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項羽學劍不成、學兵法不成,為何能完成百人斬並被尊為兵形勢家

覃仕勇

太史公司馬遷作《史記.項羽本紀》, 網羅了天下佚失舊聞, 記少年項羽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 學兵法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最終半途而廢。

項羽學書如何, 不好說;說他學劍不成, 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別的不說, 單看他臨死前的最後一博:領僅餘的二十六騎, 持劍與數千漢兵短兵相接, 項羽基本是“七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一人手殺漢軍數百人。

而說他學兵法不成, 更是大謬特謬。

大史家班固於《漢書.藝文志》中, 將兵家細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四家, 項羽定位為兵形勢家。

班固認為:“形勢者, 雷動風舉, 後發而先至, 離合背鄉, 變化無常, 以輕疾制敵者也。 ”

一句話, 兵權謀家重於戰略, 兵形勢家重於戰術。

項羽一生大小七十余戰, 每戰皆勝, 非識形造勢、靈活運用戰略戰術而不能為。

孫子說:“昔之善戰者, 先為不可勝, 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

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 能為不可勝, 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 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 守也;可勝者, 攻也。 守則不足, 攻則有餘。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

試看彭城之戰, 項羽長途奔襲, 三萬騎兵竟能“藏於九地之下”讓劉邦毫無覺察, 其謀兵、運兵、用兵, 來無影, 去無蹤, 讓人瞠目!突如其來的攻擊, 出敵不意, 如驚雷, 如閃電, 乃是“動於九天之上”, 遇神殺神, 遇佛殺佛, 勢不可擋。

這不是兵形勢家又是什麼?

一個對兵書不感興趣, 懶于用功的人, 能成為兵形勢家?

項羽從垓下敗走, 到了四隤山, 仍然能依山造勢, 圓陣外向, 四面馳下, 潰圍斬將。

甚至, 項羽辭世已經七年, 淮南王英布造反, 所列軍陣隱有項羽之風,

劉邦睹之, 心驚肉跳。

所以, 項羽自稱“非用兵之罪”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失敗, 絕不是我不懂打仗。

實際上, 沒有人懷疑項羽的作戰能力, 包括劉邦。

項羽絕對是一個軍事奇才, 但, 他僅僅只是一個將帥型的人, 用韓信的話來說, 就是只是“將兵”之人——也就一個帶兵打仗的人。

而劉邦, 才是一個駕馭將領、統帥諸侯的“將將”型人才——我排兵佈陣的能力雖不如你, 但, 衝鋒陷陣, 那是小弟們幹的事, 我只管操縱著這群小弟們跟你鬥就行。

“將兵”與“將將”相較, 孰高孰下, 一目了然。

滎陽四年苦戰, 項羽顧此失彼, 就像一名救火隊員, 東面失火救東面, 西面失火救西面, 東奔西走, 焦頭爛額, 苦不堪言。

劉邦坐據成皋, 一會兒指揮彭越掠楚地, 一會兒指揮韓信滅齊國, 牢牢地把握住戰爭的走向。

項羽哀歎“天要亡我”, 不是天要亡你, 是你不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 是你不懂區分將與帥的職責, 是你不懂軍事家和政治家哪個更重要。

退一萬步說, 對戰爭的理解和對戰爭成敗的態度, 項羽也遠遜于劉邦。

唐大詩人杜牧詩《題烏江亭》雲: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劉邦一生所曆敗仗不知凡幾, 最慘的幾次, 從騎盡失, 僅以身免。

彭城之敗, 為了脫逃, 甚至不得不把一雙兒女推下車子。

要說多狼狽就有多狼狽。

但, 這又怎麼樣?

一旦逃出生天, 洗洗臉, 換件衣服, 又從頭再來。

這是何等的韌勁, 何等的狠勁。

如果把項羽比喻為一頭猛虎, 那麼劉邦就是一條能大能小, 能伸能屈, 能潛形於山川的蛟龍。

劉邦屢戰屢敗, 而屢敗仍能屢戰, 終於在失敗中崛起, 笑到了最後。

項羽是個常勝將軍, 只能接受勝利, 不能接受失敗, 贏得起, 輸不起, 只要一場失敗, 就可以讓他從頭垮到腳, 一敗塗地, 永世不得超生。

這樣說來,表面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原來也很脆弱……

這樣說來,表面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原來也很脆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