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都市禪林,在繁華中修行

立在塵囂中, 總有一處歲月靜好讓你相信“世界始終是你的河流”。

城市, 從太陽升起之時開始“墮落”, 躋躋的人流, 蹌蹌的眾生, 萬千潮流, 湧向繁華喧囂的都市, 如蟻仰望著那聳入雲霄的建築, 匍匐在鋼筋混凝土堆積起的城市。

幾處紅牆, 在葳蕤草木的掩映下若隱若現, 幾許鐘聲, 在晨光乍現中隱約響起, 與其說這些禪院與這喧囂都市格格不入, 不如說其遺世而獨立。

走訪禪院的過程中, 遇一外地朝聖者, 閒談中, 她說:“成都人有福, 這麼多的禪院可修。 ”成都的禪院, 要麼隱在高樓群中, 要麼隱在人心裡, 走近它, 看見它, 感受它, 才驚覺:“噢, 好一處歲月靜好”。

鐵像寺

“我們都是免費做功德的, 十多年前就來了。 ”

清晨四五點, 當昏黃的路燈照得樹葉一臉黃的時候, 路過鐵像寺, 便能聽見寺內尼眾的誦經聲了。

鐵像寺位於成都高新區南郊, 鐵像寺水街上。 寺門口賣蠟燭的婆婆說, 明代時, 這裡挖出鐵鑄的釋迦牟尼佛像, 修了這座寺廟來供奉佛, 所以, 叫鐵像寺。

她說, 這裡一共有8位和她一樣到寺裡免費做功德的人, 自己十多年前就來了, 之前生病癱瘓, 來這兒後竟好了。 婆婆說起這話, 眼裡閃著光。 她相信是佛的力量, 我們相信, 是精神的力量, 是善的力量。 寺裡有二十多位阿尼, 每天早上4點就開始誦經了。 一到初一、十五, 便有很多來聽她們講經的人。 鐵像寺在四十年代, 由愛國高僧能海上師進藏學法後開創為漢族地區(簡稱漢地)七個金剛道場之中唯一的尼眾道場, 因此, “這裡是修道禪院, 阿尼們不會隨便進出。 ”

鐵佛寺

恰巧, 恰緣。

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福錦路的鐵佛寺在際遇上與鐵像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得名於鐵鑄佛像。

鐵佛寺原為永興庵,始建於南宋,元末毀於兵災。明萬曆年間修復時有鑄鐵佛一尊供於正殿,因此更名為鐵佛庵。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2007年,經成都市宗教局批准,更名為鐵佛寺。據說,鐵佛寺所在的那條街,曾以寺為名,叫“鐵佛寺街”,巧的是,高新區的鐵像寺所在的街道也是以寺而名:“鐵像寺水街”。

鐵像寺水街

如果說鐵像寺是靜婉的,那麼用“清幽”來形容鐵佛寺再合適不過了。踏進寺門,便能見到沾滿燭淚的鐵燭臺。信步院內,步之所至,處處散發地是有著700年歷史的古老寺院的氣息。寺院內到處有綠植,聽院中阿尼所講,都是她們自發種的。

大慈寺

“你們是來遊玩的嗎?”

“不,我們是來朝聖的。”

位於成都市中心的大慈寺,儘管四處高樓林立,也擋不住它的芳華。畢竟,它太有名了。

唐朝高僧玄奘當年便是在這兒受戒並坐夏學律。玄奘在成都一待就是四五年,常在大慈寺講經,為當時蜀人所敬仰。大慈寺在唐宋極盛時,佔有成都東城之小半,是當時成都的遊覽名區,每逢廟會更加熱鬧。大慈寺歷經興廢,多次毀於兵火。現存諸殿為清順治至同治年間陸續重建。唐、宋之際,寺以壁畫著稱,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也是當時蜀中規模最大的佛寺。

如今,到此朝聖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時髦的年輕人,舉著相機,在種滿蓮的院子裡按下快門;善男信女們走到殿前便雙手合十,雙膝跪地,虔誠祈福;遠方來的朝聖者遇寺中師傅講經,便停下腳步,貫注精神,一心聆聽佛音了。

大慈寺慈善會為貧困戶送年貨,每天節省3角錢,一年就有120元。把這些錢用在公益事業上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文殊院

一切皆緣

同樣位於市區中心地帶的文殊院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始建于隋大業年間。蜀王楊秀以“聖尼”名,定名信相寺。會昌五年,唐武宗滅佛,寺毀。宣宗即位修復,曆800餘年與世並存。清順治元年全毀。清康熙二十年重建,改名文殊院。康熙帝墨蹟至今仍存院內。

踏入文殊院的“地界”,你總能看見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懷著不同的目的紛至遝來。有的為家人祈福,有的只為一睹名寺風采,有的只是為寺廟外的一碗甜水面。進入廟內,總能聽見鴿聲汩汩,其實,不止文殊院,幾乎每一座寺廟裡都有鴿子的蹤跡,只是文殊院甚多。對此不解,問院中修行者:“廟中為何養鴿?”師傅答:“沒有哪家寺院會刻意養鴿子,它們來到這兒,一切皆緣”。

愛道堂

如果你知道和平電影院,那你很難不知道愛道堂

毗鄰文殊院的是愛道堂,在文殊院燒完香,吃完甜水面,轉幾個街角,便是愛道堂了。如果你去過和平電影院,那你或許也知道愛道堂,因為它就藏在和平電影院的背後,透過那些窗戶,你還能看見翹著的屋頂角。

愛道堂古稱圓覺庵,始建于明代古北宮渠之通順橋畔,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古圓覺庵改名為十方愛道念佛堂(簡稱愛道堂)。“愛道”乃人名,此人正是釋迦牟尼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經》裡說:“佛生七日,生母摩耶夫人逝,姨母大愛道替姐撫育。佛成道後,允許姨母大愛道率五百宮眷出家修行……”。

從此,佛教僧團中有了第一個女性修行的團體,大愛道成了女性修行者依止的比丘尼師,於是,女性的慈愛、悲憫、善良、柔和,圓融於無上菩提中,演繹和弘揚佛法的平等、仁慈、無我、無嗔。

愛道堂就取其意而為名。

昭覺寺

“天府樹王”所在之地

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的昭覺寺,位於成都市成華區,緊鄰成都動物園。在漢朝是眉州司馬董常的故宅,在唐貞觀年間改為佛刹,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于寺,複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重修。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清代康熙皇帝曾題五律詩描述昭覺寺是“入門不見寺,十裡聽松風”。

寺中有五人難合抱之大樹,枝繁葉茂,足以蔭蔽一佛堂。這樹被稱為“天府樹王”尤其神奇的是,一個不算小的石碑被長年累月生長的樹包裹在內,已然看不見,樹碑合而為一,可稱奇跡。院中老者說碑就在這樹的中間,他小時還可看到那碑的側面。此乃傳說中的“樹包碑”。印契了該寺(明代)道魁祖師之預偈:“樹包碑,簷瓢飛,柱頭落地祖師歸”。

清定上師回昭覺,懸空之柱頭落地,簷瓢早已不翼而飛,菩提樹飛速猛長,將石碑包得絲毫不現,故世人稱清定上師為道魁祖師再來。

縱觀這些都市古刹,

多在古代毀於兵火,

然總有因緣將其修繕,

存留至今,香火不斷,

成為塵囂中的一處歲月靜好。

此可謂致死而後生,

誰解其中緣由,

問佛,

大概也只答:“一切皆緣”吧。

漫步都市禪林,

或想庭前寒冷清秋為誰消瘦,

或問月下誰的身影為誰投,

為何酒入喉卻解不了愁,

為何眾生漂泊如江水難停留。

此中有禪意,

欲說還休。

往期回顧

尋城記|不必問路,讓“粽子婆婆”手中的清香帶你回到馬鞍東路

尋城記|襪子和郵局,暑襪街的凡俗生活史

尋城記|奎星樓,寬窄巷旁邊最解饞的街

尋城記|你一定沒去過的寬窄巷

尋城記|小通巷,太文藝,容易被風吹走

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福錦路的鐵佛寺在際遇上與鐵像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得名於鐵鑄佛像。

鐵佛寺原為永興庵,始建於南宋,元末毀於兵災。明萬曆年間修復時有鑄鐵佛一尊供於正殿,因此更名為鐵佛庵。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2007年,經成都市宗教局批准,更名為鐵佛寺。據說,鐵佛寺所在的那條街,曾以寺為名,叫“鐵佛寺街”,巧的是,高新區的鐵像寺所在的街道也是以寺而名:“鐵像寺水街”。

鐵像寺水街

如果說鐵像寺是靜婉的,那麼用“清幽”來形容鐵佛寺再合適不過了。踏進寺門,便能見到沾滿燭淚的鐵燭臺。信步院內,步之所至,處處散發地是有著700年歷史的古老寺院的氣息。寺院內到處有綠植,聽院中阿尼所講,都是她們自發種的。

大慈寺

“你們是來遊玩的嗎?”

“不,我們是來朝聖的。”

位於成都市中心的大慈寺,儘管四處高樓林立,也擋不住它的芳華。畢竟,它太有名了。

唐朝高僧玄奘當年便是在這兒受戒並坐夏學律。玄奘在成都一待就是四五年,常在大慈寺講經,為當時蜀人所敬仰。大慈寺在唐宋極盛時,佔有成都東城之小半,是當時成都的遊覽名區,每逢廟會更加熱鬧。大慈寺歷經興廢,多次毀於兵火。現存諸殿為清順治至同治年間陸續重建。唐、宋之際,寺以壁畫著稱,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也是當時蜀中規模最大的佛寺。

如今,到此朝聖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時髦的年輕人,舉著相機,在種滿蓮的院子裡按下快門;善男信女們走到殿前便雙手合十,雙膝跪地,虔誠祈福;遠方來的朝聖者遇寺中師傅講經,便停下腳步,貫注精神,一心聆聽佛音了。

大慈寺慈善會為貧困戶送年貨,每天節省3角錢,一年就有120元。把這些錢用在公益事業上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文殊院

一切皆緣

同樣位於市區中心地帶的文殊院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始建于隋大業年間。蜀王楊秀以“聖尼”名,定名信相寺。會昌五年,唐武宗滅佛,寺毀。宣宗即位修復,曆800餘年與世並存。清順治元年全毀。清康熙二十年重建,改名文殊院。康熙帝墨蹟至今仍存院內。

踏入文殊院的“地界”,你總能看見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懷著不同的目的紛至遝來。有的為家人祈福,有的只為一睹名寺風采,有的只是為寺廟外的一碗甜水面。進入廟內,總能聽見鴿聲汩汩,其實,不止文殊院,幾乎每一座寺廟裡都有鴿子的蹤跡,只是文殊院甚多。對此不解,問院中修行者:“廟中為何養鴿?”師傅答:“沒有哪家寺院會刻意養鴿子,它們來到這兒,一切皆緣”。

愛道堂

如果你知道和平電影院,那你很難不知道愛道堂

毗鄰文殊院的是愛道堂,在文殊院燒完香,吃完甜水面,轉幾個街角,便是愛道堂了。如果你去過和平電影院,那你或許也知道愛道堂,因為它就藏在和平電影院的背後,透過那些窗戶,你還能看見翹著的屋頂角。

愛道堂古稱圓覺庵,始建于明代古北宮渠之通順橋畔,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古圓覺庵改名為十方愛道念佛堂(簡稱愛道堂)。“愛道”乃人名,此人正是釋迦牟尼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經》裡說:“佛生七日,生母摩耶夫人逝,姨母大愛道替姐撫育。佛成道後,允許姨母大愛道率五百宮眷出家修行……”。

從此,佛教僧團中有了第一個女性修行的團體,大愛道成了女性修行者依止的比丘尼師,於是,女性的慈愛、悲憫、善良、柔和,圓融於無上菩提中,演繹和弘揚佛法的平等、仁慈、無我、無嗔。

愛道堂就取其意而為名。

昭覺寺

“天府樹王”所在之地

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的昭覺寺,位於成都市成華區,緊鄰成都動物園。在漢朝是眉州司馬董常的故宅,在唐貞觀年間改為佛刹,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于寺,複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重修。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清代康熙皇帝曾題五律詩描述昭覺寺是“入門不見寺,十裡聽松風”。

寺中有五人難合抱之大樹,枝繁葉茂,足以蔭蔽一佛堂。這樹被稱為“天府樹王”尤其神奇的是,一個不算小的石碑被長年累月生長的樹包裹在內,已然看不見,樹碑合而為一,可稱奇跡。院中老者說碑就在這樹的中間,他小時還可看到那碑的側面。此乃傳說中的“樹包碑”。印契了該寺(明代)道魁祖師之預偈:“樹包碑,簷瓢飛,柱頭落地祖師歸”。

清定上師回昭覺,懸空之柱頭落地,簷瓢早已不翼而飛,菩提樹飛速猛長,將石碑包得絲毫不現,故世人稱清定上師為道魁祖師再來。

縱觀這些都市古刹,

多在古代毀於兵火,

然總有因緣將其修繕,

存留至今,香火不斷,

成為塵囂中的一處歲月靜好。

此可謂致死而後生,

誰解其中緣由,

問佛,

大概也只答:“一切皆緣”吧。

漫步都市禪林,

或想庭前寒冷清秋為誰消瘦,

或問月下誰的身影為誰投,

為何酒入喉卻解不了愁,

為何眾生漂泊如江水難停留。

此中有禪意,

欲說還休。

往期回顧

尋城記|不必問路,讓“粽子婆婆”手中的清香帶你回到馬鞍東路

尋城記|襪子和郵局,暑襪街的凡俗生活史

尋城記|奎星樓,寬窄巷旁邊最解饞的街

尋城記|你一定沒去過的寬窄巷

尋城記|小通巷,太文藝,容易被風吹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