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史》中的13條名句,哪句打動你的心

01法者, 朕與天下共之, 何敢輕也。 

【出處】《北史·魏本紀第二》

【釋義】法令, 是我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 我怎麼敢輕視呢?

【賞析】北魏太武皇帝明于刑賞,

賞賜功臣不遺漏地位低下的人, 懲罰治罪不避諱親人, 即使寵愛的人, 也始終不違背刑法原則。

02兵可立威, 不可不戢, 刑可助化, 不可專行。 

【出處】《北史·隋本紀上第十一》

【釋義】軍隊可以樹立國威, 卻不能不嚴格管理;刑法可以輔助教化, 卻不能擅自專行。

【賞析】隋文帝看到了軍隊和刑法對於治理國家的積極作用, 也深悟濫用軍隊和刑法造成的嚴重後果。 後世君主可以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

03遭風雲之會, 不建騰躍之功者, 非人豪也。 

【出處】《北史·列傳第九》

【釋義】適逢良機, 不建立豐功偉績的人, 也不是豪傑。

【賞析】魏道武皇帝為代王時, 張袞為左長史, 他經常給道武帝出謀劃策, 曾輔助道武帝出奇兵戰勝蠕蠕。

04至秦以後, 生則不能致養, 死則厚葬過度。 

【出處】《北史·列傳第十四》

【釋義】從秦代以來, 老人活著的時候不能贍養, 等死了厚葬又奢靡過度。 

【賞析】刁沖是儒生, 但他性格剛烈, 不畏強權。 刁沖的曾祖刁雍曾作《行孝論》, 以勸誡子孫。 這句話指出了儒家傳統喪葬仁孝禮儀中的弊端。 

05經師易求, 人師難得。 

【出處】《北史·列傳第十八》

【釋義】教讀經書的老師容易找, 而教做人道理的老師很難得。 

【賞析】盧誕以儒學為業, 周文帝以他為儒宗學府, 當時備受推崇。 魏帝想讓他做皇子們的老師, 此言指出老師的職責不僅在教書, 更重要的是育人。

06人皆因祿富, 我獨以官貧, 所遺子孫, 在於清白耳。 

【出處】《北史·列傳第二十七》

【釋義】別人都因俸祿而富有, 我單因做官而貧窮, 我留給子孫後代的只有清白啊!

【賞析】房彥謙家業很豐厚, 又有居官多年的俸祿, 但他都用來周濟撫恤了親友。 因而變得家無餘財,

車馬服飾器用都很儉素。 他過得怡然自得, 曾經從容地笑著對的兒子玄齡說了上面一番話。

07上之所好, 下必從之。 

【出處】《北史·列傳第二十八》

【釋義】皇上喜好的東西, 下面的人一定跟著喜歡。 

【賞析】魏孝文帝時, 李彪上表, 他舉例說越王喜歡勇敢的人, 而國內的勇士大多輕易地死去;楚王喜歡瘦弱的人, 而國內有很多人為了討國王喜歡忍饑挨餓。李彪以此來反襯孝文帝生活儉樸,為政辛勞。

08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

【出處】《北史·列傳第二十九》

【釋義】國家以人為根本,人以糧食維持生命。

【賞析】建義初年,楊逸為光州刺史,當時災害連年,他打算用倉廩中的糧食賑濟百姓,但管倉庫的人害怕獲罪不敢給,於是楊逸說:“國家以人為根本,人以糧食維持生命。如果因此獲罪,我心甘情願。”他用糧食救濟百姓,還在州府門口發放救濟粥,得到接濟的有一萬多人,莊帝因此表揚了他。楊逸為政愛人,這種精神值得後代官員效法。

09山以仁靜,水以智流。

【出處】《北史·列傳第三十一》

【釋義】山因為仁德而寧靜,水因為智慧而常流。

【賞析】郭祚隨魏孝文帝游幸華林園,看到景陽山,他以山水喻德智,以讚美孝文帝的崇高品德。

10樂也者,和性情,移風俗,動天地,感鬼神,禍福所基,盛衰攸系。

【出處】《北史·列傳第三十七》

【釋義】樂能調和性情,改變風俗,甚至能感動天地鬼神。禍福是以樂為基礎的,而國家的盛衰也與樂息息相關。

【賞析】斛斯徵精通音律,他從儒家傳統出發,指出了“樂”的重要作用。這句話體現了儒家以禮樂治國的觀念,告誡宣帝要重視樂的增減,對國家的影響。

11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處】《北史·列傳第四十一》

【釋義】大丈夫寧可節烈而死,也不能屈節求命。

【賞析】元景安本是魏帝宗族。天保年時,齊帝誅殺元氏親族,景安之徒疏遠宗室,請求姓高氏。元景皓說;“怎麼能拋棄本宗族呢?大丈夫寧可節烈而死,也不能屈節求命。”景安把這話告訴子齊文宣帝,於是景皓被誅殺,家屬流放到彭城,而景安獨賜姓高氏。

12土相扶為牆,人相扶為王。

【出處】《北史·列傳第四十二》

【釋義】土互相支撐著成為牆,人彼此幫助能成為王。

【賞析】尉景有果下馬,文襄帝向他要,尉景不給,說:“土互相支撐著成為牆,人彼此幫助能成為王,難道你連一匹馬都不蓄養,還得向人要嗎?”齊神武帝對著尉景責罰了文襄帝。

尉景不肯縱容文襄帝,他指出小孩子不能溺愛,否則今後會不聽勸告。

13良玉未剖,與瓦石相類;名驥未馳,與駑馬相雜。

【出處】《北史·列傳第五十一》

【釋義】美玉未經剖豁,和瓦塊石頭相類似;名馬沒有馳騁,和駑馬夾雜在一起。

【賞析】周文帝要改革時政,弘揚強國富民之道,蘇綽盡其所能,做六條詔書。其中第四條“擢賢良”提到上述內容。他以此類比賢士未被任用時,混雜在平常人中,勸諫周文帝要認真審視,仔細考察,擢升賢良,治國興邦。蘇綽的意見為周文帝採納並施行。

而國內有很多人為了討國王喜歡忍饑挨餓。李彪以此來反襯孝文帝生活儉樸,為政辛勞。

08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

【出處】《北史·列傳第二十九》

【釋義】國家以人為根本,人以糧食維持生命。

【賞析】建義初年,楊逸為光州刺史,當時災害連年,他打算用倉廩中的糧食賑濟百姓,但管倉庫的人害怕獲罪不敢給,於是楊逸說:“國家以人為根本,人以糧食維持生命。如果因此獲罪,我心甘情願。”他用糧食救濟百姓,還在州府門口發放救濟粥,得到接濟的有一萬多人,莊帝因此表揚了他。楊逸為政愛人,這種精神值得後代官員效法。

09山以仁靜,水以智流。

【出處】《北史·列傳第三十一》

【釋義】山因為仁德而寧靜,水因為智慧而常流。

【賞析】郭祚隨魏孝文帝游幸華林園,看到景陽山,他以山水喻德智,以讚美孝文帝的崇高品德。

10樂也者,和性情,移風俗,動天地,感鬼神,禍福所基,盛衰攸系。

【出處】《北史·列傳第三十七》

【釋義】樂能調和性情,改變風俗,甚至能感動天地鬼神。禍福是以樂為基礎的,而國家的盛衰也與樂息息相關。

【賞析】斛斯徵精通音律,他從儒家傳統出發,指出了“樂”的重要作用。這句話體現了儒家以禮樂治國的觀念,告誡宣帝要重視樂的增減,對國家的影響。

11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處】《北史·列傳第四十一》

【釋義】大丈夫寧可節烈而死,也不能屈節求命。

【賞析】元景安本是魏帝宗族。天保年時,齊帝誅殺元氏親族,景安之徒疏遠宗室,請求姓高氏。元景皓說;“怎麼能拋棄本宗族呢?大丈夫寧可節烈而死,也不能屈節求命。”景安把這話告訴子齊文宣帝,於是景皓被誅殺,家屬流放到彭城,而景安獨賜姓高氏。

12土相扶為牆,人相扶為王。

【出處】《北史·列傳第四十二》

【釋義】土互相支撐著成為牆,人彼此幫助能成為王。

【賞析】尉景有果下馬,文襄帝向他要,尉景不給,說:“土互相支撐著成為牆,人彼此幫助能成為王,難道你連一匹馬都不蓄養,還得向人要嗎?”齊神武帝對著尉景責罰了文襄帝。

尉景不肯縱容文襄帝,他指出小孩子不能溺愛,否則今後會不聽勸告。

13良玉未剖,與瓦石相類;名驥未馳,與駑馬相雜。

【出處】《北史·列傳第五十一》

【釋義】美玉未經剖豁,和瓦塊石頭相類似;名馬沒有馳騁,和駑馬夾雜在一起。

【賞析】周文帝要改革時政,弘揚強國富民之道,蘇綽盡其所能,做六條詔書。其中第四條“擢賢良”提到上述內容。他以此類比賢士未被任用時,混雜在平常人中,勸諫周文帝要認真審視,仔細考察,擢升賢良,治國興邦。蘇綽的意見為周文帝採納並施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