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到底用不用治?結節、增生、囊腫、息肉,看過後再不用瞎擔心了!

近兩年, 人們越來越注重體檢, 與此同時, 各種“結節”、“息肉”、“囊腫”、“增生”等檢查結果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體檢報告上。 很多朋友看到這些“異樣”的檢查結果, 就開始惴惴不安, 擔心是癌症, 即便不是癌症也擔心會發展成癌症。 有的朋友也在手術還是不手術之間糾結。 那麼, 這些“異樣”的檢查結果是不是癌、會不會發展成癌、要不要治呢?

甲狀腺結節:95%都是良性, 體積過大的要當心。

人的壓力和精神緊張也可能會造成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高。

很多人體檢發現自己有甲狀腺結節後, 都會非常緊張、焦慮, 擔心會發展成甲狀腺癌。 甲狀腺結節中95%的結節都是良性, 因此不必太過焦慮。

良性的甲狀腺結節對身體並無影響。 只有少數結節體積過大致使呼吸、吞咽困難, 蔓延到胸腔, 或高度懷疑其為惡性時, 才需要進行必要的手術治療。 而一些體積較小且對身體沒有明顯影響的結節,

一般無需處理。

肺部結節:90%以上是良性的

看到體檢單上“肺小結節”字樣不用過於提心吊膽, 因為肺部結節可能是肺炎、肺結核, 也可能是以前肺結核留下的疤, 而真正是肺癌的比例很小。

肺結節90%以上是良性的, 小於6毫米的肺結節, 肺癌概率不到1%;直徑在6~8毫米之間的肺結節, 肺癌概率在0.5%~2%;直徑大於8毫米的肺結節, 肺癌概率大於3%。 3

乳腺增生: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 10 個女生 8 個有“乳腺增生”問題。 這時很多女性往往會跑去醫院問醫生“乳腺增生會不會癌變成乳腺癌?”、“吃點什麼藥才能‘消滅’增生”。 其實, 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療。

在醫學上, 有些乳腺增生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最典型的莫過於經期引起的乳腺增生, 女性月經前乳房會特別不舒服, 感覺脹脹的, 還有點痛, 但姨媽過了脹痛就漸漸消失。 另外, 一些女性為了凸顯“好身材”, 內衣經常會穿得過緊;亦或時最近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情心情比較鬱悶, 精神壓力比較大, 同樣也會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其實是一種良性病變, 正常的生理現象, 無特別的治療方法, 極少數會發展為乳腺癌, 注意定期複查即可。 另外, 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態, 少吃含激素較高的食品, 堅持適量運動就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

子宮肌瘤:多數都相安無事

子宮肌瘤”這個詞實在太容易讓人聯想到癌症了!其實, 此“瘤”非彼“瘤”, 子宮肌瘤的瘤多數是良性的。 子宮肌瘤也是婦科體檢的“常客”, 幾乎三分之一的媽媽級人物都會遇到。 有些小肌瘤不但沒有任何症狀, 甚至連婦科檢查也難以覺察, 偶爾做 B 超才發現。 如果肌瘤比較小, 患者無明顯症狀, 而且查過肌瘤無惡變徵象, 只要定期隨診觀察即可。 但是如果單個子宮肌瘤直徑超過 5 cm, 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

最好及時手術切除。

膽囊息肉, 數量多的一般沒事

膽囊息肉這個病在中國有近 6% 的發病率, 差不多 16 個人裡就有一個。 大多數人是體檢 B 超發現的。 它一般經常沒啥症狀, 只有少數人會感覺上腹部不舒服, 或者能牽扯著右肩背一起痛。

很多人剛一看到報告單上“膽囊息肉”幾個字就嚇得花容失色, 寢食難安,以為是癌。其實“膽囊息肉”只是超聲報告上的一個影像名詞,但這個東西是不是癌,超聲是分辨不出來的,於是統稱為“膽囊息肉”。

看膽囊息肉是不是癌,或者說癌病可能大不大,主要看它的種類。

膽固醇性息肉:基本沒啥事

65%以上的膽囊息肉屬於“膽固醇性息肉”,是暴飲暴食導致膽汁裡膽固醇增多,最後多到無法溶解而形成的結晶,和膽結石是親兄弟,一發現就是好幾個,目前還沒有發現它癌變的報導。而且如果改善飲食習慣,它還有可能縮小!所以如果影響報告寫著“多發性膽囊息肉”,一般可以鬆口氣了~醫生一般認為直徑<1 釐米、多發的、無症狀不鬧騰的膽囊息肉可以暫不處理,3~6 個月做一次B超嚴密觀察就可以了。

“真性息肉”:要當心

“真性息肉”主要有膽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這幾種:

炎性息肉最老實,是結石長期刺激合併慢性膽囊炎形成的,可能會很痛,但幾乎不癌變;

腺肌增生症、腺瘤樣增生,有 3%~6% 的幾率癌變;

膽囊腺瘤的癌變率最高,雖然它是一種良性腫瘤,但癌變率在 30%左右!

“真性息肉”一般都是單個長的,有些還會有血管專門為其提供養料,使其迅速增長。所以當發現單發、直徑 >1 釐米、膽囊壁增厚 >4 毫米、息肉增大較快(6 個月增大>3 毫米)、B 超發現息肉中有血管,以及伴有膽結石、反復出現腹痛等情況,一定要考慮手術了!

結直腸息肉,分清炎性還是腺瘤性

除了肺癌,腸癌在我們國家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和腸癌有關的,就是息肉。

腸息肉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前者為良性,後者則容易發生癌變。

結直腸息肉從良性發展到惡性,通常需要 15 年以上,如果能在早期發現,手術切除後,治癒率非常高(90%以上)。腸鏡等篩查手段能有效發現早期腫瘤,正是它的普及,讓美國惡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過去 10 年間,以每年 3% 的速度下降。

除此之外,專家建議:

由於腸癌的發病年齡往往偏大,正常人群 50 歲以上可以做一次篩查,如果沒有問題就間隔 3~5 年做一次腸鏡。

腸息肉的復發率比較高,且復發時息肉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術後 1~2 年一定要定期做腸鏡檢查。

另外,如果發現大便帶血,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痔瘡而掉以輕心。

單純性肝囊腫,小於5釐米不用治

很多人體檢查出了“肝囊腫”,就像得了肝癌一樣,感覺人生無望,天妒英才,其實大可不必。肝囊腫大多是先天性的,即“娘胎裡帶的”,並且生長非常非常緩慢,多數人更是無明顯症狀。如果不是體檢時偶然發現,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發現。肝囊腫臨床最常見的是單純性肝囊腫,主要是先天性肝內膽管或淋巴管發育異常造成的,是肝臟良性的病變。由於囊腫生長緩慢,大多數人無任何明顯症狀。一般小於5釐米的肝囊腫,不需做任何治療,但有必要定期(每隔 6 個月或 12 個月)到醫院做 B 超複查。若大於 5 釐米以上,應該到醫院接受治療。

單純性腎囊腫,沒啥症狀不用治

腎囊腫也是體檢中經常發現的一種情況。其實和肝囊腫類似,單純性腎囊腫在人群中是普遍存在,不過不是天生是,其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囊腫裡是腎臟滲出的尿液,沒有惡變的可能,一般比較小,發展緩慢,無症狀的,也不需要治療。當腎囊腫超過 5 釐米,或是囊腫壓迫周圍組織,出現腰部疼痛、酸脹、下肢酸沉無力等症狀時才需治療。

治療方法根據囊腫位置的深淺可分為穿刺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囊腫兩種方式。發現單純性腎囊腫後應在三個月或半年後複查腎臟彩超,看一下囊腫的增長速度。如果增長緩慢,只需每隔一年查一次彩超觀察就可以了,生活中也沒有什麼禁忌。

以上供參考。不過,“小毛病”要不要治,怎麼治,還是問過醫生最放心。

寢食難安,以為是癌。其實“膽囊息肉”只是超聲報告上的一個影像名詞,但這個東西是不是癌,超聲是分辨不出來的,於是統稱為“膽囊息肉”。

看膽囊息肉是不是癌,或者說癌病可能大不大,主要看它的種類。

膽固醇性息肉:基本沒啥事

65%以上的膽囊息肉屬於“膽固醇性息肉”,是暴飲暴食導致膽汁裡膽固醇增多,最後多到無法溶解而形成的結晶,和膽結石是親兄弟,一發現就是好幾個,目前還沒有發現它癌變的報導。而且如果改善飲食習慣,它還有可能縮小!所以如果影響報告寫著“多發性膽囊息肉”,一般可以鬆口氣了~醫生一般認為直徑<1 釐米、多發的、無症狀不鬧騰的膽囊息肉可以暫不處理,3~6 個月做一次B超嚴密觀察就可以了。

“真性息肉”:要當心

“真性息肉”主要有膽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這幾種:

炎性息肉最老實,是結石長期刺激合併慢性膽囊炎形成的,可能會很痛,但幾乎不癌變;

腺肌增生症、腺瘤樣增生,有 3%~6% 的幾率癌變;

膽囊腺瘤的癌變率最高,雖然它是一種良性腫瘤,但癌變率在 30%左右!

“真性息肉”一般都是單個長的,有些還會有血管專門為其提供養料,使其迅速增長。所以當發現單發、直徑 >1 釐米、膽囊壁增厚 >4 毫米、息肉增大較快(6 個月增大>3 毫米)、B 超發現息肉中有血管,以及伴有膽結石、反復出現腹痛等情況,一定要考慮手術了!

結直腸息肉,分清炎性還是腺瘤性

除了肺癌,腸癌在我們國家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和腸癌有關的,就是息肉。

腸息肉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前者為良性,後者則容易發生癌變。

結直腸息肉從良性發展到惡性,通常需要 15 年以上,如果能在早期發現,手術切除後,治癒率非常高(90%以上)。腸鏡等篩查手段能有效發現早期腫瘤,正是它的普及,讓美國惡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過去 10 年間,以每年 3% 的速度下降。

除此之外,專家建議:

由於腸癌的發病年齡往往偏大,正常人群 50 歲以上可以做一次篩查,如果沒有問題就間隔 3~5 年做一次腸鏡。

腸息肉的復發率比較高,且復發時息肉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術後 1~2 年一定要定期做腸鏡檢查。

另外,如果發現大便帶血,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痔瘡而掉以輕心。

單純性肝囊腫,小於5釐米不用治

很多人體檢查出了“肝囊腫”,就像得了肝癌一樣,感覺人生無望,天妒英才,其實大可不必。肝囊腫大多是先天性的,即“娘胎裡帶的”,並且生長非常非常緩慢,多數人更是無明顯症狀。如果不是體檢時偶然發現,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發現。肝囊腫臨床最常見的是單純性肝囊腫,主要是先天性肝內膽管或淋巴管發育異常造成的,是肝臟良性的病變。由於囊腫生長緩慢,大多數人無任何明顯症狀。一般小於5釐米的肝囊腫,不需做任何治療,但有必要定期(每隔 6 個月或 12 個月)到醫院做 B 超複查。若大於 5 釐米以上,應該到醫院接受治療。

單純性腎囊腫,沒啥症狀不用治

腎囊腫也是體檢中經常發現的一種情況。其實和肝囊腫類似,單純性腎囊腫在人群中是普遍存在,不過不是天生是,其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囊腫裡是腎臟滲出的尿液,沒有惡變的可能,一般比較小,發展緩慢,無症狀的,也不需要治療。當腎囊腫超過 5 釐米,或是囊腫壓迫周圍組織,出現腰部疼痛、酸脹、下肢酸沉無力等症狀時才需治療。

治療方法根據囊腫位置的深淺可分為穿刺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囊腫兩種方式。發現單純性腎囊腫後應在三個月或半年後複查腎臟彩超,看一下囊腫的增長速度。如果增長緩慢,只需每隔一年查一次彩超觀察就可以了,生活中也沒有什麼禁忌。

以上供參考。不過,“小毛病”要不要治,怎麼治,還是問過醫生最放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