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三叩九拜中,是哪三叩?哪九拜?

傳統的禮儀文化裡面, 其中有“三拜九叩”的莊嚴禮儀。

實際上, 古代的“三拜九叩”各有其修真含義。 “拜”:就是自祭其身, 把自己這一百多斤的身體祭獻出來, 這是古代的解釋。 現代, 可以作其它的解釋, 就是把這個身向天地祭獻, 願舍其身。 “叩”:就是頂禮恭敬。

“拜”, 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 兩手合於胸前, 頭低到手“拜”:就是站起身來, 然後慢慢地雙腿膝關節觸地, 上身匍匐在地, 這個動作就稱之為“拜”。

“叩”:其動作就是身體不起來, 而頭在地面, 用頭叩觸地面三次。

九拜:一曰稽首, 二曰頓首, 三曰空首, 四曰振動, 五曰吉拜, 六曰凶拜, 七曰奇拜, 八曰褒拜, 九曰肅拜。 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 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古人認為, 不跪不叫拜。 拜, 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 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 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 作了嚴格的規範, 共有“九拜”。

一、稽首, 是指行禮時, 施禮者屈膝跪地, 左手按右手, 拱手於地, 頭也緩緩至於地。 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 手在膝前, 頭在手後。 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 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後來, 子拜父, 拜天拜神, 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 拜祖拜廟, 拜師, 拜墓等, 也都用此大禮。

二、頓首, “頓”是稍停的意思。 古人席地而座, 姿勢和跪差不多。 行頓首禮時, 取跪姿, 先拱手, 下至於地, 然後引頭至地, 就立即舉起, 是拜禮中次重者。 行禮時, 頭碰地即起, 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 故稱頓首。 行頓首禮時, 其他和稽首相同, 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 其額觸地而拜。 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 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

三、空首, 是兩手拱地, 引頭至手而不著地, 是拜禮中較輕者。 這三拜是正拜。 行空首禮時, 雙膝著地, 兩手拱合, 俯頭到手, 與心平而不到地, 故稱“空首”。

四、振動, 是兩手相擊, 振動其身而拜。 不僅要跪拜、頓首, 拜後還要“踴”, 即跳踴, 一般都在喪事時, 拜者往往捶胸、頓足, 跳躍而哭, 表示極度悲哀。

五、吉拜, 是先拜而後稽顙, 即將額頭觸地。 “三年之喪, 以其喪拜;非三年之喪, 以吉拜。 ”禮有“吉凶之分, 吉事為吉拜, 凶事為凶拜。

六、凶拜, 是先稽顙而後再拜, 頭觸地時表情嚴肅。

七、奇拜, 先屈一膝而拜, 又稱“雅拜”。

八、褒拜, 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 也稱“報拜”。

九、肅拜, 是拱手禮, 並不下跪, 俯身拱身行禮。 推手為揖, 引手為肅。 其實也就是揖。 是九拜中最輕者。

到了漢代以後。 才漸漸有高座, 凳椅先後問世, 人們不再“席地而坐”, 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 在民間, 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 仍世代相傳。 後來, 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 右腿後彎, 上體稍向前俯, 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 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 直到辛亥革命勝利, 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 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今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