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非川之戰:唐王朝開國來最大的一次失利

薛禮的白袍, 已經染紅。

柳銀環當年一針一線縫製的白袍, 二十多年來, 從遼東到天山, 從不離身。

白袍成了大唐軍的一種象徵,

有白袍的地方就有薛禮, 有薛禮的地方就有勝利。

如今, 白袍已被大唐士卒的鮮血染紅, 成了碎片。

大非川, 一個讓薛禮夢碎的地方。 大唐帝國, 也向吐蕃人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千百年來一直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早在五千多年前, 這裡就有土著居民生息繁衍。 到魏晉南北朝時代, 這裡已經擁有了三個勢力相當的藏民族地方割據勢力:吐蕃、蘇毗、羊同。

西元七世紀時, 吐蕃走向了強大。 隋開皇三年(583年), 將都城從匹播遷至了邏些(今拉薩)。 西元629年, 在年輕的第三十三任贊普松贊干布的統領下, 一舉吞併了蘇毗、羊同兩部, 統一了青藏高原。 之後, 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吐蕃平定了東女等部落, 又在武德九年征服了尼祿婆(今尼泊爾)。

在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攻佔了黨項(今青海河曲一帶), 疆域橫跨西藏、青海、四川。

松贊干布除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軍事政治制度外, 還創立和統一了文字——藏文。

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唐帝國, 松贊干布保持著崇拜和敬畏之心。 貞觀八年(634年), 他派出使者入長安朝貢。 對西南來的陌生朋友的熱情, 李世民派了使者馮德瑕回訪, 松贊干布高規格接待, 宴席間聽聞了中原女子貌美, 而突厥、吐谷渾等部都娶了大唐的公主, 松贊干布也起了個娶大唐公主當老婆的念想。 於是, 再次派使者帶上大量的聘禮去長安求婚。

松贊干布的求婚卻被高傲的唐皇帝拒絕了。 當時的唐帝國四夷皆平, 覺得不必再用自己李姓王室的女人遠嫁西南邊陲部落以換取和平,

因此李世民拒絕了松贊干布的求婚。

松贊干布很沒有面子, 要發飆。 吐蕃使者為了掩飾自己說親的失敗, 對松贊干布說李世民本來都已經接受了松贊干布這個女婿, 可後來吐谷渾人從中挑唆, 李世民才拒絕了這門親事。

松贊干布於是將怒火都發到吐谷渾人身上, 親率二十萬大軍進攻吐谷渾人。 吐谷渾人抵抗不住, 逃往青海湖北部。 吐蕃人又趁勢攻破黨項、白蘭等部。 松贊干布於貞觀十二年(638年)又一次兵臨大唐邊境松州(今四川松潘), 再次派出使者到長安求親, 同時給手下的兄弟們放話了, 李家不允許這門親事, 我們就殺到長安搶親。

馳騁沙場幾十年的李世民怎會被松贊干布這等毛頭小夥子(松贊當時年僅二十一歲)嚇倒?該年八月,

李世民派大將侯君集、執失思力、牛進達、劉蘭率軍五萬迎擊吐蕃大軍。

雙方在松州城下稍作交鋒, 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取得了小勝。 松贊雖年輕, 但頗沉穩, 交鋒之下也見識了鼎盛時期唐軍的戰鬥力, 不願與李唐結下過深梁子, 於是率軍回返。

回去之後, 松贊仍不甘心, 先後三次遣使帶上厚禮到長安, 給李世民道歉認輸並叫屈——俺就是想當李唐家的女婿。

通過松州一戰, 李世民見識到了吐蕃人的實力, 同時看松贊這小夥子也挺謙虛, 這才答應松贊干布的求婚, 把唐宗室成員文成公主嫁給松贊。

松贊大喜, 派丞相祿東贊攜帶黃金五千兩、珍寶無數給李唐當聘禮,

文成公主則帶去了中原大量的書籍、穀物、種子, 為漢、藏之間帶來了短暫的和平以及深遠的文化交流。

進入唐高宗時代, 唐王朝外事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遼東朝鮮半島, 而吐蕃政權的實力卻在一天天增強。 松贊干布死後, 年幼的孫子被扶立為贊普, 丞相祿東贊主持吐蕃朝政, 吐蕃政權開始採取積極的擴張政策。

西元660年, 當唐軍第一次平定百濟的時候, 吐蕃開始進攻吐谷渾;西元663年, 驅逐吐谷渾至涼州, 全據吐谷渾部所占地盤。 當時, 西域的小股勢力也懾於吐蕃人的強大, 紛紛依附。

吐蕃人動了唐王朝在西域和河西一帶的“乳酪”, 唐高宗當然很不高興, 但此時連連在遼東征戰, 唐王朝已無力在西線發動大規模戰事, 對吐蕃人也暫時無可奈何。 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已開始惡化,西元663年,祿東贊再遣使到長安請求和親時,唐高宗毅然予以拒絕。

西元665年,吐蕃人入侵西域於闐。于闐是唐王朝的附屬國,唐王朝當然不能坐視不顧。唐高宗派唐將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率兵援救,雙方開始了小規模的摩擦。

吐蕃與唐王朝,早晚會有大戰,但唐王朝卻需要喘息的時間,二十多年的遼東戰事消耗了唐王朝太多的精力。

精明的吐蕃人也看到了這一點,他不給唐高宗李治機會。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大舉進攻西域唐屬地,連續攻陷了唐在西域的十八州,攻佔了龜茲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在西域的四鎮——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於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被迫再次罷廢。

唐帝國已忍無可忍,只有派出最傑出的大將與最精銳的部隊與吐蕃人一決高下。

誰是當時唐帝國的第一名將?當然是薛仁貴。

薛仁貴,又名薛禮,山西絳州龍門人。年輕時家境貧寒,父輩死了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只能隨便找個坑埋了。薛仁貴身材魁梧,練就一身武藝,據說一頓能吃八碗飯(江湖傳聞)。在唐初盛世,身高力大的薛仁貴養家糊口也不是問題,但其妻柳氏非常賢淑,認為薛仁貴非常人,在妻子的激勵下,三十歲的薛仁貴選擇了當兵。

薛仁貴入伍後不久,唐太宗遠征高麗(645年),薛仁貴所在的張士貴部也趕赴遼東。薛仁貴作戰非常勇敢,每戰都是沖在最前面,他出戰必穿妻子為其縫製的白袍。唐軍與高句麗大軍在安市城東激戰,唐太宗李世民登北山觀戰,只見一名白袍唐將在敵陣中來回衝鋒,所向無敵,第一次知道了薛仁貴的名字,並在戰後親自接見了這位戰鬥英雄,賜良馬兩匹、絹四十匹,提升其為遊擊將軍。

回國後,唐太宗並沒有忘記這位白袍將,薛仁貴再次被破格提拔為左軍中郎將,並將他放置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統領宮廷禁衛軍駐守玄武門。玄武門是唐太宗李世民起家的地方,對於李唐皇室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李世民將此重要位置交給毫無背景、士卒出身的薛仁貴,足見李世民對薛仁貴的器重。

薛仁貴用他的忠誠回報了李唐王室。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初三夜,長安天降暴雨,山洪暴發,長安城幾千人在這次水災中喪生。當時水至玄武門,衛士大多各自逃命,唯有薛仁貴冒死到皇宮救唐高宗李治。他救了高宗一命,李治很感激他,之後更加重視薛仁貴。

顯慶三年(658年),四十四歲的薛仁貴成為獨領大軍的軍事主帥,出現在唐王朝襲擾高句麗的陣容中,成為唐軍最重要的軍事將領。而他的成名之作還是在征伐天山鐵勒部中,連發三箭,射殺鐵勒三名大將,率領唐軍一舉平定鐵勒各部。當時民間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西征鐵勒後,薛仁貴又參加了唐王朝平定高句麗的戰爭,勝利後被提拔為左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

西元670年的大唐王朝,唐初的名將基本已經逝世,而薛仁貴則是唐二代將領中的領軍人物,出征吐蕃,非他莫屬。

薛仁貴的對手論欽陵也非等閒之輩。論欽陵是吐蕃丞相祿東贊之子,祿東贊於西元667年逝世,論欽陵繼承父位,成為了當時吐蕃政權的實際統治者。征西域、平吐谷渾,均是論欽陵親率大軍:論欽陵堪稱吐蕃政權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西元670年,唐高宗李治以薛仁貴為主帥,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阿史那道真、左衛大將軍郭侍封為副大總管,率兵十萬,征伐吐蕃。

此役至關重要,唐高宗李治給薛仁貴配備的副將都是重量級人物。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將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親是突厥處羅可汗之弟阿史那杜爾,後來投靠大唐成為一代名將,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龜茲而郭侍封則是出自瓦崗的開國將領郭孝恪的次子,郭孝恪是力擒竇建德的最大功臣,郭孝恪死於平定龜茲之戰,其長子郭侍詔亦戰死沙場,郭侍封是郭孝恪的次子。

讓泥腿子出身的薛仁貴來統領二個世家出身而級別又與自己相等的公子哥名將,雖然他威名很盛,卻也有點勉為其難。阿史那道真是胡人,肚子裡沒那麼多花花腸子;郭侍封卻不同,總想與大元帥抬杠,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西元670年八月,薛仁貴的十萬大軍抵達大非川(今青海興海大河壩)。

鑒於行軍路徑艱險,攜帶輜重糧草必將影響行軍速度,薛仁貴決定將輜重糧草留在大非川上,由郭侍封率二萬兵看守輜重,自己率大軍尋找吐蕃主力決戰。

郭侍封卻並不聽從薛仁貴的節制,並沒有將輜重放在大非川,而是攜輜重糧草緩行。論欽陵怎麼會錯過唐軍的這一破綻,糾集二十萬吐蕃軍襲擊郭侍封部,郭部大敗,輜重糧草盡失。

薛仁貴在河口剛打了一場勝仗,後方卻傳來郭部戰敗的消息,沒有後勤保障供給,薛仁貴只得退回大非川。在大非川,論欽陵早已為薛仁貴準備下了四十萬大軍。兩軍交鋒,士氣低落人數處劣勢的唐軍大敗,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薛仁貴、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將率數騎突圍。

論欽陵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見好就收,取得大勝後,卻主動與唐軍求和。很快,論欽陵與失去了大部分軍隊的薛仁貴簽訂了和約。唐王朝在失敗面前不得不默認吐蕃勢力入主西域的事實。之後的兩百多年,唐與吐蕃之間連年征戰,互有勝負,但唐王朝一直無法征服屹立在高原的吐蕃人。

吐蕃也成為了大唐王朝邊鄰中唯一一個可以不用向其臣服的少數民族政權。

大非川之戰,是唐王朝開國來最大的一次失利,唐王朝的顏面盡失。薛仁貴作為主帥,當然會被追究。不過此時的大唐政治還算清明,二君(李治、武則天)依然大氣,僅僅免了薛、郭、阿三人之職,均未遭受殺身之禍。

對大非川之戰,薛仁貴顯得很無奈,常以流年不利、出師必敗來慰藉自己。不過唐高宗依然沒有忘記當年的救命恩人,過了幾年又啟用賦閑在家的薛仁貴。薛仁貴以六十八歲的高齡再次西征,和突厥人作戰,白袍將軍的身影又出現在大唐軍中。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病逝於雁門關,享年七十歲。其子薛訥、薛楚玉,其孫薛嵩,皆是能征善戰的大唐武將。在民間,薛氏父子的英雄傳奇更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吐蕃政權強勢崛起,除了世人皆知的松贊干布外,祿東贊、論欽陵父子功不可沒。

大非川之戰後,論欽陵又於西元678年在承風嶺擊退了十六萬唐軍的攻擊。

論欽陵執掌吐蕃政權二十多年,在他的帶領下,吐蕃帝國走向了鼎盛和強大。

西元699年,新任贊普器弩悉弄不滿論欽陵專權,發動了回收政權的鬥爭,大舉剷除論欽陵勢力,與論欽陵兵戎相見:論欽陵兵敗自殺。

大非川之戰的失利,是歷史必然還是個別鏈條的失控?後世評價此戰,大多將失利的主要原因歸於郭侍封不聽帥令,歎息于薛仁貴一戰而英名盡失。

郭侍封的失誤,看似偶然,但卻反映出了到唐高宗時期,唐王朝軍事上由盛轉衰的一個跡象。初唐的輝煌過後,唐王朝危機暗藏,一個特徵是軍事人才的缺乏。唐二代將領也不似開國名將們具有戰鬥經驗與進取精神,之後唐王朝所倚重的名將,胡人佔據半壁江山,這已經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大非川之敗,反映了大唐雖有名將薛禮但獨木難支的無奈。

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已開始惡化,西元663年,祿東贊再遣使到長安請求和親時,唐高宗毅然予以拒絕。

西元665年,吐蕃人入侵西域於闐。于闐是唐王朝的附屬國,唐王朝當然不能坐視不顧。唐高宗派唐將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率兵援救,雙方開始了小規模的摩擦。

吐蕃與唐王朝,早晚會有大戰,但唐王朝卻需要喘息的時間,二十多年的遼東戰事消耗了唐王朝太多的精力。

精明的吐蕃人也看到了這一點,他不給唐高宗李治機會。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大舉進攻西域唐屬地,連續攻陷了唐在西域的十八州,攻佔了龜茲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在西域的四鎮——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於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被迫再次罷廢。

唐帝國已忍無可忍,只有派出最傑出的大將與最精銳的部隊與吐蕃人一決高下。

誰是當時唐帝國的第一名將?當然是薛仁貴。

薛仁貴,又名薛禮,山西絳州龍門人。年輕時家境貧寒,父輩死了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只能隨便找個坑埋了。薛仁貴身材魁梧,練就一身武藝,據說一頓能吃八碗飯(江湖傳聞)。在唐初盛世,身高力大的薛仁貴養家糊口也不是問題,但其妻柳氏非常賢淑,認為薛仁貴非常人,在妻子的激勵下,三十歲的薛仁貴選擇了當兵。

薛仁貴入伍後不久,唐太宗遠征高麗(645年),薛仁貴所在的張士貴部也趕赴遼東。薛仁貴作戰非常勇敢,每戰都是沖在最前面,他出戰必穿妻子為其縫製的白袍。唐軍與高句麗大軍在安市城東激戰,唐太宗李世民登北山觀戰,只見一名白袍唐將在敵陣中來回衝鋒,所向無敵,第一次知道了薛仁貴的名字,並在戰後親自接見了這位戰鬥英雄,賜良馬兩匹、絹四十匹,提升其為遊擊將軍。

回國後,唐太宗並沒有忘記這位白袍將,薛仁貴再次被破格提拔為左軍中郎將,並將他放置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統領宮廷禁衛軍駐守玄武門。玄武門是唐太宗李世民起家的地方,對於李唐皇室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李世民將此重要位置交給毫無背景、士卒出身的薛仁貴,足見李世民對薛仁貴的器重。

薛仁貴用他的忠誠回報了李唐王室。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初三夜,長安天降暴雨,山洪暴發,長安城幾千人在這次水災中喪生。當時水至玄武門,衛士大多各自逃命,唯有薛仁貴冒死到皇宮救唐高宗李治。他救了高宗一命,李治很感激他,之後更加重視薛仁貴。

顯慶三年(658年),四十四歲的薛仁貴成為獨領大軍的軍事主帥,出現在唐王朝襲擾高句麗的陣容中,成為唐軍最重要的軍事將領。而他的成名之作還是在征伐天山鐵勒部中,連發三箭,射殺鐵勒三名大將,率領唐軍一舉平定鐵勒各部。當時民間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西征鐵勒後,薛仁貴又參加了唐王朝平定高句麗的戰爭,勝利後被提拔為左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

西元670年的大唐王朝,唐初的名將基本已經逝世,而薛仁貴則是唐二代將領中的領軍人物,出征吐蕃,非他莫屬。

薛仁貴的對手論欽陵也非等閒之輩。論欽陵是吐蕃丞相祿東贊之子,祿東贊於西元667年逝世,論欽陵繼承父位,成為了當時吐蕃政權的實際統治者。征西域、平吐谷渾,均是論欽陵親率大軍:論欽陵堪稱吐蕃政權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西元670年,唐高宗李治以薛仁貴為主帥,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阿史那道真、左衛大將軍郭侍封為副大總管,率兵十萬,征伐吐蕃。

此役至關重要,唐高宗李治給薛仁貴配備的副將都是重量級人物。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將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親是突厥處羅可汗之弟阿史那杜爾,後來投靠大唐成為一代名將,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龜茲而郭侍封則是出自瓦崗的開國將領郭孝恪的次子,郭孝恪是力擒竇建德的最大功臣,郭孝恪死於平定龜茲之戰,其長子郭侍詔亦戰死沙場,郭侍封是郭孝恪的次子。

讓泥腿子出身的薛仁貴來統領二個世家出身而級別又與自己相等的公子哥名將,雖然他威名很盛,卻也有點勉為其難。阿史那道真是胡人,肚子裡沒那麼多花花腸子;郭侍封卻不同,總想與大元帥抬杠,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西元670年八月,薛仁貴的十萬大軍抵達大非川(今青海興海大河壩)。

鑒於行軍路徑艱險,攜帶輜重糧草必將影響行軍速度,薛仁貴決定將輜重糧草留在大非川上,由郭侍封率二萬兵看守輜重,自己率大軍尋找吐蕃主力決戰。

郭侍封卻並不聽從薛仁貴的節制,並沒有將輜重放在大非川,而是攜輜重糧草緩行。論欽陵怎麼會錯過唐軍的這一破綻,糾集二十萬吐蕃軍襲擊郭侍封部,郭部大敗,輜重糧草盡失。

薛仁貴在河口剛打了一場勝仗,後方卻傳來郭部戰敗的消息,沒有後勤保障供給,薛仁貴只得退回大非川。在大非川,論欽陵早已為薛仁貴準備下了四十萬大軍。兩軍交鋒,士氣低落人數處劣勢的唐軍大敗,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薛仁貴、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將率數騎突圍。

論欽陵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見好就收,取得大勝後,卻主動與唐軍求和。很快,論欽陵與失去了大部分軍隊的薛仁貴簽訂了和約。唐王朝在失敗面前不得不默認吐蕃勢力入主西域的事實。之後的兩百多年,唐與吐蕃之間連年征戰,互有勝負,但唐王朝一直無法征服屹立在高原的吐蕃人。

吐蕃也成為了大唐王朝邊鄰中唯一一個可以不用向其臣服的少數民族政權。

大非川之戰,是唐王朝開國來最大的一次失利,唐王朝的顏面盡失。薛仁貴作為主帥,當然會被追究。不過此時的大唐政治還算清明,二君(李治、武則天)依然大氣,僅僅免了薛、郭、阿三人之職,均未遭受殺身之禍。

對大非川之戰,薛仁貴顯得很無奈,常以流年不利、出師必敗來慰藉自己。不過唐高宗依然沒有忘記當年的救命恩人,過了幾年又啟用賦閑在家的薛仁貴。薛仁貴以六十八歲的高齡再次西征,和突厥人作戰,白袍將軍的身影又出現在大唐軍中。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病逝於雁門關,享年七十歲。其子薛訥、薛楚玉,其孫薛嵩,皆是能征善戰的大唐武將。在民間,薛氏父子的英雄傳奇更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吐蕃政權強勢崛起,除了世人皆知的松贊干布外,祿東贊、論欽陵父子功不可沒。

大非川之戰後,論欽陵又於西元678年在承風嶺擊退了十六萬唐軍的攻擊。

論欽陵執掌吐蕃政權二十多年,在他的帶領下,吐蕃帝國走向了鼎盛和強大。

西元699年,新任贊普器弩悉弄不滿論欽陵專權,發動了回收政權的鬥爭,大舉剷除論欽陵勢力,與論欽陵兵戎相見:論欽陵兵敗自殺。

大非川之戰的失利,是歷史必然還是個別鏈條的失控?後世評價此戰,大多將失利的主要原因歸於郭侍封不聽帥令,歎息于薛仁貴一戰而英名盡失。

郭侍封的失誤,看似偶然,但卻反映出了到唐高宗時期,唐王朝軍事上由盛轉衰的一個跡象。初唐的輝煌過後,唐王朝危機暗藏,一個特徵是軍事人才的缺乏。唐二代將領也不似開國名將們具有戰鬥經驗與進取精神,之後唐王朝所倚重的名將,胡人佔據半壁江山,這已經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大非川之敗,反映了大唐雖有名將薛禮但獨木難支的無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