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奠定了三國格局的史詩戰役:赤壁之戰,檣櫓灰飛煙滅(上)

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 交戰雙方為統一了北方的豪雄曹操與劉備、孫權這兩大軍事割據集團。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 曹操在奪取中原和統一北方的過程中, 先後占有司隸、兗、豫、徐、青、冀、幽、並等州, 控制了當時全部十三州的大部分地區。 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 他繼續實行控制豪強、選用賢能、推廣屯田、興修水利等措施, 使遭到戰爭破壞的北方經濟得到了一些恢復。 曹操自任丞相, 大權獨攬, “奉天子以令諸候”, 造成了政治上的優勢。 在擊敗袁紹後, 他又招納了不少謀士, 招降和培養了許多將領,

擁有一支戰鬥力較強的軍隊。

曹操為了奪取全聞的封建統治權, 早在爭奪中原的過程中, 就有吞併南方的孫權和劉表的意圖。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冬, 北方戰爭基本上結束後, 他就積極作向南方進軍的準備。 建安十三年春, 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

又派京鐺尹張既到涼州拉攏馬騰及其子馬超, 分別授以衛尉和偏將軍之職, 以避免南下進軍時, 背後受到威脅。

曹操南下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是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 當吋的荊州轄區, 包括現在湖北、湖南及廣西、河南等部分地區, 不僅物產豐富, 而且地居長江中游, 是南北交通要道, 佔有荊州, 就取得了進軍江南的有利地位。 這時荊州牧劉表年老多病, 為人懦弱多疑。 其子劉琦和劉琮為了爭奪繼承權, 矛盾很大。 荊州又距許(今河南許昌縣東)、洛 (今洛陽)地區很近, 曹操也有襲取的便利條件。

劉備在官渡之戰時曾依附袁紹, 受命到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東北)擾亂曹軍的後方, 因為力量不大沒有起到作用。

但曹操對劉很有顧忌, 所以官渡之戰一結束, 就于建安六年親自率軍到汝南進攻劉備。 劉備戰敗, 率殘軍數千人投靠了荊州的劉表。 劉表統治荊州, 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 在 中原混戰期間, 保持中立, 對外很少用兵。 所以荊州人民的生活比北方安定。 劉表對劉備雖以上賓待之, 但心存戒備, 認為“重任之則恐不能制, 輕任之則備不為用”。 因此, 劉表先令劉備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 以後又移屯樊城(在今湖北襄樊市), 利用他來防備曹操對荊州的進攻。 建安十二年, 曹操攻烏桓時, 劉備曾建議劉表乘虛襲許昌。 劉表怕劉備借機發展勢力, 沒有採納。 劉備也確實另有打算。 他在新野、樊城積極擴充軍隊, 大力網羅人材,
發展勢力, 招募流亡荊州的士民。 荊州的士大夫, 歸附他的很多, 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就是這時被劉備邀請去的。

劉備也想奪取全國的統治權。 諸葛亮在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與劉備討論天下大勢時, 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 作為劉備的立國大計。

其要旨是:“若跨有荊、益, 保其險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好孫權, 內修政理;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今河南南陽)、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關中地區)”, 以爭奪天下。 這 一謀略的基本精神在於向較薄弱的方向發展, 奪取荊、益二州為基地, 與孫權結成同盟, 共同對付曹操;待條件成熟, 再兩路出兵, 一路由荊州向宛、洛, 主力由益州向秦川, 進而奪取中原。 這是一個穩健而又有進取精神的謀略。 劉備深以為然, 於趄拜諸葛亮為軍師, 用以謀劃軍政大計。 但是劉備當時力量不足, 用武力奪取荊州的條件不具備, 企圖等待劉表病死, 荊州內部發生變亂, 再乘機取而代之。

孫權雄踞江東, 他繼承父兄的基業, 佔有揚州的吳郡 (郡治在今江蘇蘇州)、會稽(郡治在今浙江紹興)、丹陽(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廬江(郡治陰陵,今安徽廬江西南)、 豫章(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九江(郡治在今安徽定遠西北) 等六郡,相當於現今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及安徽部分地區。六郡地區戰亂較少,社會比較安定,自然條件也較好。漢末中原混戰,北方人的大量南遷和他們帶去的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農業生產發展較快,東吳的實力便逐步有所增強。

孫權擁有程普、黃蓋等將領和數萬精兵,在以周瑜、魯肅和張昭為代表的汀淮和北方流亡士族的支持下,經過努力經營,加上據有長江天險,其統治已有相當基礎。

魯肅初見孫權時,就向孫權分析形勢說:漢室已不可能恢復,曹操勢力也不能很快剷除,當今之計,惟有鞏固江東,以觀天下之變。現曹操正有事于北方,應乘機消滅江夏 (郡治在今湖北新洲)太守黃祖,進擊荊州劉表,控制長江流域,“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建安十三年春,原為黃祖部將的甘甯降吳後也認為荊州地當長江中游,為東吳西面的戰略要地,宜早圖之,不落在曹操之後。他提出宜先取江夏,然活繼續西進,據有楚關(今湖北長陽西),進圖巴蜀。 孫權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派甘寧率兵消滅黃祖軍,佔領了江夏。孫權的戰略打算是想據有荊州以確保江東,先向江南發展,然後相機奪取天下。

從曹、劉、孫三方面所處的地理形勢和戰略來看,荊州是三方為取得全國統治權而必爭的第一個目標。由於曹操實力較強,搶先奪取廣荊州,並繼續進軍江南,使孫、劉面臨嚴重威脅,於是雙方便聯合起來共同抗曹,從而爆發了赤壁之戰。

佔有揚州的吳郡 (郡治在今江蘇蘇州)、會稽(郡治在今浙江紹興)、丹陽(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廬江(郡治陰陵,今安徽廬江西南)、 豫章(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九江(郡治在今安徽定遠西北) 等六郡,相當於現今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及安徽部分地區。六郡地區戰亂較少,社會比較安定,自然條件也較好。漢末中原混戰,北方人的大量南遷和他們帶去的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農業生產發展較快,東吳的實力便逐步有所增強。

孫權擁有程普、黃蓋等將領和數萬精兵,在以周瑜、魯肅和張昭為代表的汀淮和北方流亡士族的支持下,經過努力經營,加上據有長江天險,其統治已有相當基礎。

魯肅初見孫權時,就向孫權分析形勢說:漢室已不可能恢復,曹操勢力也不能很快剷除,當今之計,惟有鞏固江東,以觀天下之變。現曹操正有事于北方,應乘機消滅江夏 (郡治在今湖北新洲)太守黃祖,進擊荊州劉表,控制長江流域,“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建安十三年春,原為黃祖部將的甘甯降吳後也認為荊州地當長江中游,為東吳西面的戰略要地,宜早圖之,不落在曹操之後。他提出宜先取江夏,然活繼續西進,據有楚關(今湖北長陽西),進圖巴蜀。 孫權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派甘寧率兵消滅黃祖軍,佔領了江夏。孫權的戰略打算是想據有荊州以確保江東,先向江南發展,然後相機奪取天下。

從曹、劉、孫三方面所處的地理形勢和戰略來看,荊州是三方為取得全國統治權而必爭的第一個目標。由於曹操實力較強,搶先奪取廣荊州,並繼續進軍江南,使孫、劉面臨嚴重威脅,於是雙方便聯合起來共同抗曹,從而爆發了赤壁之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