 就如艾曼達收到的來自耶魯的信。 而這封信對於正在籌畫申請哪些大學的高中生來說, 無疑是興奮劑, 讓他們自信陡增, 甚至開始飄飄然, 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真的得到了名校的青睞。 更有甚者, 很多學生都會收到來自幾所甚至十幾所名校的這樣的邀請信, 好多學校還會在申請截止日前來第二輪“轟炸”:“我們還沒有收到你的申請, 請你再次考慮我們。 ”

真是“盛情難卻”啊!

就這樣好多被名校的“迷魂湯”灌醉的學生和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把那些自己真實能力所不及的名校統統加入申請名單。

於是, 名校宣傳攻勢的目的達到了, 比如, 申請耶魯大學2014年入學的人數達30922人, 創下該校申請的歴史紀錄。

很多人, 包括艾曼達, 都批評美國名校用這種賺取申請費, 其實像哈佛耶魯這樣身價上百億美元的名校並不在乎申請費,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降低錄取率。 正如資深政策分析師指出的:“事實上, 大學鼓勵學生申請的目的是為了最後可以拒絕更多的人。 這樣大學的錄取率會降低, 使大學看上去更具競爭力, 這有助於提升大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的排名位置。 ”

由最開始, 大學追逐高中生, 到後來“權力翻轉”, 大學拒絕申請人,

在這場博弈中, 大學無疑是贏家, 名利雙收。

那麼, 申請的高中生輸在哪裡?

美國高中生在申請大學時沒有數量的限制, 可以說想申請多少就申請多少。 美國全國大學招生諮詢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 五分之一的高中生在申請大學時至少申請了7個以上大學, 是10年前的兩倍。 事實上筆者瞭解到很多中產家庭的孩子都會申請十所以上大學。 美國高中的升學顧問一般建議應該把申請的大學分為三種類型。 一種是與自己目標“符合”的學校(target), 一種是比較容易錄取的“安全”學校(safety), 最後一種是很難被錄取的“高攀”的學校(reach)。 近年來, 在名校錄取率降低, 宣傳攻勢加大的“威逼利誘”下, 很多申請人抱著“撒大網撞大運”的心理大大增加了“高攀”學校的申請數量。

筆者見過一個學生申請了二十二所大學, 囊括排名前二十的大學, 最後去的是一所排名10到20之間的大學。

“大撒網”式地申請眾多大學, 特別是名校, 對於高中生和他們的家庭來說有三方面負面的影響。

一是金錢上的損失。 每所大學的申請費加上提交成績的費用差不多100美元, 申請10到20所大學就要花費一千到兩千美元。

二是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 儘管現在大學普遍接受網路遞交的通用申請表, 但是名牌大學都有自己附加的申請材料額外要求。 有的要求寫單獨的論文(甚至不止一篇), 有的要求回答很多問題。 對於每一個要求, 申請人都不能掉以輕心。 在承擔高中繁重課業的同時, 這些高中生們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大學申請材料。

第三,由於被名校的光環吸引,申請人往往忽視了對於與自己目標符合的學校的研究。在申請這類學校時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結果當被所有申請的名牌大學拒絕後,只好去不太理想的大學,這樣令人遺憾的例子每年都找得到。美國名校以增加申請人數來壓低錄取率的“潛規則”一直是受到批評的,甚至有人提出美國應該參考英國的做法:每個申請人最多只能報考5所大學,牛津劍橋只能選擇一個,所以考生沒有把握的話都不報牛津劍橋,這兩所世界頂級大學的錄取率是20%左右,看上去遠遠高於美國的名牌大學。

這一次,這個叫艾曼達的高中女生曝光了潛規則,一針見血地捅破了美國名校低錄取率的泡沫,所以博得眾人喝彩。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今天的現實是:遊戲的主導者是那些強勢的名牌大學,來自世界各國的名校追逐者前仆後繼。

這種潛規則和遊戲還會繼續存在。作為美國大學的申請人,要想不成為眾多大學錄取率中的分母,就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為大學“美麗的謊言”所迷惑,對自身的能力水準和未來的專業目標有清醒的認識瞭解,在此基礎上花功夫做研究,尋找適合自己的一些大學。只有這樣申請者才能在這場“名牌大學的盛宴”中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自己找到理想的歸宿。

第三,由於被名校的光環吸引,申請人往往忽視了對於與自己目標符合的學校的研究。在申請這類學校時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結果當被所有申請的名牌大學拒絕後,只好去不太理想的大學,這樣令人遺憾的例子每年都找得到。美國名校以增加申請人數來壓低錄取率的“潛規則”一直是受到批評的,甚至有人提出美國應該參考英國的做法:每個申請人最多只能報考5所大學,牛津劍橋只能選擇一個,所以考生沒有把握的話都不報牛津劍橋,這兩所世界頂級大學的錄取率是20%左右,看上去遠遠高於美國的名牌大學。

這一次,這個叫艾曼達的高中女生曝光了潛規則,一針見血地捅破了美國名校低錄取率的泡沫,所以博得眾人喝彩。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今天的現實是:遊戲的主導者是那些強勢的名牌大學,來自世界各國的名校追逐者前仆後繼。

這種潛規則和遊戲還會繼續存在。作為美國大學的申請人,要想不成為眾多大學錄取率中的分母,就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為大學“美麗的謊言”所迷惑,對自身的能力水準和未來的專業目標有清醒的認識瞭解,在此基礎上花功夫做研究,尋找適合自己的一些大學。只有這樣申請者才能在這場“名牌大學的盛宴”中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自己找到理想的歸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