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瓊北·瓊海」關於瓊海嘉積的那些事兒,很多人都不知道!

萬泉河像一隻從南海之濱的博鼇伸向海南中部山區的巨手, 將五指山和黎母山區奔騰而來的各條溪流彙聚成河, 流經石壁、溫泉後水勢緩流、水域寬廣, 形成一個類似黃河幾字型的生態流域, 嘉積就是這條萬泉河畔的一個關鍵點, 它被譽為“瓊屬巨鎮”, 這一切皆與一條百年古道有著千絲萬縷之聯繫, 該古道正是頗有名氣的“溪仔老街”。

百年商道青石街

繁華落盡歸自然

(攝影/gushuifc)

嘉積設市, 最早見於地方史志記載是清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 屬地在積善都, 在會同縣治西二十裡。 到了清嘉慶二十五年, 嘉積被稱為“瓊屬巨鎮”。 嘉積屬於古會同縣(今瓊海市)管轄, 又位於水路交通要道, 商賈繁忙, 本島北部貨源, 內陸的物資, 以及國外木柴、奇貨的船舶經博鼇港逆行至嘉積溪仔港, 本島中部貨源及各類土產經石壁、龍江、溫泉等鎮順流駛進嘉積, 從而形成了嘉積商埠巨鎮。


(攝影/gushuifc)

溪仔碼頭是嘉積巨鎮的發跡港口, 嘉積的商埠離不開溪仔港。 從瓊北及內陸水路運來的各類物資如布匹、鹽、煤油、陶瓷器等, 從本縣及鄰縣水陸運出的貨物有檳榔、椰子、木材、豬、牛、紅藤、蜂蜜、糖、海產品及山貨等, 全部集中在嘉積進行商賈,

然後通過港口發往各地。

溪仔港附近的西關廟(攝影/gushuifc)

至今仍立于西關廟旁的一通“西關廟碑”, 此碑鐫與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5), 部分碑文載:“溪仔碼頭”水陸交壤之所, 商船駐足之區, 人康物阜, 貨殖財豐”。 可知, 溪仔港已經成為貨物集散地及轉運點。


(攝影/gushuifc)

據瞭解, 由溪仔港上岸進入市井的首條路稱為溪仔街。 至於為何稱溪仔, 有人認為是住在萬泉河上游的屯昌溪仔村先民遷移本處, 把原先自已居住的村名帶來的, 叫開之後就沿襲至今;也有人介紹時稱溪仔街也曾寫成溪子街, 或為福建裔海南人命名,

仔即閩語海南話中“小”的意思。

(攝影/gushuifc)

隨著商貿經濟發展, 嘉積的溪仔街-新民街逐漸形成一條線, 並由這條線形成一個扇面, 從乘坡河谷順流而至的木材和從定安省船行而來的紅藤山珍, 從博鼇逆流而上的帶著海口、萬寧各種貨船商品, 均彙集在溪仔街口的西江碼頭, 商旅雲集,漸漸地于明初形成集市,清初成為“瓊崖巨鎮”。

(攝影/gushuifc)

我們採訪了一位住在溪仔街的92歲老阿婆,瞭解那段被歷史淹沒的過往。她19歲就嫁到溪仔街吳家,丈夫家世代以港口勞作為業,為了搶先爭取到活幹,把家建在較靠港的小街處,每當貨船到港就去船上卸貨、搬運,分派出售。

(攝影/gushuifc)

阿婆說,溪仔港什麼貨都有,搬運工是看到有什麼貨就搬什麼,全家的生活就靠在港口搬運糊口,但是颱風多雨季節,運貨的船舶較少,老阿婆就用竹子編織簸箕、籮筐補充生計。阿婆一生有過六個子女,活下來的只有一 男一女,每當說起這些傷心事,飽經滄桑的阿婆心中總是沉默淡定,似乎生活的艱難對她來講仿佛已經過去。

(攝影/gushuifc)

老阿婆的兒子吳秋和說,在溪仔街主要是做木柴生意。由於溪仔街近港口,住在街兩邊的村民搶得生意先機,所以溪仔街發展快速,理所應當成為嘉積重鎮貨物轉運,集散分發之要地。

(攝影/gushuifc)

吳秋和說,當時的溪仔街是一條石板道,自西而東地形漸高,石板路有許多級臺階,現今見到的青石板路是前幾年重新敷設的,青石板是原來的古道石,石板數量不夠就從別處運來,我們見到的石板路雖然臺階極少了,但是整條街的地勢斜坡還是很明顯。

(攝影/gushuifc)

街兩邊的古老矮小的青石磚砌的房子只剩下幾間,幸運的是石板還是老樣,這條石板道經過200多年的人流往返踏行,錚亮光滑,漫步于古道上或許還會令人觸摸到歲月的痕跡。

溪仔書屋(攝影/gushuifc)

溪仔書屋一角(攝影/gushuifc)

老人在老屋裡安詳地看電視(攝影/gushuifc)

嘉積水電站(攝影/gushuifc)

溪仔碼頭於1969年被拆,在港口址上修建嘉積水電站,碼頭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關於嘉積值得一提的地方

(攝影/missyou0830)

“嘉積”曾寫作“加積”

(攝影/missyou0830)

嘉積,從前多寫作加積。年輕的瓊海市府所在地。印象中以前官方文字介紹說:明朝嘉靖年間積善都形成集市,取年代和地名各一字命名嘉積。還有個荒唐的解釋是明初一個叫嘉積的商人在此開埠形成集市所以叫嘉積。

那麼問題來了,嘉積鎮及周邊的加祥、加囊、加利、加文、加城等地名如何解釋?在天涯社區瓊海版內還在為此地名是該寫作“嘉積”還是“加積”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請教了幾個黎族朋友,他們告訴我加積的海南話讀音和黎語裡水邊的山丘土丘很相近,而其他的“加”字頭地名大多和樹木、地勢有關。由此我推斷嘉積地名的產生可能超過文獻記載上的七百多年,作為一個黎族人曾經生活過地區的地名年代應該超過千年。

在海南地圖上仔細看你會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加”字頭的地名有兩百多個。除海口、文昌、定安有少量分佈外,主要集中在瓊海、屯昌、澄邁、萬甯、定安、臨高、儋州等地。而這些地區多是原漢、黎交匯之地,“加”應該是黎語,是印證黎族從北向南,從外向內不斷遷徙的一個例證。

新民街

(攝影/missyou0830)

街道很老名字很新,因民國初年興起新民運動而命名。一如後來全國每個城市都有的中山路、解放路一樣是一個城市市井繁華的重要標誌。今天的嘉積新民街騎樓林立,中外建築風格交相輝映。在瓊海市府的重金改造和大力宣傳下作為曾經嘉積商埠十三行核心的新民街已成為瓊海最有特色的風情古街之一。

資政第

(攝影/missyou0830)

“資政第”——瓊海市文保單位,位於嘉積鎮溫泉石角村,是新加坡僑領王紹經故居。王紹經,1884年到新加坡謀生。經過艱苦創業到20世紀30年代成為百萬富翁,躋身於新加坡12位名商之列。當時南洋華僑中盛傳一句話:“福建有個陳嘉庚,海南有個王紹經”。王紹經成為瓊海人在海外艱苦創業獲得成功的典範。

清末,王紹經出資在家鄉創辦僑批業,專門為南洋華僑贍家僑匯辦理匯兌服務,被清政府誥封為"資政大夫",並賜予"資政第"牌匾。

(攝影/missyou0830)

王紹經故居中堂的畫屏上有王紹經及長子王先樹的四張照片,兩張常服兩張官服。王先樹是王紹經的長子,1881年出生於瓊海。孩童時期,王先樹在家鄉接受了私塾教育,十多歲時王紹經將他帶往南洋。由於他聰明好學,精幹敏捷,很快就熟悉經商門路,青年時代王紹經便讓他往返新加坡和海南之間做生意。

上世紀初,王先樹身帶十萬光洋,隻身回海南開創事業,在後來的幾十年裡,他在海南締造了自己的商業傳奇。在海口創辦了當時最時尚的百貨零售店“精華公司”和令名媛淑女們趨之若鶩的“裕大公司”後接管富商雲集的“大亞酒店”,在嘉積開辦恒裕興百貨公司,主理父親創辦的“批局”為海外華僑給家鄉親人匯款提供服務。後來,民國政府在此基礎上,將之發展為郵局。為了表彰他對家鄉的貢獻,王先樹獲清政府任命為“戴花翎分省知府法部郎中”官銜,民國初年又出任樂會縣知事。

觀察第

(攝影/missyou0830)

“觀察第”——瓊海市文保單位,位於嘉積鎮溫泉逢龍村,是緬甸僑領盧鴻謨故居。

“觀察第”盧家大宅實際上是父子兩代人共建完成。初建時盧家兄弟修富、修貴資金有限所以祖屋低矮,及至後來南洋經商發達後寄錢回鄉逐步建起後三進房,形成前廳高於正室的反常規格局,這是盧家逐步發家的印證。當然也有盧家主人經風水先生指點特意續建成這種佈局的說法,取“龍盤虎踞”之意,象徵著盧家的富貴地位。

盧家大宅取名“觀察第”源于盧鴻謨的伯父盧修貴。盧修貴是緬甸華社早期著名僑領,曾獲清廷例授道員,銜加二級賞戴蘭翎,誥封資政大夫。

圖文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商旅雲集,漸漸地于明初形成集市,清初成為“瓊崖巨鎮”。

(攝影/gushuifc)

我們採訪了一位住在溪仔街的92歲老阿婆,瞭解那段被歷史淹沒的過往。她19歲就嫁到溪仔街吳家,丈夫家世代以港口勞作為業,為了搶先爭取到活幹,把家建在較靠港的小街處,每當貨船到港就去船上卸貨、搬運,分派出售。

(攝影/gushuifc)

阿婆說,溪仔港什麼貨都有,搬運工是看到有什麼貨就搬什麼,全家的生活就靠在港口搬運糊口,但是颱風多雨季節,運貨的船舶較少,老阿婆就用竹子編織簸箕、籮筐補充生計。阿婆一生有過六個子女,活下來的只有一 男一女,每當說起這些傷心事,飽經滄桑的阿婆心中總是沉默淡定,似乎生活的艱難對她來講仿佛已經過去。

(攝影/gushuifc)

老阿婆的兒子吳秋和說,在溪仔街主要是做木柴生意。由於溪仔街近港口,住在街兩邊的村民搶得生意先機,所以溪仔街發展快速,理所應當成為嘉積重鎮貨物轉運,集散分發之要地。

(攝影/gushuifc)

吳秋和說,當時的溪仔街是一條石板道,自西而東地形漸高,石板路有許多級臺階,現今見到的青石板路是前幾年重新敷設的,青石板是原來的古道石,石板數量不夠就從別處運來,我們見到的石板路雖然臺階極少了,但是整條街的地勢斜坡還是很明顯。

(攝影/gushuifc)

街兩邊的古老矮小的青石磚砌的房子只剩下幾間,幸運的是石板還是老樣,這條石板道經過200多年的人流往返踏行,錚亮光滑,漫步于古道上或許還會令人觸摸到歲月的痕跡。

溪仔書屋(攝影/gushuifc)

溪仔書屋一角(攝影/gushuifc)

老人在老屋裡安詳地看電視(攝影/gushuifc)

嘉積水電站(攝影/gushuifc)

溪仔碼頭於1969年被拆,在港口址上修建嘉積水電站,碼頭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關於嘉積值得一提的地方

(攝影/missyou0830)

“嘉積”曾寫作“加積”

(攝影/missyou0830)

嘉積,從前多寫作加積。年輕的瓊海市府所在地。印象中以前官方文字介紹說:明朝嘉靖年間積善都形成集市,取年代和地名各一字命名嘉積。還有個荒唐的解釋是明初一個叫嘉積的商人在此開埠形成集市所以叫嘉積。

那麼問題來了,嘉積鎮及周邊的加祥、加囊、加利、加文、加城等地名如何解釋?在天涯社區瓊海版內還在為此地名是該寫作“嘉積”還是“加積”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請教了幾個黎族朋友,他們告訴我加積的海南話讀音和黎語裡水邊的山丘土丘很相近,而其他的“加”字頭地名大多和樹木、地勢有關。由此我推斷嘉積地名的產生可能超過文獻記載上的七百多年,作為一個黎族人曾經生活過地區的地名年代應該超過千年。

在海南地圖上仔細看你會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加”字頭的地名有兩百多個。除海口、文昌、定安有少量分佈外,主要集中在瓊海、屯昌、澄邁、萬甯、定安、臨高、儋州等地。而這些地區多是原漢、黎交匯之地,“加”應該是黎語,是印證黎族從北向南,從外向內不斷遷徙的一個例證。

新民街

(攝影/missyou0830)

街道很老名字很新,因民國初年興起新民運動而命名。一如後來全國每個城市都有的中山路、解放路一樣是一個城市市井繁華的重要標誌。今天的嘉積新民街騎樓林立,中外建築風格交相輝映。在瓊海市府的重金改造和大力宣傳下作為曾經嘉積商埠十三行核心的新民街已成為瓊海最有特色的風情古街之一。

資政第

(攝影/missyou0830)

“資政第”——瓊海市文保單位,位於嘉積鎮溫泉石角村,是新加坡僑領王紹經故居。王紹經,1884年到新加坡謀生。經過艱苦創業到20世紀30年代成為百萬富翁,躋身於新加坡12位名商之列。當時南洋華僑中盛傳一句話:“福建有個陳嘉庚,海南有個王紹經”。王紹經成為瓊海人在海外艱苦創業獲得成功的典範。

清末,王紹經出資在家鄉創辦僑批業,專門為南洋華僑贍家僑匯辦理匯兌服務,被清政府誥封為"資政大夫",並賜予"資政第"牌匾。

(攝影/missyou0830)

王紹經故居中堂的畫屏上有王紹經及長子王先樹的四張照片,兩張常服兩張官服。王先樹是王紹經的長子,1881年出生於瓊海。孩童時期,王先樹在家鄉接受了私塾教育,十多歲時王紹經將他帶往南洋。由於他聰明好學,精幹敏捷,很快就熟悉經商門路,青年時代王紹經便讓他往返新加坡和海南之間做生意。

上世紀初,王先樹身帶十萬光洋,隻身回海南開創事業,在後來的幾十年裡,他在海南締造了自己的商業傳奇。在海口創辦了當時最時尚的百貨零售店“精華公司”和令名媛淑女們趨之若鶩的“裕大公司”後接管富商雲集的“大亞酒店”,在嘉積開辦恒裕興百貨公司,主理父親創辦的“批局”為海外華僑給家鄉親人匯款提供服務。後來,民國政府在此基礎上,將之發展為郵局。為了表彰他對家鄉的貢獻,王先樹獲清政府任命為“戴花翎分省知府法部郎中”官銜,民國初年又出任樂會縣知事。

觀察第

(攝影/missyou0830)

“觀察第”——瓊海市文保單位,位於嘉積鎮溫泉逢龍村,是緬甸僑領盧鴻謨故居。

“觀察第”盧家大宅實際上是父子兩代人共建完成。初建時盧家兄弟修富、修貴資金有限所以祖屋低矮,及至後來南洋經商發達後寄錢回鄉逐步建起後三進房,形成前廳高於正室的反常規格局,這是盧家逐步發家的印證。當然也有盧家主人經風水先生指點特意續建成這種佈局的說法,取“龍盤虎踞”之意,象徵著盧家的富貴地位。

盧家大宅取名“觀察第”源于盧鴻謨的伯父盧修貴。盧修貴是緬甸華社早期著名僑領,曾獲清廷例授道員,銜加二級賞戴蘭翎,誥封資政大夫。

圖文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