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營的武器可以裝備四個師,巔峰時的蘇聯到底有多可怕?

冷戰早已離我們遠去, 如今, 那段歷史早已成為一個話題, 雖被歷史愛好者們津津樂道, 但冷戰帶給當時人們的恐懼, 我們已經難以再次體會了。 可能有朋友會認為, 冷戰無非就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彼此嚇唬對方, 最後不也沒打起來嘛。

實際上, 這兩個超級大國不像我們中國如此熱愛和平, 沒有“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 尤其是美國, 當對方的實力壓過自己時, 核武器就不僅僅是一個震懾了。 在冷戰的那段時期, 美國好幾次差點使用核武器。 原因很簡單, 當時的蘇聯太強大、太可怕了。

我們經常能從電影中聽到這句話:當美國和某個國家發生摩擦時, 某美國官員就說, “兩國關係已經達到自冷戰以來的最緊張時期”。 雖然這只是一種說法, 但筆者認為, 在當下的國際局勢下, 不可能有什麼情況能比冷戰時的美蘇關係還要緊張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赫魯曉夫曾經問過一名美國外交官的家鄉,

隨後當即拿來地圖, 在外交官的家鄉處畫了一個圈說:“我會讓軍隊轟炸時注意一下的。 ”

在很久之前的一篇文章中, 筆者就曾介紹過蘇聯的“鋼鐵洪流”。 早在蘇德戰爭前期, 蘇軍潰不成軍時, 德國人對蘇軍仍有戒備。 原因只有一個, 德軍為了發動閃電作戰, 坦克的火炮、裝甲等都做過非常嚴謹的平衡, 以求在發揮速度優勢的同時又能保證較為強大的火力。 德軍的主戰坦克在西線所向披靡, 但當遭遇蘇軍的T-34坦克時就傻眼了。

德軍坦克打不穿T-34的鋼板, 拼火力又拼不過。 一旦蘇聯人稍微沉著一點, 用坦克部隊組織反擊, 這就足夠令德軍頭疼了。 因此, 當時德軍指揮官一聽到蘇軍裝備有T-34坦克就頭大, 士兵就厭戰, 這種現象在二戰時非常普遍, 被稱為“T-34危機”。 同樣的, 一批卓越的蘇軍將領也發現了這一點, 隨著二戰進行, 蘇軍開始著力打造一支強大的鋼鐵軍團, 這個“強大”最主要的體現方式便是數量龐大。

1945年7月16日淩晨, 一刻威力相當於1500-2000噸TNT炸藥的超級炸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爾空軍基地的沙漠地區爆炸成功,

巨大的蘑菇雲象徵著一個新的戰爭紀元到來, 這種超級炸彈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原子彈。 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巨大破壞力讓世人感到震驚, 尤其是蘇聯人, 這種顛覆認知的玩意兒, 讓追求極致的蘇聯羡慕不已。

因此, 從日本投降的那一刻開始, 蘇聯就做了兩手準備。 首先, 加速研發核武器是當務之急, 1949年8月29日, 蘇聯成功試爆原子彈;20世紀60年代, 美國已經擁有了2.7萬枚核彈頭, 蘇聯的總量不過僅有該數字的1/10;然而, 僅十餘年後, 蘇聯的核彈頭數量就幾乎比美國多了一倍。

其次,蘇軍從未放棄過對“鋼鐵洪流”的打造。二戰結束時,蘇軍各類裝甲總數約為2.3萬;20世紀80年代,蘇軍主戰坦克總數已經達到5.52萬輛,整個華約集團成員國坦克總數已接近8萬輛,蘇聯人發明了一種非常原始的戰術:將這些坦克排成排,一排一排地向前推進,在當時的歐洲大陸上,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攔這股“鋼鐵洪流”前進。當時的美國和北約專家想方設法地研究應對戰術戰略,研發針對性的武器,最後美國專家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能夠阻止“鋼鐵洪流”的,只有原子彈,除此之外毫無勝算。

蘇聯的力量的追求使其成為了一個可怕的“畸變體”,1988年,蘇軍已經成為了軍種齊全、裝備先進、戰鬥力恐怖的一支部隊,共計193個重裝機械化師,7個輕裝機械化師,10個空降師,總人數超過300萬人。裝備重型火炮5.17萬門,輕型火炮不計其數;僅戰術攻擊機就近5000架。而在其背後支撐的,則是蘇軍強大到變態的軍事工業。

冷戰巔峰時期,蘇軍每年可以生產主戰坦克超過3000輛、各類裝甲車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500枚、地空導彈5萬枚、各類戰機3000餘架、戰艦近百艘。蘇聯一年的軍事工業產出就能達到一個軍事強國的武裝水準,美國方面早已陷入了深深的恐懼。

然而,蘇聯人並不滿足,他們仍然害怕在經過美國的核打擊後,軍隊會喪失還手能力,依舊瘋狂地武裝。舉個例子:據前蘇軍軍官說,當時蘇軍常規作戰部隊,一個營就裝備了4萬把AK-47,因為高層擔心核戰爭爆發後,會出現武器供應不足的情況。(這很“戰鬥民族”……)

有不少人還在為冷戰時期美國強還是蘇聯強而爭論不休,客觀地講,論經濟,蘇聯確實不如美國;但單純比軍事,比震懾力,至少在兩個十年內,巔峰的蘇聯是完全碾壓美國的。然而,為了維持這樣的實力,蘇聯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1988年,蘇聯在紅場舉行了盛大的紀念“十月革命”勝利71周年的大閱兵,就在蘇軍強大軍隊的震撼中,或許誰也沒有想到,僅3年後,這個可怕的龐然大物就轟然崩塌了。如今,蘇聯留給我們的除了歷史上的那些傳說,剩下的便是那成編制的變成廢鐵的坦克,還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了。

其次,蘇軍從未放棄過對“鋼鐵洪流”的打造。二戰結束時,蘇軍各類裝甲總數約為2.3萬;20世紀80年代,蘇軍主戰坦克總數已經達到5.52萬輛,整個華約集團成員國坦克總數已接近8萬輛,蘇聯人發明了一種非常原始的戰術:將這些坦克排成排,一排一排地向前推進,在當時的歐洲大陸上,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攔這股“鋼鐵洪流”前進。當時的美國和北約專家想方設法地研究應對戰術戰略,研發針對性的武器,最後美國專家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能夠阻止“鋼鐵洪流”的,只有原子彈,除此之外毫無勝算。

蘇聯的力量的追求使其成為了一個可怕的“畸變體”,1988年,蘇軍已經成為了軍種齊全、裝備先進、戰鬥力恐怖的一支部隊,共計193個重裝機械化師,7個輕裝機械化師,10個空降師,總人數超過300萬人。裝備重型火炮5.17萬門,輕型火炮不計其數;僅戰術攻擊機就近5000架。而在其背後支撐的,則是蘇軍強大到變態的軍事工業。

冷戰巔峰時期,蘇軍每年可以生產主戰坦克超過3000輛、各類裝甲車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500枚、地空導彈5萬枚、各類戰機3000餘架、戰艦近百艘。蘇聯一年的軍事工業產出就能達到一個軍事強國的武裝水準,美國方面早已陷入了深深的恐懼。

然而,蘇聯人並不滿足,他們仍然害怕在經過美國的核打擊後,軍隊會喪失還手能力,依舊瘋狂地武裝。舉個例子:據前蘇軍軍官說,當時蘇軍常規作戰部隊,一個營就裝備了4萬把AK-47,因為高層擔心核戰爭爆發後,會出現武器供應不足的情況。(這很“戰鬥民族”……)

有不少人還在為冷戰時期美國強還是蘇聯強而爭論不休,客觀地講,論經濟,蘇聯確實不如美國;但單純比軍事,比震懾力,至少在兩個十年內,巔峰的蘇聯是完全碾壓美國的。然而,為了維持這樣的實力,蘇聯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1988年,蘇聯在紅場舉行了盛大的紀念“十月革命”勝利71周年的大閱兵,就在蘇軍強大軍隊的震撼中,或許誰也沒有想到,僅3年後,這個可怕的龐然大物就轟然崩塌了。如今,蘇聯留給我們的除了歷史上的那些傳說,剩下的便是那成編制的變成廢鐵的坦克,還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