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高山流水”豐富你的文化修養

“知音”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 狼煙鑄起江山, 馬蹄雄起天地, 風風雨雨, 輪輪回回, 多少的人和事, 都在落日的蕭瑟中隱逝於街頭巷尾, 最終留不下半點色彩的記憶。

2000 多年過去了, 俞伯牙和鐘子期卻不知疲倦地一路走來, 俞伯牙鼓琴, 鐘子期頭戴斗笠、身披蓑衣, 專注聆聽的一幕就這樣疊進了歷史的長廊, 為一代又一代後人留下經典的畫面。

一個故事, 一個傳奇, 是音樂為我們劃開了通往“知音”殿堂的大門, “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 “巍巍若太山, 湯湯若流水”, “道不同, 不相為謀”, “知音說與知音聽, 不是知音不與談”——晉國大夫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國, 乘船溯漢江返回, 突遇大雨, 停泊時便奏起隨身攜帶的古琴獨自陶醉, 恰在此避雨的樵夫鐘子期聽出其意蘊, 伯牙大喜, 兩人暢談不舍。 別離時, 相約明年今日此地相會。 伯牙如期而至, 卻驚聞子期因貧寒積勞辭世於一月前,

伯牙悲痛難抑, 遂往子期墳前撫琴哀悼, 知音已去, 他摔琴奠慰子期。

簡單的故事, 道出深邃的哲理:相契、誠信、重情、重義。 俞伯牙琴藝超群, 曾遵老師成連的指引, 到蓬萊海島體驗生活, 感受海水的神奇與闊大, 海島的仙境與沉醉, 一氣創作了《水仙操》。 此曲被他演奏得出神入化, 就連正在吃草的馬兒們也被他的琴聲吸引, 引頸聆聽。 只可惜他的琴曲太高雅, 很難遇到真正的知音, 後與子期的相識相惜也就不難理解。

關於“知音”可追溯的典藏就有《呂氏春秋》、《列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等, 均提到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漢代時期的韓嬰、劉安、司馬遷、劉向、應劭等大家也推崇知音文化, 為後人傳揚知音文化提供了可信的理論依據。

不僅如此, 小品、隨筆、小說、詩詞、雜劇、京劇、京韻大鼓、古琴曲、古箏曲、歌曲、電影、書法、繪畫、工藝器物、明信片、郵票等等, 知音文化似乎隨處可尋, 繁花似錦, 深入人心。 毛澤東在他的一首詩中也談到了知音故事, 我們還可以列舉各朝代的名人志士、文人學者對知音文化的頌揚和傳播,

幾千年來這種傳承一以貫之, 而且每一代都有發展和疊加。

隨著知音故事不斷地傳播, 它沖出國界, 為世人所知, 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那樣。 故事均發生在古老的中國, 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 也因為各種傳奇文化而更顯神秘, 且絢麗璀璨, 永不遲暮。 很多來自不同國度, 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 也因為“知音”來到中國, 探尋、走訪、研究, 為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 為世界的文化寶典共鑄崢嶸。

日本大阪市在舉辦一個重大的活動時, 有關人員還專門談到了中國的“知音文化”, 這是很值得中國人驕傲的事情。 說起日本, 早在辛亥革命時期, 因為“知音”, 革命志士挽瀾于國難當頭。 一個經典故事是, 蔡鍔將軍與京都名妓小鳳仙兩情相悅, 以《高山流水》曲表達劍膽琴心, 蔡鍔將軍曾送給小鳳仙一副對聯:

不信美人終薄命

從來俠女出風塵

蔡鍔將軍誓死討閥袁世凱, 後因勞疾告終, 小鳳仙悲切難抑, 遂寫挽聯以示告慰 :

萬里南天鵬翼, 直上扶搖;哪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英雄美女,從來都是愛情佳話的主角,潮起潮落,塵渣泛起,璞玉終成器,一首《高山流水》多方位、多角度、高層次地演繹著琴瑟和鳴。這一繼承與演變的過程促成了今天的愛情知音,即但凡在七夕、情人節這樣的特殊日子,以知音為主題的交友活動便在全國很多地方開展。

1977 年美國的一架飛船進入太空,裡面製作了一段音樂唱片,其中就有《高山流水》的動人曲子,它隨著飛船直入太空,有專家調侃,這駕飛船是想載著這首曲子到太空裡去尋找知音的,這是一種祝福,也是一種期待,期待如“知音故事”一樣,在太空創造出不可預知的奇跡。

2004 年在中國武漢國際旅遊節上,武漢政府首次提出“白雲黃鶴 . 知音江城”的宣傳語,並將古琴台與黃鶴樓共同列為武漢風景旅遊的代表。2006 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奧地利共和國建交 35 周年,聯合發行了《古琴與鋼琴》郵票,這個創意是依據兩國的民族音樂展開的,“知音”的故事也由此遠遊全球,開始了再一次漫長的旅行。在此之前,有人還發現了一張民國時期的明信片,以月湖倒映古琴台為圖案,用中文和英文注明“漢陽,古琴台”;還有紙幣上的古琴台,那是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湖北省銀行發行的“伍角”面值的紙幣,中間圖案為伯牙琴台——中國古老的文化,就這樣一路留痕,從未斷裂。2014 年,武漢民間文學“伯牙子期傳說”終於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是政府重視支持的結果,更是研究知音文化專家不懈努力的結果,“伯牙子期傳說”的入選是實至名歸的。

行走在古文化的長廊,我們不難看到山東泰山高山流水亭與“高山流水”古刻 ;浙江海鹽之伯牙鼓琴傳說的“聞琴坊”、“伯牙台”;江蘇常州奔牛知音傳說 ;安徽蚌埠固鎮俞伯牙與鐘子期傳說 ;安徽鳳陽馬鞍山鐘子期墓 ;成都司馬相如琴台 ;以知音故事為題材的圖案被玉雕、石雕、木雕、銅鑄、瓷畫雕刻成佩件、擺件、玩物、茶壺、石硯、筆筒、瓷瓶、摺扇、屏風、窗櫺、門扇等工藝品,它們每天都在行走,走進了千家萬戶。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器物一旦承載文化,價值便予突現。

《高山流水》的音樂已成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俞伯牙創作的典曲《懷陵操》,那是為痛悼鐘子期而作,或許因為曲調過於悲傷,常人難以理解與接受,終滯留於痕,只為紀念罷了。

“傳奇”的色彩賦予了“知音”太多的遐想,殊不知,任何“傳奇”都離不開偶然中的必然。有資料顯示,鐘子期並非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小說中所寫的那樣,僅僅只是一介樵夫,而是與音樂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很可能是楚國音樂世家鐘氏樂尹世家的繼承人。“雅琴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鐘子期一語點穴,俞伯牙哪有不傾慕之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被譽為“天下第一台”的古琴台是武漢人的驕傲,武漢人從來不甘寂寞,催生、傳承、夢想、超越,是使命,更是鞭策。

生活中很多東西值得留戀,但早晚會消失,唯有音樂是迴旋的,它還可以穿越晦暗的時光連綴起陽光的碎片,照向未來,照向世界,一如《高山流水》,流動的,就是永遠的。

直上扶搖;哪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英雄美女,從來都是愛情佳話的主角,潮起潮落,塵渣泛起,璞玉終成器,一首《高山流水》多方位、多角度、高層次地演繹著琴瑟和鳴。這一繼承與演變的過程促成了今天的愛情知音,即但凡在七夕、情人節這樣的特殊日子,以知音為主題的交友活動便在全國很多地方開展。

1977 年美國的一架飛船進入太空,裡面製作了一段音樂唱片,其中就有《高山流水》的動人曲子,它隨著飛船直入太空,有專家調侃,這駕飛船是想載著這首曲子到太空裡去尋找知音的,這是一種祝福,也是一種期待,期待如“知音故事”一樣,在太空創造出不可預知的奇跡。

2004 年在中國武漢國際旅遊節上,武漢政府首次提出“白雲黃鶴 . 知音江城”的宣傳語,並將古琴台與黃鶴樓共同列為武漢風景旅遊的代表。2006 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奧地利共和國建交 35 周年,聯合發行了《古琴與鋼琴》郵票,這個創意是依據兩國的民族音樂展開的,“知音”的故事也由此遠遊全球,開始了再一次漫長的旅行。在此之前,有人還發現了一張民國時期的明信片,以月湖倒映古琴台為圖案,用中文和英文注明“漢陽,古琴台”;還有紙幣上的古琴台,那是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湖北省銀行發行的“伍角”面值的紙幣,中間圖案為伯牙琴台——中國古老的文化,就這樣一路留痕,從未斷裂。2014 年,武漢民間文學“伯牙子期傳說”終於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是政府重視支持的結果,更是研究知音文化專家不懈努力的結果,“伯牙子期傳說”的入選是實至名歸的。

行走在古文化的長廊,我們不難看到山東泰山高山流水亭與“高山流水”古刻 ;浙江海鹽之伯牙鼓琴傳說的“聞琴坊”、“伯牙台”;江蘇常州奔牛知音傳說 ;安徽蚌埠固鎮俞伯牙與鐘子期傳說 ;安徽鳳陽馬鞍山鐘子期墓 ;成都司馬相如琴台 ;以知音故事為題材的圖案被玉雕、石雕、木雕、銅鑄、瓷畫雕刻成佩件、擺件、玩物、茶壺、石硯、筆筒、瓷瓶、摺扇、屏風、窗櫺、門扇等工藝品,它們每天都在行走,走進了千家萬戶。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器物一旦承載文化,價值便予突現。

《高山流水》的音樂已成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俞伯牙創作的典曲《懷陵操》,那是為痛悼鐘子期而作,或許因為曲調過於悲傷,常人難以理解與接受,終滯留於痕,只為紀念罷了。

“傳奇”的色彩賦予了“知音”太多的遐想,殊不知,任何“傳奇”都離不開偶然中的必然。有資料顯示,鐘子期並非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小說中所寫的那樣,僅僅只是一介樵夫,而是與音樂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很可能是楚國音樂世家鐘氏樂尹世家的繼承人。“雅琴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鐘子期一語點穴,俞伯牙哪有不傾慕之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被譽為“天下第一台”的古琴台是武漢人的驕傲,武漢人從來不甘寂寞,催生、傳承、夢想、超越,是使命,更是鞭策。

生活中很多東西值得留戀,但早晚會消失,唯有音樂是迴旋的,它還可以穿越晦暗的時光連綴起陽光的碎片,照向未來,照向世界,一如《高山流水》,流動的,就是永遠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