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船北馬,見證漕運繁榮;陳瑄開埠,開啟淮安輝煌

中國大運河作為世界最長、最著名的人工運河, 主要是因漕運而興起的。 她不僅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經濟命脈, 也是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歷史文明的重要象徵和載體。

淮安, 在京杭大運河發展史上, 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南船北馬, 九省通衢。 ”很多人對淮安這一稱號聽聞已久, 卻從不知其緣起。 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 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 降水豐富, 地表河網密佈, 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 草場廣布, 畜牧業發達, 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

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 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船北馬

以淮安為界, 大運河的南北漕運能力是非常懸殊的。 清朝規定清江浦以北的運河只允許漕運船隻通過, 因此大量旅客都必須在此進行“南船北馬”的交通方式的變更。

故除運糧漕船、貢品船與巡河官舫外, 一般旅客由南而北, 均至石碼頭舍舟登陸, 渡黃河至王家營換乘車馬, 踏上通京大道;由北而南, 則至王家營棄車馬, 至清江閘下登舟揚帆。 據清雍正年間的一份奏摺稱, 僅在石碼頭領有營業執照、專為往來行旅服務的腳夫就有約12000人。

清江浦成為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要衝, 離不開一個人:陳瑄, 字彥純, 安徽合肥人。 明代武官、水利家, 明清漕運制度的確立者, 督漕運, 理漕河三十年。

陳瑄開埠

明代大運河沿用元代河道, 全長三千餘裡。 當時, 每年需要運往北京的漕糧約四五百萬石, 數額巨大。 明永樂元年(1403年), 明成祖命陳瑄為總兵官, 總督漕運。 當時海運會遭遇倭寇的騷擾。 為了保證京師的供應和漕運的安全, 把京師和南方經濟中心有利地連接起來, 陳瑄把疏浚大運河提上了日程。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 陳瑄動用民工疏浚沙河, 用五個月的時間開鑿清江浦河道, 由城西管家湖導水, 至鴨陳口入淮。 從此, 江南漕船可以直接到清江浦,

既免除陸運過壩之苦, 又減少許多風險。 運河船隻南往淮河駛向江南杭州, 北通臨清入衛運河直達北京, 京杭運河至此全部暢通。 在清江浦河的兩側興起了新的城鎮, 便以河名“清江浦”命名, 一座運河名城由此誕生, 史稱:南船北馬, 九省通衢。 陳瑄開埠, 掀開了清江浦的輝煌歷史。

陳瑄開埠後, 受命擴建清江漕船廠, 稱“清江督造船廠”。 最盛時轄京衛(北京、天津衛)、中都(河南鄭州)、直隸、衛河四大船廠, 八十二個分廠, 長二十三裡, 設提舉司駐清江浦管理。 每年造漕船一般在五百六十多艘, 最多在六百七十多艘。 據說,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大部分就是清江浦造船廠建造的。

陳瑄手書

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 進入鼎盛時期。 清江浦城市的繁華, 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 漕舟雲集, 市井稠密, 萬艘漕船“帆檣銜尾, 綿延數裡”的景象。 由於漕運的暢通與水陸的繁榮, 使淮安迎得了城市繁盛的機遇, 清江浦迅速成為長江以北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樞紐。

“夜火連淮水,春風滿客帆”;“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成為當時繁華景象的真實寫照。到了明朝中葉,清江浦一帶逐漸崛起成為淮安地區的中心。漕運興盛的年代,這裡聚集著文武官員、顯宦世家、鉅賈富賈、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與此相應的,是園林寺院以及茶樓酒肆等場所。

明代清江浦的繁榮令人矚目,明代詩人在詩中描寫了“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的石碼頭情景。每屆漕運,“帆檣如林,百貨山積”。舳舫蔽水,絡繹不絕,江南水手、居民乘船北上往來頻繁。《明史》記載明武宗朱厚照南巡返回,途經清江浦,見河上魚翔淺底,便獨自劃小舟捕魚,不料跌入水中,被救起後弭患肺炎,不久後病死於北京。

南船北馬舍舟登陸

明代漕運,准許運軍附載私貨和旅客,不徵稅收,促進了民間貿易的繁盛。來自全國的商賈,乘船雲集清江浦,呈現“南艘鱗集,商有興販之便”,“四方百貨,信於往時”之勢。明成化年間,貿易集市多處,商業中心已經形成,直接促進了內河航運的發展。

到了清朝,清江浦繼續保持繁榮。乾隆時期,清江浦進入全盛階段,包含清江浦的淮安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東南四都”、“運河沿線四大都市”。

1793年11月3日,英國派遣來訪問清朝的使團經過清江浦。使者安德遜回憶道:“我們在一座大城市附近拋錨,並受到鳴炮歡迎,無數條帆船停泊在碼頭。這是哪座城市?”安德遜找不到一個人能告訴他。湯瑪斯·斯當東的日記指出那天早上船隊是沿著清江浦航行。船隊通過清江浦時,英國人驚歎:“巨大的城市,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帆船和百姓!”

清江浦

清江浦從明初到清末,一直是國家巨型糧倉的所在地,這個糧倉在一定意義上講屬於漕運總督直管。清江浦因為其明清時期是運河漕糧重要的儲存、中轉之地,因而有“天下糧倉”之稱。

故有道:淮安,扼淮牽運,明清時漕運總督駐節,為漕運中樞;黃河奪淮期間,為黃淮運交匯處,是治理關鍵和總河駐節之所。康熙三大要政中,漕運、河務,淮安居其二;淮北鹽集散中心,著名稅關淮安關所在。淮安在明清時期成為貢道轉軸,“漕政通乎七省”的漕運總督駐節之地,從而成為漕運的中樞 。

清江浦

“夜火連淮水,春風滿客帆”;“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成為當時繁華景象的真實寫照。到了明朝中葉,清江浦一帶逐漸崛起成為淮安地區的中心。漕運興盛的年代,這裡聚集著文武官員、顯宦世家、鉅賈富賈、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與此相應的,是園林寺院以及茶樓酒肆等場所。

明代清江浦的繁榮令人矚目,明代詩人在詩中描寫了“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的石碼頭情景。每屆漕運,“帆檣如林,百貨山積”。舳舫蔽水,絡繹不絕,江南水手、居民乘船北上往來頻繁。《明史》記載明武宗朱厚照南巡返回,途經清江浦,見河上魚翔淺底,便獨自劃小舟捕魚,不料跌入水中,被救起後弭患肺炎,不久後病死於北京。

南船北馬舍舟登陸

明代漕運,准許運軍附載私貨和旅客,不徵稅收,促進了民間貿易的繁盛。來自全國的商賈,乘船雲集清江浦,呈現“南艘鱗集,商有興販之便”,“四方百貨,信於往時”之勢。明成化年間,貿易集市多處,商業中心已經形成,直接促進了內河航運的發展。

到了清朝,清江浦繼續保持繁榮。乾隆時期,清江浦進入全盛階段,包含清江浦的淮安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東南四都”、“運河沿線四大都市”。

1793年11月3日,英國派遣來訪問清朝的使團經過清江浦。使者安德遜回憶道:“我們在一座大城市附近拋錨,並受到鳴炮歡迎,無數條帆船停泊在碼頭。這是哪座城市?”安德遜找不到一個人能告訴他。湯瑪斯·斯當東的日記指出那天早上船隊是沿著清江浦航行。船隊通過清江浦時,英國人驚歎:“巨大的城市,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帆船和百姓!”

清江浦

清江浦從明初到清末,一直是國家巨型糧倉的所在地,這個糧倉在一定意義上講屬於漕運總督直管。清江浦因為其明清時期是運河漕糧重要的儲存、中轉之地,因而有“天下糧倉”之稱。

故有道:淮安,扼淮牽運,明清時漕運總督駐節,為漕運中樞;黃河奪淮期間,為黃淮運交匯處,是治理關鍵和總河駐節之所。康熙三大要政中,漕運、河務,淮安居其二;淮北鹽集散中心,著名稅關淮安關所在。淮安在明清時期成為貢道轉軸,“漕政通乎七省”的漕運總督駐節之地,從而成為漕運的中樞 。

清江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