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FSPR術+CP—MMA兩期手術治療痙攣型腦癱一例

腦癱是指出生前後1個月及出生時各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 痙攣型腦癱是最常見的腦癱類型, 是指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 約占腦癱患者總數的60%—70%。 臨床上, 痙攣型腦癱患者可表現出尖足、剪刀步、屈膝、屈髖等多種姿勢異常或(和)運動障礙。

2017年4月, 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接診一例主訴為“行走姿勢異常5年余”的患者。

現病史:

系第2胎第1產, 患兒母親懷孕前服用促排卵類藥物治療1月, 足月順產, 無缺氧、窒息史, 出生體重約3。 2kg。 1歲3月可獨走, 但行走不穩, 足尖著地, 身體前傾, 易摔倒, 逐步加重, 就診於某醫院, 具體診斷不詳, 給予口服營養神經治療, 行走姿勢異常無改善。 曾在當地醫院行針灸治療, 稍改善, 停止治療後加重。 2015年就診於另一醫院, 查頭顱MRI:小腦發育不良, 基因檢測正常,

診斷為“腦性癱瘓”, 此後長期康復治療(PT、OT、針灸等), 稍改善, 但停止治療後復發。 可正常上學, 語言可, 吐字稍差, 智力發育可, 學習成績可。 現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 發病來, 患兒發育遲緩, 飲食、夜休良好, 大小便正常。

體格檢查:

T36。 2℃, P109次/分, R21次/分, BP106/68mmHg。 發育正常, 營養中等, 神志清, 精神好, 步入病房, 查體合作。

專科檢查:

神志清, 自動體位, 查體合作, 言語清楚, 回答正確, 智力正常, 記憶力良好, 吞咽正常, 無進食、飲水嗆咳, 流涎水TDS分級I級, 雙上肢肌力5級, 雙下肢肌力4級, 雙足內翻畸形, 下蹲墊腳尖, 跟腱攣縮約2。 5cm, 下蹲時雙足明顯離地約3cm。 肌張力(改良Ashworth分級):腰腹部1級, 雙髖內收張力均為1級, 雙側伸屈膝、屈膝張力、雙踝屈肌張力2級, 雙踝背伸肌張力3級, 膝腱、跟腱反射活躍,

跟腱經試驗(-), 大小便正常, 能翻身, 能坐穩, 站立良好, 行走不穩, 行走時左右搖擺, 雙下肢外展度60度, 四肢無不自主扭動。

相關評估:

1。 TDS評分:I級;

2。 吞咽評定:窪田飲水試驗:I級;3。 平衡功能評定:3級-(他動平衡);4。 髕陣攣左側(-)右側(-)、踝陣攣左側(+)右側(+), 腹壁反射右(++)左(++),

肱二頭肌反射右(++)左(++), 肱三頭肌反射右(++)左(++), 橈骨膜反射右(++)左(++), 髕腱反射右(++)左(++), 跟腱反射右(+++)左(+++)。 Babinski’s征右(-)左(-)。 Chaddock’s征右(+)左(+), hoffmann’s征右(-)左(-)。 Oppenheim’s征右(-)左(-), gordon’s征右(-)左(-), 頸軟無抵抗, kerning’s征及brudzinski’s征(-)。

輔助檢查:

頭顱MRI:小腦體積變小, 腦溝明顯增寬, 待排先天發育異常。 (2016.9.28本院)

初步診斷:

痙攣型腦性癱瘓

最後診斷:

痙攣型腦性癱瘓

治療建議

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離斷術(腰段)

手術由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趙海康主任主刀, 王鳳鹿醫生輔助。 手術取得圓滿成功。

FSPR術的作用及優勢

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離斷術(Functionality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簡稱為FSPR)也叫做“腦癱一期手術”。 通過多導聯電生理技術進行術中監測, 決定脊髓神經後根的切除比例, 使切除感覺神經的範圍和比例更科學更客觀。

痙攣型腦癱患兒做FSPR手術的主要目的在於調整患者的肌張力, 使異常的肌張力儘量接近正常狀態。 同時可以長期的、穩定的、徹底地解決患者肌肉痙攣的痛苦, 並為其運動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提供了前提條件。 手術最佳時機是3-6歲。

FSPR手術的主要優勢在於:

1、克服了傳統SPR手術在解剖層面(肉眼)選擇脊神經後根存在極大主觀因素的這個缺陷,採用了先進的定位技術。

2、在定位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多導聯電生理監測儀監測和分析擬切斷神經的類別與數量,使切除神經的比例實現了量化,達到了定位與定量切斷脊神經後跟的目的。

3、手術更精准,療效更為確切,同時避免了因手術帶來的醫源性癱瘓和尿便失禁等併發症。

4、FSPR術只選擇性阻斷部分神經後根纖維,而不會影響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前根及運動功能。

FSPR術後,患者正常康復。經過20多天的康復,患者肌肉痙攣解除,但仍存在關節變形、軟組織攣縮。趙海康主任決定對患者行腦癱肌力肌張力調整術(Cerebral palsy muscle strength muscle tension adjustment method,簡稱CP-MMA術)矯正畸形,由王鳳鹿醫生,榮波醫生輔助。

CP-MMA術的作用及優勢

CP-MMA術與通常所說的“矯形手術”有著較大差別,是包括了骨錨釘植入技術+ 肌力肌張力調整術+矯形+石膏固定等在內的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系統技術。

CP-MMA術術中的骨錨釘植入技術是通過進口骨錨釘將移位的肌腱與足背的骨質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有效避免肌腱的吻合處撕脫;肌力肌張力調整術是通過肌腱的延長、縮短和移位來調整四肢肌力和肌張力的平衡。矯形則是根據患兒畸形情況決定選擇手術方式。也就是說,這種手術的治療範圍更為廣、治療效果更為突出。

FSPR術和CP-MMA術先後順序不能錯

臨床上,很多腦癱患者在接受FSPR術之前已經接受矯形手術。事實上,對腦癱患兒開展外科矯形手術時,應該要從兩個方面來分別看待:

一、如果腦癱患兒肢體肌張力異常情況並不十分嚴重,且肌張力病情發展趨於穩定,如果可以通過矯形手術對腿部畸形開展手術後有利於後期康復的,則先行矯形手術也是可行的。前提是患兒肢體肌張力病情已趨於穩定。

二、如果腦癱患兒的肌張力障礙嚴重,腿部畸形明顯,則應該優先考慮先行FSPR手術進行解痙治療,先降低過高肌張力緩解肌肉痙攣情況,再行腿部的矯形手術,這樣才能避免術後效果不穩定、容易反彈的情況出現。

總之,並非要否定對腦癱患兒開展腿部矯形手術,而是要強調:如果在開展手術之前不對患兒肢體肌張力進行嚴格的評估就盲目開展手術是絕對不可取的,必須堅持先行FSPR手術進行解痙治療,而後開展肌力肌張力調整術進行矯形治療,這樣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克服了傳統SPR手術在解剖層面(肉眼)選擇脊神經後根存在極大主觀因素的這個缺陷,採用了先進的定位技術。

2、在定位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多導聯電生理監測儀監測和分析擬切斷神經的類別與數量,使切除神經的比例實現了量化,達到了定位與定量切斷脊神經後跟的目的。

3、手術更精准,療效更為確切,同時避免了因手術帶來的醫源性癱瘓和尿便失禁等併發症。

4、FSPR術只選擇性阻斷部分神經後根纖維,而不會影響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前根及運動功能。

FSPR術後,患者正常康復。經過20多天的康復,患者肌肉痙攣解除,但仍存在關節變形、軟組織攣縮。趙海康主任決定對患者行腦癱肌力肌張力調整術(Cerebral palsy muscle strength muscle tension adjustment method,簡稱CP-MMA術)矯正畸形,由王鳳鹿醫生,榮波醫生輔助。

CP-MMA術的作用及優勢

CP-MMA術與通常所說的“矯形手術”有著較大差別,是包括了骨錨釘植入技術+ 肌力肌張力調整術+矯形+石膏固定等在內的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系統技術。

CP-MMA術術中的骨錨釘植入技術是通過進口骨錨釘將移位的肌腱與足背的骨質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有效避免肌腱的吻合處撕脫;肌力肌張力調整術是通過肌腱的延長、縮短和移位來調整四肢肌力和肌張力的平衡。矯形則是根據患兒畸形情況決定選擇手術方式。也就是說,這種手術的治療範圍更為廣、治療效果更為突出。

FSPR術和CP-MMA術先後順序不能錯

臨床上,很多腦癱患者在接受FSPR術之前已經接受矯形手術。事實上,對腦癱患兒開展外科矯形手術時,應該要從兩個方面來分別看待:

一、如果腦癱患兒肢體肌張力異常情況並不十分嚴重,且肌張力病情發展趨於穩定,如果可以通過矯形手術對腿部畸形開展手術後有利於後期康復的,則先行矯形手術也是可行的。前提是患兒肢體肌張力病情已趨於穩定。

二、如果腦癱患兒的肌張力障礙嚴重,腿部畸形明顯,則應該優先考慮先行FSPR手術進行解痙治療,先降低過高肌張力緩解肌肉痙攣情況,再行腿部的矯形手術,這樣才能避免術後效果不穩定、容易反彈的情況出現。

總之,並非要否定對腦癱患兒開展腿部矯形手術,而是要強調:如果在開展手術之前不對患兒肢體肌張力進行嚴格的評估就盲目開展手術是絕對不可取的,必須堅持先行FSPR手術進行解痙治療,而後開展肌力肌張力調整術進行矯形治療,這樣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