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聞被子角、小枕頭、布娃娃……孩子的“戀物”紮了多少媽媽的心!

5歲的童童對他的玩具毛毛蟲情有獨鍾, 這毛毛蟲軟軟的, , 自從他一歲左右就跟他形影不離。 儘管他有很多的玩具, 但他一點都不喜歡, 每天必須要緊緊抱著玩具睡覺, 即使睡著了也會死死的抱住。 父母極盡“哄勸利誘”之事, 想他丟掉已經破舊的玩具, 每次都遭到他平明的反對……

不僅是玩具, 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到, 有的孩子對小時候的被子也會很“迷戀”, 不蓋著那床被子根本不睡覺, 有的小朋友是對手帕、甚至是一個石頭……

很多親子節目中, 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還記得幾年前《爸爸去哪兒》中的Kimi嗎……

當Kimi心愛的小黃被帶走時, 他哭得傷心欲絕, 爸爸安慰了好一會才平復情緒。

還有節目《超人媽媽》裡的餃子, 從小就和狗狗安撫奶嘴在一起, 當奶奶想強行拿走時突然情緒失控, 直接大哭大鬧。

那麼,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對物品有那麼深的依戀呢?這樣的依戀對孩子有害嗎?如果希望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 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

孩子“戀物”是缺乏安全感

其實, 在孩子眼中, 這些玩具汽車、玩具娃娃、被子等不僅僅是物品這麼簡單, 他們被孩子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他們背後往往潛藏著孩子更多的心裡需求。

孩子當時依戀的, 有可能並非物品本身, 在孩子的感官體驗中, 它將自己依戀的東西幻化成一個"人", 而孩子對人有依戀是正常的,

這是他愛的渴求。 這些物品曾在媽媽沒陪伴身邊時給了他安全感, 讓他放鬆、平靜, 孩子渴求這樣的一種安全、溫暖的環境, 是正常的。

當你的孩子突然對一件物品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甚至須臾不可分離, 這個時候父母應注意兩個方面:要把對孩子“戀物”的煩惱轉化為生活的樂趣, 並以此為親近瞭解孩子習性的契機, 讓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尋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戀物”會持續多久?

也許有的父母就會問,孩子“戀物”會持續多久呢?

對於孩子戀物,是孩子心理發育的自然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和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大多數孩子慢慢就不再依戀這些代替性的物品。

大多數的孩子會在上了幼稚園之後,有了更豐富的生活時,就會放棄依戀物。還有的孩子會持續到上小學左右……

理解孩子對物品的依戀性

其實面對這個問題時一定要放輕鬆,嘗試理解孩子,不要把孩子這種行為和心理問題等同起來,孩子眷戀與他朝夕相處的物品或者是心愛的物件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由於某些孩子個性敏感,或是有的看護人對孩子合理需求表現的過度不敏感,孩子戀物的情況就會更為明顯一些。

一般來說,只要孩子對於物品的依戀程度沒有影響到生活作息,那麼父母就不需要太過擔心,除非孩子的依戀行為已經到達了極端狀態,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視了。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戀物”的源頭,是安全感的缺失。

所以當孩子突然對一件物品產生很濃厚的興趣,甚至片刻不離,那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了。

那應該具體怎麼做呢?

1、避免強制性戒除

有的父母會擔心這些物品讓孩子永遠不夠man,看起來就像是還沒有斷奶。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對於孩子特別依賴的玩具,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對其重視,可以試著一起給玩具消毒、更換新的外罩等。既不要放任自流讓允許孩子永遠和玩具"溺"在一起,也不要強硬地把玩具拿走,直接拿走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東西,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恐懼中,形成一些難以糾正的異常習慣。

2、平時要多擁抱孩子

擁抱不是獎賞,而應該是日常的、無條件的、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擁抱他。經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保險帶”。

3、為孩子多準備幾個“遷移載體”

依戀物屬於單一專注的物品,若爸媽幫寶寶多準備一些可替代的物品,從小就讓寶寶輪流使用,當然也就較不易養成寶寶戀物的癖好啦!

4、給寶寶有品質的陪伴

寶寶依戀物的存在,歸根究底代表的是父母的關愛及安全感,也代表是一種需要更多爸媽關愛的訊號,故幫寶寶把對物的依戀,再轉為人,那就要靠父母多陪伴孩子,並且是有品質的陪伴,不在於陪伴的量,而是重在於陪伴的質。

5、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鋼筋水泥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人們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們了!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有愛大聲說出來

父母切記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讚美,“你做得真好”、“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愛你”,這些話語傳遞的是:我在乎你,你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和無比堅實的安全感。

父母發自內心對孩子的愛,才是根治孩子“戀物行為”的特效藥。

“戀物”會持續多久?

也許有的父母就會問,孩子“戀物”會持續多久呢?

對於孩子戀物,是孩子心理發育的自然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和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大多數孩子慢慢就不再依戀這些代替性的物品。

大多數的孩子會在上了幼稚園之後,有了更豐富的生活時,就會放棄依戀物。還有的孩子會持續到上小學左右……

理解孩子對物品的依戀性

其實面對這個問題時一定要放輕鬆,嘗試理解孩子,不要把孩子這種行為和心理問題等同起來,孩子眷戀與他朝夕相處的物品或者是心愛的物件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由於某些孩子個性敏感,或是有的看護人對孩子合理需求表現的過度不敏感,孩子戀物的情況就會更為明顯一些。

一般來說,只要孩子對於物品的依戀程度沒有影響到生活作息,那麼父母就不需要太過擔心,除非孩子的依戀行為已經到達了極端狀態,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視了。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戀物”的源頭,是安全感的缺失。

所以當孩子突然對一件物品產生很濃厚的興趣,甚至片刻不離,那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了。

那應該具體怎麼做呢?

1、避免強制性戒除

有的父母會擔心這些物品讓孩子永遠不夠man,看起來就像是還沒有斷奶。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對於孩子特別依賴的玩具,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對其重視,可以試著一起給玩具消毒、更換新的外罩等。既不要放任自流讓允許孩子永遠和玩具"溺"在一起,也不要強硬地把玩具拿走,直接拿走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東西,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恐懼中,形成一些難以糾正的異常習慣。

2、平時要多擁抱孩子

擁抱不是獎賞,而應該是日常的、無條件的、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擁抱他。經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保險帶”。

3、為孩子多準備幾個“遷移載體”

依戀物屬於單一專注的物品,若爸媽幫寶寶多準備一些可替代的物品,從小就讓寶寶輪流使用,當然也就較不易養成寶寶戀物的癖好啦!

4、給寶寶有品質的陪伴

寶寶依戀物的存在,歸根究底代表的是父母的關愛及安全感,也代表是一種需要更多爸媽關愛的訊號,故幫寶寶把對物的依戀,再轉為人,那就要靠父母多陪伴孩子,並且是有品質的陪伴,不在於陪伴的量,而是重在於陪伴的質。

5、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鋼筋水泥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人們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們了!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有愛大聲說出來

父母切記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讚美,“你做得真好”、“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愛你”,這些話語傳遞的是:我在乎你,你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和無比堅實的安全感。

父母發自內心對孩子的愛,才是根治孩子“戀物行為”的特效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