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萬曆帝犯了一個大錯誤,看似高明,最終導致明朝一步步被玩死了!

近年來, 萬曆皇帝朱翊鈞身價倍增, 很多人將其歸列入千古明君行列, 極力證明他是一個被清史極度污蔑的皇帝, 不夠否認,

這位皇帝很有作為, 然而, 晚年卻犯了一個大錯誤, 就是遼餉加派, 可謂是亡國之舉。

"遼餉"始征于萬曆46年, 就是為了應付東事而加派的田賦, 在原本基礎上加了二百萬兩左右的份額, 畝加銀三厘五毫, 第二年再加三厘五毫, 第三年又加二厘, 前後三加, 即每畝加征銀九厘, 每年"遼餉"銀五百二十萬兩。 到了崇禎三年(西元1630年), 又強征"遼餉", 畝加征銀三厘。

這件事可謂貽害無窮, 萬曆和以後的天啟、崇禎三帝也因此被讀書人罵了個狗血淋頭。

加派遼餉這事萬曆皇帝做得確實不是很地道。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朝政時候, 是明帝國經濟狀況最好的時代, 當時戶部太倉庫歲收入四百萬兩白銀, 號稱國庫充溢。 然而, 三大征把張居正積攢下來的家當用得乾乾淨淨,

庫藏空虛是確實的。 但萬曆本人手頭又確實有錢, 別的不說, 萬曆一死, 泰昌皇帝就連發內帑銀, 加起來應該是有好幾百萬兩之多。


從帝王角度來說, 家國一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然邊有警而國用不足, 先用自己的體己銀子又如何?可是萬曆皇帝,

遼事剛起他就加派, 按照他心思, 憑甚地一有事就用他自己的銀子?這些士大夫平時忠君愛國說的嘴響, 一旦有事就指著皇帝拿錢, 憑什麼?既然國用不足, 軍餉不夠開銷, 那麼按實際用度加田賦, 一加便是二百萬之多。

表面上看, 明朝的賦稅水準, 農稅向來不超過百分之五, 商稅還要更低一些, 加派二百萬問題不大, 事實也是如此, 到崇禎年間, 又加派了兩次, 而且這種額度的加派在清季成為正賦, 二百多年沒有太大的變化, 百姓也照樣承受了這樣額度的賦稅。

但問題在於, 明朝中央對地方控制相當薄弱, 對士紳的控制, 又要更弱一些。 以體制而言, 僵化老大, 官紳和胥吏一體, 加二百萬兩銀子於下,

這些蠹蟲最少得收入一千萬兩到自己荷包之中, 可謂是得不償失。

此外, 加派的賦稅, 又不注重各地發展的不平均, 全國一致, 對江南人來說, 加派這點銀子無非是多紡幾尺布就賺到, 一直到明亡, 南方各省還是很安靜, 鮮有百姓造反之事, 而在北方,

特別是西北, 小冰期災害嚴重, 原本老百姓基本上靠農業吃飯, 加稅加上天災, 加上賑濟不力, 走投無路之下, 終於演化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萬曆加派遼餉, 絕對是一招臭棋, 而且後來皇帝延續, 到了崇禎三年又強征“遼餉”, 畝加征銀三厘。 崇禎十年, 為鎮壓農民起義, 開徵“剿餉”, 每年加派銀三百三十余萬兩。 崇禎十二年又加征“練餉”, 每年征銀七百三十余萬兩。 從萬曆到崇禎, 這一系列加餉舉措, 無異於飲鴆止渴, 使貪贓枉法官吏大撈好處, 東林黨等士人無半點傷害, 只是苦了下層老百姓, 導致矛盾激化, 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也給八旗軍有了可乘之機。

當然了若是萬曆皇帝不死, 憑他對朝局掌握, 不會出現嚴重內耗, 遼事雖有小挫, 最終還是會往解決的正道上走,可是兩年後,這位掌握大明近半個世紀的皇帝就撒手而去。

說起來,這位萬曆皇帝死得真不是時候,在明朝和整個中國最關鍵的節點上,換了皇帝,後來者別的沒有學會,卻把加餉這一招學去了,一步步把大明帝國玩死了,可悲可歎。

最終還是會往解決的正道上走,可是兩年後,這位掌握大明近半個世紀的皇帝就撒手而去。

說起來,這位萬曆皇帝死得真不是時候,在明朝和整個中國最關鍵的節點上,換了皇帝,後來者別的沒有學會,卻把加餉這一招學去了,一步步把大明帝國玩死了,可悲可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