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古代打仗都先攻打城池,這個原因很重要?

每每看到古裝電視劇打仗的情節的時候, 就常常會看到一位將軍帶兵攻打一座城池,久攻不下。 然後一整個部隊都在這個城池下耗著, 想盡一切辦法攻城。 那麼為什麼一個部隊這麼執著攻打一座城池, 而不從旁邊繞過去呢?

古代打仗, 主力軍隊不會傾巢而出, 特別是步兵, 不是像上面那種在廣場上集結幾萬人之後, 排著方隊, 浩浩蕩蕩一起出發。 而是分階段的一波、一波的出發。 各地的後續援軍也是從四面八方奔襲到集結地, 合流後, 再一波一波的出發。 只有騎兵可以迅速集結, 成建制的快速奔襲, 但是騎兵培養和運維的成本太他媽高了, 國家養不起那麼多的騎兵。 (通常來說養一名騎兵需要十多20年的馬術訓練, 兩匹以上配備馬匹, 為了培養戰馬的等還要餵養精飼料再加上武器。 還要專人打理。 戰時出征還要攜帶大量戰馬的口糧, 糧食做的馬糧。

馬光吃草是養不成戰馬的。 基本上來說古時後一匹戰馬一年的支出應該等於5個以上平民的一年支出。 所以古時候只有遊牧民族才養得起騎兵, 從小學騎馬, 戰時搶掠維持,訓、養、兩方面都在生活中就搞定。 就這樣養的基本都是輕騎兵。 )

而步兵就需要給養,

這個時候城池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城池都是修建在咽喉要道之上, 修建之時就充分考慮到周邊的交通情況, 往往避無可避, 繞不可去, 比如山海關, 雁門關、劍閣, 這些地方根本繞不過去。 尤其是在交通完全靠走的古代, 原始森林、沼澤密佈, 更是難以實現戰略迂回, 有些根本就繞不過去。

其次, 城池是死的, 可城裡的人卻是活的。 敵攻我守, 敵退我追。 在轉移中的部隊最為薄弱, 你要繞的地方往往交通條件更為惡劣, 據險設伏, 可是不耍的, 搞不好會全軍覆滅。 第三, 兩點之間, 直線最近。 重要的城池往往設在你戰略目標最近的點上, 比如山海關, 從東北進入中原, 佔據了山海關就打開了北京的大門, 雖然攻擊難度大,

可是一旦成功戰果也大, 如果從山西繞行, 路遠關多, 難度更大。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 馳車千駟, 革車千乘, 帶甲十萬, 千里饋糧, 則內外之費, 賓客之用, 膠漆之財, 車甲之奉, 日費千金, 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行軍作戰, 必須要保證糧食的補給, 而原因就在於上至將軍下至士兵, 沒有一個不是人, 是人就要吃東西來填飽肚子, 只有這樣軍隊才有極高的戰鬥力,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以少勝多的戰役的轉捩點就是劫對方糧草, 使得對方的士兵挨餓, 然後喪失戰鬥力, 所以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的意思就是說糧草的補給至關重要, 沒有糧草的士兵, 走不了多遠。 而城池就意味著有糧倉, 攻下城池, 就能得到糧食, 給軍隊得到補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