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改變歷史命運的六位人物,皆不知所蹤,至今學者無言以對

中國改變歷史命運的六位人物, 皆不知所蹤, 至今學者無言以對。

正因為中國歷史太過悠久, 所以什麼稀奇古怪的事都有了發生的可能性。 既有春秋時代的君王掉進廁所淹死的荒唐演繹, 也有陳圓圓這樣的美人輾轉于各路英雄之手的時代悲歌。 可縱橫中國歷史, 最為神秘奇特的還是這六個人, 他們全部在青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後的下落卻成了困擾後人千年的謎, 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何方, 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埋骨之地?

徐福

第一, 徐福入海

徐福, 字君房, 是秦朝著名方士, 道家名人、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 出生于戰國時期的齊國。

秦始皇時期, 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 傳說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 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 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

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

徐福, 墨家大弟子徐弱的五代孫, 當他出現在秦始皇面前時, 面對著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皇帝, 他說自己的身份是一個方士, 知道長生不老藥的下落。 秦始皇因為對不死的執著, 竟然放棄了智商相信了徐福的鬼話, 資助了他三千童男女, 讓他東入大海, 為自己尋求不死藥, 隨後, 徐福率領自己的仙藥尋訪團, 一入大海, 再無蹤影, 有人說他到了日本, 當了島國的第一任天皇, 有人說他到了委內瑞拉, 在那建立了兼愛非攻的理想社會。

日本現有徐福墓, 但成立年代頗晚, 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附會所建。 又, 徐福墓數量過多,

如楊貴妃墓, 前前後後有數十座, 徒增疑點。

但日本早于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 並已有其文化。 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 秦人徐福來。 (或雲, 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 齎三墳五典來聘。 福求藥不得, 遂留而不歸。 或雲, 止富士山。 或雲, 熊野山, 有徐福祠。 )”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 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 然而不得仙藥, 只等定居下來。 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 協助當地農民耕種, 帶來一些新的技術。 到達日本後, 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 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 擔心秦始皇追殺, 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為“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

巧合的是, 連雲港市現有雲台山脈, 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 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 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還有一種主流說法:徐福到了琉球群島或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再到濟州島。 于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或沉船。

老子

第二, 老子出關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 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在先秦文獻(《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禮記》《國策》等)中皆用其名老聃, 更加可靠, 因而人稱老子, 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 後來隱居不仕, 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如果說西方追求的是神力, 講究的是一個摧枯拉朽的效果, 那中國人追求的應該是一種仙意, 講究的是一種沖虛散淡的狀態。 中國的這種哲學來源, 就在於周朝的圖書館館長老子, 此人在那個人的壽命普遍很短的年代, 把自己活出了一副白鬍子飄飄的仙人模樣, 後來, 武王伐紂,眼看天下重歸於治,老子無所為,他選擇了騎著一頭青牛出關,結果在函谷關被尹伊所攔,一夜間他寫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從此逍遙遠去,無人知其所蹤,有人說他東出,教育了孔子,有人說他西行,度化了佛祖。

張炳玉說,經過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他們探尋出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後,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升(去世)”。

張炳玉認為,老子在散關著下《道德經》後由關令尹喜相伴西行,這是老子事業的開始。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

延濤介紹說,臨洮縣嶽麓山至今還有“超然台”“說經台”“飛升崖”“文鋒塔”(又名“筆鋒塔”,相傳為老子寫經插筆的地方)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跡。

老子在臨洮“飛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兩位學者研究認為,老子西行落戶甘肅之後始有“天下李氏出隴西”,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李氏後裔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兩位學者的發言在“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研討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李景源說:“這個觀點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推斷,為老子晚年最後的蹤跡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必將對弘揚老子文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西施生死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美女間諜,當自己國家的君王窮途末路,這位汨羅江畔的浣紗女子,承擔起了復興家國的重任,她唯一的資本就是自己傾國傾城的容顏,然而,對於她將要前往的吳國都城,面對那個好色如命的吳王夫差,這一點已經足夠。當夫差和西施在館娃宮逍遙度日的時候,勾踐統治下的越國,正在文種和範蠡的主持下,進行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改革,後來,越國復仇成功,西施的下落卻從此成了謎,有人說她被裝進了羊皮酒囊,沉入了浩瀚長江,有人說她和範蠡一起去了無錫,每日養魚遊湖。

西元前473年的冬天,吳國首都姑蘇城被奔襲而來的越國大軍攻破。吳國滅亡。春秋時期的大美女、吳王夫差的寵妃西施的人生軌跡戛然而止,似乎隨著灰飛煙滅的吳國沒入了黑暗的歷史之中。。

吳國滅亡了,西施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她的後半生又是怎麼度過的?

後世評價歷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們最為輝煌的時刻,忽視了他們落寞或者平靜的歲月。西施就受到了這樣的“忽視”。西施留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光似乎只有曇花般的幾年,更多的人生軌跡被人為忽略了。當我們想努力還原一個完整的西施時,會發現異常艱難,更會發現太多的謎團和思考。

西施給後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撲騰”一聲沉入了水底。於是乎,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成為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如今,深究歷史,我們遺憾地發現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當時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證據,唯獨西施缺乏任何信史記載。她只存在于後人的記載和詠歎之中。不要說西施的下落,就是她的籍貫、生平事蹟等重要資訊我們都只能從錯綜複雜的故紙堆中一點點地艱難篩選歸納。

朱允炆

第四,朱允炆下落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於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湣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複,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後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當朱元璋遵循著隔輩親的原則,把帝位傳給了自己最喜愛的孫子,他沒有看到那個勇猛的兒子朱棣,向他投來的那一道怨恨的目光。隨後,朱棣不甘心在朱允炆削藩的浪潮中灰飛煙滅,他相信命由自己不由天,他以一己之力對抗全國,由於他是那個年代,整個世界上最為出色的將領,他取得了最後的成功,唯一的遺憾,就是他的那個侄子朱允炆,偏偏不見蹤影。朱棣苦苦尋找了20年,他應該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朱允炆應該在哪一個寺廟住下來了,並且,無意在爭皇位。

楊玉環

第五,玉環之死

楊玉環(西元719年-西元756年):號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貫存在爭議,主要有五種說法: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說、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廣西容縣)說。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5-6]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其實,無論是楊家人尤其是楊國忠的誤國,還是楊玉環和唐玄宗的曠世戀情,總之唐帝國,已經這麼轟轟烈烈的倒塌了下來,60幾歲的唐明皇沒有帶自己的前女友江采萍,沒有帶自己的兒子後來的德宗皇帝,他牽著楊玉環,準備到巴山蜀水間,再次演繹愛情的美麗。可惜,隨行的將士不答應了,他們別無所求,只求皇帝放棄這個女人。唐玄宗選擇了妥協,畢竟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隨後楊玉環要麼已經死在了馬鬼婆,要麼已經東渡日本,後來,山口百惠自稱是楊玉環的後人。

第六,闖王生死

李自成(1606.09.22—1645.05.17),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另有一說李自成死亡地點為為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當李自成逼死崇賢,攻陷北京城的那一刻,他已經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隨後,他的人生,全是下坡路。因為自己的部將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本來已經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轉為降清,山海關城門大開之時,吳三桂所率的關寧鐵騎正在和李自成決戰,隨後清軍投入戰場,李自成大敗,開啟了不得意的逃亡之旅,終於,在九宮山,被清軍將領阿吉古格追上,可悲的是,村民也一致展開了對李自成的追捕行動,有人說李自成已經在九宮山自縊,可也有人說這場戰後,一個姓孫的部將替李自成自縊了,闖王自己跑到了石門夾山寺,在那當起了奉天玉和尚,度過了風平浪靜的殘生。

武王伐紂,眼看天下重歸於治,老子無所為,他選擇了騎著一頭青牛出關,結果在函谷關被尹伊所攔,一夜間他寫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從此逍遙遠去,無人知其所蹤,有人說他東出,教育了孔子,有人說他西行,度化了佛祖。

張炳玉說,經過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他們探尋出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後,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升(去世)”。

張炳玉認為,老子在散關著下《道德經》後由關令尹喜相伴西行,這是老子事業的開始。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

延濤介紹說,臨洮縣嶽麓山至今還有“超然台”“說經台”“飛升崖”“文鋒塔”(又名“筆鋒塔”,相傳為老子寫經插筆的地方)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跡。

老子在臨洮“飛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兩位學者研究認為,老子西行落戶甘肅之後始有“天下李氏出隴西”,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李氏後裔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兩位學者的發言在“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研討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李景源說:“這個觀點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推斷,為老子晚年最後的蹤跡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必將對弘揚老子文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西施生死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美女間諜,當自己國家的君王窮途末路,這位汨羅江畔的浣紗女子,承擔起了復興家國的重任,她唯一的資本就是自己傾國傾城的容顏,然而,對於她將要前往的吳國都城,面對那個好色如命的吳王夫差,這一點已經足夠。當夫差和西施在館娃宮逍遙度日的時候,勾踐統治下的越國,正在文種和範蠡的主持下,進行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改革,後來,越國復仇成功,西施的下落卻從此成了謎,有人說她被裝進了羊皮酒囊,沉入了浩瀚長江,有人說她和範蠡一起去了無錫,每日養魚遊湖。

西元前473年的冬天,吳國首都姑蘇城被奔襲而來的越國大軍攻破。吳國滅亡。春秋時期的大美女、吳王夫差的寵妃西施的人生軌跡戛然而止,似乎隨著灰飛煙滅的吳國沒入了黑暗的歷史之中。。

吳國滅亡了,西施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她的後半生又是怎麼度過的?

後世評價歷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們最為輝煌的時刻,忽視了他們落寞或者平靜的歲月。西施就受到了這樣的“忽視”。西施留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光似乎只有曇花般的幾年,更多的人生軌跡被人為忽略了。當我們想努力還原一個完整的西施時,會發現異常艱難,更會發現太多的謎團和思考。

西施給後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撲騰”一聲沉入了水底。於是乎,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成為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如今,深究歷史,我們遺憾地發現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當時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證據,唯獨西施缺乏任何信史記載。她只存在于後人的記載和詠歎之中。不要說西施的下落,就是她的籍貫、生平事蹟等重要資訊我們都只能從錯綜複雜的故紙堆中一點點地艱難篩選歸納。

朱允炆

第四,朱允炆下落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於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湣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複,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後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當朱元璋遵循著隔輩親的原則,把帝位傳給了自己最喜愛的孫子,他沒有看到那個勇猛的兒子朱棣,向他投來的那一道怨恨的目光。隨後,朱棣不甘心在朱允炆削藩的浪潮中灰飛煙滅,他相信命由自己不由天,他以一己之力對抗全國,由於他是那個年代,整個世界上最為出色的將領,他取得了最後的成功,唯一的遺憾,就是他的那個侄子朱允炆,偏偏不見蹤影。朱棣苦苦尋找了20年,他應該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朱允炆應該在哪一個寺廟住下來了,並且,無意在爭皇位。

楊玉環

第五,玉環之死

楊玉環(西元719年-西元756年):號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貫存在爭議,主要有五種說法: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說、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廣西容縣)說。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5-6]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其實,無論是楊家人尤其是楊國忠的誤國,還是楊玉環和唐玄宗的曠世戀情,總之唐帝國,已經這麼轟轟烈烈的倒塌了下來,60幾歲的唐明皇沒有帶自己的前女友江采萍,沒有帶自己的兒子後來的德宗皇帝,他牽著楊玉環,準備到巴山蜀水間,再次演繹愛情的美麗。可惜,隨行的將士不答應了,他們別無所求,只求皇帝放棄這個女人。唐玄宗選擇了妥協,畢竟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隨後楊玉環要麼已經死在了馬鬼婆,要麼已經東渡日本,後來,山口百惠自稱是楊玉環的後人。

第六,闖王生死

李自成(1606.09.22—1645.05.17),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另有一說李自成死亡地點為為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當李自成逼死崇賢,攻陷北京城的那一刻,他已經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隨後,他的人生,全是下坡路。因為自己的部將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本來已經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轉為降清,山海關城門大開之時,吳三桂所率的關寧鐵騎正在和李自成決戰,隨後清軍投入戰場,李自成大敗,開啟了不得意的逃亡之旅,終於,在九宮山,被清軍將領阿吉古格追上,可悲的是,村民也一致展開了對李自成的追捕行動,有人說李自成已經在九宮山自縊,可也有人說這場戰後,一個姓孫的部將替李自成自縊了,闖王自己跑到了石門夾山寺,在那當起了奉天玉和尚,度過了風平浪靜的殘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