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砸缸少年司馬光?點秋香的唐伯虎?這就是中國歷史了嗎?

當年春晚, 趙麗蓉老師有個老梗, 盡人皆知, 曰:“司馬光砸缸!”

仔細想想, 還真是:現在說及司馬光, 大家先想到的, 是他老人家砸缸。

然而司馬光後來所做的, 知道的人似乎還少些——他老人家編撰《資治通鑒》, 為變法問題與王安石大戰朝堂, 好像沒什麼人提呢?

同理, 達芬奇真畫過的畫, 大眾可能可能知道個若干幅, 《蒙娜麗莎》啦, 《最後的晚餐》啦, 最多《岩間聖母》。

但他畫雞蛋的傳說, 倒是盡人皆知的。

蘇東坡的詩詞文章, 大家未必還背得出幾首;東坡肉倒是人人都知道。 同理, 在民間, 屈原與粽子, 怕倒比他那些作品還有名。

孔融讓梨天下皆知, 但讓個梨有那麼值得歌頌嗎?——因為他是建安七子之首, 一個時代的大文人啊!

唐伯虎點秋香本是傳奇, 周星馳演了唐伯虎, 也算是解構傳說;但後來若干電影跟風, 眼看著把唐伯虎和秋香永久綁定了, 意思就不大了。

本來, 這些都屬名人逸事, 大多是事以人傳。 如《世說新語》即是, 記載了魏晉諸位士大夫的瀟灑言論。 但人家自己是了不起的人物, 因此言論才有名。

假設, 司馬光若無《資治通鑒》傍身, 則一個破缸小兒的聰明, 怕也不難找吧?恰因為他是司馬溫公, 這段子才顯趣味盎然。

如蘇軾愛吃的東坡肉, 如屈原與粽子的傳說, 本來是名人逸事, 當做驥尾的;到後來, 民間思維裡, 名人正經事兒反而逸散,

段子卻留下了。

奇怪嗎?卻也不奇怪。

中國自古及今, 老百姓都很喜歡秉持一種, 姑且叫日常八卦思維吧。

古代中國百姓絕大多數的歷史教育, 都是打戲曲評書裡來。 而編民間故事的藝人, 第一得講大人物, 這樣大夥兒才愛聽;但藝人畢竟沒親自經歷過政治朝政, 所以民間評話故事, 總愛把朝廷大事, 想像成日常家居生活。 皇帝啦, 奸妃啦, 奸臣啦, 不一而足。

人民又愛把包拯、劉墉、寇准、狄仁傑這些名政治家, 一律想像成名偵探柯南加強版, 斷案如神, 每天除了判冤獄、審懸案, 基本啥都不幹。 歷史上的名智士, 那一定跟算命先生似的:管你是諸葛亮、徐茂功、劉伯溫, 一定是能掐會算, 翻雲覆雨, 撒豆成兵。

這種思維, 至今依然。

梁思成先生著述等身,

但如今坊間傳聞多的, 主要是他太太林徽因的愛情傳奇;張先寫詞幾十年, 反不如他八十歲娶親時蘇軾一句“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戲語有名;陸遊詩詞數十萬言, 都不如他和表妹唐婉的傳說和那首“錯錯錯”深入人心。 秦觀的民間名氣, 一半來自子虛烏有的蘇小妹;《史記》裡只提了一句的虞姬, 則是任何楚漢傳說中無法忽略的女主角。

唐伯虎具體畫過哪些畫寫過哪些詩, 知者有限, 虛構出來的點秋香故事, 倒是天下皆知。

周邦彥的詞能誦者不多, 恐怕最有名的就是傳言他偷聽李師師和宋徽宗那段對話。

江南民間傳說裡, 徐文長是個有名人物。 大概其經歷類似於浙江版“聰明的阿凡提”, 眾人傳誦他老人家如何刁鑽古怪多智。

提起徐文長本名徐渭, 以及他自己的詩畫, 知者反而少了。

許多時候, 民間八卦, 就是只在意了末節, 而沒在意主角。

說一個作品比人更有名的傢伙。

——十八歲, 鄉試第一名, 二十歲貢士, 入京殿試, 寫“禦試策”, 提出改革方案, 皇帝定為狀元。 二十歲就靠真才實學, 中全國狀元了。

——異族入侵時, 他是個州官, 散盡家財, 組織義軍三萬對決, 戰至只剩六人。

——被朝廷宣召為右丞相, 當面怒斥敵軍主帥。 被擒, 越獄脫身。

——與流亡朝廷匯合, 都督軍馬, 建立制度, 繼續組織抵抗異族入侵。

——率軍轉戰江西, 收復十四個縣。

——輾轉遊擊戰四年, 終於寡不敵眾, 服毒未死, 被擒。

——被擒之後, 仍不投降。 即便異族皇帝直接封他為宰相, 他還是在持續地對抗, 並開始寫詩言志,

直到被處刑, 不屈死去。

這個人是: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並不算多雅馴的詩句, 但因為是他這個全國狀元、少年宰相、老遊擊隊長寫的, 他也用生命踐行了, 所以才有意義。 就像砸缸之事, 因為是司馬光做的, 才顯得有趣。

如上所述, 這些逸事本該是他們的花邊。 然而因為民間歷史教育的缺失, 才會喧賓奪主, 才會有人只以為文天祥是個寫詩狂魔、司馬光徒然知道砸缸、達芬奇只會畫雞蛋(這段子還他媽是編的)、蘇軾只會做肉、唐伯虎只會點秋香。

——就像有許多位不知道楊振寧先生的非凡成就, 只每天盤算他與妻子的年齡差似的。

——自然了, 人民需要段子, 需要茶餘飯後的話佐料。 所以也沒錯。

但如果連教育(大多數人知道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 應該是小學課本吧?)都只在意段子的話,就著實是,將歷史一筆抹殺了。

——民間自有話語體系,但若徒然只剩下輕逸與碎屑,搞到中華浩瀚歷史,只剩下些茶餘飯後話佐料,那才真是可惜之極。

應該是小學課本吧?)都只在意段子的話,就著實是,將歷史一筆抹殺了。

——民間自有話語體系,但若徒然只剩下輕逸與碎屑,搞到中華浩瀚歷史,只剩下些茶餘飯後話佐料,那才真是可惜之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