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經濟Ke」雄安不搞土地財政,其他城市呢?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文|《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永華

經濟Ke由《中國經濟週刊》與俠客島聯合出品

這是經濟Ke的第29篇文章

等了近半年, 雄安新區的購房政策終於慢慢“解凍”。

昨天, 雄安地方政府公佈了其建設的三條原則, “雄安新區絕對不搞土地財政, 一定要考慮百姓的長遠利益, 絕不搞形象工程。 ”其中, 第一條就是“不搞土地財政”, 這無疑引人注目。

而在作為國家“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 如此高調強調“不搞土地財政”, 無疑, 國家也是想探索出一條不同於以往的, 可以化解高房價困境的道路。

土地財政的根源是什麼?跟房價之間有什麼關係?有沒有化解之道?這些問題, 或許是我們瞭解它的突破口。

賣地

前幾天, “長沙房價下降50%”這一消息, 狠上了一把頭條。

聽著似乎不太可信?但平心而論, 這還真不是媒體惡意炒作。 9月12日, 長沙市政府推出兩批定向限價商品住房, 第一批20個專案共建設11682套, 第二批建設正在計畫中。 首批房中, 長沙市芙蓉區新橋社區三期推出1208套房屋, 售價僅為4950元/平方米。 有人考證, 這一價格, 不到周邊地段二手房價格的一半, “長沙房價下降50%”的說法由此而來。

長沙這次為什麼能下這麼大的決心?原因不難想。

近一年來, 長沙房價瘋漲, 泡沫過大, 購房指標甚至被炒至10萬元一個, 房價問題已然十分嚴峻。 更值得關注的是, 這並不是個別現象。

房價高漲的真正原因, 到底是什麼?

這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紀的“香港地產模式”。 1987年12月1日開始, 深圳模仿香港, 在內地第一個實行土地拍賣, 3塊地賣了2336萬元。

從此, 各地群起回應, 賣地成為不少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 用以滿足各地城市建設龐大的資金需求。

客觀說, 土地財政政策在改革、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過度依賴土地財政, 加之地方財權事權之間的不匹配, 使得地方政府養成了要幹事就要賣地換取收入的慣性思維。

這種慣性模式造成的後遺症正在逐步凸顯, 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 不少地方政府嚴重依賴房地產經濟, 眼看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 卻欲罷不能。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曾給出一組資料:1995—2012年, 我國名義GDP增長8.6倍, 工資總額增長8.8倍, 稅收增長16.7倍, 政府收入增長18.8倍, 土地出讓金卻增長了整整64倍。

這一模式的結果是什麼?看看 “開山鼻祖”香港便知。 如今香港已坐上全球房價最高城市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房地產價格上漲9.3%, 一個停車位就能賣出518萬港元的天價。 而在內地, 去年下半年, 深圳也曾被爆出, 六平米的鴿子籠也要14萬/平方米。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的報告顯示,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成本占總成本的41.2%, 占直接成本的比例則達58.2%。

今年7月24日, 有地產界人士稱, 土地供給制度已經成為房價繼續上漲的主要原因, 房價不可能在土地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出現大幅下跌。

決心

過高房價和泡沫, 需要對症施策;但如果僅僅是這樣, 還無法跳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迴圈。

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從根源上來說,是地方事權和財權的不匹配。因此,從土地財政的層面上來看,在本身就有能力開闢更多財源的城市,還有更多的深化和模式探索的可能,而不必是完全的賣地換錢這麼簡單。

9月9日,北京市市長陳吉甯曾強調,未來5年實施150萬套住宅用地供應計畫。此前,長沙、上海等地的市長也曾先後表態,將加大保障房土地供應,絕不以高地價、高房價換取一時的經濟、財政增長。

事實證明,這並非不可能。黃奇帆任職重慶市市長期間,重慶房價始終保持在低位。而他的秘訣就是,保證每年房地產的總投資,不要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5%。按他的解釋,超過25%一定供過於求,低於25%又供應不足,不適應城市化。如果一個地方基礎設施投資中,房地產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長遠看沒後勁。

8月28日,國土資源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確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廣州、佛山、肇慶、成都等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這對當下的土地制度無疑是一次革命性衝擊,為加大土地供應開闢了一個新管道。

供地

態度已表,各地實施的效果怎麼樣?從現實情況來看,只要供地計畫真正落實到位,再配套其他調控辦法,房價應聲而落不是難事。

2016年,安徽合肥房價暴漲,一度有過“找不到副市長就買不到房”的傳說。今年卻大為改觀。據經濟Ke瞭解,去年10月濱湖二手房價格最高每平方米2.3萬~2.4萬元、平均為2萬~2.1萬元,目前均價為每平方米1.6萬~1.7萬元。

房價下跌的背後,是合肥土地市場“開倉放糧”的政策。初步估計,合肥今年土地供應量將達到12064.831畝,約800萬平方米。

長沙從房價窪地到領漲先鋒,則提供了另一個觀察樣本。

十幾年來, 長沙城區“東拓西進,南移北擴”,土地供應持續擴大,2013年達到頂點——經營性土地供地727萬平方米,高於絕大多數省會城市。中房信資料顯示,長沙住宅市場供求比在2013年、2014年分別為1.3、1.5。供過於求的格局下,長沙房價得以被壓制,主城區房價近10年穩定在每平方米6000元以下,是出了名的房價窪地。

但是到了2015年,長沙住宅市場供求比嚴重下降,土地供應量急劇減少。資料顯示,2015年,長沙供應住宅用地僅189萬平方米,2016年332萬平方米,2017年計畫供應325萬平方米。

隨之而來的,是地價的大幅上漲。2017年上半年,長沙內六區成交土地樓面價3654元/平方米,同比漲106%,房價也隨之飆升。

供地與房價間的關係,已然十分明朗。

炒房

當然,以上我們所說的舉措,都集中在供給端。

大量建設保障房,確保剛需,加大土地供應,開閘放水,無疑將穩定房地產市場。

但要想全面遏制住房價,需求端也得多下功夫。落實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政策,斬斷炒房鏈條、防止房價上漲“自我實現的預期”同樣不能放鬆。

此前,經濟Ke曾深入報導炒房團在合肥的操作模式,發現,炒房正是合肥房價迅速上漲的元兇之一。此前長沙市領導也認為,上漲預期下,從剛需人群到炒房客集體上車,造成大擁堵,是長沙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

不過,一位資深的房地產觀察人士告訴記者,很多城市現在已經全面進入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的“五限”時代,掐斷炒房鏈條其實並非難事。

比如,經濟Ke瞭解到,在合肥,部分二手房下跌40%的主要原因,就是炒房客被套牢之後急於出手。

另外,開發商“捂盤惜售”的行為同樣值得警惕。今年,因為限價,不少開發商用此種辦法與政府博弈,使得房價仍高居不下。

但其實,如果政府嚴令工程進度,達到預售條件的專案必須上市,嚴查捂盤惜售行為,也可快速緩解供應的短缺。武漢、合肥、南京等城市已經這麼做了。

不過,也有狠不下心的。不少媒體報導,今年6月份,保利天禧樓盤捆綁精裝修,長沙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執法局已認定其屬於捆綁消費,變相抬高房價等涉嫌違規的行為,卻表示管不了。

去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吐槽,稱華為員工都買不起深圳的房子,而華為員工收入高“地球人都知道”。

《人民日報》也曾發文指出,人們不願意幹實業,覺得“幹什麼都不如炒房”,這不僅不利於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創新,而且會扭曲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財富觀,長遠來看,對我國未來的總體競爭力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如今,房地產泡沫這頭灰犀牛的威脅依然十分嚴峻,高房價的危害,值得警惕。但遏制房價並非沒有辦法,除去賣地換錢,還有更多可探索的空間。當然,落實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但並非無法克服。這需要各界的決心,需要管理者更高更精細的管理水準,也需要更深層次的體制改革為其開路。

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從根源上來說,是地方事權和財權的不匹配。因此,從土地財政的層面上來看,在本身就有能力開闢更多財源的城市,還有更多的深化和模式探索的可能,而不必是完全的賣地換錢這麼簡單。

9月9日,北京市市長陳吉甯曾強調,未來5年實施150萬套住宅用地供應計畫。此前,長沙、上海等地的市長也曾先後表態,將加大保障房土地供應,絕不以高地價、高房價換取一時的經濟、財政增長。

事實證明,這並非不可能。黃奇帆任職重慶市市長期間,重慶房價始終保持在低位。而他的秘訣就是,保證每年房地產的總投資,不要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5%。按他的解釋,超過25%一定供過於求,低於25%又供應不足,不適應城市化。如果一個地方基礎設施投資中,房地產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長遠看沒後勁。

8月28日,國土資源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確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廣州、佛山、肇慶、成都等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這對當下的土地制度無疑是一次革命性衝擊,為加大土地供應開闢了一個新管道。

供地

態度已表,各地實施的效果怎麼樣?從現實情況來看,只要供地計畫真正落實到位,再配套其他調控辦法,房價應聲而落不是難事。

2016年,安徽合肥房價暴漲,一度有過“找不到副市長就買不到房”的傳說。今年卻大為改觀。據經濟Ke瞭解,去年10月濱湖二手房價格最高每平方米2.3萬~2.4萬元、平均為2萬~2.1萬元,目前均價為每平方米1.6萬~1.7萬元。

房價下跌的背後,是合肥土地市場“開倉放糧”的政策。初步估計,合肥今年土地供應量將達到12064.831畝,約800萬平方米。

長沙從房價窪地到領漲先鋒,則提供了另一個觀察樣本。

十幾年來, 長沙城區“東拓西進,南移北擴”,土地供應持續擴大,2013年達到頂點——經營性土地供地727萬平方米,高於絕大多數省會城市。中房信資料顯示,長沙住宅市場供求比在2013年、2014年分別為1.3、1.5。供過於求的格局下,長沙房價得以被壓制,主城區房價近10年穩定在每平方米6000元以下,是出了名的房價窪地。

但是到了2015年,長沙住宅市場供求比嚴重下降,土地供應量急劇減少。資料顯示,2015年,長沙供應住宅用地僅189萬平方米,2016年332萬平方米,2017年計畫供應325萬平方米。

隨之而來的,是地價的大幅上漲。2017年上半年,長沙內六區成交土地樓面價3654元/平方米,同比漲106%,房價也隨之飆升。

供地與房價間的關係,已然十分明朗。

炒房

當然,以上我們所說的舉措,都集中在供給端。

大量建設保障房,確保剛需,加大土地供應,開閘放水,無疑將穩定房地產市場。

但要想全面遏制住房價,需求端也得多下功夫。落實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政策,斬斷炒房鏈條、防止房價上漲“自我實現的預期”同樣不能放鬆。

此前,經濟Ke曾深入報導炒房團在合肥的操作模式,發現,炒房正是合肥房價迅速上漲的元兇之一。此前長沙市領導也認為,上漲預期下,從剛需人群到炒房客集體上車,造成大擁堵,是長沙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

不過,一位資深的房地產觀察人士告訴記者,很多城市現在已經全面進入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的“五限”時代,掐斷炒房鏈條其實並非難事。

比如,經濟Ke瞭解到,在合肥,部分二手房下跌40%的主要原因,就是炒房客被套牢之後急於出手。

另外,開發商“捂盤惜售”的行為同樣值得警惕。今年,因為限價,不少開發商用此種辦法與政府博弈,使得房價仍高居不下。

但其實,如果政府嚴令工程進度,達到預售條件的專案必須上市,嚴查捂盤惜售行為,也可快速緩解供應的短缺。武漢、合肥、南京等城市已經這麼做了。

不過,也有狠不下心的。不少媒體報導,今年6月份,保利天禧樓盤捆綁精裝修,長沙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執法局已認定其屬於捆綁消費,變相抬高房價等涉嫌違規的行為,卻表示管不了。

去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吐槽,稱華為員工都買不起深圳的房子,而華為員工收入高“地球人都知道”。

《人民日報》也曾發文指出,人們不願意幹實業,覺得“幹什麼都不如炒房”,這不僅不利於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創新,而且會扭曲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財富觀,長遠來看,對我國未來的總體競爭力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如今,房地產泡沫這頭灰犀牛的威脅依然十分嚴峻,高房價的危害,值得警惕。但遏制房價並非沒有辦法,除去賣地換錢,還有更多可探索的空間。當然,落實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但並非無法克服。這需要各界的決心,需要管理者更高更精細的管理水準,也需要更深層次的體制改革為其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