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這樣對孩子說話,秒殺所有叛逆的小怪獸!

文/菲爺

以下場景你一定都不陌生吧!

孩子跟父母哭訴:“我的小海龜今天早上死了……”

父母示意一下安慰:“別難過了”但是孩子並沒有停止哭泣,

甚至拒絕吃飯;

父母開始沒有耐心了:“別哭了, 不就是只小海龜嘛!我再給你買一隻!”

孩子反而大哭起來:“不要不要, 我就要這個海龜……”

父母怒不可揭:“你真是無理取鬧!”

同樣的場景, 如果換一種方式試試呢?

當孩子哭訴說:“我的小海龜今早上死了……”

父母可以首先認同孩子的感受:“是嗎?你一定很難過吧!”

孩子接著說:“是呀, 它是我的好朋友!”

父母接著說:“你和它一起度過了很多開心的時光”

孩子再接著說:“我每天都給它餵食, 我還教它做遊戲……”

父母並不給予任何結論:“你真是挺關心那只小海龜的, 我們來給它舉行一個葬禮吧!”孩子在葬禮的儀式中平靜下來, 也接受了這個小生命的失去的現實。

在養育孩子的漫漫旅途中, 不知不覺, 昔日乖巧聽話的小寶貝卻變成了讓人日漸吃不消的“小魔怪”:和媽媽頂嘴、不遵守約定、沖著父母大喊大叫、總是唧唧歪歪......

在孩子成長, 作為父母, 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 自己也時常會有許多的困惑:

-到底該嚴格管教還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吃飯、睡覺、寫作業怎麼就毫無預兆的演變成如此的困難局面?

-不停的“鼓勵”, 為什麼孩子卻變得越來越不堅持、越容易放棄 ?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自信, 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哭鬧不休?

-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真應了老話兒講的“在家一條龍、出門一條蟲”?

另外, 我們不知不覺在日常對孩子的教育中, 用上了賄賂、恐嚇、懲罰、喊叫和推搡等不光彩的手段:

賄賂:“你要是乖乖把飯吃完了, 媽媽就獎勵你吃塊巧克力。 ”

恐嚇:“你要是再不睡覺, 怪獸就會跑出來把你叼走的!”

懲罰:“你怎麼又把尿拉到到身上了?不給你玩手機了!”

喊叫:“不要吵!不要鬧!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推搡:“快走快走!快點吃快點吃……”

作為父母, 我們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具備自信、堅韌、有責任感、積極等好品格, 可這些好品格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教”出來的, 而是孩子通過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體驗”和“感受”出來的。

而這些“體驗”和“感受”, 最直接的一點, 便是學會跟孩子好好說話。

因為對於孩子來講, 他們的感受和行為有著直接的聯繫,

好的感受直接導致好的行為, 所以只有父母在說話的過程中, 能夠接受孩子的感受, 或者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的時候, 孩子覺得自己被認真傾聽了, 內心的鬱悶和困惑也被感受了, 他們才能更好地按照你的期待來處理自己的行為。

以下就列舉10種“跟孩子講話的藝術”的實例吧!

1.理解孩子的願望

孩子跟媽媽說:“我要吃曲奇餅乾!”

媽媽:“家裡沒有了,你來吃點粥吧”

孩子:“我就要吃曲奇餅乾!我就要!就要!”

媽媽:“我已經告訴過你家裡沒有了!”

孩子大哭大鬧,媽媽生氣地評價:“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實際上,當孩子想要達成一個願望的時候,家長直接跟孩子表示“這個願望無法達成”,孩子是不接受的;如果我們對他們渴望某種東西的願望表示理解的話,他們就比較容易接受現實。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形,媽媽不妨用幻想的方式,來代替邏輯上的解釋,這樣對體會孩子的心情更有益,例如可以這樣說:

孩子:“我要吃曲奇餅乾!”

媽媽:“聽得出來你很想吃哦!可是咱們家裡現在沒有了。”

孩子:“我就要吃!”

媽媽:“我真希望能給你變出一盒來!”

孩子:“可是我想現在就能吃到!”

媽媽:“現在就能吃到的倒是有一樣東西,例如華夫餅,怎麼樣?”

孩子:“那,我就吃點華夫餅吧。”

2.說出不允許的原因

孩子看見媽媽抹口紅,也吵著要抹口紅。

媽媽強硬地說“不行,這個小孩子不能抹!”

孩子滿地打滾。

別急著拒絕孩子,平和詳細地把不允許的原因說出來,給孩子時間,讓他們自己慢慢地去接受。

所以,面對這種情形,不妨這樣說:

寶寶:“我也要塗口紅!”

媽媽:“因為口紅含有會傷害小寶寶身體的東西,如果媽媽給你塗到嘴唇上,會很容易被你吃進肚子裡去的,這樣會很容易肚子痛哦!”

寶寶:也許還會再狡辯,但起碼已經嘗試接受了;

媽媽:“這樣吧,媽媽給你額頭上點一個點,這樣很適合小孩子,很可愛哦!”

寶寶:開心地讓媽媽點了一個點,臭美地照鏡子去了。

3. 給孩子一個“替代品”

帶著孩子在超市買東西,孩子吵著要吃巧克力。

媽媽說:“不行,巧克力吃多了會壞牙齒的!”

孩子大哭大鬧:“我就要!我就要!”

孩子的願望當然不是所有的都能無條件滿足,不過,在他們得不到最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不妨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代替品,這也是告訴孩子一個事實:不是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

例如,可以這樣說:

“你的牙仙子告訴媽媽了,說不能給你吃巧克力了,但是媽媽也很想給你吃哦,要不這樣吧,你看這個哈密瓜和這個葡萄都好新鮮,這兩樣東西你也很愛吃,不如挑一個吧?”

4.執行規則

寶寶吃飯的時候把他碗裡的食物扔到了地上。

媽媽大聲呵斥:“不許扔!”

寶寶自顧自地接著往下扔~

在吃飯這件事情上,規則是很重要的,也許前一兩次執行起來有點困難,但只要父母堅定一些,日復一日地這樣定規矩,寶寶的情況很快就會改善。

面對這種情形,不妨這樣說:

媽媽:“你把飯菜扔到地上的話,媽媽就認為你吃飽了。如果你要繼續扔的話,媽媽就把你的午飯收走了。等下下午也不會給你東西吃,直到吃晚飯之前,你都得餓著!”

餓過幾次之後,寶寶就不敢再亂扔飯菜了。

5. 延遲滿足

寶寶在商場裡看見某個玩具賴著不走,而那個玩具根本還不適用於他的年齡玩耍。

孩子:“媽媽!我要買這個!”

媽媽:“不行!這個是大孩子玩的,你根本還不會玩”

孩子哭鬧打滾……

其實,在商場面對琳琅滿目的玩具的時候,孩子自己也並不太清楚自己真的需要什麼,也許只是外包裝吸引了他,也許只是某個特殊的理由讓他感興趣。如果在這樣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就狠心斥責孩子,是沒有必要的,延遲滿足則是一個比較兩全的辦法。

例如,媽媽可以這樣說:

孩子:“媽媽!我要買這個!”

媽媽:“噢!看起來還蠻有趣的,我們來看看這是個什麼東西?”

媽媽:“這個好像是10歲以上大孩子才會玩的呢,你可能還玩不了”

媽媽:“咦,旁邊那個玩具好像也還挺不錯的樣子!”

“你看這樣好不好,等你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再帶你過來,如果那時候你還是很想要這個玩具的話,媽媽一定會買給你的,好不好?”

孩子到了這時候也許就很通情達理地結束了玩具危機。

6. 來點幽默感

到了孩子該睡覺的時間了,可他還在滿屋子亂跑。

如果你只是命令:“不玩了!別跑了!該睡覺了!”

不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嘿嘿,我是瞌睡蟲先生,現在要抓你回房間睡覺咯!”

幽默感不僅僅是成人的專利哦,很多時候用它來跟小孩子溝通,開心一笑,有話好說,很快就能抓住熊孩子的軟肋了!

7. 只描述事實

孩子在衛生間洗手的時候忘了水龍頭。

家長生氣地責備孩子:“你怎麼總是打開水龍頭又不關好?你想發大水啊!”

當家長指責孩子做錯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有抵觸情緒,不肯因此承認錯誤,並也因此在行動上不會作何改變。而只有當家長學會謹慎地做判斷,而僅僅用“描述事實”來代替時,孩子才會把注意力回歸到事情本身上面。

所以,這樣來跟孩子描述事實是更合適的: “寶寶你看,你剛剛洗完手,水龍頭沒有關呢?這樣子水會從洗手盆裡溢出來的,地板弄濕的話,你從這裡經過就會很容易滑到了!還有哦,這樣子會浪費水的,世界上還有其他地方的小朋友沒有水洗手呢!”

8. 用建議代替批評

孩子吃完蘋果,把剩下的蘋果核放在床上。

家長勃然大怒:“真噁心!蘋果核怎麼能放在床上?髒死了!你把這裡搞得像個豬圈一樣!”

當孩子做錯事時,譴責他們往往是家長的第一反應,但是這種情緒上的抒發對於改變孩子的行為並無幫助。與譴責孩子相比,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提示:“你應該怎麼做”,接受這樣一個提示,遠遠比接受譴責要容易得多!

面對這種情景,這樣說往往更有效: “吃完的蘋果核,你應該丟到垃圾桶裡;如果你實在現在還不想下床,也可以用床頭的紙巾先包起來,暫時放在旁邊的桌子上。”

看,當你給了孩子明確的提示之後,他們往往就能知道下次該怎麼做了。

9. 簡單清晰的指令

你告訴了孩子們讓他們換上睡衣該睡覺了,但他們依然玩得正歡。

你心煩地對他們大吼:“我已經一再告訴你們,換上睡衣,你們怎麼還在這裡玩?你們不是答應過了,看完電視就自己換上睡衣,為什麼我現在還沒看出來你們有什麼動靜?”

喋喋不休的長篇大論,孩子們也許感受到了你的情緒,但離他們的實際行動似乎還有遙遠的一大步。在很多情況下,多說不如少說,喋喋不休不如下一個清晰簡單的指令,越簡短清晰,越容易被記住,也才越容易被有效地執行。

也許在這樣的時刻,你只需要省時省力地吐出四個字: “換!上!睡!衣!”

10. 表達感受代替批評

家裡來了客人,父母正在和客人聊天,孩子沖出來 “爸爸!xxxx”

爸爸很不高興地說:“你真沒禮貌!爸爸正在跟客人說話呢!等下再跟你說!” 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攻擊,往往會讓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傷,尤其是當著外人的面前,孩子可能在客人走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你分享他本來想跟你所說的話了。

而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通過誠懇地描述這種感受,孩子更容易體會到父母的真實想法,也不容易因此受到傷害。

例如,這個情景下的爸爸應該這樣說:

“如果爸爸正在和客人聊天的時候,就被人打斷,心裡會不高興的;就像如果爸爸正在和你聊天,被別人打斷了,你也會不高興的,是不是?你晚一些再來跟爸爸說吧,好不好?”

一個沒有收到批評和攻擊的孩子,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感覺。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千千萬萬個,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通過這些融合愛與溝通的說話技巧,不僅可以幫助父母用有效、愉快的方式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最終成為自信、獨立、充滿愛心和具有責任感的人,同樣的說話技巧應用到父母的職場和生活中,也同樣能給他們帶來可喜的收穫。

從這一點,我們對孩子的愛,既是付出,更是收穫,不是嗎?

The end

作者簡介:辣媽菲也(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

以下就列舉10種“跟孩子講話的藝術”的實例吧!

1.理解孩子的願望

孩子跟媽媽說:“我要吃曲奇餅乾!”

媽媽:“家裡沒有了,你來吃點粥吧”

孩子:“我就要吃曲奇餅乾!我就要!就要!”

媽媽:“我已經告訴過你家裡沒有了!”

孩子大哭大鬧,媽媽生氣地評價:“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實際上,當孩子想要達成一個願望的時候,家長直接跟孩子表示“這個願望無法達成”,孩子是不接受的;如果我們對他們渴望某種東西的願望表示理解的話,他們就比較容易接受現實。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形,媽媽不妨用幻想的方式,來代替邏輯上的解釋,這樣對體會孩子的心情更有益,例如可以這樣說:

孩子:“我要吃曲奇餅乾!”

媽媽:“聽得出來你很想吃哦!可是咱們家裡現在沒有了。”

孩子:“我就要吃!”

媽媽:“我真希望能給你變出一盒來!”

孩子:“可是我想現在就能吃到!”

媽媽:“現在就能吃到的倒是有一樣東西,例如華夫餅,怎麼樣?”

孩子:“那,我就吃點華夫餅吧。”

2.說出不允許的原因

孩子看見媽媽抹口紅,也吵著要抹口紅。

媽媽強硬地說“不行,這個小孩子不能抹!”

孩子滿地打滾。

別急著拒絕孩子,平和詳細地把不允許的原因說出來,給孩子時間,讓他們自己慢慢地去接受。

所以,面對這種情形,不妨這樣說:

寶寶:“我也要塗口紅!”

媽媽:“因為口紅含有會傷害小寶寶身體的東西,如果媽媽給你塗到嘴唇上,會很容易被你吃進肚子裡去的,這樣會很容易肚子痛哦!”

寶寶:也許還會再狡辯,但起碼已經嘗試接受了;

媽媽:“這樣吧,媽媽給你額頭上點一個點,這樣很適合小孩子,很可愛哦!”

寶寶:開心地讓媽媽點了一個點,臭美地照鏡子去了。

3. 給孩子一個“替代品”

帶著孩子在超市買東西,孩子吵著要吃巧克力。

媽媽說:“不行,巧克力吃多了會壞牙齒的!”

孩子大哭大鬧:“我就要!我就要!”

孩子的願望當然不是所有的都能無條件滿足,不過,在他們得不到最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不妨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代替品,這也是告訴孩子一個事實:不是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

例如,可以這樣說:

“你的牙仙子告訴媽媽了,說不能給你吃巧克力了,但是媽媽也很想給你吃哦,要不這樣吧,你看這個哈密瓜和這個葡萄都好新鮮,這兩樣東西你也很愛吃,不如挑一個吧?”

4.執行規則

寶寶吃飯的時候把他碗裡的食物扔到了地上。

媽媽大聲呵斥:“不許扔!”

寶寶自顧自地接著往下扔~

在吃飯這件事情上,規則是很重要的,也許前一兩次執行起來有點困難,但只要父母堅定一些,日復一日地這樣定規矩,寶寶的情況很快就會改善。

面對這種情形,不妨這樣說:

媽媽:“你把飯菜扔到地上的話,媽媽就認為你吃飽了。如果你要繼續扔的話,媽媽就把你的午飯收走了。等下下午也不會給你東西吃,直到吃晚飯之前,你都得餓著!”

餓過幾次之後,寶寶就不敢再亂扔飯菜了。

5. 延遲滿足

寶寶在商場裡看見某個玩具賴著不走,而那個玩具根本還不適用於他的年齡玩耍。

孩子:“媽媽!我要買這個!”

媽媽:“不行!這個是大孩子玩的,你根本還不會玩”

孩子哭鬧打滾……

其實,在商場面對琳琅滿目的玩具的時候,孩子自己也並不太清楚自己真的需要什麼,也許只是外包裝吸引了他,也許只是某個特殊的理由讓他感興趣。如果在這樣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就狠心斥責孩子,是沒有必要的,延遲滿足則是一個比較兩全的辦法。

例如,媽媽可以這樣說:

孩子:“媽媽!我要買這個!”

媽媽:“噢!看起來還蠻有趣的,我們來看看這是個什麼東西?”

媽媽:“這個好像是10歲以上大孩子才會玩的呢,你可能還玩不了”

媽媽:“咦,旁邊那個玩具好像也還挺不錯的樣子!”

“你看這樣好不好,等你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再帶你過來,如果那時候你還是很想要這個玩具的話,媽媽一定會買給你的,好不好?”

孩子到了這時候也許就很通情達理地結束了玩具危機。

6. 來點幽默感

到了孩子該睡覺的時間了,可他還在滿屋子亂跑。

如果你只是命令:“不玩了!別跑了!該睡覺了!”

不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嘿嘿,我是瞌睡蟲先生,現在要抓你回房間睡覺咯!”

幽默感不僅僅是成人的專利哦,很多時候用它來跟小孩子溝通,開心一笑,有話好說,很快就能抓住熊孩子的軟肋了!

7. 只描述事實

孩子在衛生間洗手的時候忘了水龍頭。

家長生氣地責備孩子:“你怎麼總是打開水龍頭又不關好?你想發大水啊!”

當家長指責孩子做錯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有抵觸情緒,不肯因此承認錯誤,並也因此在行動上不會作何改變。而只有當家長學會謹慎地做判斷,而僅僅用“描述事實”來代替時,孩子才會把注意力回歸到事情本身上面。

所以,這樣來跟孩子描述事實是更合適的: “寶寶你看,你剛剛洗完手,水龍頭沒有關呢?這樣子水會從洗手盆裡溢出來的,地板弄濕的話,你從這裡經過就會很容易滑到了!還有哦,這樣子會浪費水的,世界上還有其他地方的小朋友沒有水洗手呢!”

8. 用建議代替批評

孩子吃完蘋果,把剩下的蘋果核放在床上。

家長勃然大怒:“真噁心!蘋果核怎麼能放在床上?髒死了!你把這裡搞得像個豬圈一樣!”

當孩子做錯事時,譴責他們往往是家長的第一反應,但是這種情緒上的抒發對於改變孩子的行為並無幫助。與譴責孩子相比,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提示:“你應該怎麼做”,接受這樣一個提示,遠遠比接受譴責要容易得多!

面對這種情景,這樣說往往更有效: “吃完的蘋果核,你應該丟到垃圾桶裡;如果你實在現在還不想下床,也可以用床頭的紙巾先包起來,暫時放在旁邊的桌子上。”

看,當你給了孩子明確的提示之後,他們往往就能知道下次該怎麼做了。

9. 簡單清晰的指令

你告訴了孩子們讓他們換上睡衣該睡覺了,但他們依然玩得正歡。

你心煩地對他們大吼:“我已經一再告訴你們,換上睡衣,你們怎麼還在這裡玩?你們不是答應過了,看完電視就自己換上睡衣,為什麼我現在還沒看出來你們有什麼動靜?”

喋喋不休的長篇大論,孩子們也許感受到了你的情緒,但離他們的實際行動似乎還有遙遠的一大步。在很多情況下,多說不如少說,喋喋不休不如下一個清晰簡單的指令,越簡短清晰,越容易被記住,也才越容易被有效地執行。

也許在這樣的時刻,你只需要省時省力地吐出四個字: “換!上!睡!衣!”

10. 表達感受代替批評

家裡來了客人,父母正在和客人聊天,孩子沖出來 “爸爸!xxxx”

爸爸很不高興地說:“你真沒禮貌!爸爸正在跟客人說話呢!等下再跟你說!” 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攻擊,往往會讓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傷,尤其是當著外人的面前,孩子可能在客人走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你分享他本來想跟你所說的話了。

而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通過誠懇地描述這種感受,孩子更容易體會到父母的真實想法,也不容易因此受到傷害。

例如,這個情景下的爸爸應該這樣說:

“如果爸爸正在和客人聊天的時候,就被人打斷,心裡會不高興的;就像如果爸爸正在和你聊天,被別人打斷了,你也會不高興的,是不是?你晚一些再來跟爸爸說吧,好不好?”

一個沒有收到批評和攻擊的孩子,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感覺。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千千萬萬個,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通過這些融合愛與溝通的說話技巧,不僅可以幫助父母用有效、愉快的方式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最終成為自信、獨立、充滿愛心和具有責任感的人,同樣的說話技巧應用到父母的職場和生活中,也同樣能給他們帶來可喜的收穫。

從這一點,我們對孩子的愛,既是付出,更是收穫,不是嗎?

The end

作者簡介:辣媽菲也(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