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紀念九一八事變86周年」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作戰研究與思考

 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 是1938年6月至12月, 根據中國共產黨北滿臨時省委第八次常委會決定, 為衝破日偽軍對三江地區的大討伐, 組織在北滿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六、九、十一軍等部隊向海倫地區西征, 開闢新的遊擊區的戰略作戰行動。

發生在近80年前的這一戰略作戰行動, 是東北抗日聯軍歷史上的雄壯史詩。 它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 為粉碎日偽軍的封鎖包圍, 保存抗日力量, 開闢東北抗日鬥爭的新局面, 發揮了重大的戰略作用。 黑龍江綏化地區是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活動區域, 綏棱縣四海店地區是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作戰的目的地和會師地。

綏化市和綏棱縣非常重視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紅色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宣傳, 這裡已經成為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對於弘揚和傳承偉大的抗聯精神, 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正發揮著特殊的重要作用。

一、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歷史背景

(一)日偽軍實施大規模的“三江大討伐”, 使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瀕臨全軍覆沒的危急時刻

為了徹底肅清北滿和下江地區的抗日聯軍部隊, 從1937年冬到1938年春, 日偽軍最高當局一直在進行“三江大討伐”的各項準備工作。 日偽“三江大討伐”所下的決心之大、動用兵力之多、計畫之周密、措施之惡毒,

都是過去未曾有過的。 它以摧毀抗日聯軍後方根據地、“剿滅”我地方黨組織、建立和鞏固“集團部落”群為第一期目標, 目的是徹底切斷抗日聯軍與人民群眾的聯繫, 摧毀抗日聯軍的生存基礎;完成第一期目標後, 日偽軍展開大規模討伐, 徹底“消滅”抗日聯軍, 它們發誓不完成“治安肅正”任務決不撤兵。

1938年2月, 上萬名日偽軍開進我湯原根據地, 開始實施第一期目標。 敵人首先用槍殺、火燒、刀劈、填井等野蠻手段, 成百上千地屠殺中國居民, 製造白色恐怖, 僅用23天就摧毀了北滿部隊賴以生存立足的湯原後方根據地, 完成了建設“集團部落”和“無人區”的計畫。 隨後, 從3月15日起, 由日本關東軍憲兵司令部直接指揮,

下江地區敵軍警憲特機關一起出動, 利用叛徒提供的情報, 在同一時間內, 對我北滿臨時省委和吉東省委所屬7個縣的黨組織實施大搜捕, 抓捕我方300多人, 致使中共依蘭、樺川、富錦、綏濱、湯原縣委和佳木斯市委均遭破壞, 通河、延壽、方正、鳳山等縣黨組織幾乎全部損失。 其直接後果是, 活動在下江地區的北滿抗日聯軍各部隊基本失去與地方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繫, 只能完全依靠深山密營堅持鬥爭。

1938年3月中旬, 日偽軍展開第二階段討伐行動, 重點“清剿”抗日聯軍的深山密營, 發現一處, 焚燒一處, 企圖徹底“剿滅”抗聯北滿部隊。 在依蘭東部深山, 四師師長郝貴林在遭遇戰中英勇犧牲, 繼任師長陸希田也在突圍中壯烈殉國,

三、四師密營和儲存的給養全部被日偽軍燒毀, 部隊遭受重大損失, 四師僅剩下百餘人堅持鬥爭。 在賓縣、延壽一帶, 二師在大批日偽軍“拉網清剿”下, 被迫退守牡丹江西岸人煙稀少的山林地帶。 面對敵人的“討伐”, 部隊英勇作戰, 在突圍中師長關化新身負重傷後犧牲, 部隊兵力下降到不足原來的五分之一。 其他各部情況也都十分嚴重, 原有十個師、六千人, 威震三江的抗聯第三軍減員大半, 各部密營幾乎全部被毀;六軍全軍處於密營被毀、大量減員、又被敵人分割包圍的危難處境之中;十一軍各處密營全部被破壞, 一旅全部被“消滅”, 加之原一旅政治部主任楊子歧被捕叛變, 十一軍各地的密營隨即被毀, 全軍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

(二)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黨內“反傾向”鬥爭出現的不良問題, 加劇了部隊面臨的嚴重危機

中國共產黨在東北抗日聯軍組織內部的鬥爭極其複雜並充滿謎團, 有些甚至至今也說不清楚。 由於在較長時期抗聯黨組織與黨中央失去直接聯繫, 由於黨內“左”傾錯誤的長期影響, 由於以王明、康生為首的莫斯科中共代表團的右傾錯誤指導, 由於蘇聯共產黨和遠東軍區的干擾, 由於特殊戰爭環境資訊不靈及內部團結存在問題, 在這些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北滿黨內從1936年9月的“珠湯聯席會議”開始的多次會議, 都發生了一些不良問題, 出現了黨內矛盾和鬥爭惡化的狀況。 大要說來:一是1936年9月的“珠湯聯席會議”, 趙尚志成立北滿臨時省委,否定莫斯科中共代表團《六三指示信》、《吉特補充信》提出的鬥爭策略,被王明、康生定性為嚴重的“反黨行為”。二是1937年6月下旬的“湯旺河會議”,趙尚志繼續堅持“珠湯聯席會議”的錯誤,堅持反對《六三指示信》以來的“中央路線”。三是1937年12月從蘇聯返回黑龍江的抗聯第六軍一師代師長陳紹濱帶回了蘇聯遠東軍司令部要求東北抗聯主要領導人去蘇聯商談重大問題的“重要口信”,經研究後決定,為了爭取蘇聯方面對抗日聯軍的支持,趙尚志親自過境與蘇方交涉。然而,趙尚志過境後即被蘇方以越境者身份關入監獄一年零六個月,從而使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失去了核心和統帥,這也成為北滿地區抗日武裝鬥爭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四是從1938年4月開始的北滿臨時省委“反傾向鬥爭”,牽扯面大、鬥爭激烈曲折複雜,不僅繼續批判和排除趙尚志,而且使北滿臨時省委和三、六軍主要領導幹部都受到黨紀處分,更嚴重的是造成了三軍及北滿黨內許多人在思想和感情上的深刻分歧,成為北滿黨和軍隊日後一切鬥爭和分裂的根源。

北滿黨內的激烈鬥爭和趙尚志的離去,使北滿抗聯總司令部領導下的各軍和根據地在1938年春夏急劇陷入危局。也正是由於北滿忙於黨內鬥爭,對敵人即將開始的“三江大討伐”,沒有及時給予戰略上的正確引導,致使各軍不得不各自為戰,被敵人分散“追剿”,完全喪失了主動。直到6月初,北滿臨時省委才意識到形勢嚴重,在通河召開第八次常委會,決定:一是組織北滿抗聯總司令部所屬三、六、九、十一軍突破敵人對下江地區的包圍,向黑嫩地區作大規模轉移;二是將損失嚴重的三軍部隊收攏起來,整編為四個師一個警衛團,重新配備幹部,分別由現活動地區向黑嫩地區轉移;三是撤銷趙尚志的職務,在中央沒有給三軍新配軍長的情況下,李兆麟以北滿抗聯總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領導三軍工作。這樣,在急轉直下的嚴峻形勢下,北滿臨時省委終於為已遭受重大損失的北滿抗聯部隊下達了西征突圍的任務並明確了突圍方向。

二、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作戰的簡要情況

(一)首批西征部隊作戰簡況

首批西征部隊150餘人,由三軍政保師、九軍二師組成,在九軍新任政治部主任、省委組織部長魏長奎、三軍政保師師長常有鈞、九軍二師師長郭鐵堅率領下,踏上征途。途中,先是魏長奎遭敵襲擊身負重傷,在與部隊失散後,他獨自一人向前爬行數裡山路,當再次遭遇敵人的危急時刻,為了保守黨的秘密,不當俘虜,他毅然焚燒了檔自刎犧牲。郭鐵堅、常有鈞率隊繼續西進,多次遭遇敵人伏擊,突圍中部隊被打散。常有鈞在與郭鐵堅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於9月間率領部分人員到達海倫,與三軍新編第三師許享植、張光迪部會合。因海倫敵情嚴重,三位領導人研究後決定,常有鈞率部北上通北、龍門,開闢新區。北上途中,常有鈞遭到叛徒(六軍二師參謀長韓鐵漢)暗殺,餘部數十人,由三師八團團長姜福榮率領,獨立地在通北一帶堅持遊擊活動。郭鐵堅在與常有鈞失散後,率60多人突圍西進,在綏棱縣張家灣河,因大雨河水暴漲被困山上斷炊20多天,指戰員們靠吃樹皮、草根為生,基本喪失戰鬥力。危難時刻,一位姓張的大嫂將僅有的兩坰快要成熟的玉米送給他們吃,大家才漸漸恢復元氣。當部隊11月到達海倫八道林子與三軍新三師許享植部會合時,僅剩20餘人。

(二)第二批西征部隊作戰簡況

1938年7月下旬,李兆麟在蘿北麻花林子召開活動在這一地區的三、六、九、十一軍師團以上幹部會議,對參加第二批西征各部進行具體部署。8月初,由六軍軍部教導隊、一師和二師各一部共二百人組成的西征部隊,在六軍參謀長馮志綱和二師師長張傳福的帶領下,由蘿北縣梧桐河畔老等山正式出發。當部隊行進至湯原黑金河西溝岔口宿營時,遭受日偽軍突然襲擊,張傳福奮力殺敵,身負重傷後犧牲。敵人的襲擊不僅使六軍失去了一位主要的軍事骨幹,而且損失了大部分馬匹和給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馮志綱堅定不移地帶領部隊進行艱難的行軍。大家忍著雙腳被污水漚爛、皮膚被蛀蟲叮咬腫脹的疼痛,靠野菜、山果充饑,歷時一個多月,終於走出茫茫沼澤,穿越小興安嶺森林,到達海倫東部的八道路林子,與三軍三師張光迪部會合。

第二批西征部隊的另一支由三軍新編四師和六軍三師各一部組成。新編四師在北滿省委書記金策和原三軍三師政治部主任侯啟剛的率領下,於8月初從寶清出發渡過松花江,到達蘿北梧桐河,與代師長王明貴率領的六軍三師會合。因籌措給養困難,在敵人襲來時,每個戰士僅攜帶4穗玉米棒子便踏上征程。途中,暴漲的都魯河水擋住去路,僅靠一支小木船往返擺渡30餘次,才把全隊人馬渡過河去。隨後,部隊又陷入一望無際的沼澤,指戰員們終日泡在冰冷的泥水中,又斷了糧。在異常絕望的情況下,金策和王明貴堅定地動員大家,並身先士卒,與大家相互攙扶,連背帶拖地帶領大家走出死亡沼澤。隨後,打了一個勝仗,奪得充足的給養,接著便以急行軍速度直插湯原老區。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又經一個多月的艱苦行軍,終於於10月8日到達滌綸化的白馬石,與馮志綱率領的六軍第一支遠征部隊會合。

(三)第三批西征部隊作戰簡況

1938年11月初,在經過充分準備後,李兆麟與十一軍一師師長李景蔭率領六軍教導隊和十一軍一百余人由富錦踏冰偷渡松花江,於11月中旬到達湯原東部一處倖存的密營。此時,天氣已寒,戰士們還穿著單衣,不解決冬裝無法繼續前進。李兆麟派出一支小部隊奔襲鶴立崗,繳獲了一批棉布、棉花、麻線,分給戰士們自己做棉衣。三天后,這些大多沒有摸過針線的抗聯戰士居然都為自己做好了棉衣,重新踏上征程。此時,小興安嶺大雪紛飛、冰凍三尺,指戰員們在零下40多度的酷寒中踏雪前進。不少戰士被凍壞雙腳,一些人在寒夜被凍死。在斷糧的日子裡,大家靠雪水煮橡子、樹皮和牛皮靴子充饑。為了鼓舞鬥志,李兆麟和他的戰友們創作了抗聯歷史上著名的《露營之歌》。歌中唱道:

鐵嶺絕岩,林木叢生,

暴雨狂風,草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

同志們!銳氣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呀!果敢衝鋒,

逐日寇,複東北,天破曉,

光華萬丈湧。

濃蔭蔽天,野花彌漫,

濕雲低暗,足潰汗滴氣難喘。

煙火沖天起,蚊吮血透衫。

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重山。

奮鬥啊!重任在肩,

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

黑暗一掃完。

荒田遍野,白露橫天,

野火晶瑩,敵壘頻驚馬不前,

草枯金風急,霜晨火來燃。

弟兄們!鏡泊瀑泉喚醒午夢酣。

攜手吧,共赴國難,

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

片刻熄峰煙。

朔風怒吼,大雪風揚,

征馬踟躕,風吹背後寒。

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減,

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

奪回我河山。

 1938年12月29日,這支隊伍終於穿越了小興安嶺的千里林海,到達海倫八道林子,與先前到達的各西征部隊會合。至此,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領導下的三、六、九、十一軍主力,戰勝千難萬險,終於完成了西征。

(四)西征部隊在黑嫩地區的戰略展開

1939年1月2日,李兆麟根據北滿臨時省委第八次常委會的決議,以北滿抗聯總政治部主任身份,召開各軍師團幹部會議,成立了北滿聯軍西北指揮部,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任政委。為便於統一指揮,同時決定將三、六、九、十一軍西征部隊分編為西北指揮部下屬的四個支隊,兩個獨立師,設立龍北和龍南兩個臨時指揮部,分兵出擊。北滿抗聯主力在黑嫩地區迅速展開,減小了被日偽軍圍殲於一地的可能。加上北滿日偽軍正在重兵討伐下江,黑嫩地區敵軍兵力相對薄弱,我軍很快在德都五大連池等地建立了新的密營,站穩了腳跟。

1939年5月30日,在南滿的抗聯第一路軍和吉東的抗聯第二路軍相繼成立之後,為統一領導北滿抗聯的遊擊戰爭,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在德都朝陽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李兆麟任總指揮,許享植任參謀長。同時成立三路軍楷北、龍南、下江三個指揮部,分別領導上述各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為加強龍北、下江地區的領導,李兆麟、馮仲雲以省委代表身份,分別前往兩地區指導工作。至此,北滿抗聯主力向黑嫩平原進行的戰略轉移和展開最後完成。

(五)主力西征後留守下江部隊的作戰簡況

1938年下半年,北滿抗聯主力西征後,下江地區形勢迅速惡化。奉命留守下江的部隊被分割在不同的地區,統一領導的局面沒有形成,作戰極其慘烈。

六軍留守部隊由一師政治部主任徐光海率領,在富錦、寶清、湯原、蘿北一帶堅持鬥爭。為躲避日偽軍“搜剿”,他帶領部隊時而循入深山密林,時而隱進北大荒的茫茫草澤,以草根、樹皮為主要食物。隆冬季節部隊進入寶清山密營堅守,不幸密營被叛徒出賣遭到焚毀,為掩護醫院中的傷患轉移,徐光海等20余名官兵全部戰死。徐光海的犧牲,使下江留守部隊失去了主要的軍事負責人。

三軍二師余部百餘人分散活動在松花江南的方正、延壽、賓縣、珠河一帶。在一次轉移作戰中與日偽軍遭遇,師政治部主任吳景才戰死,30多名戰士突圍而出散落江南。1939年初形勢更加惡化後,師長蘭志淵悲觀絕望,脅迫部分戰士降敵,並進山招降二師小股部隊。正在密營中養病的二師組織科長李洪全不顧傷病未愈,帶領20餘名堅貞不屈的抗聯戰士突出重圍,後來轉到吉東加入抗聯第二路軍繼續戰鬥。

十一軍一師三旅的200多人,是各軍下江留守部隊中兵員最多的一支。旅長姜寶林在6月的一次戰鬥中犧牲,實際領導部隊的一師政治部主任張興德在12月的作戰中犧牲。隨後部隊潰散,最後只剩下三旅參謀長單洪福等8人原地堅持鬥爭,這8名勇士曾潛入佳木斯突襲日本洋行,襲擊樺川縣的一個偽員警署,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三軍四師代理政治部主任于保和和妻子李在德在師長陳雲升帶領十幾人投敵後,歷經千辛萬苦找到李明順率領的四師三十二團,以代理政委身份與李明順一起帶領部隊堅持戰鬥。當叛徒將日寇引入三十二團密營,部隊無法生存之時,他們帶領僅餘下的30餘人,衝破日偽軍封鎖線,越過烏蘇里江,進入蘇聯境內。

三、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重大意義與相關思考

(一)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重大意義

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上半年,東北抗日聯軍北滿主力部隊向黑嫩地區實施的戰略轉移即西征,是抗聯歷史上悲壯的一頁。它是在日偽軍集結重兵準備進行“三江大討伐”,部隊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同時也是在北滿黨內進行激烈鬥爭已經影響部隊戰鬥力的危難時刻,被迫進行的。經過“西征”,這支部隊最後到達黑嫩平原的只有800抗日勇士,卻絲毫不能抹煞其重大意義。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勝利,成功地粉碎了五萬日偽軍妄圖通過“三江大討伐”,將北滿抗日聯軍圍殲在下江一隅的圖謀。第二,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落實了北滿臨時省委第七、八次常委會提出的向海倫地區進行具有戰略意義轉移的計畫,達到了保存抗聯主力部隊的目的,使北滿抗聯保存了極其寶貴的骨幹力量,為這些抗日火種在東北大地燎原奠定了基礎。第三,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使沒有趙尚志的北滿黨和軍隊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開始形成以李兆麟、馮志綱、王明貴為代表的新一代傑出軍事領導人。第四,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到達黑嫩地區後,迅速建立新的密營,站穩腳跟,開闢新的抗日遊擊區,開展黑嫩平原、松嫩平原遊擊戰爭,成為北滿抗日遊擊戰爭再發展的的新起點,並與南滿和吉東抗日聯軍形成戰略配合的有利形勢。

 (二)對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幾點思考

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作戰,是在敵我力量懸殊、鬥爭極其殘酷、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的特殊環境中進行的。廣大指戰員在党的領導下,以不屈不撓英勇悲壯的鬥爭精神,戰勝各種艱難困苦終於完成了偉大的戰略轉移任務,他們創建的光輝業績是永載史冊的。同時,一些歷史教訓也需要我們研究與思考。

第一,在組織上,與黨中央長期失去聯繫,得不到中央及時正確的指導。“9.18”後,為了加強東北的抗日鬥爭,中共中央先後抽調大批軍事幹部到東北進行軍事鬥爭,對東北抗日鬥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在中央和紅軍主力長征期間,對東北抗戰的直接領導中斷了。那一段時間,主要是由在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團負責人王明、康生指導東北抗聯鬥爭。王明、康生先是按照第三次“左”傾路線的關門主義指導東北抗戰,後來又推行右傾路線,同時他們遠離東北戰場,不瞭解實際情況,往往是根據零星資訊進行片面指導,特別是他們錯誤的決定撤銷中共滿州省委,使東北抗日鬥爭失去統一領導,形成各自為戰,缺乏戰略上的有機配合,給了敵人各個擊破以可乘之機。到1937年10月,王明突然率中共代表團回國,更是對東北抗日大局撒手不管。加之,中央與東北抗聯之間始終沒有建立無線電通信,上下資訊交流困難,東北抗聯只能靠偶爾得到的指示和資訊,推測中央的精神和意圖,這就難免產生分歧,為東北抗日聯軍埋下內部鬥爭的隱患。西征前,北滿黨內的“反傾向”鬥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而鬥爭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趙尚志的離去及對他的批判,直接造成領導層的思想混亂,致使新的領導核心沒有形成,西征陷入缺乏堅強領導的局面。特別應當強調的是,東北抗聯後期遭受重大損失,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東北抗日聯軍與黨中央完全失去聯繫,得不到中央任何指示和領導,成了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孤軍。

第二,在西征籌畫上,準備不足、倉促行動。在對戰略形勢判斷上,由於領導重心忙於內部鬥爭,對即將到來的日偽“三江大討伐”研判不夠,未能及時準確地判斷日偽“三江大討伐”的嚴峻形勢。對北滿主力部隊的大規模轉移,缺乏深入的政治動員,缺乏的準備特別是物質準備,致使西征準備不足、倉促行動。而在西征組織籌畫上,只是大體上確定了各部隊的出發時間與行軍路線,缺乏周密的戰略與戰術協調與配合的計畫與具體指導,各部隊基本上的各自為戰。

第三,在戰略指導上,抗聯始終沒有抓住抗日根據地建設這個基礎和保障。在敵佔區抗戰,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建立穩固的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抗擊日寇奪取勝利的一大法寶。但是,在東北這卻是抗日聯軍的一大弱點和薄弱環節。可以說東北抗聯始終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抗日根據地,沒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也就無法給苦難中的東北人民帶來實際利益,部隊與人民群眾的關係主要靠共禦日寇的民族正義情感維繫。沒有建立根據地的實踐,也必然缺乏運用根據地作戰的思想。這也就造成西征之前,沒有把鬥爭重點放在打破日偽封鎖戰術上,致使敵人“歸屯並戶”和大搞“集團部落”切斷抗聯與人民群眾聯繫的企圖得逞,而抗聯自己則陷入嚴重困境。

第四,部隊政治工作薄弱,特別是政治教育不力。抗日聯軍部隊成分複雜,除少數部隊工農群眾比例較大外,多數部隊系收編的“山林隊”、“義勇軍”,還有不少土匪、民團。對這些武裝,尤其需要加強党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將他們改造成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但因戰鬥頻繁、缺乏經驗,一般思想教育多,對軍事領導權掌握不夠;上層統戰工作做的多,對下層士兵教育不夠;對上層團結、遷就多,對其不良傾向鬥爭不力。致使不少收編的部隊在嚴峻形勢下“反水”投敵,部分幹部甚至高級領導幹部經不起惡劣環境考驗和敵人高官厚祿誘惑叛變投敵。在西征中,叛徒給部隊造成了極大危害,一是部分高級指揮員被殺,使部隊失去領導核心;二是指戰員成批犧牲,使部隊戰鬥力銳減;三是密營和給養被毀,使部隊陷入饑寒交迫困境;四是渙散士氣,嚴重影響部隊作戰。

趙尚志成立北滿臨時省委,否定莫斯科中共代表團《六三指示信》、《吉特補充信》提出的鬥爭策略,被王明、康生定性為嚴重的“反黨行為”。二是1937年6月下旬的“湯旺河會議”,趙尚志繼續堅持“珠湯聯席會議”的錯誤,堅持反對《六三指示信》以來的“中央路線”。三是1937年12月從蘇聯返回黑龍江的抗聯第六軍一師代師長陳紹濱帶回了蘇聯遠東軍司令部要求東北抗聯主要領導人去蘇聯商談重大問題的“重要口信”,經研究後決定,為了爭取蘇聯方面對抗日聯軍的支持,趙尚志親自過境與蘇方交涉。然而,趙尚志過境後即被蘇方以越境者身份關入監獄一年零六個月,從而使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失去了核心和統帥,這也成為北滿地區抗日武裝鬥爭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四是從1938年4月開始的北滿臨時省委“反傾向鬥爭”,牽扯面大、鬥爭激烈曲折複雜,不僅繼續批判和排除趙尚志,而且使北滿臨時省委和三、六軍主要領導幹部都受到黨紀處分,更嚴重的是造成了三軍及北滿黨內許多人在思想和感情上的深刻分歧,成為北滿黨和軍隊日後一切鬥爭和分裂的根源。

北滿黨內的激烈鬥爭和趙尚志的離去,使北滿抗聯總司令部領導下的各軍和根據地在1938年春夏急劇陷入危局。也正是由於北滿忙於黨內鬥爭,對敵人即將開始的“三江大討伐”,沒有及時給予戰略上的正確引導,致使各軍不得不各自為戰,被敵人分散“追剿”,完全喪失了主動。直到6月初,北滿臨時省委才意識到形勢嚴重,在通河召開第八次常委會,決定:一是組織北滿抗聯總司令部所屬三、六、九、十一軍突破敵人對下江地區的包圍,向黑嫩地區作大規模轉移;二是將損失嚴重的三軍部隊收攏起來,整編為四個師一個警衛團,重新配備幹部,分別由現活動地區向黑嫩地區轉移;三是撤銷趙尚志的職務,在中央沒有給三軍新配軍長的情況下,李兆麟以北滿抗聯總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領導三軍工作。這樣,在急轉直下的嚴峻形勢下,北滿臨時省委終於為已遭受重大損失的北滿抗聯部隊下達了西征突圍的任務並明確了突圍方向。

二、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作戰的簡要情況

(一)首批西征部隊作戰簡況

首批西征部隊150餘人,由三軍政保師、九軍二師組成,在九軍新任政治部主任、省委組織部長魏長奎、三軍政保師師長常有鈞、九軍二師師長郭鐵堅率領下,踏上征途。途中,先是魏長奎遭敵襲擊身負重傷,在與部隊失散後,他獨自一人向前爬行數裡山路,當再次遭遇敵人的危急時刻,為了保守黨的秘密,不當俘虜,他毅然焚燒了檔自刎犧牲。郭鐵堅、常有鈞率隊繼續西進,多次遭遇敵人伏擊,突圍中部隊被打散。常有鈞在與郭鐵堅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於9月間率領部分人員到達海倫,與三軍新編第三師許享植、張光迪部會合。因海倫敵情嚴重,三位領導人研究後決定,常有鈞率部北上通北、龍門,開闢新區。北上途中,常有鈞遭到叛徒(六軍二師參謀長韓鐵漢)暗殺,餘部數十人,由三師八團團長姜福榮率領,獨立地在通北一帶堅持遊擊活動。郭鐵堅在與常有鈞失散後,率60多人突圍西進,在綏棱縣張家灣河,因大雨河水暴漲被困山上斷炊20多天,指戰員們靠吃樹皮、草根為生,基本喪失戰鬥力。危難時刻,一位姓張的大嫂將僅有的兩坰快要成熟的玉米送給他們吃,大家才漸漸恢復元氣。當部隊11月到達海倫八道林子與三軍新三師許享植部會合時,僅剩20餘人。

(二)第二批西征部隊作戰簡況

1938年7月下旬,李兆麟在蘿北麻花林子召開活動在這一地區的三、六、九、十一軍師團以上幹部會議,對參加第二批西征各部進行具體部署。8月初,由六軍軍部教導隊、一師和二師各一部共二百人組成的西征部隊,在六軍參謀長馮志綱和二師師長張傳福的帶領下,由蘿北縣梧桐河畔老等山正式出發。當部隊行進至湯原黑金河西溝岔口宿營時,遭受日偽軍突然襲擊,張傳福奮力殺敵,身負重傷後犧牲。敵人的襲擊不僅使六軍失去了一位主要的軍事骨幹,而且損失了大部分馬匹和給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馮志綱堅定不移地帶領部隊進行艱難的行軍。大家忍著雙腳被污水漚爛、皮膚被蛀蟲叮咬腫脹的疼痛,靠野菜、山果充饑,歷時一個多月,終於走出茫茫沼澤,穿越小興安嶺森林,到達海倫東部的八道路林子,與三軍三師張光迪部會合。

第二批西征部隊的另一支由三軍新編四師和六軍三師各一部組成。新編四師在北滿省委書記金策和原三軍三師政治部主任侯啟剛的率領下,於8月初從寶清出發渡過松花江,到達蘿北梧桐河,與代師長王明貴率領的六軍三師會合。因籌措給養困難,在敵人襲來時,每個戰士僅攜帶4穗玉米棒子便踏上征程。途中,暴漲的都魯河水擋住去路,僅靠一支小木船往返擺渡30餘次,才把全隊人馬渡過河去。隨後,部隊又陷入一望無際的沼澤,指戰員們終日泡在冰冷的泥水中,又斷了糧。在異常絕望的情況下,金策和王明貴堅定地動員大家,並身先士卒,與大家相互攙扶,連背帶拖地帶領大家走出死亡沼澤。隨後,打了一個勝仗,奪得充足的給養,接著便以急行軍速度直插湯原老區。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又經一個多月的艱苦行軍,終於於10月8日到達滌綸化的白馬石,與馮志綱率領的六軍第一支遠征部隊會合。

(三)第三批西征部隊作戰簡況

1938年11月初,在經過充分準備後,李兆麟與十一軍一師師長李景蔭率領六軍教導隊和十一軍一百余人由富錦踏冰偷渡松花江,於11月中旬到達湯原東部一處倖存的密營。此時,天氣已寒,戰士們還穿著單衣,不解決冬裝無法繼續前進。李兆麟派出一支小部隊奔襲鶴立崗,繳獲了一批棉布、棉花、麻線,分給戰士們自己做棉衣。三天后,這些大多沒有摸過針線的抗聯戰士居然都為自己做好了棉衣,重新踏上征程。此時,小興安嶺大雪紛飛、冰凍三尺,指戰員們在零下40多度的酷寒中踏雪前進。不少戰士被凍壞雙腳,一些人在寒夜被凍死。在斷糧的日子裡,大家靠雪水煮橡子、樹皮和牛皮靴子充饑。為了鼓舞鬥志,李兆麟和他的戰友們創作了抗聯歷史上著名的《露營之歌》。歌中唱道:

鐵嶺絕岩,林木叢生,

暴雨狂風,草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

同志們!銳氣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呀!果敢衝鋒,

逐日寇,複東北,天破曉,

光華萬丈湧。

濃蔭蔽天,野花彌漫,

濕雲低暗,足潰汗滴氣難喘。

煙火沖天起,蚊吮血透衫。

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重山。

奮鬥啊!重任在肩,

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

黑暗一掃完。

荒田遍野,白露橫天,

野火晶瑩,敵壘頻驚馬不前,

草枯金風急,霜晨火來燃。

弟兄們!鏡泊瀑泉喚醒午夢酣。

攜手吧,共赴國難,

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

片刻熄峰煙。

朔風怒吼,大雪風揚,

征馬踟躕,風吹背後寒。

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減,

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

奪回我河山。

 1938年12月29日,這支隊伍終於穿越了小興安嶺的千里林海,到達海倫八道林子,與先前到達的各西征部隊會合。至此,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領導下的三、六、九、十一軍主力,戰勝千難萬險,終於完成了西征。

(四)西征部隊在黑嫩地區的戰略展開

1939年1月2日,李兆麟根據北滿臨時省委第八次常委會的決議,以北滿抗聯總政治部主任身份,召開各軍師團幹部會議,成立了北滿聯軍西北指揮部,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任政委。為便於統一指揮,同時決定將三、六、九、十一軍西征部隊分編為西北指揮部下屬的四個支隊,兩個獨立師,設立龍北和龍南兩個臨時指揮部,分兵出擊。北滿抗聯主力在黑嫩地區迅速展開,減小了被日偽軍圍殲於一地的可能。加上北滿日偽軍正在重兵討伐下江,黑嫩地區敵軍兵力相對薄弱,我軍很快在德都五大連池等地建立了新的密營,站穩了腳跟。

1939年5月30日,在南滿的抗聯第一路軍和吉東的抗聯第二路軍相繼成立之後,為統一領導北滿抗聯的遊擊戰爭,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在德都朝陽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李兆麟任總指揮,許享植任參謀長。同時成立三路軍楷北、龍南、下江三個指揮部,分別領導上述各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為加強龍北、下江地區的領導,李兆麟、馮仲雲以省委代表身份,分別前往兩地區指導工作。至此,北滿抗聯主力向黑嫩平原進行的戰略轉移和展開最後完成。

(五)主力西征後留守下江部隊的作戰簡況

1938年下半年,北滿抗聯主力西征後,下江地區形勢迅速惡化。奉命留守下江的部隊被分割在不同的地區,統一領導的局面沒有形成,作戰極其慘烈。

六軍留守部隊由一師政治部主任徐光海率領,在富錦、寶清、湯原、蘿北一帶堅持鬥爭。為躲避日偽軍“搜剿”,他帶領部隊時而循入深山密林,時而隱進北大荒的茫茫草澤,以草根、樹皮為主要食物。隆冬季節部隊進入寶清山密營堅守,不幸密營被叛徒出賣遭到焚毀,為掩護醫院中的傷患轉移,徐光海等20余名官兵全部戰死。徐光海的犧牲,使下江留守部隊失去了主要的軍事負責人。

三軍二師余部百餘人分散活動在松花江南的方正、延壽、賓縣、珠河一帶。在一次轉移作戰中與日偽軍遭遇,師政治部主任吳景才戰死,30多名戰士突圍而出散落江南。1939年初形勢更加惡化後,師長蘭志淵悲觀絕望,脅迫部分戰士降敵,並進山招降二師小股部隊。正在密營中養病的二師組織科長李洪全不顧傷病未愈,帶領20餘名堅貞不屈的抗聯戰士突出重圍,後來轉到吉東加入抗聯第二路軍繼續戰鬥。

十一軍一師三旅的200多人,是各軍下江留守部隊中兵員最多的一支。旅長姜寶林在6月的一次戰鬥中犧牲,實際領導部隊的一師政治部主任張興德在12月的作戰中犧牲。隨後部隊潰散,最後只剩下三旅參謀長單洪福等8人原地堅持鬥爭,這8名勇士曾潛入佳木斯突襲日本洋行,襲擊樺川縣的一個偽員警署,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三軍四師代理政治部主任于保和和妻子李在德在師長陳雲升帶領十幾人投敵後,歷經千辛萬苦找到李明順率領的四師三十二團,以代理政委身份與李明順一起帶領部隊堅持戰鬥。當叛徒將日寇引入三十二團密營,部隊無法生存之時,他們帶領僅餘下的30餘人,衝破日偽軍封鎖線,越過烏蘇里江,進入蘇聯境內。

三、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重大意義與相關思考

(一)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重大意義

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上半年,東北抗日聯軍北滿主力部隊向黑嫩地區實施的戰略轉移即西征,是抗聯歷史上悲壯的一頁。它是在日偽軍集結重兵準備進行“三江大討伐”,部隊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同時也是在北滿黨內進行激烈鬥爭已經影響部隊戰鬥力的危難時刻,被迫進行的。經過“西征”,這支部隊最後到達黑嫩平原的只有800抗日勇士,卻絲毫不能抹煞其重大意義。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勝利,成功地粉碎了五萬日偽軍妄圖通過“三江大討伐”,將北滿抗日聯軍圍殲在下江一隅的圖謀。第二,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落實了北滿臨時省委第七、八次常委會提出的向海倫地區進行具有戰略意義轉移的計畫,達到了保存抗聯主力部隊的目的,使北滿抗聯保存了極其寶貴的骨幹力量,為這些抗日火種在東北大地燎原奠定了基礎。第三,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使沒有趙尚志的北滿黨和軍隊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開始形成以李兆麟、馮志綱、王明貴為代表的新一代傑出軍事領導人。第四,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到達黑嫩地區後,迅速建立新的密營,站穩腳跟,開闢新的抗日遊擊區,開展黑嫩平原、松嫩平原遊擊戰爭,成為北滿抗日遊擊戰爭再發展的的新起點,並與南滿和吉東抗日聯軍形成戰略配合的有利形勢。

 (二)對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的幾點思考

東北抗日聯軍北滿部隊西征作戰,是在敵我力量懸殊、鬥爭極其殘酷、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的特殊環境中進行的。廣大指戰員在党的領導下,以不屈不撓英勇悲壯的鬥爭精神,戰勝各種艱難困苦終於完成了偉大的戰略轉移任務,他們創建的光輝業績是永載史冊的。同時,一些歷史教訓也需要我們研究與思考。

第一,在組織上,與黨中央長期失去聯繫,得不到中央及時正確的指導。“9.18”後,為了加強東北的抗日鬥爭,中共中央先後抽調大批軍事幹部到東北進行軍事鬥爭,對東北抗日鬥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在中央和紅軍主力長征期間,對東北抗戰的直接領導中斷了。那一段時間,主要是由在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團負責人王明、康生指導東北抗聯鬥爭。王明、康生先是按照第三次“左”傾路線的關門主義指導東北抗戰,後來又推行右傾路線,同時他們遠離東北戰場,不瞭解實際情況,往往是根據零星資訊進行片面指導,特別是他們錯誤的決定撤銷中共滿州省委,使東北抗日鬥爭失去統一領導,形成各自為戰,缺乏戰略上的有機配合,給了敵人各個擊破以可乘之機。到1937年10月,王明突然率中共代表團回國,更是對東北抗日大局撒手不管。加之,中央與東北抗聯之間始終沒有建立無線電通信,上下資訊交流困難,東北抗聯只能靠偶爾得到的指示和資訊,推測中央的精神和意圖,這就難免產生分歧,為東北抗日聯軍埋下內部鬥爭的隱患。西征前,北滿黨內的“反傾向”鬥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而鬥爭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趙尚志的離去及對他的批判,直接造成領導層的思想混亂,致使新的領導核心沒有形成,西征陷入缺乏堅強領導的局面。特別應當強調的是,東北抗聯後期遭受重大損失,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東北抗日聯軍與黨中央完全失去聯繫,得不到中央任何指示和領導,成了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孤軍。

第二,在西征籌畫上,準備不足、倉促行動。在對戰略形勢判斷上,由於領導重心忙於內部鬥爭,對即將到來的日偽“三江大討伐”研判不夠,未能及時準確地判斷日偽“三江大討伐”的嚴峻形勢。對北滿主力部隊的大規模轉移,缺乏深入的政治動員,缺乏的準備特別是物質準備,致使西征準備不足、倉促行動。而在西征組織籌畫上,只是大體上確定了各部隊的出發時間與行軍路線,缺乏周密的戰略與戰術協調與配合的計畫與具體指導,各部隊基本上的各自為戰。

第三,在戰略指導上,抗聯始終沒有抓住抗日根據地建設這個基礎和保障。在敵佔區抗戰,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建立穩固的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抗擊日寇奪取勝利的一大法寶。但是,在東北這卻是抗日聯軍的一大弱點和薄弱環節。可以說東北抗聯始終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抗日根據地,沒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也就無法給苦難中的東北人民帶來實際利益,部隊與人民群眾的關係主要靠共禦日寇的民族正義情感維繫。沒有建立根據地的實踐,也必然缺乏運用根據地作戰的思想。這也就造成西征之前,沒有把鬥爭重點放在打破日偽封鎖戰術上,致使敵人“歸屯並戶”和大搞“集團部落”切斷抗聯與人民群眾聯繫的企圖得逞,而抗聯自己則陷入嚴重困境。

第四,部隊政治工作薄弱,特別是政治教育不力。抗日聯軍部隊成分複雜,除少數部隊工農群眾比例較大外,多數部隊系收編的“山林隊”、“義勇軍”,還有不少土匪、民團。對這些武裝,尤其需要加強党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將他們改造成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但因戰鬥頻繁、缺乏經驗,一般思想教育多,對軍事領導權掌握不夠;上層統戰工作做的多,對下層士兵教育不夠;對上層團結、遷就多,對其不良傾向鬥爭不力。致使不少收編的部隊在嚴峻形勢下“反水”投敵,部分幹部甚至高級領導幹部經不起惡劣環境考驗和敵人高官厚祿誘惑叛變投敵。在西征中,叛徒給部隊造成了極大危害,一是部分高級指揮員被殺,使部隊失去領導核心;二是指戰員成批犧牲,使部隊戰鬥力銳減;三是密營和給養被毀,使部隊陷入饑寒交迫困境;四是渙散士氣,嚴重影響部隊作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