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老師晉升之痛:搞科研、發論文究竟有多難?

學術不端事件屢見不鮮, 雖然教育部三令五申發文規範管理, 但仍有諸多造假行為曝光, 見諸媒體。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自然不禁發問:“在其位, 謀其職”, 你們就是幹這行的, 不就是發表幾篇論文, 有這麼難嗎?

搞科研、發論文, 對老師來說並不陌生。 高校老師基本都有博士研究生的學歷, 求學期間就兢兢業業做研究、投稿發文的不在少數。 回想當年, 在濃厚的學術環境下, 當身邊已有同學在SCI發表論文, 自己還紋絲未動時, 內心不免有些煎熬。

工作後, 為何還要重操舊業, 為發論文摳腦袋呢?道理很簡單。

誰不想評職稱時多加幾分更有勝算呢?誰不想簡歷多書幾筆, 好看點呢?

從共青團北京市委對北京高校的16738名專任青年教師的調查來看, 按照專業技術職務來劃分, 正高級199人, 占1.2%;副高級2363人, 占14.1%;中級10360人, 占61.9%;初級2321人, 占13.9%;未定職級1495人, 占8.9%。 整體情況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紡錘狀, 職稱晉升的擁堵現象嚴重。

在省級重點刊物、大學學報、核心期刊, 甚至是在SCI上發表論文, 是晉升講師、副教授、教授的必經之路。 發表文章的數量, 具體到各個高校有所不同, 原來評個中級職稱, 有一兩篇論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就可以了, 然而現在高校門檻高了, 評的人多了, 水漲船高, 兩篇完全不佔優勢, 至少得有四到五篇才算穩妥。

申請到國家課題, 也是職稱晉升中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

最近幾年,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立項率大約在15%左右, 這意味著每十個申請者中只有一兩個人可以入選, 而自然科學基金的立項率更低。 與此同時, 和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掛鉤的論文比一般的論文也更容易在核心期刊上通過。

有些老師科研和教學雙豐收, 達到了學校評定職稱的標準, 可由於處在排隊階段的優秀者太多, 也只好著急地安靜等待。 因而, 在核心期刊上發文, 可以說是越多越好, 正所謂“技多不壓身”。

眾所周知, 論文的優劣程度直接關係到能否最終出版印刷。 想要產出一篇優秀論文, 必然耗費巨大的心血, 無論是風雨無阻地做田野調查, 還是通宵達旦地做實驗, 老師們為了能寫出漂亮的論文,

都在經年累月地傾心付出。

但是, 一篇論文從選題構思到順利成文實屬不易, 除了對研究物件有深刻的領悟, 還要有大量的文獻積累和實際研究, 妄想“多快好省”地產出高品質文章也不大可能。

對所有需要靠論文來實現晉升的老師, 特別是“青椒”來說, 過程都是艱辛的。

你是否有過, 半夜一個驚醒, 尚未完工的論文突然來了靈感, 翻身起床奮筆疾書的經歷?

你是否有過, 春節期間, 海外的reviewer突然郵來了一封論文修改意見, 趕緊打開電腦接收郵件的回憶?

在攀登科學高峰的路程中,

科研者往往汗也流了、苦也咽了、該投入的精力沒少投入一分, 但最後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

辛辛苦苦做課題、做實驗、寫論文, 滿懷期待投稿後要麼杳無音信, 要麼殘酷被拒, 要麼幾位reviewer提出修改意見, 編輯返回意見後反復大改, 過程相當曲折。

作為人文社科老師, 要找到新穎的、有研究價值的選題其實也不比做實驗簡單多少。

除了缺乏資金強有力的支援, 隨著電腦網路、鐳射列印的發展, 論文數量急速膨脹, 想找熱點來寫, 思來想去終究覺得少了亮點, 泯然眾人矣;想劍走偏鋒, 發現能深入挖掘的東西太少, 寫到一半邏輯出錯、思路不清, 只好作罷。

眼看著職稱評定的時限不多, 該發的論文一篇還沒發, 面對“非升即走”、考核不達標扣工資這些制度, 愁的茶飯也不思了。

究其原因,畢竟期刊數量有限,僧多粥少。而且,當你以為你要做的只是保障論文品質,殘酷的現實會教你重新做人。

發表論文也存在許多的小細節,稍不注意,又會實實在在坑自己一把,凡是經歷過這件事的人,都有著不為他人所知的心累,就舉幾個常見的問題來說:

1.論文錯過了發表時間

發表的論文從正式發表的日期開始生效,評定材料上交後才刊登出的論文,不僅本次職稱評定用不上,對下次更高一輪職稱評定也無效,對為了晉升而發文的老師來說,就產生了一次資源的浪費。

2.上當受騙,遇上假期刊

網頁搜索“期刊論文”,會出現眾多廣告,魚龍混雜,混淆視線,一些粗心的老師會因缺乏經驗而受騙。正規期刊首先是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查詢系統裡可以查詢到,但凡查不到的都是“贗品”。

3.混淆正刊和增刊

增刊是指逢紀念日或有某種需要時增加的篇幅或另出的冊子,即使是很多權威期刊的增刊在評職稱時也是不被學校承認的,在品質上遠不如正刊。

4.版面浪費

許多期刊都要收價格不菲的版面費,一般雜誌一個版面字元數在2400~2800字元間,如果文章字元不控制,版面費就可能很不划算。比如某期刊一個版面要求2500字元,而文章3000字元,多了500字元,但版面費用卻要多加一倍,需要付2個版面的費用,太冤了。

近日,浙江大學發佈《浙江大學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如果學術文章在“兩微一端”影響力傳播力巨大,比如在環球時報發文微信閱讀10萬+,頭條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40萬,即可定為在一級學術期刊刊發。有媒體立即敏銳的察覺到,如果各大高校都按這一辦法施行,靠收版面費發文的期刊豈不是哭暈在廁所了?老師們是不是也可以少費周折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研究性很強的論文大眾接納度能高嗎?

不可否認,當前高校教師及科研隊伍在評定職稱方面,需要依賴少而精的專業權威與核心期刊,供需矛盾特別突出。學術界迫切需要新的標準來客觀評價學生和教師的科研教學水準。

可畢竟網路傳播有它自己的一套規律,更大程度取決於內容是否吸引讀者,陽春白雪或許會面臨曲高和寡的境遇,用閱讀量評判學術價值高低可能欠妥。這一方案具體實施效果如何,還將進一步論證。

說到頭來,搞科研、發論文到底有多難?有的人說不難。一些有名的大學老師會接到核心期刊撰寫文章的邀請,而因為工作繁忙,有時會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寫作,最後發表文章時,期刊往往也會願意署上老師的名字,因為老師名氣更具影響力。對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老師來說,發十篇、百篇也是不難的。

搞科研、發論文到底有多難?有的人說並不簡單。有老師自訴,年都還沒怎麼過完,周圍的同事就已經在緊鑼密鼓開始籌畫寫論文、申基金了,自己自然也趕緊調整狀態忙碌起來。不僅過年不能放飛自我,寒暑假同樣不行,心裡牽掛的是還沒成型的實驗和論文。

“沒有論文,就像是在後宮中沒有子嗣,博士生沒法畢業,青年教師沒法晉升。”一位青年教師“皮皮博士”如是說。

受上海市社聯委託進行的一項取名為《工蜂》的調查報告顯示,職稱低的老師完成的教學量相對更多。受訪者平均每週要完成9.36學時的教學工作量(每學時45分鐘),職稱越低,每週的教學工作量越大。相比較而言,教授平均授課時數為8.52,副教授為9.09,講師為9.91,助教為12.03。

調查還顯示,如果將完成課時工作量及在國外核心期刊和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10%的青年社科工作者進行比較,課時工作量排名前10%的收入在10萬以下占六成五,收入在12萬以上為一成五(其中18萬以上近1.9%);而國外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排名前10%的收入在10萬以下不到四成,收入在12萬以上近四成(其中18萬以上20.5%);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前10%的收入在10萬以下占五成,收入在12萬以上近三成(其中18萬以上7.8%)。

這也說明了職稱越低的老師承擔了更多地來自科研和教學的壓力,而科研成果越多、成果層次越高的老師,收入就越多。

每每有新聞爆料老師論文作假、抄襲學生成果時,總有批評的聲音立馬響起:就這點水準還當老師?大學老師頻繁造假,有什麼資格為人師表?然而不知他們有沒有想過,全國共有近3000所高校,每所學校又有上千名老師,高校教師隊伍龐大,學術不端的占多大比例呢?多數還是在工作崗位上潛心鑽研、默默耕耘的老師。

雖然國家出臺了要求下放高校職稱評審權的制度,但也沒法立馬打破以“論文”定英雄的舊例。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些老師已經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剩下的那群還在路上的老師,仍然在永不言敗地繼續“斬妖除魔”。

最後,還是衷心祝願所有老師能如願以償,評上夢寐以求的職稱,一抒胸中塊壘,一享快意人生!

參考資料: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師調查:晉升現‘職稱擁堵’”,《北京青年報》,2015-05-11.

(2)文軍,吳同:“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基本狀況調查——在生存與發展之間”,《社會科學報》,2015-03-21.

愁的茶飯也不思了。

究其原因,畢竟期刊數量有限,僧多粥少。而且,當你以為你要做的只是保障論文品質,殘酷的現實會教你重新做人。

發表論文也存在許多的小細節,稍不注意,又會實實在在坑自己一把,凡是經歷過這件事的人,都有著不為他人所知的心累,就舉幾個常見的問題來說:

1.論文錯過了發表時間

發表的論文從正式發表的日期開始生效,評定材料上交後才刊登出的論文,不僅本次職稱評定用不上,對下次更高一輪職稱評定也無效,對為了晉升而發文的老師來說,就產生了一次資源的浪費。

2.上當受騙,遇上假期刊

網頁搜索“期刊論文”,會出現眾多廣告,魚龍混雜,混淆視線,一些粗心的老師會因缺乏經驗而受騙。正規期刊首先是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查詢系統裡可以查詢到,但凡查不到的都是“贗品”。

3.混淆正刊和增刊

增刊是指逢紀念日或有某種需要時增加的篇幅或另出的冊子,即使是很多權威期刊的增刊在評職稱時也是不被學校承認的,在品質上遠不如正刊。

4.版面浪費

許多期刊都要收價格不菲的版面費,一般雜誌一個版面字元數在2400~2800字元間,如果文章字元不控制,版面費就可能很不划算。比如某期刊一個版面要求2500字元,而文章3000字元,多了500字元,但版面費用卻要多加一倍,需要付2個版面的費用,太冤了。

近日,浙江大學發佈《浙江大學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如果學術文章在“兩微一端”影響力傳播力巨大,比如在環球時報發文微信閱讀10萬+,頭條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40萬,即可定為在一級學術期刊刊發。有媒體立即敏銳的察覺到,如果各大高校都按這一辦法施行,靠收版面費發文的期刊豈不是哭暈在廁所了?老師們是不是也可以少費周折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研究性很強的論文大眾接納度能高嗎?

不可否認,當前高校教師及科研隊伍在評定職稱方面,需要依賴少而精的專業權威與核心期刊,供需矛盾特別突出。學術界迫切需要新的標準來客觀評價學生和教師的科研教學水準。

可畢竟網路傳播有它自己的一套規律,更大程度取決於內容是否吸引讀者,陽春白雪或許會面臨曲高和寡的境遇,用閱讀量評判學術價值高低可能欠妥。這一方案具體實施效果如何,還將進一步論證。

說到頭來,搞科研、發論文到底有多難?有的人說不難。一些有名的大學老師會接到核心期刊撰寫文章的邀請,而因為工作繁忙,有時會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寫作,最後發表文章時,期刊往往也會願意署上老師的名字,因為老師名氣更具影響力。對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老師來說,發十篇、百篇也是不難的。

搞科研、發論文到底有多難?有的人說並不簡單。有老師自訴,年都還沒怎麼過完,周圍的同事就已經在緊鑼密鼓開始籌畫寫論文、申基金了,自己自然也趕緊調整狀態忙碌起來。不僅過年不能放飛自我,寒暑假同樣不行,心裡牽掛的是還沒成型的實驗和論文。

“沒有論文,就像是在後宮中沒有子嗣,博士生沒法畢業,青年教師沒法晉升。”一位青年教師“皮皮博士”如是說。

受上海市社聯委託進行的一項取名為《工蜂》的調查報告顯示,職稱低的老師完成的教學量相對更多。受訪者平均每週要完成9.36學時的教學工作量(每學時45分鐘),職稱越低,每週的教學工作量越大。相比較而言,教授平均授課時數為8.52,副教授為9.09,講師為9.91,助教為12.03。

調查還顯示,如果將完成課時工作量及在國外核心期刊和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10%的青年社科工作者進行比較,課時工作量排名前10%的收入在10萬以下占六成五,收入在12萬以上為一成五(其中18萬以上近1.9%);而國外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排名前10%的收入在10萬以下不到四成,收入在12萬以上近四成(其中18萬以上20.5%);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前10%的收入在10萬以下占五成,收入在12萬以上近三成(其中18萬以上7.8%)。

這也說明了職稱越低的老師承擔了更多地來自科研和教學的壓力,而科研成果越多、成果層次越高的老師,收入就越多。

每每有新聞爆料老師論文作假、抄襲學生成果時,總有批評的聲音立馬響起:就這點水準還當老師?大學老師頻繁造假,有什麼資格為人師表?然而不知他們有沒有想過,全國共有近3000所高校,每所學校又有上千名老師,高校教師隊伍龐大,學術不端的占多大比例呢?多數還是在工作崗位上潛心鑽研、默默耕耘的老師。

雖然國家出臺了要求下放高校職稱評審權的制度,但也沒法立馬打破以“論文”定英雄的舊例。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些老師已經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剩下的那群還在路上的老師,仍然在永不言敗地繼續“斬妖除魔”。

最後,還是衷心祝願所有老師能如願以償,評上夢寐以求的職稱,一抒胸中塊壘,一享快意人生!

參考資料: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師調查:晉升現‘職稱擁堵’”,《北京青年報》,2015-05-11.

(2)文軍,吳同:“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基本狀況調查——在生存與發展之間”,《社會科學報》,2015-03-21.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