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耳朵痛,一定是中耳炎嗎?

說起中耳炎, 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 耳鼻喉科急診不乏深夜因為耳朵痛帶著孩子來就診的家長。 耳朵痛, 難道就是中耳炎嗎?作為耳鼻喉科醫生, 希望用這篇文章為家長解解惑, 避免常見的錯誤認知。

中耳炎可簡單分為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

以突發耳痛為主要症狀的往往是指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48小時內突然發作的中耳黏膜的急性炎性疾病, 多為細菌感染引起。 起病迅速, 孩子會突發耳痛, 可伴有耳流液、發熱、易激惹等症狀。 1歲以內的小嬰兒不會語言表達, 可能表現為用力撕扯自己的耳朵。 此時, 觸碰孩子的耳朵會出現明顯的回避, 並伴有煩躁、哭鬧等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 除了耳流液之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往往也會有相同的表現。

急性中耳炎的診斷需具備以下幾個標準:

◈ 迅速發生的病史;

◈ 中耳滲液;

◈ 中耳感染的症狀和體征。

因此, 診斷急性中耳炎, 我們必須對中耳進行仔細的檢查。 通過電耳鏡觀察鼓膜, 如鼓膜飽滿或膨隆、鼓膜活動度降低且充血發紅, 可提示中耳滲液和感染。 嚴重的化膿性中耳炎可出現鼓膜穿孔, 進而出現搏動性流膿。 運用鼓氣耳鏡, 我們可以有效判斷中耳滲出;如果無法肯定, 可以通過聲導抗檢測進一步明確。

誤區一:耳朵痛就是急性中耳炎

當然不是。 發生在耳部的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耳痛。 對於孩子, 我們需要重視和鑒別的是以下幾種疾病:

1.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指未伴有急性耳部感染症狀的中耳持續積液。 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 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礙, 導致急性中耳負壓或積液產生耳痛。

耳痛呈輕度、間歇性, 往往在呼吸道病情控制後得到自發緩解。 需要注意的是, 約40%-50%的分泌性中耳炎孩子不會有明顯的不適, 如果出現耳悶脹感、聽力下降的主訴, 或者家長觀察到孩子喜抓耳、對聲音反應差、使用音響設備需提高音量時, 應警惕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2. 大皰性鼓膜炎。 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特點是鼓膜上會形成明顯的大皰, 可呈紅色或紫紅色, 常常發生於流感之後。 大皰性鼓膜炎引起的耳痛往往非常劇烈難忍, 但在大皰破裂皰液流出後可得到明顯緩解。 這種疾病可以自愈, 以緩解疼痛等對症治療為主。

3. 耵聹栓塞。 有些孩子耵聹腺分泌旺盛, 分泌油性耵聹, 不易脫出堵塞外耳道,

在游泳、耳道進水後耵聹膨脹導致脹痛。

4. 外耳道異物。

生物性異物:尤其是夏季蚊蟲繁衍, 家中沒有蚊帳防護等措施時, 夜間可能會出現小飛蟲鑽入外耳道引起劇痛的情況;

非生物性異物:孩子好奇的天性會喜歡將各種小物品塞進耳朵, 如小圓珠、小石子, 或黃豆、綠豆等食物, 久之會引起接觸性炎症, 尤其潮濕環境下植物會腫脹腐爛, 導致外耳道的劇痛。

誤區二:急性中耳炎一定要用抗生素

很多家長對於抗生素是“談虎色變”, 但又擔心不用抗生素會耽誤病情。 抗生素當然要用, 但要有指征、規範地使用。 尤其要避免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因為表現出鼓膜充血, 被武斷誤診為急性中耳炎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的情況。 因此對於症狀的全面瞭解、詳細的客觀檢查和鑒別診斷非常重要。

如果確診急性中耳炎, 我們同樣可以採用“觀察策略”。 如果是輕度、初發的急性中耳炎, 沒有高危因素, 有條件密切隨訪的孩子, 可以密切觀察48-72小時, 同時給予鎮痛、退熱等對症治療。 如果48-72小時後症狀無明顯改善或出現惡化時, 立即使用抗生素。 如果病情嚴重(中到重度的耳痛, 鼓膜穿孔流膿、發熱超過39°C等)、伴有高危因素(唇齶裂等解剖異常、Down綜合征、免疫缺陷、人工耳蝸植入等)、再次復發或者隨訪困難的孩子, 需考慮立即使用抗生素。

誤區三:急性中耳炎一定要用滴耳液

口服抗生素“副作用”大,是不是局部使用更安全呢?其實,對於未穿孔的急性中耳炎,抗生素滴耳液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我們的中耳由鼓膜保護,局部滴耳是無法完全滲透進中耳腔的。對於已穿孔的情況,我們可使用無耳毒性的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當膿液減少、炎症消退後,可採用硼酸等油性或酒精製劑滴耳。對於口服或者局部抗生素的使用同樣需要謹慎,尤其是有耳聾家族史的孩子,避免一藥致聾的悲劇發生,請一定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誤區四:耳朵進水一定會發炎

很多家長都會將孩子的耳朵痛歸咎於耳朵進水或者游泳所導致,因此頻繁地為孩子清潔耳朵。實際上我們正常人完整的鼓膜和外耳道是具有保護作用的,少量的水均可自發排除,不會對中耳造成影響。然而頻發的挖耳和清潔反而會破壞外耳道正常的微環境或造成刺激性炎症,導致“發炎”,所以強烈建議家長不要為孩子清潔耳朵。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乾淨的水中游泳或者跳水,病菌可能進入鼻腔或鼻咽部,如果伴有不正確的擤鼻或咽鼓管功能障礙,很可能會進入中耳;嬰幼兒的餵養姿勢不當,如長期仰臥式哺乳,亦可造成乳汁經咽鼓管反流進入中耳,進一步導致中耳炎。

因為年幼的寶寶不善表達,如果出現聽力下降可能會導致不可逆的聽力損失,同時影響言語功能發育。所以,需要做好新生兒聽力篩查,即使複篩通過,也應重視和隨訪。

美國聽力學會建議對幼兒和學齡兒童進行聽力篩查。對於早產兒、先天性免疫缺陷、反復發作耳病以及有耳病家族史的孩子,更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聽力水準,定期體檢和篩查聽力。因此,我們呼籲家長重視兒童的聽力保健,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誤區三:急性中耳炎一定要用滴耳液

口服抗生素“副作用”大,是不是局部使用更安全呢?其實,對於未穿孔的急性中耳炎,抗生素滴耳液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我們的中耳由鼓膜保護,局部滴耳是無法完全滲透進中耳腔的。對於已穿孔的情況,我們可使用無耳毒性的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當膿液減少、炎症消退後,可採用硼酸等油性或酒精製劑滴耳。對於口服或者局部抗生素的使用同樣需要謹慎,尤其是有耳聾家族史的孩子,避免一藥致聾的悲劇發生,請一定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誤區四:耳朵進水一定會發炎

很多家長都會將孩子的耳朵痛歸咎於耳朵進水或者游泳所導致,因此頻繁地為孩子清潔耳朵。實際上我們正常人完整的鼓膜和外耳道是具有保護作用的,少量的水均可自發排除,不會對中耳造成影響。然而頻發的挖耳和清潔反而會破壞外耳道正常的微環境或造成刺激性炎症,導致“發炎”,所以強烈建議家長不要為孩子清潔耳朵。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乾淨的水中游泳或者跳水,病菌可能進入鼻腔或鼻咽部,如果伴有不正確的擤鼻或咽鼓管功能障礙,很可能會進入中耳;嬰幼兒的餵養姿勢不當,如長期仰臥式哺乳,亦可造成乳汁經咽鼓管反流進入中耳,進一步導致中耳炎。

因為年幼的寶寶不善表達,如果出現聽力下降可能會導致不可逆的聽力損失,同時影響言語功能發育。所以,需要做好新生兒聽力篩查,即使複篩通過,也應重視和隨訪。

美國聽力學會建議對幼兒和學齡兒童進行聽力篩查。對於早產兒、先天性免疫缺陷、反復發作耳病以及有耳病家族史的孩子,更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聽力水準,定期體檢和篩查聽力。因此,我們呼籲家長重視兒童的聽力保健,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