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真的可以還魂嗎?揭秘海地巫毒教“還魂”

"還魂屍", 是巫毒教中一種非常流行的巫術行為, 指一種處於生與死的狀態之間的活死人, 與傳說中的活僵屍極為相似。 還魂屍是最著名也是最恐怖的法術。

人類學家梅特羅在他的專著《海地的巫毒教》中這樣描寫還魂屍:“他全身冰涼, 能行動, 能吃東西, 能聽從主人對他的指令, 但卻沒有記憶力, 也不知道自己身處的環境。 ”

巫毒教, 又譯“伏都教”。 源於非洲西部, 是糅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通靈術的原始宗教, 有些像薩滿教。 巫毒(Voodoo), 原意是“精靈”的意思。 它原來是流行於西非迦納等地的一種神秘宗教。 巫毒教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16世紀。 當時海地是法國殖民地, 被販賣到海地島的非洲黑奴把一些非洲原始宗教帶到那裡, 主要是是西非的貝南原始宗教。 後來這些非洲黑奴將羅馬天主教許多繁雜的宗教儀式與當地土教混合, 便形成了神秘、詭異、令人恐怖的巫毒教。

貝南是全世界巫毒教的原始發源地, 過去的常規是擄人為奴, 用活人獻祭。 貝南每家都有祖靈崇拜的鐵祭壇, 是他們與祖靈交通的地方, 實際上每天家人都可以在祭壇前, 和他們的祖靈談話。 當地的天主教徒有時會在做彌撒到一半時, 沖回家祭祖。

巫毒教是目前最為人熟悉的非洲信仰。 根源於非洲, 現已經傳播非洲以外地區和西方世界, 同樣地也發生了融合主義的現象。 流行於西起迦納東迄奈及利亞的西非諸國, 信仰的民族有芳族、約努巴族等, 也盛行于海地與加勒比海, 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及南美州。 在海地, 以巫術和神明法力為主的巫毒教為兩大官方信仰之一, 因為被法國殖民過的關係,

另一個官方信仰則是天主教, 一個海地人可能會說, 80% 的海地人信仰天主教, 而100% 的海地人追隨巫毒信仰。

海地是全球第一個黑人共和國, 也是美洲新大陸第二個獨立國, 在1804年1月1日宣佈獨立, 最早是哥倫布發現今日海地國家的所在, 而當時哥倫布將它命名為艾斯盆紐拉島。 現在的海地島為許多人所知, 是因為這裡有一種詭異的宗教—— 巫毒教。

巫毒教與天主教等正當宗教和一般原始宗教的根本區別在於, 它是一種建立於恐懼的信仰。 主要教義是:現存的天下萬物, 都不過是一種表像, 其背後還有更重要的靈魂力量在活動。 這個靈魂世界的首領, 是一個名叫力格巴的神。 其它還有主管死亡, 生育, 愛情, 妒忌和報復等神多人。

巫師和術士則是人與神的媒介。 許多海地人相信, 如果不參加巫毒教的祭禮, 便難免被其所害, 在這種恐懼心理的作用下, 巫毒教在海地得以發展。 已故的海地總統杜瓦利埃生前曾利用巫毒教進行統治, 自稱擁有大祭司的權力, 又封屬下的秘密**為“巡迴巫術師”。 這種統治方式, 更助長了巫毒教的繁榮。

巫毒除了深具民族宗教色彩, 現代巫毒的提倡又添上了政治意味。 在非洲、拉美人民被西方殖民地國奴役之時, 巫毐信仰遭到嚴格禁止, 而例如在海地對法國殖民的推翻過程當中, 巫毒在民族意識的凝聚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除了歷史政治的破壞, 巫毒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威脅就是西方媒體所塑造出來的極為負面的刻板印象, 例如使用詛咒用的小人形、招攬「惡靈」、恐怖的夜間儀式, 或是醜化的活體獻際儀式。 但是有些人卻不這麼認為, 因為巫毒術中有許多關於守護、治療、戀愛等正面的法術, 便有了運用精巧的手工發展出的一系列涵以及名稱各異的主體巫毒娃娃。

1982年,美國《國民詢問報》上,曾刊登了一位名叫納西斯的海地黑人被變成“還魂屍”的遭遇。據稱,1962年,納西斯因財產糾紛被哥哥串通巫師所害。他先是莫名其妙地病倒,然後又覺得自己全身冰涼,並迷迷偶偶地聽到醫生宣佈自己已死亡,還感到自己被埋進墳墓,後來又被縛住雙手帶到一個農場,和100多個有著同樣命運的人一起幹活。終於有一天,工頭忘了給他服藥,他才恢復神智逃離魔窟。直到1980年,當他得知哥哥已經去世,才懷著複雜的心情返回了故鄉。後來,海地太子港精神病中心的有關專家對納西斯進行了全面的檢查,最後的醫檢報告是:“他確實是被施行過還魂術”。

1982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植物學家韋德·大衛斯及生理系專家們,對此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還花錢買來當地巫師的“還魂藥粉”,通過對其進行藥理分析之後認為,海地的巫師大都利用河豚素或蟾蜍毒素來製成所謂的“還魂藥粉”,這些藥粉能影響人的心臟或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受害人誤食或接觸這些藥粉會出現假死狀態,被人以為死亡而被埋人墳墓。然後巫師又把他們從墳墓中挖出,再給其吃些促其蘇醒的解藥麻醉劑,受害人就變成了任人擺佈的還魂屍。

其中,大衛斯首先在《人種藥理學雜誌》上撰文指出,所謂還魂屍完全可能確有其事,並推測當地的土著巫師一定是通過他們掌握的某種強效麻醉劑來製造所謂的還魂屍的。

在海地,人們花錢就可以從巫師那里弄來很多種所謂製造還魂屍的藥粉。對那些所謂的“還魂藥粉”的藥理學分析表明,儘管各地巫師的配方千差萬別,但都以河豚毒素為主。這種取自河豚魚內臟的藥物含有劇毒,微量即可致人於死地,據說中毒的死亡率高達89%。微量的河豚毒素讓人感到興奮,發熱的快感。在盛行吃河豚魚的日本,還有因吃河豚中毒“死亡”之後在埋葬時又蘇醒的實例。除了河豚毒素外,某些還魂藥中還含有蟾蜍毒素。這種毒素能影響心臟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並能引起人極強烈的幻覺。在海地炎熱的氣候之下,土著大都赤足行走,衣著也很單薄,人們從巫師弄來此毒,塗抹在被害者屋內的桌椅上,毒素滲入人體內,使人心跳變慢、脈搏微弱,被人誤以為死亡埋入墳墓。然後, 巫師又悄悄地把他從墳中挖出,再讓他吃一種含有山藥和曼陀羅的藥劑。據說山藥是一種解藥,能使人從假死狀態中蘇醒,而曼陀羅則是傳統的麻醉劑,正是它使受害者保持半昏迷的麻醉狀態,於是成了任人擺佈的還魂屍。

2010年1月27日,德國人販子因販賣奈及利亞婦女到德國賣淫,在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出庭受審,奈及利亞女孩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8年前,大批奈及利亞女孩流入歐洲從事妓女一職,不是單純的自願或被拐騙,而是古老的教規奴役了她們——巫毒教。

2010年10月21日,海地北部地方爆發霍亂,造成3000人喪命,近10萬人染病,受難人數持續上升。病災之後的示威行動,更是將這場衛生危機轉變為“國家安全問題”。當地人認為,霍亂現象是人為造成,他們拿起刀砍死了至少45名製造病災的“兇手”——巫毒教巫師。

自2006年海地政府將巫毒教歸為官方宗教以來,有關巫毒教的新聞無不登上頭版頭條,人們都希望能夠窺探其面紗下的秘密。然而,當人們對其充滿好奇之後,更多的是厭惡和恐懼,負面新聞接踵而來,巫毒教的詭異教義潛伏在社會的黑暗角落。

提到巫毒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喪屍景象,穿著奇特、打扮怪異、目光陰暗的黑人嘴裡念叨著“咒語”,讓冰冷的死屍復活??巫毒教被斥為舊時代遺物、現代迷信,這樣的故事此起彼伏。

不論是地震還是霍亂,巫毒教的教徒仍深深地紮根在海地。2010年7月對於海地人民來說非常繁忙,慶典儀式讓他們 對生活充滿期待。教徒們會齊聚慶典村莊,一起拜戰神Ogou,還要祭拜地神並祈願土地肥沃、萬物增長;還有詹姆斯騎士等等眾神的保佑。在敲鼓念咒數小時之 後,他們會割破山羊和黑色小豬的喉嚨,將鮮血噴灑在朝拜者的身上。接著這些動物會被扔在一個充滿泥漿的池子裡。很多個虔誠的朝拜者會隨之跳進池塘,在泥漿 裡洗澡,使朝拜活動達到高潮。

巫毒教,Vodoo或Woodoo、Vodun等,最早起源於非洲,Vodoo一詞來自達荷美共和國的語言,原意 是“精靈”的意思,也被理解為眾神,就是英語中的gods。它原來是流行於西非迦納等地的一種神秘宗教。16世紀,海地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的白人殖民者 把大量非洲黑奴販賣到海地,非洲黑奴把一些原始宗教帶到那裡,特別是貝南的原始宗教,後來他們將羅馬天主教許等多繁雜的宗教儀式與當地土教混合,便形成了 神秘、詭異、令人恐怖的巫毒教。貝南是全世界巫毒教的發源地,巫毒教也是貝南的國教。在貝南,國民中有65%信奉巫毒教,15%信奉伊斯蘭教,約20%信 奉基督教信奉。隨著17至19世紀奴隸貿易的發展,貝南巫毒教也輸往其他國家,海地、巴西都深受影響,還流行於迦納、奈及利亞等西非國家,美國南部路易士 安那州及南美洲部分地區也較為盛行。

作為自然宗教信仰,巫毒教也有著自己的教義:現存的天下萬物,都不過是一種表像,背後還有更重要的靈魂力量在活 動。與其他宗教一樣,巫毒教也有個領導之神,這位靈魂世界的首領名為力格巴神,在教徒眼中,他是人與幽靈之間的媒介,而巫師則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而且, 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聯繫的,物質也有自己的靈魂,人們能夠通過巫術往返於物質與靈性世界之間。巫毒教教徒還堅信“自療能力”,這種說法讓療愈儀式佔據其活動 的一半以上。

巫毒教的祭司叫做“恩貢”(houngan)。恩貢多為男性,能夠使用各式各樣的魔法;而女性祭司則叫做“曼柏” (mambo),其魔法技術不及恩貢威力大,但在儀式中兩者會同時出現,他們或是為亡者送葬,或是治療病患。巫毒教教徒管舉辦祭祀儀式的場所叫周柱中庭 (Peristyle),其實就是廟宇或山洞,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設施,在我們看來這種“神殿”不僅十分簡陋,還有幾分詭異。相對應善良之神的便是邪惡, 在巫毒教中,使用邪惡、恐怖咒語的祭司叫做“波哥”(bokor),但恩貢與波哥並非完全對立,因此祭司既是恩貢也是波哥

當然,恩貢在巫毒教的祭祀中法力最大,他可以通曉波哥咒術,在必要的時候也會使用邪惡的方式,被稱為必要之惡,主 要用來防護及不受他人侵犯。也就是說每個恩貢都有各自領導的秘密結社,他們必須有更大的法力對傷害社團成員者進行報復,進而達到保護該結社成員的效果。所 以恩貢才必須使用波哥咒術來保護眾人。恩貢之下還有個稱為“弗恩西”的階級。弗恩西是巫毒教的聖職者,在恩貢的指導下修行。進入第二階段的弗恩西又叫做 “康佐”。康佐是“燃燒鋅質魚鉤”的弗恩西,達到此境界者軀體不畏火燒。自康佐再向上晉升,便是巫毒教的祭司恩貢。

海地巫毒教既屬宗教又具深入影響人民生活之文化力量,常借狂熱的舞蹈、音樂及儀式緬懷非洲遠祖。海地政府遇有國家大典時,也會邀請天主教及巫毒教教士輪流祈禱。

巫毒教有著繁雜的祭拜儀式,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午夜祭祀儀式,一般都是在叢林深處的廟宇中,或是山洞中舉辦。典型 的巫毒教儀式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入會儀式(20世紀50年代之後,天主教停止攻擊巫毒信仰,以打鼓為主的巫毒儀式音樂也開始對外流傳);二是獻祭儀式,教 徒們認為人們可以在打鼓中,透過各種生命體而與神靈接觸,傾訴內心的願望,由此獲得神靈的幫助和關愛。在整個儀式中還有大祭司禱告、念咒和奠酒,除此之 外,人們還要在地上畫些靈符用以祭神,最後將伴隨著鼓聲唱歌、跳舞等。許多海地人都會參加祭禮,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可以得到神靈的保護,反之便會被召喚而 來的邪靈所害。這種令人恐懼的心理因素以及宗教群體的無形壓力,讓巫毒教在海地不僅神秘莫測,而且非常盛行普及。

1982年,美國《國民詢問報》上,曾刊登了一位名叫納西斯的海地黑人被變成“還魂屍”的遭遇。據稱,1962年,納西斯因財產糾紛被哥哥串通巫師所害。他先是莫名其妙地病倒,然後又覺得自己全身冰涼,並迷迷偶偶地聽到醫生宣佈自己已死亡,還感到自己被埋進墳墓,後來又被縛住雙手帶到一個農場,和100多個有著同樣命運的人一起幹活。終於有一天,工頭忘了給他服藥,他才恢復神智逃離魔窟。直到1980年,當他得知哥哥已經去世,才懷著複雜的心情返回了故鄉。後來,海地太子港精神病中心的有關專家對納西斯進行了全面的檢查,最後的醫檢報告是:“他確實是被施行過還魂術”。

1982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植物學家韋德·大衛斯及生理系專家們,對此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還花錢買來當地巫師的“還魂藥粉”,通過對其進行藥理分析之後認為,海地的巫師大都利用河豚素或蟾蜍毒素來製成所謂的“還魂藥粉”,這些藥粉能影響人的心臟或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受害人誤食或接觸這些藥粉會出現假死狀態,被人以為死亡而被埋人墳墓。然後巫師又把他們從墳墓中挖出,再給其吃些促其蘇醒的解藥麻醉劑,受害人就變成了任人擺佈的還魂屍。

其中,大衛斯首先在《人種藥理學雜誌》上撰文指出,所謂還魂屍完全可能確有其事,並推測當地的土著巫師一定是通過他們掌握的某種強效麻醉劑來製造所謂的還魂屍的。

在海地,人們花錢就可以從巫師那里弄來很多種所謂製造還魂屍的藥粉。對那些所謂的“還魂藥粉”的藥理學分析表明,儘管各地巫師的配方千差萬別,但都以河豚毒素為主。這種取自河豚魚內臟的藥物含有劇毒,微量即可致人於死地,據說中毒的死亡率高達89%。微量的河豚毒素讓人感到興奮,發熱的快感。在盛行吃河豚魚的日本,還有因吃河豚中毒“死亡”之後在埋葬時又蘇醒的實例。除了河豚毒素外,某些還魂藥中還含有蟾蜍毒素。這種毒素能影響心臟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並能引起人極強烈的幻覺。在海地炎熱的氣候之下,土著大都赤足行走,衣著也很單薄,人們從巫師弄來此毒,塗抹在被害者屋內的桌椅上,毒素滲入人體內,使人心跳變慢、脈搏微弱,被人誤以為死亡埋入墳墓。然後, 巫師又悄悄地把他從墳中挖出,再讓他吃一種含有山藥和曼陀羅的藥劑。據說山藥是一種解藥,能使人從假死狀態中蘇醒,而曼陀羅則是傳統的麻醉劑,正是它使受害者保持半昏迷的麻醉狀態,於是成了任人擺佈的還魂屍。

2010年1月27日,德國人販子因販賣奈及利亞婦女到德國賣淫,在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出庭受審,奈及利亞女孩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8年前,大批奈及利亞女孩流入歐洲從事妓女一職,不是單純的自願或被拐騙,而是古老的教規奴役了她們——巫毒教。

2010年10月21日,海地北部地方爆發霍亂,造成3000人喪命,近10萬人染病,受難人數持續上升。病災之後的示威行動,更是將這場衛生危機轉變為“國家安全問題”。當地人認為,霍亂現象是人為造成,他們拿起刀砍死了至少45名製造病災的“兇手”——巫毒教巫師。

自2006年海地政府將巫毒教歸為官方宗教以來,有關巫毒教的新聞無不登上頭版頭條,人們都希望能夠窺探其面紗下的秘密。然而,當人們對其充滿好奇之後,更多的是厭惡和恐懼,負面新聞接踵而來,巫毒教的詭異教義潛伏在社會的黑暗角落。

提到巫毒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喪屍景象,穿著奇特、打扮怪異、目光陰暗的黑人嘴裡念叨著“咒語”,讓冰冷的死屍復活??巫毒教被斥為舊時代遺物、現代迷信,這樣的故事此起彼伏。

不論是地震還是霍亂,巫毒教的教徒仍深深地紮根在海地。2010年7月對於海地人民來說非常繁忙,慶典儀式讓他們 對生活充滿期待。教徒們會齊聚慶典村莊,一起拜戰神Ogou,還要祭拜地神並祈願土地肥沃、萬物增長;還有詹姆斯騎士等等眾神的保佑。在敲鼓念咒數小時之 後,他們會割破山羊和黑色小豬的喉嚨,將鮮血噴灑在朝拜者的身上。接著這些動物會被扔在一個充滿泥漿的池子裡。很多個虔誠的朝拜者會隨之跳進池塘,在泥漿 裡洗澡,使朝拜活動達到高潮。

巫毒教,Vodoo或Woodoo、Vodun等,最早起源於非洲,Vodoo一詞來自達荷美共和國的語言,原意 是“精靈”的意思,也被理解為眾神,就是英語中的gods。它原來是流行於西非迦納等地的一種神秘宗教。16世紀,海地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的白人殖民者 把大量非洲黑奴販賣到海地,非洲黑奴把一些原始宗教帶到那裡,特別是貝南的原始宗教,後來他們將羅馬天主教許等多繁雜的宗教儀式與當地土教混合,便形成了 神秘、詭異、令人恐怖的巫毒教。貝南是全世界巫毒教的發源地,巫毒教也是貝南的國教。在貝南,國民中有65%信奉巫毒教,15%信奉伊斯蘭教,約20%信 奉基督教信奉。隨著17至19世紀奴隸貿易的發展,貝南巫毒教也輸往其他國家,海地、巴西都深受影響,還流行於迦納、奈及利亞等西非國家,美國南部路易士 安那州及南美洲部分地區也較為盛行。

作為自然宗教信仰,巫毒教也有著自己的教義:現存的天下萬物,都不過是一種表像,背後還有更重要的靈魂力量在活 動。與其他宗教一樣,巫毒教也有個領導之神,這位靈魂世界的首領名為力格巴神,在教徒眼中,他是人與幽靈之間的媒介,而巫師則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而且, 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聯繫的,物質也有自己的靈魂,人們能夠通過巫術往返於物質與靈性世界之間。巫毒教教徒還堅信“自療能力”,這種說法讓療愈儀式佔據其活動 的一半以上。

巫毒教的祭司叫做“恩貢”(houngan)。恩貢多為男性,能夠使用各式各樣的魔法;而女性祭司則叫做“曼柏” (mambo),其魔法技術不及恩貢威力大,但在儀式中兩者會同時出現,他們或是為亡者送葬,或是治療病患。巫毒教教徒管舉辦祭祀儀式的場所叫周柱中庭 (Peristyle),其實就是廟宇或山洞,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設施,在我們看來這種“神殿”不僅十分簡陋,還有幾分詭異。相對應善良之神的便是邪惡, 在巫毒教中,使用邪惡、恐怖咒語的祭司叫做“波哥”(bokor),但恩貢與波哥並非完全對立,因此祭司既是恩貢也是波哥

當然,恩貢在巫毒教的祭祀中法力最大,他可以通曉波哥咒術,在必要的時候也會使用邪惡的方式,被稱為必要之惡,主 要用來防護及不受他人侵犯。也就是說每個恩貢都有各自領導的秘密結社,他們必須有更大的法力對傷害社團成員者進行報復,進而達到保護該結社成員的效果。所 以恩貢才必須使用波哥咒術來保護眾人。恩貢之下還有個稱為“弗恩西”的階級。弗恩西是巫毒教的聖職者,在恩貢的指導下修行。進入第二階段的弗恩西又叫做 “康佐”。康佐是“燃燒鋅質魚鉤”的弗恩西,達到此境界者軀體不畏火燒。自康佐再向上晉升,便是巫毒教的祭司恩貢。

海地巫毒教既屬宗教又具深入影響人民生活之文化力量,常借狂熱的舞蹈、音樂及儀式緬懷非洲遠祖。海地政府遇有國家大典時,也會邀請天主教及巫毒教教士輪流祈禱。

巫毒教有著繁雜的祭拜儀式,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午夜祭祀儀式,一般都是在叢林深處的廟宇中,或是山洞中舉辦。典型 的巫毒教儀式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入會儀式(20世紀50年代之後,天主教停止攻擊巫毒信仰,以打鼓為主的巫毒儀式音樂也開始對外流傳);二是獻祭儀式,教 徒們認為人們可以在打鼓中,透過各種生命體而與神靈接觸,傾訴內心的願望,由此獲得神靈的幫助和關愛。在整個儀式中還有大祭司禱告、念咒和奠酒,除此之 外,人們還要在地上畫些靈符用以祭神,最後將伴隨著鼓聲唱歌、跳舞等。許多海地人都會參加祭禮,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可以得到神靈的保護,反之便會被召喚而 來的邪靈所害。這種令人恐懼的心理因素以及宗教群體的無形壓力,讓巫毒教在海地不僅神秘莫測,而且非常盛行普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