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慈禧真的反對變法嗎?原來權力爭奪才是事實真相!

慈禧是真的反對變法嗎?

歷來有一種說法是, 戊戌變法就是葬送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手上, 尤其是手握大權的慈禧,

如果不是她的百般阻撓, 中國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樣。

不過, 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

當時在翁同龢的斡旋下, 光緒閱讀了康有為自撰並呈送的《日本變政考》與《彼得大帝變政紀》, 內心受到深深地觸動, 決意要變法拯救社稷。

而慈禧是什麼態度呢?據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所著《慈禧外紀》記載,

面對向自己請示的光緒帝, 慈禧的態度很明確:“凡所施行之新政, 但不違祖宗大法, 無損滿洲權勢, 即不阻止。 ”

什麼意思呢?第一, 變法我是贊同的。 第二, 不過, 要在不違背祖制的情況下, 有節制地變法。

另外, 在當時, 光緒帝收到的每一份奏摺,

是需要提前送到慈禧面前呈閱的, 因此, 關於變法的內容, 慈禧心裡是很清楚的, 最關鍵的是, 光緒帝手中並無實權, 真正有實權的人還是慈禧, 若她不支持變法, 那戊戌變法怎會持續一百多天?

要知道, 當時中日甲午戰爭一下把“天朝上國”的美夢打醒了, 尤其是後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民心凋敝, 慈禧有意支持光緒維新變法, 以昭示“新朝要有新氣象”。

此外, 在被殺的戊戌六君子中, 只有譚嗣同是康有為的人, 而楊銳和劉光第是張之洞推薦的, 林旭是榮祿推薦的, 試想一下, 如果慈禧反對變法, 那榮祿和張之洞怎會去碰這個釘子?

如前所述, 光緒帝下達的諭旨, 基本上都請慈禧太后過了目, 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許可。 換句話說, 光緒做到了老老實實向慈禧彙報工作, 而慈禧看到絕大多數官員都支援變法, 也就順水推舟, 樂觀其成。

總之, 起初在變法這件事上, 帝后兩黨是達成一致的。

不過, 問題出在變法的後期, 尤其是在官員的任免一事上。

縱觀歷史, 變法總是不可避免動到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 戊戌變法也不可避免, 隨著變法的深入, 思想觀念和現實利益的衝突就在所難免了。

為搬開擋路的守舊派, 光緒下令將懷塔布等阻礙變法的禮部六堂官革職, 任用譚嗣同等為軍機章京, 架空守舊的軍機大臣。

尤其是光緒竟然光緒召見新軍統帥袁世凱,試圖抓取軍權,這一下就惹惱了慈禧。

要知道,慈禧可不是等閒之輩,就在變法的第五日,慈禧就要求光緒連下三道上諭:一、下令免去帝師翁同龢的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職務,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須到皇太后面前謝恩;三、任命慈禧親信榮祿出任直隸總督,掌握大權。

苦心經營了數十年的權力架構,慈禧怎會容忍帝党和維新分子來架空她的權力?

要說慈禧太后頑固不化,其實也是言過其詞。推進洋務運動,力排眾議,支持曾胡左李,恰恰也正是慈禧。

相對來說,反倒是康黨不屑、也不願選合作,而是在羽翼未豐之際,一開始就擺出了一副與慈禧的勢力分庭抗禮的架勢。

在《清廷戊戌朝變記》中記述了一件事,康有為至頤和園接受光緒召見,在朝房裡等候時,與等候向慈禧謝恩的榮祿撞個正著,二人於是有了一段語言交鋒。

榮祿問:“以子之大才,是否有補救時局的靈丹妙藥呢?”語氣明顯帶有挑釁的意味。

康有為也不示弱,忿然答道,非變法不可。

榮祿又問:“即使知道法是要變的,但一二百年的成法,怎能一下子變過來呢?”

康有為回敬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就變了。”

榮祿一聽,臉色突變,他知道來者不善,如果變法派得勢,肯定會對舊派下黑手,於是他在朝覲慈禧太后時,讓她加幾分小心。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變法派太過急於求成,使其做法和態度都過於激進,明知光緒帝權力有限的情況下,急於在權力中心安插自己的勢力,排除異己,根本就無視慈禧太后的存在,這是慈禧根本就不能容忍的。

事實上,在當時很多明眼人都看出來了,例如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說道:“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連與康有為關係甚密的四品京堂、禮部主事王照後來都說:“戊戌之變,外人或誤會為慈禧反對變法。其實慈禧但知權力,絕無政見,純為家務之爭。”

總而言之,慈禧確實在後期反對的康梁為主的帝黨的變法,但不是反對變法,實在是反對奪權,改革過程中利益的觸碰,這也正是千百年來改革失敗的最大因素。

尤其是光緒竟然光緒召見新軍統帥袁世凱,試圖抓取軍權,這一下就惹惱了慈禧。

要知道,慈禧可不是等閒之輩,就在變法的第五日,慈禧就要求光緒連下三道上諭:一、下令免去帝師翁同龢的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職務,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須到皇太后面前謝恩;三、任命慈禧親信榮祿出任直隸總督,掌握大權。

苦心經營了數十年的權力架構,慈禧怎會容忍帝党和維新分子來架空她的權力?

要說慈禧太后頑固不化,其實也是言過其詞。推進洋務運動,力排眾議,支持曾胡左李,恰恰也正是慈禧。

相對來說,反倒是康黨不屑、也不願選合作,而是在羽翼未豐之際,一開始就擺出了一副與慈禧的勢力分庭抗禮的架勢。

在《清廷戊戌朝變記》中記述了一件事,康有為至頤和園接受光緒召見,在朝房裡等候時,與等候向慈禧謝恩的榮祿撞個正著,二人於是有了一段語言交鋒。

榮祿問:“以子之大才,是否有補救時局的靈丹妙藥呢?”語氣明顯帶有挑釁的意味。

康有為也不示弱,忿然答道,非變法不可。

榮祿又問:“即使知道法是要變的,但一二百年的成法,怎能一下子變過來呢?”

康有為回敬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就變了。”

榮祿一聽,臉色突變,他知道來者不善,如果變法派得勢,肯定會對舊派下黑手,於是他在朝覲慈禧太后時,讓她加幾分小心。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變法派太過急於求成,使其做法和態度都過於激進,明知光緒帝權力有限的情況下,急於在權力中心安插自己的勢力,排除異己,根本就無視慈禧太后的存在,這是慈禧根本就不能容忍的。

事實上,在當時很多明眼人都看出來了,例如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說道:“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連與康有為關係甚密的四品京堂、禮部主事王照後來都說:“戊戌之變,外人或誤會為慈禧反對變法。其實慈禧但知權力,絕無政見,純為家務之爭。”

總而言之,慈禧確實在後期反對的康梁為主的帝黨的變法,但不是反對變法,實在是反對奪權,改革過程中利益的觸碰,這也正是千百年來改革失敗的最大因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