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鑿壁偷光)到(偷盜土地)在到身敗名裂

這個小故事, 千百年來, 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的少年立志求學, 發憤圖強, 而故事中的主角匡衡也因為“偷光”之舉名留青史。 不過令人沒料到的是這位以偷光著名的神童,

最後會以“偷地”之罪身敗名裂!

匡衡, 字睢圭, 西漢人, 出身于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 由於家境貧寒, 他不得不靠為他人打工獲取讀書的資用。 雖然條件很艱苦, 但匡衡天資聰慧, 精力過人, 很快就博覽群書, 學有成就。 尤其是對(詩), 匡衡說(詩), 解人頤。 的讚語。

雖然匡衡的名氣越來越大, 但當時的西漢統治者漢宣帝對儒者不太感冒, 所以匡衡在考中了射策甲科之後, 只做了一個平原文學的小官。 不過時為太子劉爽師傅的蕭望之卻很推崇匡衡, 他把匡衡推薦給太子劉爽。 經過與太子的一番長談之後, 匡衡給這位大漢王朝未來的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元前49年, 漢宣帝駕崩, 太子劉爽即位, 是為漢元帝。 元帝是喜好儒術的皇帝, 為了投其所好, 時任大司馬車騎將軍的史高向皇帝推薦了匡衡, 由於之前的一面之緣, 元帝立即將匡衡招入京城, 封為博士, 給事中。

進入中央高層的匡衡, 經常上疏陳述自己的意見, 他獻的治國之策皆以儒家經典為立論基礎,

以“仁愛”大義為落腳點, 深合元帝的心意, 博得了元帝的信任。 這也使他一路扶搖直上, 沒幾年的功夫就座到看國家的副丞相——御史大夫的位置上。 西元前36年, 丞相韋玄成病逝, 匡衡接替其位, 授封樂安侯, 登上了人臣的最高峰。

一個出身卑微的農家小子, 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 學有所成, 並最終以廣博的學識位極人臣。 匡衡的成功可以為後世無數出身雖貧寒, 但卻好學上進的有志青年的榜樣!

不過雖然匡衡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 可具體到行動上, 卻多有低語。 漢宣帝晚年寵信宦官石顯, 石顯借著皇帝的權威, 結黨營私, 把持朝政, 還從勇皇帝加強對百姓的剝削, 趁機中飽私囊, 氣焰十分囂張。

而作為百官之首的匡衡卻對石顯的胡作非為聽之任之, 甚至有時還曲意逢迎, 絲毫沒有了平時他所標榜的大義。 幾年後漢元帝駕崩, 漢成帝即位。 匡衡立刻聯絡其他大臣彈劾石顯, 將其搬到。 出手之迅速, 堪稱老辣。 在這一系列行為中, 文明認識的那個言必儒家大義的匡衡不見了, 代之的是一個老謀深算 精于權術的政客。 也因此當時管監察的司棣校蔚王尊上書彈劾匡衡, 說他早知道石顯專權誤國卻不聞不問, 甚至阿諛奉承。 到了新皇帝登基他跳出來彈劾奸臣, 自表其功, 這完全是奸逆之徒的作法, 應該予以治罪。 漢成帝因為匡衡為先帝老臣沒有批准王尊的奏章, 還好言撫慰匡衡, 不過已經聞出火藥味的匡衡還是很不安心,
多次上書要求辭職, 均被成帝駁回。 皇帝希望能讓匡衡這樣的老臣得以善終, 但最終還是事與願違。

原來, 匡衡在受封安樂候的時候, 國家曾對他的封地進行一次界定。 本來他的封地應該是三十一萬畝, 但由於地圖的錯誤, 多給他封國劃了四萬多畝的土地。 這件事讓匡衡的下屬發現了, 但為了討好自己的上級, 他的下屬並沒有說, 而匡衡對這個錯誤也是心知肚明, 可一時的貪心讓他完全忘了聖賢教誨, 佯裝不知道, 並心安理得的將下屬交上來的多餘地租收入囊中。 可惜沒有不通風的牆, 這件事還是讓司棣校尉查出來了, 於是他聯合管理司法的廷尉向漢成帝上書, 彈劾匡衡盜取土地行為, 要求皇帝對其嚴懲。 成帝念其往日的功勞,沒有對匡衡處以重刑,而只是將他貶為庶民,讓他回家終老林下。

從當年那除了一肚子學問一無所有的少年,到享盡榮華富貴,又孑然一身回到家鄉的老朽,匡衡的一生因為“偷光”而走上輝煌,又因“偷地”而身敗名裂,他的一生因“偷”而榮,因“偷”而敗,這正反倆方面的經驗與教訓足為後人深思!

成帝念其往日的功勞,沒有對匡衡處以重刑,而只是將他貶為庶民,讓他回家終老林下。

從當年那除了一肚子學問一無所有的少年,到享盡榮華富貴,又孑然一身回到家鄉的老朽,匡衡的一生因為“偷光”而走上輝煌,又因“偷地”而身敗名裂,他的一生因“偷”而榮,因“偷”而敗,這正反倆方面的經驗與教訓足為後人深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