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水滸傳裡的經濟學

點擊上方“公眾號” 可以訂閱哦!

水滸傳

經濟學

前言

俗話說, 王婆賣瓜, 自賣自誇。 可在《水滸傳》裡, 這位大名鼎鼎的王婆賣的並不是瓜, 而是茶——在陽谷縣紫石街上開了一間王婆茶坊, 具體位置就在武大郎家隔壁。

請輸入標題 bcdef

武家兄弟本來與“破落戶財主”出身的西門大官人西門慶素無瓜葛, 正是貪取錢財的王婆在其中做局, 惹出了後面的一系列精彩故事。

南宋的吳自牧在《夢粱錄》中, 對當時茶坊的描述是:四時賣奇茶異湯, 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 或賣鹽豉湯, 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 或縮脾飲暑藥之屬。

王婆的生意似乎不是如此, 聽聽她對西門慶的介紹:“老身不瞞大官人說, 我家賣茶, 叫作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 賣了一個泡茶, 直到如今不發市。 ”

王婆的言語之間固然不免有些誇張, 我們依然可以依稀得出結論, 王婆茶坊的主業至少在三年前就開始悄然轉型, 收入和利潤來源不再是靠賣茶水, 而是從事雜趁。

所謂雜趁, 指的是正業之外的買賣。 王婆茶坊的雜趁是什麼呢?用王婆的原話說是“老身為頭是做媒;又會做牙婆;也會抱腰, 也會收小的;也會說風情, 也會做馬泊六”, 翻譯成現在語言就是從事婚姻介紹、胭脂販賣、買賣經紀等。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經濟學上有個術語叫“鎖眼現象”, 其含義是, 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旦選擇了某種制度, 就會對這種制度產生某種依賴, 並且在一定時期內出現制度自我強化的現象。

僅從短期收益來看, 王婆茶坊迅速在轉型後形成了路徑依賴, 已經不再考慮主業, 而是在副業也就是雜趁方面越做越精, 取得了不錯的回報——“專靠一些雜趁養口”。

在潘金蓮失手將支撐窗戶的叉竿砸到西門慶的第二天一早, “鎖眼現象”發揮了作用, 看透西門慶心思的王婆決定在“雜趁”業務上幹一大單, “你看我著些甜糖抹在這廝鼻子上, 只叫他舔不著。 那廝會討縣裡人便宜, 且教他來老娘手裡納些敗缺!”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西門慶果然應約, 他“去身邊摸出一兩來銀子遞與王婆”, 說道:“乾娘, 權收了做茶錢。 ”此刻, 西門慶已經在王婆店裡至少喝了三次茶, 第一次是梅湯, 第二次是和合湯, 前兩次都是賒帳, 這一兩多銀子是在“濃濃的點兩盞薑茶”後付的, 婆子卻笑道:“何消得許多?”可見, 這一兩銀子其實價值不菲。

這一單生意的第二筆收入是, 西門慶派人送給王婆的“綾繡絹緞並十兩清水好銀還有五兩碎銀”。

第三筆收入是, 西門慶給王婆“一發撒在你處”的五兩碎銀子。 在撮合成了西門慶與潘金蓮之後, 西門慶說:“我到家便取一錠銀送來與你。 ”一錠銀指一大塊整銀, 是與碎銀相對而言, 重量在幾兩到幾十兩不等。 考慮到西門慶此前在此事上出手闊綽,

一錠銀至少也得有20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