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發現代縣不知道的美(三)—代縣楊忠祠堂

動動手指 關注惠代州頭條號

楊家祠堂, 位於山西省代縣縣城東20公里的胡峪鄉鹿蹄澗村, 是為紀念宋代愛國將領楊業父子而修。

楊業, 北宋名將, 初為北漢軍官, 官至建雄軍節度使, 因為屢立戰功, 人稱“楊無敵”。 後投宋, 宋太宗因他熟悉邊事, 任命他為代州刺史, 長駐代州(今代縣)抵抗遼兵。 楊業與其子能征善戰, 威震中原, 楊家將的故事, 一直被後人傳頌。

代縣楊忠祠堂

在後院正中有一塊鹿蹄石, 關於這塊石頭的來歷, 還有一段故事:相傳, 楊業的十四代孫楊友與他的弟弟楊山在一次狩獵時, 射中一隻梅花鹿的前蹄, 這只鹿帶傷而逃, 楊氏兄弟二人在後面緊緊追趕, 那只鹿逃到鹿蹄澗村後突然消失不見了, 楊氏兄弟在鹿消失的地方挖掘出一塊印有帶箭梅花鹿形狀的怪石。 他二人認為這定是有神仙點撥, 所以就選擇在此地居住了。

楊忠祠堂後院

元代時, 楊家十七代孫奉旨建祠, 明清時又曾予重修, 已大部分成為明代遺物。

楊家祠堂分為前後兩院, 有堂屋、東西廂舍、正殿等。 前院, 奉祀楊業後裔。 後院, 東西廂房三間, 正殿五楹, 殿頂為懸山式。 正殿內, 塑有楊業與其妻佘太君的坐像。 楊業八個兒子的彩塑分列兩旁。

祠內, 有“佘祖圖”碑一通, 碑文銘記著楊業後裔世系。

楊家將彩塑

楊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 木結構四合院, 上下兩層, 占地770平方米, 由大門、戲臺、過廳、廊房、正廳組成, 呈長方形。 戲臺為單簷歇山頂, 簷下飾如意斗拱, 高16米, 四根台柱雕龍刻鳳,

戲臺為穿鬥式, 正殿為抬梁式, 整個建築做工精細, 極富民族特色, 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忠祠堂頌德樓

祠堂坐北向南, 門前有一對蹲坐的石獅子守護在祠堂。 祠門以南, 有三間樓臺, 名為“頌德樓”, 這裡是楊氏族人祭祠祖先的祭台。 沿石階而上, 抬頭即可見到祠門上懸掛的金字匾額:分別是“奕世將略”、“一堂忠義”、“三晉良將”,

祠堂兩廂有描述楊家將戰績的連環壁畫, 陳列著楊家將史跡展覽和相關文物。 後院是祠堂的主體部分, 有正殿五間, 正中是楊繼業夫婦的塑像, 兩側是楊門八子像。 此外還有許多石碑, 都是歷朝歷代褒揚楊門忠烈的文字, 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代縣楊忠祠堂

在鹿蹄澗村,除了能看到楊令公祠,還能看到一軸十分珍貴的楊族史卷。這軸族史卷全長2.7丈,寬1.3尺,以素絹為幅。據說這是楊家“五通”(五個史卷軸)之一,其餘的都已失傳。卷軸中裱有黃綾禦旨一幅,楊族歷代武將名臣的傳記四幅、畫像五幅、贊詞五幅,共計十五幅。

另外,在鹿蹄澗楊令公祠裡還保存著兩部楊氏族譜。據族譜記載,楊氏族譜始修於元代的楊懷玉,繼修于明萬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於清光緒。今元、明兩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緒版本尚存。道光本共十卷,一卷為舊話記略,二至六卷記世系,七卷記封秩,八卷記誥封,九卷記墳墓,十卷記人物。光緒本與此略同。

這些寶貴的歷史文物和資料,都是楊家後代精心保存下來的。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曾用刺刀逼著保存者將族史卷軸交出,終未得逞。“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軸幾乎被當作小學生字帖賣掉。想到自宋代以來,雁代之間,干戈常起,朝代屢易,而楊家祠堂和這些珍貴的族史卷軸能保存至今,實在是一個值得慶倖的奇跡。

作者:代州惠生活

代縣楊忠祠堂

在鹿蹄澗村,除了能看到楊令公祠,還能看到一軸十分珍貴的楊族史卷。這軸族史卷全長2.7丈,寬1.3尺,以素絹為幅。據說這是楊家“五通”(五個史卷軸)之一,其餘的都已失傳。卷軸中裱有黃綾禦旨一幅,楊族歷代武將名臣的傳記四幅、畫像五幅、贊詞五幅,共計十五幅。

另外,在鹿蹄澗楊令公祠裡還保存著兩部楊氏族譜。據族譜記載,楊氏族譜始修於元代的楊懷玉,繼修于明萬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於清光緒。今元、明兩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緒版本尚存。道光本共十卷,一卷為舊話記略,二至六卷記世系,七卷記封秩,八卷記誥封,九卷記墳墓,十卷記人物。光緒本與此略同。

這些寶貴的歷史文物和資料,都是楊家後代精心保存下來的。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曾用刺刀逼著保存者將族史卷軸交出,終未得逞。“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軸幾乎被當作小學生字帖賣掉。想到自宋代以來,雁代之間,干戈常起,朝代屢易,而楊家祠堂和這些珍貴的族史卷軸能保存至今,實在是一個值得慶倖的奇跡。

作者:代州惠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