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他又不是躲在角落一動不動,怎麼可能是自閉症?”

點擊上方江南晚報訂閱

錫城熱點新聞即時推送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 “來自星星的孩子”是社會對他們常用的稱呼。

如今, 自閉症在國內經歷了由罕見病到流行病的轉變, 從市兒童醫院瞭解到, 近年來錫城的自閉症患兒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 值得關注的是, 一些家長對自閉症的認識存在不少誤區。

自閉症患兒的情況千差萬別

“我家孩子不像電影裡的那個雨人呀, 他又不是躲在角落一動不動, 怎麼可能是自閉症?”在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門診, 發出這種疑問的患兒家長並不少見。 電影《雨人》中患有自閉症的雷蒙, 他生活恪守固定的儀式, 他要在固定時間看固定電視節目, 每餐有固定的食譜, 要在固定的時間睡覺, 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得重複刻板。 在普通家長印象中, 自閉症患兒通常是一言不發的躲在角落裡, 只做某一件自己恪守的事。

“這其實是個誤區, 自閉症的症狀很複雜, 沒有兩個自閉症患兒的情況是完全一樣的。 ”兒童保健科主任章麗麗介紹, 多數人印象中的患兒形象只是某一種類型表現, 每個孩子症狀的輕重程度和側重點都不一樣, 表現千差萬別。

自閉症的孩子多是以語言問題來到醫院就診, 家長會發現孩子不愛說話、與家人交流很少, 起初只是覺得語言發育遲緩。 事實上, 這類孩子和單純語言發育障礙的孩子不一樣, 他們除了說話少, 還存在更大的問題。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社會交流障礙, 他們沒有溝通意識, 對家人愛理不理、自顧自, 呼之常無反應或回應非常少。 ”章麗麗說, 這類小朋友通常不會模仿, 沒有假扮遊戲(假裝是小員警、小廚師、小爸爸小媽媽等),

他們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回避目光接觸, 或只在對方的臉上一掃而過, 眼神沒有交流, 沒有主動的注視。

時間並非治療自閉症的良藥

據介紹, 自閉症一般起病於3周歲以內, 主要表現為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等症狀。 從臨床看, 兒童發病率男女比例為4:1。 “單憑某一個特徵是不能判斷自閉症的, 除了語言、社交障礙, 患兒通常伴隨有狹窄的興趣或刻板行為。 ”章麗麗介紹, 在門診中遇到的患兒一般有特殊的興趣愛好, 比如轉瓶蓋、反復乘坐電梯、喜歡把東西放在固定的角落等, 他們會固執於一種形式, 沒辦法忍受輕微的改變。 飲食上的狹窄也是很常見的一種表現,

他們只吃幾種食物, 其他東西完全不吃, 食譜很窄, 具有獨特的飲食習慣。 還有的患兒特別喜歡旋轉, 身體總是在轉圈圈, 很難打斷他們。 “簡單說, 患兒在味覺、觸覺、聽覺、痛覺等各種感知上都可能發生類似的異常, 症狀多種多樣。 ”

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2005年起開設自閉症門診, 從患兒的就診率來看, 該病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科室醫生對無錫市的近200位自閉症孩子跟蹤了4年, 一般確診年齡段在兩歲到兩歲半, 在這些確診的孩子中約有3/4接受了康復治療。 “沒有康復的孩子, 恰恰是那些最初症狀較輕的孩子。 ”章麗麗介紹, 對於每個孩子, 醫生都會告知家長如何介入、如何訓練, 但越是輕度症狀的孩子,

家長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 認為孩子的症狀只是時間問題, 長大後慢慢就好了。

家長可從參與孩子的遊戲介入

“後悔死了, 恨不得重來一次。 ”3歲男孩小東(化名)就是這樣一個案例, 近日媽媽帶他來到醫院, 後悔不已。 兩歲時, 小東因說話少來到兒保科就診, 當時醫生給出輕度自閉症的診斷, 需要訓練並隨診。 遺憾的是, 家長並沒有重視, 時隔一年, 孩子的症狀明顯加重, 這讓家人無法接受。 醫生介紹, 在自閉症兒童的治療過程中, 除了專業的訓練方式, 家長的參與至關重要, 他們需要在家庭中更多的介入。 建議家長可以從參與孩子的遊戲開始, 跟孩子建立一個共同的注視, 然後再選取專業的方法, 如語言訓練、行為矯正、聽覺統合訓練、感覺統合訓練等。

從跟蹤患兒的評估結果看,參加過相關訓練、父母介入的患兒都有了進步,而輕症沒有進行干預的患兒,幾乎沒有進步,個別的症狀還加重了。對於就診患兒,醫生一般是從行為觀察、父母提供病史、專業評估方面進行診斷,還可借助磁共振檢查來發現一些問題。“早發現早診斷非常必要。”醫生提醒,在醫院和康復機構的訓練之外,家長一定要介入,因為父母與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有了他們適時的參與,才能逐漸提高孩子的能力,不斷在成長中獲得進步。

從跟蹤患兒的評估結果看,參加過相關訓練、父母介入的患兒都有了進步,而輕症沒有進行干預的患兒,幾乎沒有進步,個別的症狀還加重了。對於就診患兒,醫生一般是從行為觀察、父母提供病史、專業評估方面進行診斷,還可借助磁共振檢查來發現一些問題。“早發現早診斷非常必要。”醫生提醒,在醫院和康復機構的訓練之外,家長一定要介入,因為父母與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有了他們適時的參與,才能逐漸提高孩子的能力,不斷在成長中獲得進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