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86年了,銘記“九一八”,願我們的民族精神永不再沉淪!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許, 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 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為, 隨即以此為藉口, 炮轟東北大營,

進攻瀋陽城,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

1931年9月19日, 瀋陽城陷落。

1932年2月, 東北全境淪陷。

“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14年抗日戰爭的起點, 也是每個中國人民心口的一道傷疤。

“九一八”國恥到底有多恥?

1931年9月18日當天, 駐瀋陽的中國軍隊有步兵、裝甲兵、軍校學員、警戒部隊共計1.2萬人, 裝備有坦克、裝甲車、各型火炮和歐洲進口的先進輕武器, 當時中國最強大的一支空軍也駐紮瀋陽, 擁有各型飛機265架。 無論從什麼方面去評判, 這都是一支不容小覷的武裝力量。

而發動事變的日軍有多少呢?據載, 當日進攻北大營的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擁有兵力600餘人, 普遍僅裝備有步槍、機槍等輕武器。

以600人去進攻20倍兵力於己的大城市, 可能成功麼?就算是那時參與事變日本軍人也承認:這幾乎是一場“毫無勝算的豪賭”。

然而, 6個小時後, 擁有8000餘駐防兵力的北大營陷落。

8個小時後, 整個瀋陽城陷落。

“豪賭者”最終付出的全部代價是, 僅僅傷亡24人。

1, 中國最牛兵工廠淪陷

水準有多強?德國機器產日制軍火, 完備兵工培訓學校, 還有“科學研究會”, 生產學習研發一條龍, 就連日本沒有的, 比如二戰歐洲熟臉——奧地利100輕榴彈炮, 照樣造!獨立研發能力也飆升, 開發240毫米榴彈巨炮, 還有載重兩噸的“民生”汽車, 全是中國工業開天闢地頭一次。 產量更新高,

年產槍支六萬支, 火炮150門。

但9.18一聲炮響, 東三省兵工廠第二天深夜淪陷, 庫存的十萬槍支五十門槍炮, 全給關東軍送了禮。 而後被改造成“奉天軍械所”, 最多時有三萬工人。 成了侵華日軍的主要軍火生產基地。 僅飛機炸彈就年產250公斤, 八年抗戰扔在中國的日本炸彈, 好些都是奉天造!

日軍佔領東三省兵工廠

2, 東北海軍落入敵手

當時東北海軍發展迅速, 除了大力買船添炮, 又兼併了渤海艦隊。 最鼎盛時代, 擁有大小艦隻二十一艘, 3.22萬噸位, 占到中華民國海軍的四分之三。 當時還曾成立“海上飛行隊”, 即艦載飛機攻擊群, 以鎮海號戰艦為母艦, 搭載兩架水上飛機, 專門執行偵查和轟炸任務。 堪稱近代中國海軍, 最早的山寨航母。

九一八爆發, “不抵抗”令下, 東北海軍的內河江防艦隊, 也就悲催落入日寇之手。 此後這支強大的海軍, 更經過了多次拆分和血戰。 1937年日軍侵佔青島, “山寨航母”的鎮海號, 也就憤然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 而在淞滬會戰中, 東北海軍的“海圻”號和“海琛”號也自沉于江陰要塞。

3,讓人扼腕的東北空軍

1931年,東北空軍已經擁有三百架飛機(而後來到了1937年,整個中國空軍才有作戰飛機305架),外帶大批歷經淬煉的頂級飛行員,堪稱有經驗有裝備有技術,公認中國空軍最強力量。誰知9月18日晚,枕戈待旦的東北空軍,突然收到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嚴令:日軍鬧事,不准抵抗!

第二天深夜,毫無防備的瀋陽東塔機場,先被日軍一小時轟炸,然後兵不血刃佔領,三百架飛機外帶剛從捷克運到的飛機機件,全數成了日軍的戰利品。那些中國頂級的東北空軍飛行員們,從此如離巢的戰鷹般各奔東西,分屬不同的部隊浴血抗日戰場。但強大的東北空軍,就這樣以一種最窩囊的方式斷送了。

一道“不抵抗”的命令,讓這場“豪賭”撕開了“賭徒們”貪婪的欲望和膨脹的野心。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相當於日本國土面積三倍多的土地。這片土地當時占中國經濟總量一半左右,工農業資源極為豐富,工業基礎在整個亞洲來看也頗為優越。

這極大擴充了日本的國家實力,同時使日本軍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大,侵略中國的步伐更加急不可耐起來。

日軍當年從東三省的中國銀行掠走銀元1億、黃金16萬斤;

日軍所佔領的瀋陽兵工廠,擁有機器8000余台、工人近2萬人,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兵工廠之一,其三個月的槍械火炮產量就可以裝備1個日軍師團;

日軍先後從東北掠走煤二億二千三百萬噸,生鐵一千一百萬噸,鋼五百八十萬噸,木材1.4億立方米,糧食1.2億噸……

從東北搶走的金銀,最終成為日本擴軍備戰的軍費;

從瀋陽兵工廠生產的武器,最終成為日本兵屠戮我同胞的兇器;

從東北掠去的各類物資,最終成為支撐日本全面侵華乃至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物資基礎。

我們曾試想,如果當年沒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中國軍隊奮起反抗,那一小撮“豪賭者”的豪賭是否就能成功?如果中國沒有失去東北,而是利用東北的資源充實國家實力,那麼日本可還有膽量和實力,挑起滅亡整個中國的戰爭?

1931年9月6日張學良致榮臻“不抵抗”的電文

但我們也難免發問:為什麼“九一八”就這麼輕易發生了?為什麼當時的中國會孱弱怯懦到如此程度?

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早年的老電影裡說是蔣介石,後來也出來各種翻案說法。而在學者唐德剛採訪張學良時,晚年張學良給出了或許最接近客觀的回答。

漫畫“東北軍腳上的鐐銬”

以張學良自己回憶,九一八事變當天,他正在北平戲院看戲。而後接到電話,說日本鬧事了。隨後張學良電話請示南京國民政府,接電話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熊斌,傳達蔣介石命令:不能打。

但雖說“不能打”是南京方面說的,但張學良原話說:“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

而且張學良也承認,別說九一八,自從他當家後,東北軍一直都是這個風格。哪怕日本兵再挑釁,東北軍也不還手,為的是不給日本人擴大事態的藉口。原話是“任你搗蛋,老子就是不反抗”。如此習慣,延續到九一八,終於釀就奇恥大辱!

幾年以後,張學良和軍閥閻錫山也爭論過這事。面對閻錫山的質問,張學良回答說:“國民政府對待日本,不是一直都這樣嗎?都是這麼息事寧人,你看之前濟南慘案鬧那樣,不也是沒還手嗎?我哪知道日本人會突然鬧那麼大?當年我要知道日本是這樣的來頭,我這個人敢把天戳個窟窿,我還不敢和他們幹嗎?”

蔣介石與張學良

“不抵抗”下,他們仍沸騰著民族的血性

每當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總會有那麼一批人站出來。他們可能年齡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黨派不同,但他們擁有著一個相同信念:絕不當亡國奴。這或許就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積澱的民族所具有的頑強韌性。

從北大營第一聲槍響起的那一刻起,中國人的怒吼與反抗就從未停止過。就算明知被政府統帥所拋棄,就算明知自己孤立無援危險重重,就算明知敵強我弱必死無疑,但這批人依舊是不計生死、慷慨而行。

瀋陽兵工廠陷落後,工人們不甘為虎作倀,其中有不少工人攜帶拆散的機器鑽進了原始森林的最深處。在那裡,他們依靠水力驅動機床,製造出了簡陋的機槍、步槍、子彈、手榴彈等武器。而這些武器的使用者們有一個共同稱謂:抗聯戰士。

他們是不願意拋棄國土家園的士兵、工人、農民、獵戶甚至土匪聚集而成。他們沒有飛機和大炮,沒有糧餉和補給,甚至長期孤立無援。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14年如一日,堅持著自己的抗戰。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13億中國人都會唱的歌曲,最初就是田漢、聶耳受到當時正在東北大地的抗日義勇軍英勇戰鬥的故事所感染創作的。

當中共東北抗聯第一路軍司令楊靖宇戰至彈盡糧絕犧牲後,日軍指揮官無法理解,在冰天雪地裡長時間被圍困、且完全斷絕糧食的情況下,為何居然能堅持戰鬥五天。於是命人將他割頭剖腹。結果發現,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

楊靖宇在生命最後時刻對勸降者說出那句令所有國人動容的話:“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這句話恰好可以作為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奮鬥的總結。

他們,是民族的脊樑

今天,讓我們致敬出生入死的抗戰老兵!

勿忘國恥,我們不可忘卻的警示

86年雖已過去,但“九一八”仍是中國人民心口的一道傷疤,在這個和平年代向人們發出不可忘卻的警示。

每年9月18日,全國許多城市會拉響防空警報。對中國人來說,這一天就是國恥日。警報聲中,忙於生活的人們,藉以回望民族的沉重歷史,可以在深切思考之中獲得啟示與力量。

因為我們無法忘記對狼子野心者退讓帶來的慘痛後果。1931年,本為中國發展後盾的東北大地,反成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和榨取全中國的基地。而至今,日本政府仍冥頑不靈地為戰爭罪犯招魂,美化侵略歷史的行為屢見不鮮。我們銘記這段國恥,也絕不會再對軍國主義勢力姑息沉默。

因為我們無法忘記當年自棄山河的奇恥大辱。山河破碎,大敵當前卻接到“不抵抗”命令,以致日軍以兩萬兵力擊潰20萬東北軍,東北全境迅速淪陷。這樣的恥辱延續多年,直至全面抗戰爆發,才迎來歷史轉折。正因如此,今天我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獨立與完整的民族底線,對任何有意侵犯我們主權、分裂我們國家的行為,堅決回擊,毫不含糊。

知恥不是為了再續仇恨,而是為了保持清醒。我們回望那一天,歷史告訴我們,近代中國之所以被反復欺淩侵略,是因為國家分裂、積貧積弱。

何為積貧積弱?衡量富與貧的,不僅在於物質,也在於精神;判斷強與弱的,不僅有體格,還有內心。想想日俄戰爭中圍觀槍殺同胞的大清順民,曾經的中國人,作為獨立有尊嚴的人遠未覺醒,面對壓迫和屠戮逆來順受,更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徹底喪失了民族自信。

而今,我們的民族精神不可再沉淪,歷史已經告訴過我們,一旦沉淪了,我們的人民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命運。唯有內心強大的個體,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贖;唯有內心強大的民族,才能支撐起自己國家的未來。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這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品格力量,是一個民族邁向復興的應有之義。

今天,“九一八”,在穿越時空的警報下,我們要銘記歷史,更要時刻警醒。

—— THE END ——

團團與你共成長

你想擁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麼?你想分享看到的一切美好嗎?你想抒寫心中的情感或感慨麼?你想傳遞正能量嗎?那麼,加入“秦安青年”吧!秦安青年公眾號歡迎廣大青少年投稿,讓我們一道服務青年成長,弘揚社會新風,共建美好大秦安吧。稿件內容可涉及時事述評、讀書筆記等各方面,投稿請發送至gqtqaxw@163.com,可附個人簡介。

秦安青年與你共成長,共築青春夢!

3,讓人扼腕的東北空軍

1931年,東北空軍已經擁有三百架飛機(而後來到了1937年,整個中國空軍才有作戰飛機305架),外帶大批歷經淬煉的頂級飛行員,堪稱有經驗有裝備有技術,公認中國空軍最強力量。誰知9月18日晚,枕戈待旦的東北空軍,突然收到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嚴令:日軍鬧事,不准抵抗!

第二天深夜,毫無防備的瀋陽東塔機場,先被日軍一小時轟炸,然後兵不血刃佔領,三百架飛機外帶剛從捷克運到的飛機機件,全數成了日軍的戰利品。那些中國頂級的東北空軍飛行員們,從此如離巢的戰鷹般各奔東西,分屬不同的部隊浴血抗日戰場。但強大的東北空軍,就這樣以一種最窩囊的方式斷送了。

一道“不抵抗”的命令,讓這場“豪賭”撕開了“賭徒們”貪婪的欲望和膨脹的野心。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相當於日本國土面積三倍多的土地。這片土地當時占中國經濟總量一半左右,工農業資源極為豐富,工業基礎在整個亞洲來看也頗為優越。

這極大擴充了日本的國家實力,同時使日本軍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大,侵略中國的步伐更加急不可耐起來。

日軍當年從東三省的中國銀行掠走銀元1億、黃金16萬斤;

日軍所佔領的瀋陽兵工廠,擁有機器8000余台、工人近2萬人,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兵工廠之一,其三個月的槍械火炮產量就可以裝備1個日軍師團;

日軍先後從東北掠走煤二億二千三百萬噸,生鐵一千一百萬噸,鋼五百八十萬噸,木材1.4億立方米,糧食1.2億噸……

從東北搶走的金銀,最終成為日本擴軍備戰的軍費;

從瀋陽兵工廠生產的武器,最終成為日本兵屠戮我同胞的兇器;

從東北掠去的各類物資,最終成為支撐日本全面侵華乃至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物資基礎。

我們曾試想,如果當年沒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中國軍隊奮起反抗,那一小撮“豪賭者”的豪賭是否就能成功?如果中國沒有失去東北,而是利用東北的資源充實國家實力,那麼日本可還有膽量和實力,挑起滅亡整個中國的戰爭?

1931年9月6日張學良致榮臻“不抵抗”的電文

但我們也難免發問:為什麼“九一八”就這麼輕易發生了?為什麼當時的中國會孱弱怯懦到如此程度?

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早年的老電影裡說是蔣介石,後來也出來各種翻案說法。而在學者唐德剛採訪張學良時,晚年張學良給出了或許最接近客觀的回答。

漫畫“東北軍腳上的鐐銬”

以張學良自己回憶,九一八事變當天,他正在北平戲院看戲。而後接到電話,說日本鬧事了。隨後張學良電話請示南京國民政府,接電話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熊斌,傳達蔣介石命令:不能打。

但雖說“不能打”是南京方面說的,但張學良原話說:“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

而且張學良也承認,別說九一八,自從他當家後,東北軍一直都是這個風格。哪怕日本兵再挑釁,東北軍也不還手,為的是不給日本人擴大事態的藉口。原話是“任你搗蛋,老子就是不反抗”。如此習慣,延續到九一八,終於釀就奇恥大辱!

幾年以後,張學良和軍閥閻錫山也爭論過這事。面對閻錫山的質問,張學良回答說:“國民政府對待日本,不是一直都這樣嗎?都是這麼息事寧人,你看之前濟南慘案鬧那樣,不也是沒還手嗎?我哪知道日本人會突然鬧那麼大?當年我要知道日本是這樣的來頭,我這個人敢把天戳個窟窿,我還不敢和他們幹嗎?”

蔣介石與張學良

“不抵抗”下,他們仍沸騰著民族的血性

每當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總會有那麼一批人站出來。他們可能年齡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黨派不同,但他們擁有著一個相同信念:絕不當亡國奴。這或許就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積澱的民族所具有的頑強韌性。

從北大營第一聲槍響起的那一刻起,中國人的怒吼與反抗就從未停止過。就算明知被政府統帥所拋棄,就算明知自己孤立無援危險重重,就算明知敵強我弱必死無疑,但這批人依舊是不計生死、慷慨而行。

瀋陽兵工廠陷落後,工人們不甘為虎作倀,其中有不少工人攜帶拆散的機器鑽進了原始森林的最深處。在那裡,他們依靠水力驅動機床,製造出了簡陋的機槍、步槍、子彈、手榴彈等武器。而這些武器的使用者們有一個共同稱謂:抗聯戰士。

他們是不願意拋棄國土家園的士兵、工人、農民、獵戶甚至土匪聚集而成。他們沒有飛機和大炮,沒有糧餉和補給,甚至長期孤立無援。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14年如一日,堅持著自己的抗戰。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13億中國人都會唱的歌曲,最初就是田漢、聶耳受到當時正在東北大地的抗日義勇軍英勇戰鬥的故事所感染創作的。

當中共東北抗聯第一路軍司令楊靖宇戰至彈盡糧絕犧牲後,日軍指揮官無法理解,在冰天雪地裡長時間被圍困、且完全斷絕糧食的情況下,為何居然能堅持戰鬥五天。於是命人將他割頭剖腹。結果發現,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

楊靖宇在生命最後時刻對勸降者說出那句令所有國人動容的話:“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這句話恰好可以作為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奮鬥的總結。

他們,是民族的脊樑

今天,讓我們致敬出生入死的抗戰老兵!

勿忘國恥,我們不可忘卻的警示

86年雖已過去,但“九一八”仍是中國人民心口的一道傷疤,在這個和平年代向人們發出不可忘卻的警示。

每年9月18日,全國許多城市會拉響防空警報。對中國人來說,這一天就是國恥日。警報聲中,忙於生活的人們,藉以回望民族的沉重歷史,可以在深切思考之中獲得啟示與力量。

因為我們無法忘記對狼子野心者退讓帶來的慘痛後果。1931年,本為中國發展後盾的東北大地,反成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和榨取全中國的基地。而至今,日本政府仍冥頑不靈地為戰爭罪犯招魂,美化侵略歷史的行為屢見不鮮。我們銘記這段國恥,也絕不會再對軍國主義勢力姑息沉默。

因為我們無法忘記當年自棄山河的奇恥大辱。山河破碎,大敵當前卻接到“不抵抗”命令,以致日軍以兩萬兵力擊潰20萬東北軍,東北全境迅速淪陷。這樣的恥辱延續多年,直至全面抗戰爆發,才迎來歷史轉折。正因如此,今天我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獨立與完整的民族底線,對任何有意侵犯我們主權、分裂我們國家的行為,堅決回擊,毫不含糊。

知恥不是為了再續仇恨,而是為了保持清醒。我們回望那一天,歷史告訴我們,近代中國之所以被反復欺淩侵略,是因為國家分裂、積貧積弱。

何為積貧積弱?衡量富與貧的,不僅在於物質,也在於精神;判斷強與弱的,不僅有體格,還有內心。想想日俄戰爭中圍觀槍殺同胞的大清順民,曾經的中國人,作為獨立有尊嚴的人遠未覺醒,面對壓迫和屠戮逆來順受,更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徹底喪失了民族自信。

而今,我們的民族精神不可再沉淪,歷史已經告訴過我們,一旦沉淪了,我們的人民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命運。唯有內心強大的個體,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贖;唯有內心強大的民族,才能支撐起自己國家的未來。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這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品格力量,是一個民族邁向復興的應有之義。

今天,“九一八”,在穿越時空的警報下,我們要銘記歷史,更要時刻警醒。

—— THE END ——

團團與你共成長

你想擁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麼?你想分享看到的一切美好嗎?你想抒寫心中的情感或感慨麼?你想傳遞正能量嗎?那麼,加入“秦安青年”吧!秦安青年公眾號歡迎廣大青少年投稿,讓我們一道服務青年成長,弘揚社會新風,共建美好大秦安吧。稿件內容可涉及時事述評、讀書筆記等各方面,投稿請發送至gqtqaxw@163.com,可附個人簡介。

秦安青年與你共成長,共築青春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