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安門距今已有整整600年,為何歷史學家卻說只有47歲?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過去的一個世紀, 中華這個千年古國, 曾走過幾位風雲人物, 一度主宰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六百年來的統治中心天安門廣場見證了中華大地的歷史變遷。

天安門始建於1417年, 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 名字叫做“承天門”, 距今天已有整整600年歷史, 其中兩次被毀, 一次是雷火, 另一次毀於李自成攻打北京。 天安門於1651年在廢墟上重建, 名字也是那一年改為“天安門”, 取“受命于天, 安邦治國”之意。 經過1688年、1952年兩次大規模修繕。 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安門城樓已經不是358年前重建的城樓了, 1970年天安門又進行了重建, 雖基本保持1651年改建的形制, 但是已經不是1651年重建的城樓了。 今天的天安門城樓真實的建築年齡只有47歲。 天安門以其600年厚重的歷史內涵, 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 已經成為新中國的象徵。

民國初年, 袁世凱意圖恢復帝制之際, 把自己的畫像懸掛在天安門。 直至1928年北伐軍進城, 才將其畫像取下。

懸掛日期 1929年5月26日前後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

1949年2月12日 北平和平解放大會

1949年7月7日紀念抗戰爆發12周年天安門城樓上掛著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相片。

在明清時代, 天安門是帝國的象徵

天安門坐落在北京正中心, 故宮的南端, 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 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 設計者為明代的御用建築匠師蒯祥。 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西元1417年), 最初名叫“承天門”, 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是紫禁城的正門。 清朝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 長治久安”的含義。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傑出的代表作。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臺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

現在掛國0徽的地方,曾經是塊匾額

在中國古代,凡宮殿、壇廟、門樓一般都在明顯之處懸掛匾額。天安門同樣掛有匾額。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城樓上面掛有“承天之門”木匾。據傳,當年李自成攻進北京、率兵來到承天門下時,面對森嚴高大的皇城大門,李自成彎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門”匾額,以此表示對明王朝的藐視。

清順治八年(1651年),承天門重建後,改名為天安門,城樓上開始懸掛“天安之門”的木匾,木匾規格2.6米×3米。匾額上刻有三種文字,按滿語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不知何故,匾額上“滿、漢、蒙”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文改成楷書“天安門”三字,因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體也相應擴大。匾額中的“天”字,由原來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幾乎增大了一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宮和天安門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額上只保留有漢文,匾額又從“滿、漢”兩種文字改為“漢文”一種文字。為固定銅制“天安門”字體,木匾的中間位置上留有當時釘鑿過的釘眼,“安”字放在匾額的中心位置上。

新中國成立後,“匾額”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國0徽,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木匾”漸漸被人們淡忘。

長治久安”的含義。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傑出的代表作。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臺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

現在掛國0徽的地方,曾經是塊匾額

在中國古代,凡宮殿、壇廟、門樓一般都在明顯之處懸掛匾額。天安門同樣掛有匾額。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城樓上面掛有“承天之門”木匾。據傳,當年李自成攻進北京、率兵來到承天門下時,面對森嚴高大的皇城大門,李自成彎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門”匾額,以此表示對明王朝的藐視。

清順治八年(1651年),承天門重建後,改名為天安門,城樓上開始懸掛“天安之門”的木匾,木匾規格2.6米×3米。匾額上刻有三種文字,按滿語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不知何故,匾額上“滿、漢、蒙”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文改成楷書“天安門”三字,因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體也相應擴大。匾額中的“天”字,由原來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幾乎增大了一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宮和天安門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額上只保留有漢文,匾額又從“滿、漢”兩種文字改為“漢文”一種文字。為固定銅制“天安門”字體,木匾的中間位置上留有當時釘鑿過的釘眼,“安”字放在匾額的中心位置上。

新中國成立後,“匾額”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國0徽,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木匾”漸漸被人們淡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