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11個原則教你如何鍛煉寶寶的獨立性!

總所周至, 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 在很多方面與中國有緊密聯繫卻又差別很大, 民族歷史文化和信仰的差異導致日本在對幼兒的教育上有不少令人驚奇讚歎的地方, 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11個原則, 這11條我們不見得都贊同, 但其中一些還是有所啟示。 尤其是在是否讓孩子經歷歷練、挫折, 培養其獨立性方面, 經濟條件好起來的一代年輕父母, 更需要深思。

原則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 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孩子善於模仿, 父母一定在家庭中要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原則二:與其給他知識, 不如讓他感動, 與其讓他感動, 不如讓他去實踐。

實踐出真知, 瑪利亞蒙台梭利說過:“我看到了, 我就忘記了;我聽到了, 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 我就理解了。 ”

原則三:過了20歲, 父母老師的意見就像過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樣無效。

所以矯正孩子的惡習要趁小,

趁著孩子的人格還未完全成型的時候, 父母要多加留心孩子的人格習慣等方面。

原則四:一定要為孩子找到人品好的老師。

再有才智和學歷, 而人品惡劣的老師, 要遠離!(比如會根據送禮與否決定對待孩子態度的老師!)

原則五:讓你的孩子外出旅行。

旅行不是觀光, 而是離開家鄉到陌生之地。 人不離開父母的保護, 不體會到這種艱辛就得不到錘煉, 就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 如果真的愛孩子, 就是要讓孩子吃些苦。 否則等孩子長大了真的一無所成, 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原則六: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

因為父母與孩子的年齡性別之差都制約著父母的影響力。 而朋友的影響則不受制約, 特別是精神上的影響更大。

原則七:孩子的行為, 五件事中三件誇獎, 兩件批評, 他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誇獎孩子要有原則地誇獎, 不能泛泛地去誇。

原則八: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獨立地生活。

孩子遇到問題, 應讓他自己想想。 人的發展就像上臺階, 不自己上一個臺階,

就無法學會那個階段的東西。

原則九:挨打也無妨。

人生總要在各個階段受到不同的打擊, 有沒有面對打擊的能力對成長非常關鍵。 從小總是挨打的孩子則從小就習慣了打擊, 長大後有力量保持正常精神狀態。

原則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貪戀酒色與金錢之事。

酒色和錢財誤事, 對所有人都是如此。

原則十一:愛哭的孩子長得快。

小孩哭是一種自我欲望的表現。 如果孩子的生命力越強, 越健康, 他就哭得越厲害。 因為哭對他是種運動, 哭會使他增進食欲, 哭累了會讓他酣睡。

有去過日本的網友描述:日本幼稚園的孩子上學時, 他們的父母從不幫孩子拿書包, 因為孩子必須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個道理,

所以讓孩子自己拿自己在幼稚園需要的物品, 即使是雨天也是如此。 日本父母非常注重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從這樣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以看出, 我們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