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中國媽媽為什麼有怨氣?婆婆越位、丈夫缺位、自己錯位!

媽媽做自己有一個重要前提:婆婆正位, 丈夫歸位。

一、為什麼中國媽媽滿腹怒氣和怨氣?

中國媽媽常常充滿怒氣和怨氣。

某相親節目上來過的外國男嘉賓, 不止一位提到:“聽說中國女人脾氣比較大……”

很多中國媽媽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

有一個媽媽說, 她社區裡有許多外國媽媽, 生娃一生就是一窩, 出來散步時, 大的牽著小的, 小的推著更小的。

可是, 她們臉上並無中國媽媽那種心力交瘁、苦大仇深, 無論身旁有多少孩子, 都是一臉的歲月靜好。

我有一個教育行業的朋友, 專門開發了一門叫《21天戒吼》的課程,

報名很火爆, 效果卻寥寥。

媽媽們可以為孩子去死, 卻改變不了發脾氣。

每當孩子三病兩痛, 媽媽都會心疼不已, 恨不得替孩子生病甚至去死。

媽媽們會告訴自己, 等他病好了決不再朝他吼叫, 不再要求他那麼多, 只要他健健康康就行。

然而, 等孩子病一好, 事一多, 這些決心立馬拋到九霄雲外。

該生氣繼續生氣, 該吼叫照樣吼叫, 為什麼中國媽媽滿腹怒氣和怨氣?

原因有三:婆婆越位, 丈夫缺位, 自己錯位。

二、原因一:婆婆越位

前一陣子, 同學聚會。

一個閨蜜抱怨, 原本溫馨和諧的小家庭, 自從婆婆進駐後, 逐漸變得雞飛狗跳, 一地雞毛。

一會嫌我不做飯, 一會嫌我沒拖地, 卻把水果削好端到她躺在沙發玩王者榮耀的兒子手邊;

我帶女兒去英語培訓機構試聽兩節課, 她強烈反對, 說孩子這麼小, 你就害她去吧, blabla, 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

趁商場做活動買了幾件衣服, 她又說你衣櫃裡好多衣服都沒見你穿……各種橫挑鼻子豎挑眼。

我把不爽說給老公聽, 他卻說我小肚雞腸, 抓著細節不放, 甚至指責我對婆婆的態度和對我媽完全不一樣。

我這麼樂觀豁達的小公舉, 活生生被逼成了河東獅。

這番話引起了女同學們的強烈共鳴, 同學聚會瞬間變成了吐槽婆婆大會, 另一個女同學說:

我老公有戀母情節, 我婆婆有戀子情結, 感覺他們才是夫妻, 我在我家像個做客滴。

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只是那笑聲中, 有說不盡的心酸和無奈。

從人類學的角度看, 一個大家庭是由多個子系統組成的。

幸福的家庭, 核心通常是丈夫和妻子, 次級是子女, 再次是雙方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

家庭不睦的最常見原因, 就是婆婆越位。

沒有界限感的婆婆, 巨嬰癌細胞擴散的丈夫, 一個家庭只要有這兩種人, 必然一團漿糊。

我相信每一個婆婆的每一次越位都沒有惡意, 都是為了兒孫好。

只是這社會變化太快, 她們實在跟不上。

媳婦們秉持的是互聯網時代的三觀, 婆婆們很多卻停留在農業時代。

婆媳之間的人生觀念、生活習慣、教育方式存在巨大鴻溝, 意見分歧成為常態。

這時候, 丈夫如果不是雙面膠, 而是攪屎棍, 那本就烏雲陣陣的家庭必將狂風大作、電閃雷鳴。

三、原因二:丈夫缺位

與婆婆越位形成鮮明對比的,

是丈夫缺位。

有一類男人在老婆面前當起了“隱帝”, 動不動就“嫌”妻“涼”母玩消失。

不管是應酬還是娛樂, 或者跟三五朋友喝酒打牌, 反正隔三差五總有下班不回家的理由。

家, 淪為了旅館。

這種男人, 跟朋友談笑風生、殷勤熱情, 跟老婆卻無言以對、冷若冰霜。

有點矛盾就變臉, 出現問題就逃避, 顧左右而言他, 不接電話, 資訊也不回。

別說卿卿我我, 話都說不了幾句。

好不容易回到家, 一臉冷漠的表情, 一口冰冷的話語, 一副不理不睬的態度。

你好心好意問他問題, 他說“煩”。

在這種男人的冷暴力之下, 很多樂觀開朗的好姑娘, 都快患上抑鬱症。

不合格丈夫, 通常也是不稱職父親。

很多女人當了媽之後, 突然領悟了什麼是父愛如山——山一般就呆在那兒啥也不幹。

很多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是喊累, 除了吃飯就是葛優躺。

幫孩子洗澡的是媽, 輔導孩子功課的是媽, 帶孩子看病的是媽, 媽媽自己生病了, 還要拖著病體給孩子做飯。

媽生媽養, 爹雖生猶死。

有的爸爸在教養孩子方面像個癩蛤蟆, 戳一下, 蹦一下, 不戳不動。

有時被逼狠了, 只好去“陪伴”孩子, 但真正的注意力永遠都在手機上。

明明花了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孩子卻根本沒有體會到高品質陪伴。

還有些爸爸上個班就覺得自己特偉大, 每個月按時交錢就覺得盡到了責任。

老婆不是家務養娃機器, 老公也不是賺錢機器, 一張工資卡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中國媽媽已經走向社會, 而中國爸爸卻沒有回歸家庭。

社會需要媽媽做職場女性,但是家庭需要媽媽做全職太太。

媽媽既要滿足GDP需求,又要完成男人們骨子裡對傳統女性的認知,對女性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艱難時代。

四、原因三:自身錯位

婆婆越位、丈夫缺位的直接後果,就是媽媽自身的錯位。

家庭的不和諧,婚姻的不穩定,使媽媽們對家庭的依賴、對丈夫的依賴減弱了。

此消彼長,於是媽媽便把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是她的命,她的天,她的全部。

但孤軍奮戰的媽媽,不可避免會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

從而不自覺地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

一些媽媽教育孩子分外嚴格,主要精力都用來照顧孩子起居,輔導孩子功課。

孩子一次考試不理想,一點身體不舒服,對她來說都是天大的事。

她們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兒啊,我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潛臺詞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一定不要讓媽媽失望啊,你一定要懂得感恩啊。

期望越大,失望越深。一次小學作文公開課,老師讓學生們用詞彙形容母愛的感覺。

有的說“溫暖”,有的說“踏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不少孩子說“令人窒息”。

關愛太過,就成了束縛。任何一個孩子都受不了父母像個攝像頭一樣時時刻刻盯著自己。

當媽媽的眼裡只有孩子時,緊盯的目光會讓孩子覺得如芒在背。

缺乏人生廣度和厚度的媽媽,所說的話老生常談,所做的事一成不變,跳不出家庭的小圈子,讓孩子覺得無聊乏味。

久而久之,就令孩子生厭,甚至感到“窒息”,母親成為了母親,卻失去了自己。

一個媽媽,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擁有自我意識的“人”,然後才是一位“媽媽”。

找到了自我認同感,才能獲得內心的快樂。

有自己的事業或興趣的媽媽,擁有事業的成就感和自信的光環,積蓄足夠的能量,才能夠抵禦生活的種種暴擊。

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擁有幸福人生,卻很少有人問問自己現在幸福嗎?

臺灣心靈作家黃淑文說:“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給孩子的典範,孩子自然會成長為他們所看見的人。”

媽媽幸福了,孩子就幸福。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五、路在何方

問題在於,媽媽何曾不想瀟灑做自己?

今年母親節前夕,學校給孩子佈置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

很多孩子都能寫出媽媽的工作、性格和長相,可是興趣愛好這一項卻不會寫。

孩子們都不知道媽媽愛好什麼,甚至有個孩子寫:我媽媽的愛好是做家務。

稚嫩的文字,一下戳痛當媽的心。

要知道,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身材火辣、舞姿撩人的女神;

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腹有詩書、文筆優美的文學青年;

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說走就走、足跡遍佈全球的旅遊達人……

可當媽媽以後,就變成了圍繞工作轉、灶台轉和孩子轉的“三圍女人”。

這與其說是媽媽的選擇,不如說是現實的逼迫。

媽媽做自己有一個重要前提:婆婆正位,丈夫歸位。

這個社會對爸爸的要求太低了,好像賺個錢,偶爾陪孩子玩一下,不出軌,不夜不歸宿就是好爸爸。

而媽媽呢?

簡直是全能,今天的中國,對媽媽要求十項全能,對爸爸只是重在摻和。

如果爸爸能把花在酒局、牌局、遊戲、手機上的時間;

用來給媽媽們搭一把手,那麼媽媽們的怒氣和怨氣就能消散一大半。

六、各就各位

讓丈夫歸位,不能只靠妻子的呐喊。

因為妻子的一聲聲呐喊,會被丈夫理解為一次次抱怨。

其結果,只能造成夫妻之間更大的隔閡和仇視。

教育學者孫雲曉有一次打的,司機問他是什麼職業,他答:研究兒童教育的。

沒想到司機一副惋惜的樣子:咳,一個大老爺們,研究什麼兒童呀?那還不是女人的事兒?

如果這個社會看不起奶爸,如果衡量一個男人成不成功,就看他錢多不多、官大不大。

從來不看他夫妻關係是不是融洽,親子關係是不是密切,那麼嘴皮磨破了、喉嚨說幹了,男人也不會回家。

政府和媒體應該多為男人回家鼓與呼。

曾經,日本也像中國一樣,用經濟實力評價男人,“會賺錢的男人才是好爸爸”。

很多日本男人下了班不敢回家,因為下班就回家會被老婆看不起,說明你沒交際、沒本事。

他們會去居酒屋喝幾杯、侃大山,然後醉醺醺地回家,這樣老婆會覺得他很能幹。

今天風氣完全變了,奶爸在日本成為新寵,參與家務的男人備受歡迎。

日本的改變是如何發生的?這緣於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大力宣導。

日本政府洞察到“父教缺失”對下一代和全民族的危害。

鼓勵爸爸參與家庭事務,宣揚“育兒的男人很棒”,“做家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

概而言之,一個幸福的家庭,必須是一個邊界清晰、職責分明的家庭。

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孩子是孩子;

公婆是公婆,各自幹好分內的事,絕不越俎代庖,也不敷衍搪塞。

社會需要媽媽做職場女性,但是家庭需要媽媽做全職太太。

媽媽既要滿足GDP需求,又要完成男人們骨子裡對傳統女性的認知,對女性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艱難時代。

四、原因三:自身錯位

婆婆越位、丈夫缺位的直接後果,就是媽媽自身的錯位。

家庭的不和諧,婚姻的不穩定,使媽媽們對家庭的依賴、對丈夫的依賴減弱了。

此消彼長,於是媽媽便把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是她的命,她的天,她的全部。

但孤軍奮戰的媽媽,不可避免會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

從而不自覺地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

一些媽媽教育孩子分外嚴格,主要精力都用來照顧孩子起居,輔導孩子功課。

孩子一次考試不理想,一點身體不舒服,對她來說都是天大的事。

她們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兒啊,我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潛臺詞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一定不要讓媽媽失望啊,你一定要懂得感恩啊。

期望越大,失望越深。一次小學作文公開課,老師讓學生們用詞彙形容母愛的感覺。

有的說“溫暖”,有的說“踏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不少孩子說“令人窒息”。

關愛太過,就成了束縛。任何一個孩子都受不了父母像個攝像頭一樣時時刻刻盯著自己。

當媽媽的眼裡只有孩子時,緊盯的目光會讓孩子覺得如芒在背。

缺乏人生廣度和厚度的媽媽,所說的話老生常談,所做的事一成不變,跳不出家庭的小圈子,讓孩子覺得無聊乏味。

久而久之,就令孩子生厭,甚至感到“窒息”,母親成為了母親,卻失去了自己。

一個媽媽,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擁有自我意識的“人”,然後才是一位“媽媽”。

找到了自我認同感,才能獲得內心的快樂。

有自己的事業或興趣的媽媽,擁有事業的成就感和自信的光環,積蓄足夠的能量,才能夠抵禦生活的種種暴擊。

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擁有幸福人生,卻很少有人問問自己現在幸福嗎?

臺灣心靈作家黃淑文說:“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給孩子的典範,孩子自然會成長為他們所看見的人。”

媽媽幸福了,孩子就幸福。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五、路在何方

問題在於,媽媽何曾不想瀟灑做自己?

今年母親節前夕,學校給孩子佈置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

很多孩子都能寫出媽媽的工作、性格和長相,可是興趣愛好這一項卻不會寫。

孩子們都不知道媽媽愛好什麼,甚至有個孩子寫:我媽媽的愛好是做家務。

稚嫩的文字,一下戳痛當媽的心。

要知道,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身材火辣、舞姿撩人的女神;

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腹有詩書、文筆優美的文學青年;

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說走就走、足跡遍佈全球的旅遊達人……

可當媽媽以後,就變成了圍繞工作轉、灶台轉和孩子轉的“三圍女人”。

這與其說是媽媽的選擇,不如說是現實的逼迫。

媽媽做自己有一個重要前提:婆婆正位,丈夫歸位。

這個社會對爸爸的要求太低了,好像賺個錢,偶爾陪孩子玩一下,不出軌,不夜不歸宿就是好爸爸。

而媽媽呢?

簡直是全能,今天的中國,對媽媽要求十項全能,對爸爸只是重在摻和。

如果爸爸能把花在酒局、牌局、遊戲、手機上的時間;

用來給媽媽們搭一把手,那麼媽媽們的怒氣和怨氣就能消散一大半。

六、各就各位

讓丈夫歸位,不能只靠妻子的呐喊。

因為妻子的一聲聲呐喊,會被丈夫理解為一次次抱怨。

其結果,只能造成夫妻之間更大的隔閡和仇視。

教育學者孫雲曉有一次打的,司機問他是什麼職業,他答:研究兒童教育的。

沒想到司機一副惋惜的樣子:咳,一個大老爺們,研究什麼兒童呀?那還不是女人的事兒?

如果這個社會看不起奶爸,如果衡量一個男人成不成功,就看他錢多不多、官大不大。

從來不看他夫妻關係是不是融洽,親子關係是不是密切,那麼嘴皮磨破了、喉嚨說幹了,男人也不會回家。

政府和媒體應該多為男人回家鼓與呼。

曾經,日本也像中國一樣,用經濟實力評價男人,“會賺錢的男人才是好爸爸”。

很多日本男人下了班不敢回家,因為下班就回家會被老婆看不起,說明你沒交際、沒本事。

他們會去居酒屋喝幾杯、侃大山,然後醉醺醺地回家,這樣老婆會覺得他很能幹。

今天風氣完全變了,奶爸在日本成為新寵,參與家務的男人備受歡迎。

日本的改變是如何發生的?這緣於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大力宣導。

日本政府洞察到“父教缺失”對下一代和全民族的危害。

鼓勵爸爸參與家庭事務,宣揚“育兒的男人很棒”,“做家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

概而言之,一個幸福的家庭,必須是一個邊界清晰、職責分明的家庭。

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孩子是孩子;

公婆是公婆,各自幹好分內的事,絕不越俎代庖,也不敷衍搪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